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之夏》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者:三月阳春 2021-12-16 05:09 来自: 文章吧

《逆光之夏》是一本由[意] 保罗·乔尔达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2,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光之夏》读后感(一):最后一片未经污染之地在他的心里

这是一本致敬卡尔维诺之作。《树上的男爵》讲述了贵族长子柯希莫在12岁时为了逃避父亲的严厉控制逃到树上去,他在树上生活、学习、打猎并开始了在树上与家人沟通的感情的新方式,但它是个虚构的故事。而乔尔达诺的《逆光之夏》则是发生在土地上、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故事,让我不禁怀疑真的有贝恩这种人存在。

生态环境与人的问题,从来都是与人类性命攸关的话题,作为发展中国家谈环境还是有些心虚的,但是在炎热的意大利夏日,这一切都不突兀了。故事从斯佩齐亚的奶奶家开始,来自大城市都灵的女孩特蕾莎,十四岁第一次遇见小农场里的三个男孩,瞬间被他们迷住了。当我读完这个20多万字的故事,突然不知道怎么概括。如果当做一个女孩从十四岁到三十二岁的爱情,好像有些单薄。或者是兄弟三个和严厉的牧师切萨雷的家庭故事,这样的说法也有些偏题,或者是一群孩子在小农场对生态发展的试验。这些说辞都让我觉得无力,这本书涵盖的太多了,它不只写了人与人的连接,还写了人与信仰、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头说起, 这确实是一本人与自然的故事,通过小农场里的六位主角对乌托邦生活的尝试,以及他们内心不同的信仰展开。第一部分中特蕾莎不理解贝恩放生青蛙的行为,到虔诚的牧师切萨雷出场,他们一家人对上帝、自然和灵魂循环深信不疑。“我们不会死,特蕾莎,因为我们的灵魂会轮回。每个人身后都有很多次生命,之前也有,也许是男人、也许是女人,也许是动物。包括这些可怜的青蛙。”切萨雷试图教人们一种感恩自然的生活,但三个孩子中只有贝恩对此深信不疑。当一个人有了确定的信仰之后,他的行动就带着一股冲力,这种激情吸引了贝恩的兄弟托马索,也让尼科拉嫉妒。如果贝恩是自然主义的代言人,那么尼科拉则是普通人的代言人,兄弟俩也因为思想与行为上的冲突引发互相残杀的悲剧。

除了切萨雷教给他们的之外,《树上的男爵》完全成为贝恩的生活指南,当贝恩成年了之后,他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改造小农场,建成一个真正的乌托邦。很难说特雷莎真的认同这一套生态循环的系统,她之所以选择在小农场生活只因为贝恩的存在。农场里的另一个女孩茱莉亚娜才是相信自然主义的那个,她和贝恩后来一起逃亡、一起生活过很久。特蕾莎和贝恩只在一起了短暂的时光,除了情敌茱莉亚娜,还有贝恩的兄弟托马索,他也一直追随着贝恩的脚步,只不过没有那么坚定,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城市生活。

我不认为贝恩真的爱过特蕾莎,他最爱的永远是大自然,特蕾莎很像贝恩的第一个信徒,是被他“驯化”了的城市女孩,他唤醒了特蕾莎,使她感知到树林、动物、水等一切大自然的声音,他激起了特蕾莎作为人类的原始渴望。但,人的本质很难改变,贝恩掉进冰洞里的时候,她向茱莉亚娜说,他们可以砸开岩石,打出一条通道。但茱莉亚娜说,岩洞是保护区,“你永远都想不明白,是不是?”这句话更加说明了贝恩把他的信念灌输给他人的尝试是无法成功的,即使深爱着他的伴侣也不行。

未经污染之地是不存在的,在《寂静的春天》中早有说明,连南极企鹅、北极熊甚至爱斯基摩人体内都有农药残留,我们又如何判断冰岛的熔岩冰洞真的没有经过污染?连空气都不再纯净,我们又上哪里去寻找乌托邦?

