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是一本由[美] 克劳德·M.斯蒂尔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刻板印象》读后感(一):你也曾因偏见困扰过吗?
你有过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凭自己的主观意识,评价过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件产品吗?
又或许见过、听过,有这么一类人。在一些失误面前,会被人误会,被人无端扣上帽子,最后成为失误结果的承担者?理由是,他们看起来就会犯错。这些主观评断,可以说成是“偏见”,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刻板印象”。
什么是“刻板印象”?
大概意思是指人们对某个人或者事物等特定对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窜连整合,凭个人经验,形成一种固有的看法和观点,并且把这种观点广而告知出去。让特定的人或者事物被标签化。
《刻板印象》 [美]克劳德·M·斯蒂尔
美国作家克劳德·M·斯蒂尔在《刻板印象》一书中说道: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效应。在不知不觉中刻板印象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可以造成阻碍。
比如,有时候哪怕我们没有真的在歧视别人,但是在社会身份的压力存在时,“受害者”依然无法拥有公平的人生。
刻板印象风险无处不在,也没有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01关于职业的刻板印象
针对某些身份特征的负面刻板印象就像阴霾一般,总是挥之不去。当我们进入与刻板印象相关的特定情境时,我们就很有可能会被这些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所针对。
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有些工种,如护士、幼儿园老师、医生、律师。在这些职业面前。你会发现大家会不自觉的加上一些前缀,如:男护士、男阿姨、女医生、女律师。
其实在大家加这些前缀时,也没有人有什么恶意。但是就是会因为脑子里的固定刻板印象,让人不自觉的要去这么做。但结果是,虽没有恶意,但这固化的刻板印象有时仍然会给当事人招来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情绪。
02关于各国文化的刻板印象
有时候我们对一些国家文化的理解,也会加入刻板印象。
就比如,总觉得喝红酒一定要是法国的,甚至有人一说红酒就会想起“拉菲”。德国人最爱喝啤酒,说到啤酒,就会提“德国黑啤”。比萨和意大利面总觉得意大利的才正宗且好吃,韩国的美女帅哥满大街都是,日本的女生最温柔等等。
这些信息好像也没有特定的统计数据来表明,但是大家好像都会不约而同地这么认为,这就是刻板印象带来得认同感。
03生活中的刻板印象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说起江南人,大家都会说江南的女孩温婉,总会特意提及苏杭出美女。提及山东,大家总是会说山东大汉,为人豪爽、直率。
说起四川、湖南,大家会不约而同想到辣。
又或者,当我们形容老师时,总会说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说起商人,总会说精明能干。这也是刻板印象的无穷力量。
04怎样消除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也得承认刻板印象也不是全然负面的。从积极面来讲,有时候它给我们带来一些先入为主地主观印象,虽然主观意识没有太多事实依据。但也通过这一点,简化了我们的认知过程,节省大量时间、精力,这点利于应对复杂的环境。让我们提前做些准备。
其实作者写这本书,不是让我们去消除刻板印象。而是让我们去思考怎么去除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消除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得先去寻找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正确面对刻板印象,不去惧怕它。并证明刻板印象没有事实依据。
一方面是为了说服产生刻板印象的对象,另一方面是说服自己,提前做好消除刻板印象带来得负面影响,如:情绪或结果。最后是打破固有思维,也就是打破先入为主带来得固化思考模式。
结论
我们要认清刻板印象的本质,并且把书中学到得有效方法利用起来,带进我们的生活中去,并且改善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刻板印象》读后感(二):别让偏见和标签决定了你是谁
还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去到杭州的一家公司工作。后勤部的一位大姐是宁波人,因为几次活动接触下来,大姐突然说,没想到你是东北人啊,看你外表文文静静的,不说话还以为是我们南方人呢。随后,大姐还问了我好多关于东北的问题,什么你们东北是不是住炕啊,是不是一个月才洗一次澡啊,是不是都很能喝酒啊之类的。我也知道大姐没有恶意,只不过在她以及她的周围人,都是对东北有这种印象。
而这种印象,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什么?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点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不能说它完全不正取,在特定的时候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
《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还好,它并非不可战胜。
生活中我们习惯把长相可爱的小女孩称为“小萝莉”,贴心的男孩称为“暖男”,成熟的男人称作“大叔”,爱吃东西的人叫做“吃货”。这些贴标签的表现也是刻板印象的表现。
