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点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者:欸嘿嘿 2021-12-24 05:20

《转折点》是一本由[美] 杨定一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折点》读后感(一):所谓转折,不过是观念的改变

何为转折点?长期处于一种状态,对已有的认知坚定不移,但却在某个瞬间意识到世界有些不同,原本的观念开始颠覆。当新旧观念开始碰撞,当思维不断扩散,个人意识在此刻开始觉醒,而这短暂的瞬间也就是人生最宝贵的转折点。

《转折点》是杨定一博士的又一力作,杨博士在书中列举了很多领域里程碑式的成就,以此为依据向读者证明人类具有无限的可能, 不要因为个人认知的局限而错过生命的转折点。无论是医学、量子力学、天文学、文学、心理学,每一个领域的突破都是一次跨时代的转折。

从古至今,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百万年,对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而发现宇宙真相的人永远是关键的少数人。人类的认知的发展一向如此,总是有人在普遍规律中发现特例,然后不断地重复研究,最终使小部分产生同样的规律,再逐渐扩大到人类整个群体,人类文明也因此不断推进。

人类的文明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分化,比如中西方文明就存在很大差距,东方崇尚以和为贵,西方提倡冒险精神。但是在杨定一博士的《转折点》一书中有关文明的介绍却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文明。杨博士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文明仅仅是五官之内的,如果将文明的维度扩大,地球上一定存在着许多我们人类目前感知不到的文明,承认人类的局限性使实现转折的必须条件。

杨博士认为,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只不过是观念的改变,就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而今的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一突破性的发现改变了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地球还是原来的那个地球,我们的探索都只是观念上的突破。

杨博士始终认为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比人类更加高级的文明,只不过人类本身的劣根性阻碍了文明进一步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此时的人类本应更加注重内在精神上的发掘,但是却沉迷于权力、金钱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负面情绪逐渐暴露,也就阻碍了整个文明的进步。

仅就目前人类的研究而言,无论是物理学、医学、天文学或者是化学,都希望通过世世代代的努力寻求宇宙从何而来,又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人类的认知一直被困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我们所找到的真相更多时候只是自以为的真相,就像历史书中所记载的史料,并非全部为事实。

寻求真相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目的,无论怎样的疑问最终都会寻找到一个答案,只是答案是真是假需要时间来证明,也考验整个人类文明的程度。也许,地球上就存在高于人类的文明,在观察着人类的一举一动,等待着一个人类的转折点,停止负面的内耗,走入文明新高度。

科学是一个不断被建立又不断被推翻的过程,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每一次的转折都是一次次的认知革命。人们在遇见危机之时总想要去寻求外界的力量,但是往往向外不如向内,所有的挑战与困难最终都需要自己去解决,而这时则需要打破常规,寻找新的途径。

突破常规后,意识会到达新的境界,古人先贤也许是距离人类转折点最近的人,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将外在与内在分割开来,注重内心的修养,以一种更加宏大的格局看待世界万物。也唯有在思想上实现纯粹的革新,才能看到转折之后为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

其实杨博士所说的不过就是一种向心的力量,书中所涉及的实例都是在打破人类多年教育导致的固有思维,让读者意识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先破后立,在这种观点的反复刷新中不断建立新的认知,也就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转折点。

《转折点》是一本兼具哲学与科学的书籍,以人类发展的角度缓缓展开,试图唤醒读者的自我觉醒意识。书中的转折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个特点的时间,而是一种过程,一种方式。建议大家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观察世界,寻找人类世界走向更高文明的转折点。