不管是激进的丹科,还是情人兼伙伴的茱莉亚娜,他们信仰的极端生态主义在地球上是没有生存土壤的。他们拒绝农药、利用太阳能发电、不吃加工过的食物,他们拒绝这一切带有人为操纵的意思的东西。可他们想过没有太阳能装置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们穿的衣服、鞋子,他们开的车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太过努力寻找乌托邦也是一种可笑的尝试。

“我全心全意地相信上帝,从里到外。我不应该再做任何挣扎了。你听过那句话吗,特蕾莎?‘我从你手中逃了出来,但还是落在了你手里。’”让贝恩落在手里的,是上帝,是灵魂的循环,是尽可能接近自然,或者说是切萨雷思想的另一种延伸。除此之外,他没有真的在乎过别的东西。

他和特蕾莎,小农场和城市的结合,是无法自然孕育出生命的。他们对孩子的可悲尝试,更说明了二者无法融合的事实。结局并不如男爵柯希莫一样完美,柯希莫是对窒息的生存环境的反抗,他爬上树求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而贝恩徒劳的尝试,不是树上生活的美丽童话,是人类想要发展就必须付出的代价。

《逆光之夏》读后感(二):男爵下树后怎样

书的题目Divorare il cielo直译过来大概是“吞噬天空”的意思,也就是小说结尾所说的“他爱过从天到地的一切”。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个题目——毕竟第一次读它的时候还是夏天,而现在已经12月了(我的房间就像贝恩丧命的那个溶洞一样冷)。重读理想主义者的爱欲和乌托邦农场里的友情,裹挟着热带风暴般的汹涌情感淹没了整个斯佩齐亚和抱着暖手宝的我。而一切的开端,是那个如梦似幻的意大利乡村夏夜:闷热的空气、闪着蓝光的蚊香、偷闯进院子游泳的男孩们、驱逐战的闹剧……特蕾莎一边自省一边回忆,以冷静的口吻将这段横跨两个世纪的爱娓娓道来。

生在农场之外、“生活在远方展开”的特蕾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田园牧歌生活的伤害。农场中,切萨雷扮演了上帝的角色,用宗教养育三个少年:贝恩、托马索和尼科拉。他们的生活极端环保,拒绝农药和浪费,用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把这里打造成了伊甸园。但世俗化、机械化、全球化已经以摧枯拉朽之势抵达林农场的边境。欲望爬上了树屋,出走的故事已经在《圣经》中写好,切萨雷的坚持注定是一场徒劳。田园牧歌的信仰最终崩塌,生育、婚姻和死亡的秘密给混乱埋下伏笔,而嫉妒与恨引来撒旦出场,示威者、大型机械和口号,手足相残的悲剧在橄榄林中上演。

作为叙述者的特蕾莎站在这场爱恨风暴的中心,作为乔尔达诺“孤独美学”的代言人。与贝恩时而亲密无间、时而疏远万里,在这个过程中孤独感一直如影随形。爱有时候会以恨的面目出现,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幸好在乔尔达诺这里,无需特别区分两者,只需抓住他们共同的内核——孤独。这部小说中深刻探讨了现代人的爱情、友情,及其包容性和复杂性,重新定义了至死不渝和分道扬镳。但无论爱恨发生与否,人与人之间都因信仰、种族和教育产生隔阂,孤独也随之而来。任何意义上的妥协、冷漠、独善其身都是谋杀,乔尔达诺想要表达的对犬儒主义的憎恶,通过特蕾莎的遭遇展现出来。

小岛秀夫永远有和你同样的爱好

《质数的孤独》横空出世,盛名已久,《逆光之夏》倒是有不少批评的声音,翻翻评论,大抵是说乔尔达诺太想在一部作品中塞入太多的时髦主题,但多少力不从心,导致文章呈现出一种驳杂感。想要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这些庞杂的理论,显然需要更多的文学训练。但作为读者,我倒觉得这种驳杂完美地反映了这个世纪的疯狂——生物科技和田园牧歌的厮杀,伐木战线推进到柯西莫脚下的树杈,于是上帝的孩子不再祈祷,转而投奔灰色地带的代孕医生。消毒游泳池的氯、DDT农药和灭蚊药相继闪现在这本书的缝隙。(作者是否在暗示特蕾莎不孕的原因?)而在尾声中,《树上的男爵》代替岩洞中的贝恩长眠于六尺之下,这是否象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暂时休战,还是在暗示环保主义者在现代工业社会压迫下绝望的挣扎?