我们认为:男人谈论的话题多数是科技、财经、时事、军事、建筑、汽车、体育等领域;而女人关注的话题就比较生活化,比如娱乐、生活、时尚、旅行、美食、养生等,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我们对男女性别差异所形成的刻板印象。
有时我们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说到北方人,就认为比较粗犷直爽暴躁,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
朋友中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也是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
……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
还记得《疯狂动物城》电影讲述的是,动物们经过进化,肉食动物和草食动物摆脱了古老的生活习性,签订了和平共处协议,一起在城市中生活,还有一个十分美好的精神:在这里,无论你是什么动物,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的刻板印象,主角之一狐狸尼克童年时希望成为童子军,却被草食动物集体排挤歧视,从此他自暴自弃开始做着符合狐狸刻板印象的欺骗、投机取巧的奸诈行为……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一个多人种国家,也是一个种族歧视频发的国家,其中受害群体尤为严重的就是黑人。
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黑人,从小就因为黑人这个身份所被歧视,比如作为黑人小孩只能每周三去社区泳池。长大后,他们在租房、求职方面同样面临着困境。
因为民众对黑人的刻板印象,部分身处负面形象群体的成员往往会不自觉地 “破罐子破摔”,更导致他们对于自我身份去消极应对。
心理学家切克鲁恩对此总结道:“被歧视者更害怕被人小看,担心自己无法向外界展示自身具有克服刻板观念的能力……因此,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情绪都会被影响,从而进一步证实已有的刻板印象。”
因此作者开始不断研究这种显现,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相关研究不断呈现颠覆性的成果,发人深省。
刻板印象是一种无所不在的社会效应,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造成阻碍——哪怕我们没有真的歧视别人,在社会身份的压力存在时,“受害者”依然无法拥有公平的人生。
我们从小到大,太多太多的刻板印象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思想。不知不觉,我们就会对外界产生许多错误的偏见,用于对人对事物的判断。
斯蒂尔教授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包括选修非裔美国人政治学课的白人学生成绩每况愈下,以及主修工程学的女学生为了是否参加以男性为主的专业会议而犹豫不决,证明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显著限制了人们的表现。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可以从自我出发去解决。大多数情况下刻板印象不是以直接经验或者事实材料为基础,而是偏见或者道听途说形成的,所以都是片面的,不准确的。
当刻板印象加注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不要盲从的去跟随,而要保持自我认知。养成了每一次面对新的事物都进行自我反问的习惯,试着从一个不同的的角度来审视你见到的人或事物。
在处事和交友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予自己和别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做出判断,时刻提醒自己要理智,不要被刻板印象所左右。
当刻板印象加注在我们自身情况时,我们也可以释然一些,我们无法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然后顺其自然。真正强大的人其实不会依靠别人的眼光来活着。活成自己的样子,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解释了在每个人生活中因身份认同感而产生的两难窘境,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我们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地发挥天赋。
《刻板印象》读后感(三):《刻板印象》: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一种偏见
一 身份的“原罪”:这世界上存在着一种秩序
当看到马路上有车辆剐蹭时,很多人在没有看到司机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猜测,这司机一定是女性。在人们普遍的认知里,好像驾驶技术好的人就一定是男性,发生事故的人基本上都是女性。
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骄阳似火的路上跟小伙伴们一起尽情奔跑,他们在憧憬即将到来的暑假。但是一个晴天霹雳过来了,他们得知黑人的孩子是不可以去本区公园的游泳池游泳的(只有周三的下午除外)。于是每逢周三,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便接踵而行,活像一群流浪的吉普赛人。用他的话来说,那是古怪的每周一次的“朝圣”活动。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地区盛行的种族制度的真实写照。
这种制度对一个小孩子的影响仅仅是一个开始,很快他就发现社区的黑人小伙伴都不能去溜冰场玩(除了每周四晚除外)。这些区别对待的手段着实过于刺眼,后果也相当严重。
这么赤裸裸的歧视,难道只有在周三或周四的时候,才能被当做一个普通人?