《转折点》读后感(二):此后余生:做回自己,懂得放下,回归简单,走进生命的本源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太空总署秘密资助了一项实验——教海豚说话。 实验本来进行得还算顺利,海豚确实学会了一部分单词。 但是在实验中,由于每日的朝夕相处,海豚皮特和负责训练它的训练员玛格丽特,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皮特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向玛格丽特表示爱意。只有得到玛格丽特的“特殊”安抚,皮特的欲望得到满足,它才愿意继续实验。 皮特和玛格丽特之间的这种奇妙的关系,导致实验无法继续下去。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将玛格丽特调离了工作岗位。 可是,玛格丽特离开之后不久,皮特在悲伤之中,沉入了水底,将自己活活闷死了。 关于这个实验,美国封锁了消息50年。这种有悖常理、颠覆大众认知的事,即使到今天也不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不管大众能不能接受,事实就是事实。而人类一直信奉的理念,是否又是绝对的正确呢? 美国著名生化博士杨定一在《转折点》一书中指出:“人间没有哪一个理念是绝对的正确、绝对的权威。最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短暂的意义。”

一:你所信奉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角度,一个观念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在2008年汶川地震来临之前,有很多蟾蜍出现在大街上,密密麻麻,看了让人头皮发麻。 面对异象,当时有专家站出来说: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导致蟾蜍大量繁殖。人们还笑称:08年是奥运年,连蟾蜍都出来凑热闹了。 可是,没过多久,地震发生了。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蟾蜍是提前感知了地震的到来,爬出来躲避的。 无独有偶,2003年泰国发生大海啸。当所有人在惊慌之中,爬到高山上躲避时才发现,那些猴子、飞鸟等动物,早早就预感到海啸的来临,已经提前在山上躲着了。 反而那些被人类圈养的家畜,因为被关着,所以没能逃脱被海啸卷走的厄运。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会认为:人类是这世间唯一聪明的存在? 人们发明了各种先进的仪器,来预知未来。可在灾难面前,所有的科技不堪一击。 可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作为贴近大自然的一员,人类像动物一样,充满了灵性。 但是,随着物质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灵性渐渐消失了。 杨定一认为:如果回到人类最初的母系社会,人类的科技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人类在灵性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因为母系社会是以“已经为人母的女性”作为主导的。 母亲,无疑是这世间最慈悲、最包容的存在。 如果整个世界被母爱所包围,这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地球也会少受许多创伤,人类也就不会失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本能,也就会比现在更富有灵性。 如果真是这样,也许我们之前的认知——自以为正确的认知,很多都需要打个问号。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尽管人类现在的科技发展已经到了非常高的阶段,但地球上却有许多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比如:英国的巨石阵。 那些平均重达30吨、高8米的巨石,43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么搬动的?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通过巨石还可以准确了解太阳和月亮的十二个方位,以及不同季节的起落。 如此复杂的工程,古人是怎么完成的?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又如:纳兹卡图案。那些线条笔直的图案,仿佛外星人的飞行器跑道。 可是,地球上真的出现过外星人吗?这又是科学至今不能回答的问题。这似乎很玄妙,已经颠覆了你的认知。 也许你只信奉唯物主义,对一切不能用科学解释的事情都自动屏蔽,并称它们为“迷信”、“伪科学”。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切又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所以,杨定一才会说:“这世间,没有什么是正确并且可以依赖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角度、一个观念。”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谁的角度?