树,是整部小说里最特殊的一个意象。作为农场的作物和孩子们生长的必要见证,树承载着过去田园牧歌的记忆,主人公们在树下结合、结婚、死亡、埋葬,构成了一个即将被遗忘的生命轮回。乔尔达诺反复提到《树上的男爵》,不厌其烦,好像在大声宣布:21世纪的柯西莫已经下树,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男爵和他的结局。(就像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史诗和英雄必须重新被定义。)他渴望一切,想要去爱,去占有——但只是一场徒劳。

《逆光之夏》读后感(三):这世界那么多人

这世界那么多人

8.5

莫文蔚 Karen Mok / 2021

故事开始在夏夜的泳池,城市姑娘特蕾莎在度假时偶遇了三个生活在意大利乡间的男孩,或许是他们的活力热情不受拘束深深感染了特蕾莎,从此义无反顾地陷身于长达一生的对爱的探索中。

那时他们觉得自己年轻、团结、精力充沛,一起离开家建立了“农场”,意为一片未受任何农药污染的土地。然而读者都知道,这种极端追求自然的、苛求相互之间毫无保留的生活并不能长久,那个对特蕾莎来说充满惊奇的地方,对陌生人来说却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所以终有一天,他们还在去年夏天跳过舞的沙地,突然,跳舞的时间结束了,所有的美好,整个青春,都瞬间结束了。他们疲惫、妥协、争吵逃离。

只有贝恩和特蕾莎留了下来,那时他们仿佛亚当和夏娃,农场里只缺一棵苹果树。从乌托邦到伊甸园,结合不断出现的托马索的《圣经》,构筑了一种希腊神话中预言和宿命般的悲剧。如同《质数的孤独》中两人非你不可的契合纠缠,特蕾莎和贝恩的分分合合相遇别离也走不出那一句“我从你手中逃出来,但还是落在了你的手中。”

那段乌托邦式的生活我其实读得十分辛苦,原本一向难以体会少男少女的幽怀,而大多数回忆又都穿插在不同角色零碎的对话中,实在是雪上加霜。维拉利贝拉孩子的父亲和她的死亡、农场设施被破坏的嫌疑人、科琳娜怀孕是意外抑或设计,直到最后兄弟相残的真凶,许多疑问因为这样的叙述而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我们也和特蕾莎一样反复陷入怀疑、愤怒、惊异、悲伤的漩涡。

也和她一样看不懂贝恩。

特蕾莎的奶奶知晓两人的关系时告诉她,只有愚蠢的人才相信,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只要有一方愿意,就会消失。但好在虽然艰难,特蕾莎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他。奶奶的遗信中又说,他们在一起会不幸,是我把“不幸”跟它的反义词搞混了,很多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在四个人中,遇到问题的多数时候,贝恩总是显得最理智最成熟的那个。特蕾莎后来问过科琳娜,问过托马索,问过朱莉娅娜,问他们加入农场、隐瞒真相和制造谎言、参与保护橄榄园的抗议到底是因为什么。但只有贝恩,只有他做出的许多选择,是出于纯然原始的、或许他自己也解释不清的理想。

他的爱太充沛了,他要爱的东西太多了,特蕾莎、树木、风干的墙,还有农场那片天空,而童年的经历又让他对爱的表达全凭着一种稚拙冲动(在这个故事里,四个孩子的家庭都对他们的性格和选择起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于是他异常执着地想拥有特蕾莎和自己的孩子,他们每天尝试,从未成功,甚至开始求助于非常“不自然”的人工授精,继而引发了一连串关于母亲和孩子间何谓自然联结的争论以及特蕾莎长时间的身心痛苦;他宣讲、歌唱、住到树上,与叶缘焦枯病斗争、与推土机和伐木队斗争,固执地用身体守护那片橄榄树,不惜兄弟反目;他在躲藏时一遍遍地给达涅莱描述他们的农场,以至于后者第一次去拜访,就仿佛已经看过那片菜园无数次了;他消耗生命般地节食,投身那个梦想中的熔岩冰洞。

科西莫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着大地——升入天空,贝恩生活在农场——一样爱着大地——沉眠冰洞。