还有一次13岁的他有一次为了应聘地区高尔夫球场的球童,一大早6:00就赶到了现场,足足等了一天,后来却被告知他们不招黑人。
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后,现在的他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这无非就是一种人生境遇,一种和自己的种族和在那个年代、那个地点,身为一个黑人密切相关的境遇。
他就是美国的克劳德•M.斯蒂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等名校教授,哥伦比亚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等学校的博士学位。上面的故事就出自他的《刻板印象》一书,书中揭露了一个事实: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
针对童年的泳池限制,作者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身份的条件作用”,就是说在某种场合下,为了实现某些需求或目的,而必须处理的某种情况。
之所以这样称呼,就是因为这些变量均由当事人的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而产生,只有与当事人具有同样身份的人才会面临这样的条件作用,而其他人则不受影响。这对一种典型的身份条件作用,刻板印象风险就是一种典型的生活窘境。
在社会中,我们非常清楚其他人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我们对这些身份赋予了刻板的印象,并且彼此间的想法高度一致。比如年迈、贫穷、富有或者身为女性挂钩的负面印象,被加诸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是心知肚明的,我们很清楚别人会怎么想。同样也知道,任何与这种刻板印象相符的行为,都会进一步印证此类印象。
我们对随之而来的评价和待遇同样了如指掌。比如一个人学习不好,总是忘事,或者是内向不愿与人交往,都有可能面临刻板印象的风险。
非洲裔美国男子斯台普斯是纽约《时代周刊》的作者,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穿着休闲的学生服,走在芝加哥海德公园社区的街头,谁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虽然大家都没有说自己害怕,但是他们的肢体语言无一不表示自己非常的恐惧,情侣们看到他都吓得紧挽胳膊或者是紧扣双手,有的干脆直接小跑到马路的对面。
有一些正在说话的人,一看到他就变成了哑巴,一双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只为避开他的视线。
紧张不安的他跑到小路的对面,不自觉地吹起了口哨。甜美又纯净的旋律从他的嘴里发出,披头士乐队的歌,还有维瓦尔第的四季。原本行动僵硬的路人们在听到乐曲后都放松了不少,有的在路上还与作者擦肩而过,并露出了笑意。
我们不难看出,这就是由人种引致的一种负面印象。这种偏见就认为黑人男子普遍具有暴力倾向,但是斯台普斯先生通过吹奏维瓦尔第的名曲就发现了一个扭转刻板印象的好办法,也改变了他的处境。正是这种改变,生动地揭示了刻板印象风险的本质。人们不自觉间摘下了暴力倾向的有色眼镜,所以他们言谈举止中的恐惧感便慢慢地消散,刻板印象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几乎是由它打磨和塑造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刻板印象非常的多。我们对于某个群体一种偏颇的认知,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人群有某些特定的属性。
比如女生到了三年级以后,数学成绩一定不如男生,理科班的女生人数寥寥无几。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二 一见钟情的误会
加拿大某市的郊外有一座全长135m,高70m极为狭窄的桥,人走上去的时候,便会摇晃不止,只能紧紧抓住两侧的麻绳,十分的危险。
有两位心理学家招募了一组男性大学生,并把他们分为三组,让他们依次单独通过这座吊桥,他们会对这些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邀请这些学生晚些时候与他做进一步交流。
人的情感能够被明确的认知吗?我们来看一下实验过程:
第一组的男生们经历了心惊肉跳的吊桥体验,桥的另一端站着年轻女子。
还有另外两组男生也参与了这一实验,不同的是,吊桥的另一头的调查员换成了男性。
最后一组人被安排与妙龄少女见面,不过他们只需要轻松地穿过一条坚固又低矮的普通桥梁即可。
后来结果出来了,在通过皮卡拉诺吊桥后遇到美女调查员的一组男生中,当天晚上给女生致电的人数是三组中队最多的。其它两组的男生很少有人给美女调查员打电话。
在穿越卡皮拉诺吊桥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即使在走下桥后仍在持续,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当一位美女出现在面前时,他们便将心中残留的紧张感误读为对美女的浓浓爱意。