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权威,想看清真相,必须自己去思考 最近看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很是感慨。 前一篇文章我刚看了《多存点钱吧,活着很贵的》。文章告诉我们:没事要努力挣钱、存钱,让自己丰衣足食、生活无忧。 下一篇文章我就看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物质极简、关系极简、精神丰盈》,劝我们要远离世俗的物质追求,转而追求精神的富足。 看完我就迷乱了:我究竟该追求物质财富,还是该寻求精神寄托呢?想想真让人头大。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只需一部手机,我们就能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东西。但是,扪心自问,你又了解了什么? 比如历史。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实,既然是事实,那应该是真实的吧?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只有胜利者,才有机会书写历史。 其实,和其它的文章一样,既然历史是人书写的,自然就会有人的感情和观点。 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 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家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其实别人的观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 杨定一说:“最好的朝圣,其实是往内转,往心投入。”不管你接触了多少外界的物质和观念,最终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才能转化成你自己的内在。 文化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曾经,东方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特别是在唐朝的时候,西方国家纷纷前往东方朝拜。元朝的时候,马克▪波罗还在书中无限向往地写道:中国遍地是黄金。 可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一切都颠倒过来了。国人从外貌到内在,都向西方学习。剪短发、穿西装、吃西餐一时成为了时尚。西医西药也被推到无与伦比的地位。 可是,到了今天,人们又重新开始认识东方文化。全国各地兴起了热热闹闹的“汉服文化节”。曾经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风水文化,也开始被学者重新研究。 自新冠疫情以来,张文宏和钟南山院士更是不约而同地指出:中医中药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或缺的药物。过多依赖西药,对人体有害无益。 世界转了一圈似乎又回来了。 人们最终发现,不同的文化有她产生的不同的土壤,并没有优劣之分。 所以,其实我们的人生中,关于真相的争论其实并不重要,也毫无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 杨定一告诉我们:懂得放过自己,懂得舍离,回归生命的本质,找寻生命最初的灵性,才是人类实现自我救赎的最终方法。

三:懂得放下,回归简单,走进生命的本源 你相信生命有轮回吗? 一片树叶在冬天落下,融化腐烂之后,会将自己的能量从树根传递给大树。只要大树不死,第二年春天它又会长出新的树叶。 新树叶里自然就有了去年的落叶的养分。那么,你能说新树叶里没有去年的落叶的生命吗? 生命总是一代代延续的,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 社会学家发现:人类之所以对“糖”情有独钟,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获取能量不容易,一旦得到一点点糖就视如珍宝。 这样的感情一代代延续,到今天,虽然糖对我们来说随处可见,而且还威胁到了我们的健康,但是,由于远古的记忆,人类依然很难抵挡糖的诱惑。这在小孩子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像这种对“糖”的特殊情感,被科学家们称为人类的“远古记忆”。 当然,这只是很一般的例子。有些极端的例子,是我们不愿意或很难承认的。 比如杨定一博士就在《转折点》一书中给我们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英国BBC曾制作过一部纪录片,记录那些有“前世记忆”的孩子。 有个孩子跟随家人去参加葬礼,竟然当场说:“这是杀我的人,他雇了三个人把我推到水里。” 家人一听,大为惊讶。因为被推到水里淹死的,是这个孩子的叔叔。 那么,这个孩子和他的叔叔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想不用说你也能明白了。 其实举这个例子我们不是要讨论:生命究竟有没有轮回?而是要说:生命,不是只有你眼前看到的这一种可能性。 很多观念,并不是你现在接受不了,未来就一定接受不了。曾经人类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不是也接受了地球是圆的的观念吗? 所以,不必执着于眼前的困境。“既然真正的你没有生过,那么,又有什么毁灭、死亡、消失可怕的。” 我们一生一生地来,又一次一次地迷失自己,值得吗?你曾固执地认定的观点,也许是错的,根本不值一提。 当新的观念颠覆了你固有的认知,也许你生命的“转折点”就来了。 在《转折点》一书中,杨定一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角。本书带领我们从认知到意识,重新审视世界,审视生命,认识全新的自己。 只有当你放下所有的偏见,去接纳和感受这个世界时,你才能从固有的有限世界中走出来,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 也许那时,你会从本质上开始觉醒。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重新用好奇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与大自然合二为一,回归生命最初的本质。 活出幸福,活出生命的丰盛。

《转折点》读后感(三):转折点:在人间早晚有一个时点,你会突然得到一种天翻地覆的转变

你会发现,过去所知道、所体会的全部都是颠倒。这种认知上的转变,会为你带来一个瞬间的同步或谐振,而让你突然明白,过去以为的颠倒,其实才是理所当然。看到上面这段话,你会是什么感想?你会相信吗?或者举个例子?

