11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开展中国科协主管期刊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的通知》。通知称,中国科协将对主管期刊开展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检查对象为中国科协主管、刊发论文的所有期刊。
中国科协在通知中明确,将重点核查全年发表论文数量在2000篇以上的期刊、每期大部分论文篇幅不超过5000字或不超过3页的期刊、近3年年检审读中涉嫌超范围发论文的期刊,以及刊期为半月刊、旬刊、周刊等出版周期较密的期刊。
虽然中国科协的这一通知针对的只是其主管期刊,但中国科协下属机构主管期刊也将同步开展相关检查。这表明作为当前国内科学论文发表的最重要的主流期刊,将对滥发论文问题开展全面的专项检查。此次对期刊滥发论文进行重点核查,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次有针对性的治理。
学术不端现象在学术界已非新鲜事,也不是凤毛麟角。近些年来,相关整治工作一直没有停止。但学术不端行为仍旧不时被曝光在公众面前。今年3月,《自然》杂志一篇标题为《打击炮制伪科学的假论文工厂》的文章披露说,《自然》的统计分析表明,去年1月至今,一些科学期刊撤回了370篇与论文工厂存在关联的稿件,“大多数问题论文,来自中国,特别是医院机构”。“《自然》杂志发现,自去年年初以来,中国医院又有197篇作者的论文被撤稿。”
实际上,上述学术不端事件也仅是冰山一角。学术不端频频曝出,也总是为人所诟病,但为什么屡禁不绝,层出不穷,这值得人们思考。知识和学问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的作用以及知识的力量,是人们基于历史所得出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遏制学术不端,就是端正社会进步的基础。
遏制学术不端,才能提高学术质量,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术不端行为者付出的成本太低,“成功”几率高企。那些造假造到国际期刊又被撤稿的论文作者,被真正调查处置的人究竟有多少,鲜少见诸媒体。而这也是学术不端者前赴后继、竞相效尤的原因。在此,应该建立起永久性的学术不端联动追责机制,施行终身追溯追责,一旦发现学术不端就依据相应机制,一律取消参与者通过该不端成果所获得的职称、职务等,造成严重后果者甚至处以行业禁入,让学术不端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