之前觉得好看在雪地拍的,大家还开玩笑说这是“逆光之冬”了。现在想到贝恩的结局,不免唏嘘。

从送出《树上的男爵》开始,贝恩就和树的意象分不开了。特蕾莎歇斯底里的时候,他摘下一片锦葵叶子,用双手搓成泥放到她鼻子下。她大口呼吸,闻到的不是植物的气味,而是他肌肤的味道。电工科西莫说,他们的成长是没有根基的,迟早有一阵风摧毁他们。特蕾莎说,我更愿意栋树还待在原地,一天一天地慢慢地死去,就待在我身边。但贝恩不是安稳种在盆中的植物,虽然长根遍布,却不适应土壤。他是拥有自由的根须、在冬天能够连根拔起的树。

跟着特蕾莎一点点走近贝恩,理解贝恩,好像很难不爱上他。特蕾莎逃回奶奶的别墅那晚,夜幕中一团火光跳动,欺过月光摇摇曳曳照进特蕾莎的窗口。那是贝恩燃尽了所有备用木柴,最后一次在夜里发出信号。是他无声的期冀和告别。贝恩几人逃亡冰岛,通过黑客手段入侵特蕾莎的电脑,用她的账户下单了抗寄生虫药和《树上的男爵》,而特蕾莎独自一人对着电脑摄像头舞动时,看到的大约是贝恩的眼睛,这是他们无声的安慰和告白。浪漫得要命。

我觉得乔尔达诺对贝恩是有所偏爱的,让他在最后的时刻还来得及与特蕾莎心意相通,让他死在了他追寻一生的、干干净净的冰隙岩洞里,不腐不坏,甚至在他死后送上了一场绚烂极光。忽然就想起海桑的诗:世界巨大,时间悠长,他以渺小短暂来爱它。他热爱过,犯过错。急切、滚烫,配得上慢慢活着,也配得上突然死亡。

这么喜欢卡尔维诺的贝恩,也曾住在树上的贝恩,爱天爱地爱自然,我想应该也是爱人的。

“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真正和他们在一起。”

