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应》是一本由王跃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喊山应》读后感(一):一个作家的灵魂自白书
一个作家的灵魂自白书 ——读《喊山应》 王跃文先生的作品,以前没读过。但是,我知道这个人,知道他的《国画》和《梅次故事》。 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没事爱逛旧书摊。很多年以来,我都从旧书摊上收集那些对我个人来说有意义的读本。收集来了,首先是读,然后就收藏着,这两种都是癖。有人不理解,但我聊以自慰,和其它的打麻将、钓鱼等相比,这总算得一个“雅”字吧。 人总能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最廉价合适的理由,否则真的便是师出无名,一事无成了。 我在书摊上,收获着文学、历史、艺术、宗教,一切人类的知识,也侧面观察着某种发展的趋势和形势。虽然,那有时候是有点晚的。 一本书,从新书变成旧书,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的华丽诞生到逐渐式微、落寞的过程。当然,如果是经典作品,那就随着年月增加,愈见其光辉灿烂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书大火起来,满街的盗版出来,也可联想起来一种盛况:这书正大火呢!书贩子都是逐利而行,向利而生,这都可以管窥出一些什么出来。 《国画》和《梅次故事》,就是这种情况。一个时间段上,旧书摊屡见不绝。不过,以我的经验来看,那是盗版无疑。我喜欢看书,可是绝不喜欢盗版,甚至有点深恶痛绝。盗版,听这两个字,就不会让人感觉舒服。好像,作家被书贩子强奸了一回,而我们又做了一回无良的旁观者。还津津有味,恣意品评,真是恶行之至! 我没有买这两本书,可是知道了王跃文先生的名字。后来,报纸上官场小说的名衔就从这里爆发,以后甚至引导了一场“官场小说”的文学风暴。 没读作家的作品,大约对作家都是远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朦朦胧胧,云山雾罩。但闻人语响,不见真面目。这次读了《喊山应》,对作家的个人历史以及文学创作经历和思想见解,都有了很大的认识。这种认识,因着作家的深切叙述,坦诚表达和笔底波澜,让人更加直观而具体了。作家不是一个传闻着的符号,一个标碑,而是有血有肉,具体而生动且深刻的了。 本书包括三篇大散文,《我的文学原乡》《我的文学创作》和《我的文学检讨》。这三篇作品,可以看作作家的灵魂自白书。 《我的文学原乡》就是作家个人成长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艺术之根在哪里?他的成长轨迹,受到周围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的影响如何?这和故乡和童年都是脱离不开的。《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作品蕴涵诞生成长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作家最为珍视看重的部分,一个作家以什么立命?那就是作品,没有作品的作家不可想象,没有好作品的名作家,名不副实。《我的文学检讨》则是作家思想来源的阐述和对目前文学发展状况,社会各种现象的见解。 读完了此书,我对作家的形象有了大致的见解和判断。首先这是一个具有文学异禀的人。他对文学敏感性以及强大的书写表达能力,是让人震惊的。《国画》是他三十岁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阅读并演变成某种符号化,它的标杆意义和文学启示意义,不可估量。 其次,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院派”,他书写的也是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他是从自然的生长里,野生成长起来的参天大树。当然,这离不开他的文学原乡对他成长的影响,和后期职业生涯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总结思考。这是个勤于学习,努力奋进的人。 作家以后的发展如何,还要看他的作品说话。在传统政治生态的局限和现实生活的制约下,作家能不能书写出更加令人震聋发聩、具有启示录意义的作品,这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是,作家的良知、道德、勇敢,这是丝毫不可或缺的。 鲁迅先生的精神,永远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指引。 2021年12月5日
《喊山应》读后感(二):人情练达即文章,透过文字,看到生活的模样