我们通常理解的转折点,是人生或者事情的转折点,往往指的是重要的转机,无论变好或者变坏,是一个分水岭,分界线。

比如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途岛海战等等。

比如人的一生有7个转折点。

《转折点》一书,观点却截然不同:

举例来说,就好像本来所有人都认定地球是平的,但就在一夕之间,所有人都接受了地球是圆的。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发现地球其实是绕着太阳转,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这也完美地解释了开头摘自本书的颠倒理论。

因为作者杨定一博士,被称为天才科学家,是《真原医》《好睡》《静坐》等多部现象级畅销书作者。

如果通古今之变,本书的思想与老子的“道”一脉相承,正所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白了不善的定义。

原来我们看到的、以为的,正是颠覆性的反面。

《转折点》是一本颠覆性的书,也是一本恰逢其时的书,一切都刚刚好。

这本书与你的相遇,没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它就是宇宙的自然安排,不早不晚。

本书介绍说的是:

个体在信息洪流时代的生存指南;

如何突破物理与物质的有限世界,活出生命的更多可能?

从认知到意识,重新审视世界,认识全新的自己。

按照作者杨博士所说,关键的少数,走出整体,醒觉。

有意思的是,他说的转变是这样发生的:其实一个缺乏规律的状态,只要有一小部分产生了某种规律,不知不觉,整体就达到了规律。

至于所谓的规律,最多也只是同步或谐振。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砸到了他头上,牛顿受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阿基米德有一天洗澡时,水溢出了浴缸,突然受到启发,他将皇冠和与皇冠同样质量的黄金分别放入水中,从而判断出皇冠不是纯金制成的。

两个巨匠,两位先知,关键的少数,走出整体,带领人们发现新的规律。

杨博士说,这种清醒,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

那么,人类如果懂了这些,而透过关键少数的意识状态来带动地球的发展——人类即将从一种原始而落后的文明,进入真正的太空世纪。

马斯克接入脑机接口,准备明年让瘫痪重新行走。

Facebook表示将在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

人们的意识在先知的引领下,逐步醒转,向元宇宙和太空发展,人类的光明黄金盛世很快到来。

以前认为,世界史和各国的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如果从现在杨博士的整体观念来看,历史是多重诠释的,不可能还原真实。

真相只有一个。

但恰恰这一个,是人们得不到的,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不可能客观,说来就是按照每个人的理解,或者某个派别的需要,来合理填充一套说法和一整个故事。

杨博士举个恰当的比喻,后来的人可以重新诠释,新的诠释有时候反而变成潮流。

这个意思和阿德勒心理学讲,如果是中国制定的平面地图,会以中国为中心;如果是美国平面地图,会以美国为中心。

这是横向看,《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是从纵向看,无论怎么看,都不可能真实,因为真实只是当时人们看到的侧面,不可能全面;而后来推翻三国归晋,必须按照胜利者《晋书》来作为正统,现在可能明白了,除非当年你在现场,完全不带立场,现场写出场景而不加评判,但这几乎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立场。

这就是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限制,我们往往不自知。

比如秦朝统一六国,用焚书坑儒的方式,统一思想,用文化统领,但经历不到两世,即倒台为汉朝替代,历史又重新诠释秦朝。

讲到这里,其实杨博士所写“全部生命系列”也一直是从一个颠倒的角度,希望颠覆你我过去对意识层面的认知。

甚至,如果你能读得进去,就会发现,《转折点》所谈的并不是意识层面的颠覆,而是这个现实层面的推翻。

你我眼前的现实,它的基础已经不再稳固,而被突然撼动了。

这种发现,这种角度,可能真是你我这一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恩典。

现在,我们可以想象在广袤的宇宙中,回望地球,以及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有自己,这可能才是无限接受的真实。