《逆光之夏》读后感(四):无人知晓

“永远也没个头,特蕾莎,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 —— 奶奶的话,当年十八岁的特蕾莎并没有把它听进去。如今,她成熟了听懂了,可惜她的爱与永远随着贝恩最后的留下的一句“原谅我”成为了人生遗憾。 从都灵到斯佩齐亚,到奶奶家的别墅度假,特蕾莎没有特别指望过会在这里有什么收获。她梦想留在都灵读大学,读自然科学专业,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 一切都因为奶奶口中说到的“小农场的那些人”变了。特蕾莎这充满迎面阳光的暑假也有了专属的阴影,无法抹去。 开篇就是小农场的三个男孩偷摸到别墅的游泳池里游泳,后来他们其中一个被特蕾莎的父亲用小石头砸中。反正,这“不打不相识”的因缘就此结下。这是这次的际遇。特蕾莎和三个男孩之中的贝恩相爱了。相对平淡无趣的生活,从此打破。 爱看悬疑推理小说的奶奶估计早就发现了端倪吧。特蕾莎和隔壁小农场的男孩们走得太近。奶奶也没有明说,只是提到了特蕾莎父亲曾经的恋人。他们俩很可惜没有在一起。父亲要继续学业,再回来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后来他才和特蕾莎的妈妈结婚。 (其实,离开去接受利己的诱惑条件,就是一种感情上的背叛和选择。谁都不能说,只要一方能坚守,这段感情就能永不改变。另一方也是变数啊~) “对于其他人的生活总有太多的东西要去了解,特累撒,永远也没个头。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 直到本书接近末尾的时候,特蕾莎回过头去理解奶奶当时说的那些话。奶奶的话或许听者无意,可是说者都是良苦用心。有没有听进去就是特蕾莎的事了。特蕾莎确实冲动又固执,愣头青,什么也做不好。奶奶没说错但也没有指责。特蕾莎还是不懂。 我试着跟随书中主人公的叙述和回忆整理思绪。读第二遍的时候会感觉他们的回忆无法完全对上。是回忆无法完美重现,还是某个人选择利己部分的刻意美化。无人知晓。 —— ⭐小农场的那些人 丨 谁在美化真相 谁在真实活着 特蕾莎不常回到斯佩齐亚看望奶奶,所以也不了解附近的邻居是谁。那几个跳进自家游泳池的男孩,是奶奶口中的“小农场的那些人”,天天在祷告。 (其实是小农场的主人切萨雷每天早上带领尼科拉、托马索和贝恩祷告。女主人弗洛里亚娜并没有主动参与他们的祷告。直到最后的一次主持人采访尼科拉的母亲弗洛里亚娜关于切萨雷的信仰问题,她松口说她从来不相信那种灵魂会轮回重生的信仰。她的儿子不会再重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切萨雷 丨贝恩 “我们不会死,特蕾莎,因为我们的灵魂会轮回。每个人身后都有很多次生命,之前也有,也许是男人,女人,也许是动物。包括这些可怜的青蛙。正因如此,我们想要把它们埋了。” 我一度认为切萨雷和贝恩才是互相了解彼此的人。切萨雷有他的信仰,有他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之心。即便他知道那三个男孩让那个女孩维拉丽贝拉怀孕了,他痛苦难受可还是选择接纳她,带她回家照顾。 贝恩不想要有机农药伤害小农场的树木,特别是海滨驿站的那片橄榄树。他身体力行在树上生活几天,像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那样。可惜当砍伐的工作人员把最后的他所在橄榄树砍倒之后,他的念想和愿望也一并被砍倒了。 ○切萨雷 丨尼科拉 丨贝恩 在我看来,青蛙是个前后呼应的意象。最开始是大家一起给从泳池里抓出来的青蛙一个永生轮回的埋葬。而尼科拉葬礼上的青蛙悲鸣,提醒众人的是兄弟情谊的缺失,是灵魂的无法轮回。(根据托马索和茱莉亚娜的回忆叙述,是尼科拉挑起事端,是让贝恩怒火重燃的缘由。尼科拉的最后终局,有可能是他一手造成的。) 然后,我开始质疑尼科拉说的话。尼科拉对特蕾莎说,切萨雷说贝恩的心被魔鬼碰过了,知道那恶鬼就住在贝恩的身体的某个地方。切萨雷每天的祈祷都是希望那个恶鬼不要苏醒。 (但其实,谁的心才是那个被魔鬼碰过的呢?尼科拉自从工作了之后就离开了家,跟父母断绝了联系。父母花了积蓄送了尼科拉出远门读书,换回来的是儿子的冷漠回应。) 在后来重新整理的回忆碎片中,尼科拉承认当时破坏光伏电池板的是他和他的同事。贝恩、特蕾莎、托马索、科琳娜丹科和茱莉亚娜想要的自给自足的农场生活,一直都被外界干扰。这个“外界”还包括曾经熟悉的一起生活一起祷告的尼科拉,那个切萨雷和弗洛里亚娜偏爱的尼科拉。 ○弗洛里亚娜 丨尼科拉 当我读到弗洛里亚娜接受主持人采访的时候,我有点疑惑了。她坚称她曾经也是被救出的女孩,所以才会看到那些田地里干活的女孩坐在货车上的时候,想着劝说她们自愿离开。然而,当她说到“因为我想让大家了解真相”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主持人的步步逼问之下无法感受真相是让人得到解脱的。 “为什么您今天决定在这里分享您的故事?” “因为我想让大家了解真相。” “真相让我们得到解脱,是吗,弗洛里亚娜?” 弗洛里亚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情绪失控,失去控制指认一群terrorists害死了尼科拉。弗洛里亚娜似乎从来都不认可切萨雷的信仰,不接纳除了尼科拉以外的两个男孩。她不理会贝恩和亲生父亲有多么不亲密,直接选择送他去德国。她自己的排外,在前言不搭后语当中表露无遗。 ○托马索 丨尼科拉 丨贝恩 丨维拉丽贝拉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相信,两个人之间的差距,只要有一方愿意,就会消失。” 