初读王跃文是多年前以一种猎奇的心态打开《国画》,刚刚开篇就被文中描述的饭局上推杯换盏与饭后的资本主义糖衣炮弹所吸引,细读后更是为描绘的权力纷争所惊叹。凭着良心说,如果是我本人设身处地,肯定也是挡不住那些软香温玉的诱惑的。王跃文的商场小说凭借真实性掀起了一波商界小说浪潮,有着有中国官场文学第一人之美称。王跃文因官场小说成名,其实他的非官场小说写的也非常深刻,他成长并根植于湖南溆浦,对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生动而真切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次我有幸读到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在21年9月出版的《喊山应》,在这本随笔散文集中,王跃文对自己过去31年的文学创作之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在自述里,作者对“喊山应”这个名字来源进行了介绍:闭上眼睛喊山时,能够从山的回应里听到山的模样。而作者希望透过他的文字,我们能够看出人生的模样。读完全书,我对王跃文对人性的敏锐观察、对人民的悲悯关爱、对人生的质朴畅达已经对文学的热爱有了很深的感悟。
文坛中人说我是官人,官场中人说我是作家,用时髦话说,我是边缘人。其实,我什么都不算,只是个尴尬人。——王跃文
全书正文包含三大部分:“我的文学原乡”、“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学检讨”。在“我的文学原乡”中,作者花了很长篇幅介绍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家乡的风俗,家乡的人……正是这些林林种种的思想片段构成了作者成长的轨迹,也为作者的个性与选择做了很深的铺垫。作者的文学梦更是在这里埋下小小的种子。在“我的文学创作”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出版前后的心路历程。作者说“我只是爱着文学,就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每一个笔耕不缀 的作家都是耐着难挨的寂寞敲碎了自己的外壳,将心掰给读者看的,那作者是如何凝练身边的故事并点缀于渲染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在“我的文学检讨中”,作者针对性的阐释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创作的理解,对自身作品与社会现状的隐射关系,对作品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审视了自身在31年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作者认为:“小说家的良心,就是不能在真相面前转过脸去”,所以我们不能只活在善美的幻想中,还要直面残酷黑暗的现实。
在正文之后,书中还收录了其他人对王跃文的点评以及王跃文从1962年到2020年的文学年谱,让我们可以更加全面,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去了解这位文学大师。执笔31年以来,王跃文创作了二十余篇小说以及多本随笔集,每一个都是爆款,轰动一时。我相信这与他深耕多年,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对民众的悲悯情怀不无关系。
《喊山应》读后感(三):同在一个城市 一直爱着他的声音
追忆第一次读王跃文老师的书,我还在成都求学,短短的头发,懵懵懂懂,和朋友去一家茶馆玩看到茶楼老板在读《国画》顺手接来读,不知不觉读了一下午。多少年过去了,那天下午,那杯茶和那本书我依然记得。
后毕业工作,见到了很多无能为力的事,心力交瘁之余也选择了放弃,辞职在家进修了数月,期间又开始读王跃文老师的书,他的书都是热闹翻腾的俗世,有官场,有人情,有虚伪,也有热血,让隐遁的我有了一扇窗,去体察去观摩。
王老师的书不同于其他自命为严肃文学的文学作品,也不流于媚俗,他的书有风骨的同时也有味道。就像和沅江汇聚同路,奔向洞庭怀抱,最后汇入长江,一同入海的溆水。这千年的水域美丽壮阔,滋养了河两岸溆浦百姓,最后奔腾入海。起源于生活,讴歌生活,但是也不乏波澜壮阔的胸怀。
他的书是带着批判的,他揭露圆滑自私,趋利避害,投机钻营,鄙视玩弄权术,他痛斥官场的没有的信仰,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感问题严重,他警醒现在社会上职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问题,但是他的文字确实热烈的,热烈带着血色的有心跳的文字,时刻可以感染读者。
王跃文爱着他的读者,他的《国画》自1999年5月出版,三个月重印五次后,再无新版,几年内,大街小巷充斥了各种盗版,封面拙劣,成为摊贩走卒时常兜售的烂街之物。
但是他却对兜售的摊贩充满同情,对购买盗版书找他签字的读者充满感恩之情,他热爱这个世界热爱每一个阅读他文字的灵魂,他同情小贩买卖的不易,他感谢读者掏钱为他的文字买单,哪怕是盗版书籍,他愿意给每一本盗版书签名直到《国画》再次出版。那时他不禁热泪盈眶,当年的贪腐的物资已经从手机变成了豪车豪宅互相赠予,当年抨击揭露的东西放在当下已经逐渐不值一提,人们越来越平和却无奈。大师也有着面对社会的无奈无解,充满忧虑和悲凉。