转折点的力量,我们大多数时候忽视它。

我们绝大部分时间,受思想和世界的固化,转折和改变太不容易。

从东北到海南,有航线、航运和高速公路通行,如果我们不考虑经济因素,我们一定选择最近最快的方式。

我们用互联网目前的精彩纷呈的状态,来形容和比喻最为合适。

时代风云突变。

比如某南怒怼某想七宗罪,形成了两种派别,有支持,有反对。这就是现实。

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每个人得到的信息不同,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这是事实。

用杨博士的话来说:

如果从这个维度和角度看,某南和某想的对峙,会很快解决,但应以理性、平和和法治的形式。

把危机转成机会,向真相无限的靠拢。

如果我们退出自己看自己,退出事件看事件,甚至退出地球看地球,退出物质看意识,无疑,这是最大的幸运。

差别就在这里,而只是看你是不是让注意自然从一个小角落,转向整体。

就象本文写到这里,我也只能从我的角度,尽可能的理解《转折点》的内容,从一个角度,转向整体,而这个整体无限大,因为人的意识无限大。

我也只能做到此而已,但思维的变化,也就是《转折点》的变化,由此开始,足矣。

《转折点》读后感(四):转折点:用更大的格局去应对未来时代巨变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卡德(David E. Card)教授,以表彰其“对劳动经济学实证研究性的贡献”,他通过自然实验的研究,表明提高最低工资并不一定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然而,在他的成果刚发表的时候,便遭受到了同行的强烈批评与抨击,因为这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认真对待了这一结论,也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推导提出了质疑。

最后卡德这一颠覆性的理论得到了认可,极大地改变了对影响低工资工人的社会现象的理解,有效推动了最低工资的立法。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戴维·卡德

上述关于认知颠覆的故事只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转折点”,无论是经济学,还是其它的领域,都会存在这样的转折点。

例如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进化论对神权统治的冲击,也包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话题,都有在认知、环境、行为等多个层面上的转变。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转折点呢?又该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又该怎样适应时代的巨变?

杨定一博士的《转折点》则完美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早晚会有一个时点,人类会突然的得到一种天翻地覆的转变。你会发现,过去所知道、所体会的全部都是颠倒。

《转折点》 作者:杨定一

杨定一被称为“天才科学家”,6岁由台湾随父亲移民巴西,13岁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巴西利亚医学院,21岁取得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医学双博士,27岁就担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系主任。

他不仅是医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也身体力行寻求生命真谛,出版了“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真原医》《好睡》《丰盛》等畅销书籍。

《转折点》从人的认知谈起,用全球性的技术、气候、历史、科学作为实例,探讨人类集体的错误和科学上的可能,最后回到个人层面:既然环境在改变,那么我们一直以来的认知和习惯也需要有所改变,帮助自己恢复生命的韧性,以面对环境的动荡。

一、我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都是带有主观动机的

当今社会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是如此的丰富,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共享全球的信息,并且这种共享是双向的,你不光可以获取信息,你所产生的信息也随时能够被别人取得。

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选择在各种平台上分享信息时,也会意识到过去所知所学的一切并不是公正和中立的,甚至不一定是正确的。

作者在书中指出,欧美国家鼓吹的各种绿色或可再生能源相关政策,只会博得绿色经济的好名声,但这样做既不会减轻环境污染,还会降低能源转换效率,人类面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又比如我们熟知的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地理大发现等各种历史事件,根据现有海量信息从多个角度去探索,就会发现过去从正史所得到的印象即使还称不上不正确,但至少不足以全面地代表事实。

所以即使是大众认为很客观、有凭有据的观点,只要你愿意独立而主动地去探索,就会发现所谓的“科学”其实含着很明显的偏误。

而对于每天所接收到的有关公共卫生、全球气候、绿色能源、社会福利等话题信息,其主观臆测的程度就更严重了。这些看起来中立客观的论述,只要你关注它的来龙去脉,也就会发现都有它自己的出发点、有各自的动机。

《转折点》全书都在不断提醒读者:我们每天可见的所谓的主流并不具备代表性,都是站在某个立场得出的观念。大家认为的理所当然,本身也只是基于了一些假设,是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的。