塔楼上欢欣迷乱的少男少女们,从来都不知道负责任和后果是什么。托马索在很多年后被特蕾莎逼着吐露当年关于维拉丽贝拉和那个没在世上存在过的孩子的事。谁是孩子的父亲,并不是根据扔石头远近来决定的。 当然,扔石头亦能见证人心难测。 “你们得放过我,朋友们。我求你们了,放过我吧。你们想要什么,我都给你。” 这是托马索转述尼科拉的话。抛石头的时候,尼科拉使劲把石头扔得很高很远。托马索第一次不想听从贝恩的决定,想把前一次的结果作废。没想到的是,贝恩几乎没有使力,扔得最近。“我猜就是我。”贝恩只留下这样一句话,是成全,是某种不反抗命运。 “真相已死。它只是单词表上的字母,一个单词,一份我可以使用的材料。” ⭐特蕾莎 丨 所相信的真相依然一成不变 “我从你手中逃了出来,但还是落在了你手里。” 生活和阅历有着千差万别的特蕾莎与贝恩,在十七八岁的那个夏天相遇相识。虽然不可以说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天雷勾动地火,但他们在芦苇丛里的亲昵和狂恋,是其他男孩甚至切萨雷都知道的。特蕾莎在爱情这点上跟父亲很像,都是相信爱想起两个人的感情如果一方没有变就不会变。他们都是奶奶眼中的愣头青。 都灵有着美好的学业和前景在等着特蕾莎。可是她不舍得离开贝恩。“回都灵吧,特蕾莎。回到你的家、你的同学身边,回到你熟悉的生活。别担心这里会发生什么。等你再来时,明年,什么也不会改变。”贝恩说。 特蕾莎曾经化悲痛为学习的动力。可是,当她在奶奶葬礼上重新遇见她那个夏天爱过的男孩,爱和冲动的欲望复燃。 “我当时的答案,也是现在的答案,一直都是:我了解他。我当时是了解他的。除我之外,别无他人。” 特蕾莎无条件相信贝恩,只要他说没有任何女孩没有孩子。她就都相信了。 “我相信了他。我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想相信他。我们再也没说起过那件事。” 我至今仍在反复琢磨,贝恩究竟有没有什么隐瞒特蕾莎。或者只有德国的亲生父亲的事,贝恩说了他父亲已经死了。(或许就是贝恩八岁被切萨雷和弗洛里亚娜送去德国的这段经历,让贝恩感受到这里得不到热烈的父子之情,就选择了避而不谈。) 人生在世,贝恩唯二执着的是自然和“事业”(孩子,新生命)吧。他不愿意让有机农药洒在自家的土地里,让以往的植株和植被变得脆弱。他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是接受先进科技才来,而不是母亲十月怀胎自然生产下来的。他尊崇一切天意。 他寻求一片纯净无垢的天地,却发现即便他逃到熔岩冰洞,也难以以微弱的力量去撼动外界的污染侵扰。 特蕾莎和贝恩的“事业”最终有望达成。很可惜的是“事业”无法有个圆满的未来。至少特蕾莎有一天能告诉自己的女儿,试图解释她的父亲热爱什么,以及都犯了什么错。告诉她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奋不顾身,爱过从天到地的一切,虽然莽撞但不惜代价。 ⭐关于人的真相,不管他是什么人,都不存在。 “识人这件事,永远也没个头……有时候最好就不要开始。” 关于斯佩齐亚的爱恋以及认识到的每个人的真相,特蕾莎永远也达不到确定了解某个人的那个点。关于贝恩的真相,大都是从别人的口中了解的。现在她真的把离别时候的贝恩的回忆都找回来了吗?他们故事中分别的“空白”都填上了,她就真的了解他了吗?无人知晓。 真相已死。人从来就很复杂。只要认定了自己不后悔,那就可以了。其他,并没有那么重要。

推荐阅读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让我过得十分充实。在放假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一躺就是一整天,在“三下乡”这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的满满的...

    07-15

  •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馨星”之火,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外语与党史相互交融魅力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我们作为新青年,在馨星这个队伍中,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了进一步的规...

    07-15

  •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7月4日上午,“朝阳行”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集合在宿舍苑区门口,队员们个个心怀憧憬、摩拳擦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一股斗志昂扬的少年精神气。 迎着连绵大雨后的朝阳,展...

    07-15

  •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篇一: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吴刚伐桂的故事...

    07-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