我对王跃文的感情,还有着很有趣的缘分,第一次读他的书我还在成都,甚至都没有踏足过湖南,但是毕业后因缘际遇,我竟然定居长沙,从陌生到渐渐习惯,到滋生出了解和爱,对这里对这里的人,对这里很蓝的天还有美丽的湘江都充满了感情,后来,我认识了溆浦长大的人,听他们说着怀化的口音,看他们发一些家乡的照片,慢慢的对溆水也滋生出了解和感情,那个我没有踏足过的地方,在多少人的诗歌中,乡愁中,散发着美丽的温柔的光辉啊,在他的书中,我读到了三代人生活过的那个小城,冬天的炉灶炙烤着腊肉,夏天的微风轻送着茶香,朋友们时而饮茶时而做酒,心怀下一代教育出钱助学的人在文革中不堪屈辱自尽,童养媳陪着丈夫在文革中成长为一家之主成为丈夫活下去的动力,一个满山遍野跑着玩的小孩子,成长为一个公务员成长为一个作家最后成为作协的主席,这一路走来,徐水河畔,滋养了多少美丽的生命,他们绽放又变成繁星,照亮整个世界。
《喊山应》读后感(四):探索文学原乡,感知创作脉搏,触摸精神底色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创作风格,而这些风格的来源很复杂,通常童年的经历是创作风格的重要来源。
王跃文《喊山应》
王跃文是有着非常独特个性的作家。我第一次知道他,还是在读本科的时候,那会儿他的《国画》十分风靡。班级很多同学在读这本书,夜市的盗版书摊上,他的书总是放在显眼的位置。
读他的官场小说是好多年前了,那会儿总觉得他的官场小说总有一些乡土气息,说不清楚的感觉。而今天读他的《喊山应》才知道,在他的创作里,有着深深的故乡情结。
《喊山应》的副标题是“检讨文学与人生”,表明了作者想借这部书,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创作经历,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我的文学原乡、我的文学创作、我的文学检讨。
《喊山应》目录
在这三个部分里,最为打动我的不是他的文学创作回顾,也不是他对文学创作的反思和检讨,而是他的文学原乡的回顾。
“原乡”是早年的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对个人而言,家乡是目前居住的地方,故乡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原乡是祖先居住过的地方。从字面意义来看,“原”字意思为“最初的,开始的”“本来”“起源、根本、根由”,所以,“我的文学原乡”就是作家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那些刻在作家血脉中的经历、故事和感受。
生长在“屈原行吟过的地方”的王跃文,最终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虽然后来他说,他的作品,他家乡的人很少读,也不理解他的写作行为,但是毕竟,这片热土是屈原生活过的地方,这片热土,是他所爱的那些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在他的文字里,流淌着这些人的血液。
作家印象最深的那些故事,也是沉淀在他的基因里的东西,对他的创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个是他母亲对他的教诲。王跃文的母亲是童养媳,比他的父亲还要大五岁,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出身的女子,对儿女的教育却是不含糊的。
她说:“人字,两笔,难写!写得不稳,东倒西歪;写出头了,一把大叉。”
这个教育深入王跃文的思想,在他创作艺术形象的时候,很多人物都把这个复杂的“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母亲在父亲被批斗的时候,所作所为也是令人敬佩的。作家详细记述了父亲第一次被批斗的场景,母亲把儿女带着,拖着一条长板凳,和儿女坐在第一排,让那些想要看笑话的人、以为他们会哭天喊地的人都看着她坚强的样子。
《喊山应》内页
她借用最高指示精神,人都是要吃饭的,给被批斗的父亲送饭,不许他“自绝于人民”。坚强的母亲,不仅撑起了这个家,也是父亲的精神支柱。女子本弱,为妻为母则刚。
还有一个女性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就是作家的奶奶。爷爷是个沉默的人,奶奶便是大半个当家人。当有一次因为爷爷不认识纸币上的字,被骗了之后,奶奶就和爷爷商量,再怎么苦,也要送父亲去念书,不然长大了钱都不认识。父亲因祸得福,有了上学的幸运。之后,这个家庭,无论怎么辛苦,都要培养孩子读书,而王跃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最终凭借一支笔来安身立命。
除了伟大的女性,还有外公、爷爷和父亲,他们艰难地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生存,生活的压力、磨难,并没有让他们失去梦想、丧失追求,反而在骨子里,有一种斗争到底的精神。也许只是潜意识里,但是表现出来的就是那种不服输。
王跃文在这片屈原行吟过的热土上出生、成长,这片土地哺育了他,他家族中的女性和男性养育了他、教育了他,给他打下了深刻的精神底色。在他创作的晚期,回顾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的创作,来到了生命的源头,探索、回溯,也是给自己的创作进行了一次感性又深刻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