二、如果某个信息的掌握量突然达到一个关键值,它就会瞬间影响到整体

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揭示天体运动的真面目,为近代天文学奠定基础;

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建起经典力学大厦;

1909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启量子理论新世界……

光的波粒二象性

人类的意识就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由少数人所颠倒、转变,正如作者所说:“也就是一百个人里头,只要不到一个人达到这种意识,他其实什么都不用做,就可能足以影响到其他99%。”

作者还认为,在人类的各个领域,未来短短几年内,“典范”转移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这些转变不止在物质的框架,也包括心灵更深的层面,在弹指之间便成了新的常态。

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自然》在2020年末发布了“2021年最值得关注的科学事件”,其中包括新冠疫苗、阿尔兹海默病药物、引力波探测、火星探测、太空望远镜等,涉及生物医药、太空探索、环境科学等领域,也包括英国脱欧这样的社会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如今2021年快结束了,你是否感知到上述这些代表着人类“典范”的快速变化和转移呢?就像杨教授说的,这不仅影响到每个人在物质层面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也改变了人们心灵层面上的认知和观念。

只是,有的转变不见得是让人安心的,物质层面的转变会让人类的环境和社会动荡到一个地步,让人觉得靠不住,没有安全感。然而,正是这样剧烈的动荡,“会让人类彻底翻转过来,投入意识层面”。

汽车飞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但在这之前也曾经让人难以接受,担心,恐慌,惧怕,随后也不得不跳出物质层面,站在意识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直到群体的认知偏好达到了某个“转折点”,最终为整体所接受。

三、突破物质世界,认识全新自己,应对未来转折点

书中提到黄金分割比例的几何形状在自然界、建筑、设计、服饰中都存在,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更贴近这种“神圣几何”的事物,就更具有美感,相反则像是要中断和生命源头的均衡与和谐关系。

同样的,斐波那契数也揭示了植物花瓣的排列方式:法国科学家通过对花瓣的形成过程进行建模仿真后,证实了在系统保持最低能量的状态下,植物会以斐波那契数列的形式长出花瓣。

自然界的黄金分割比例

杨教授说:“人类的发达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这种发达会违反一些基本的原理,像是破坏神圣几何的原则,那么到头来受伤害的还只是我们自己。”

那么,这样的一些基本的原理,就是我们在物质世界里的生存法宝。无论什么主题,需要你亲自去投入,去验证,去发现过去的认知竟然都跟你的亲身体验不同,甚至可能是颠倒的。

这种认知的全面转变就是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转折点”,才是你这一生可能有的最大恩典,而让你无处躲闪,再也没有任何理由不去面对自己,面对真实。

每一个热点新闻的呈现,每一次热点事件的发生,都要谨慎思索,不要为了某几个比较“正确”或“代表性”的观点而陷入了物质层面的陷阱。

既然每个观念都是某种思考的角度,则当跳出事件本身,暂时把热衷于现世的东西放下,在意识的层面寻根溯源,然后得到宁静,也不再有烦恼。

自然而然地,当你形成这样一种意识上的习惯,就根本不需要外在事物对你的推动,不断地坚持下去。

无论物质层面的外界如何变化,都需要有更大、更广的意识,从观念和认知上重新起步,实现个体生命的进阶。这就是本书真正想传达给我们的面对未来时代巨变下的“生存指南”。

推荐阅读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让我过得十分充实。在放假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一躺就是一整天,在“三下乡”这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的满满的...

    07-15

  •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馨星”之火,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外语与党史相互交融魅力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我们作为新青年,在馨星这个队伍中,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了进一步的规...

    07-15

  •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7月4日上午,“朝阳行”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集合在宿舍苑区门口,队员们个个心怀憧憬、摩拳擦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一股斗志昂扬的少年精神气。 迎着连绵大雨后的朝阳,展...

    07-15

  •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篇一: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吴刚伐桂的故事...

    07-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