作者认为刻板印象风险会对人们产生影响,它会引发大脑的暴走以及一整套生理和行为的反应,而当事人对于所发生的一切却一无所知,因为他们从未承认过。
三 如何降低身份和刻板印象的风险
摘下面具,提升安全感的明灯
作者在攻读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时候发现,整个心理学院只有一百多名学生,黑人也只有两三名,他感受到更多一层的困扰。
在当时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种族融合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白人学者们朴素的着装对于欧式风格的青睐、对于葡萄酒的偏好,都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方式与追求卓越挂上了钩。而附带了身份条件的追求卓越的本身恰恰是作者所不具备的,虽然他也假装拥有这种调调,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表面的功夫是难以持久的。骨子里不“卓越”,很快就会原形毕露。作者天天戴着面具,压力感油然而生。
不仅是在小组聚餐的非正式场合,还是在有教职工在场场合,以至于自卑的他从来不在课堂上提问。他经常会注视着自己黝黑的双手在思考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即使大学城的内部氛围十分友善,同学们之间也互帮互助,他也能轻而易举地融入这个环境中。但是托马斯斯特罗姆就像温暖的春风一样给他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温文尔雅又性格直率的汤姆面对作者时,总是露出充满期待的笑容。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作者本人太多的关注,每次在烛光下会谈时,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课题研究上,将作者视为一个给力的搭档。
老师而且经常表扬他,慢慢地,作者产生了信任感,无论是摘掉面具还是自我肯定,都可以提升对负面刻板印象的抗性。
刻板印象无处不在,它成为我们的标志,也成为我们的负担。有时使人努力过度,有时扼杀了自我本性,但是它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本书深入剖析了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展示了小小的标签如何发挥了强大的力量,最后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应对计划,帮助你摆脱刻板印象的陷阱,重塑自己的身份,充分且自由的发挥天赋,即使在面对我们生来戴着有色眼镜,同时又遭受着各种偏见这样一个鲜活的事实中也能够决定自己终究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让任何人替我们去决定找到更好的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斯蒂尔提供了解决人生难题的一些想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慢慢品读。
图源网络,侵删
《刻板印象》读后感(四):千万别中了刻板印象的毒
前两天发烧去医院,因为怀孕的缘故,我急匆匆地去了产科,想先检查一下胎心,产科大夫建议我另外挂一个呼吸科。
当我走进呼吸科室的时候,大夫先是友好地问我哪里不舒服,当我说我发烧的时候,他突然对我“退避三舍”,像是我身上携带者可怕的病毒一样。大夫说:“现在是疫情期间,是谁随便就把你放进来的?你现在赶紧去发热门诊检查一下。”
我当时告诉他:“今天上午我刚做了核酸检测,是阴性。”可是医生还是一脸的“嫌弃”,没办法,我去了发热门诊。说明情况之后,门诊的大夫打电话给呼吸科大夫说:“我这种情况可以直接看病,不需要做检查,加上我怀孕,有核酸证明就行。”
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在寒风冷冽中我再次回到呼吸科,大夫不停地跟我道歉,说特殊时期,在发热这方面的工作上不敢有疏忽。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看病体验,很多医患矛盾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些事情,我们需要的便是相互理解,尽量克制思维定势带来的错误判断。
这种刻板的印象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我相信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类似尴尬的经历。别让外界的刻板印象决定我们是谁,能成为谁。
《刻板印象:我们为何歧视与被歧视》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所著,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能搞清楚它是怎么生效的,有何副作用,以及参考书中的有效方法,改善我们和他人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
01什么是刻板印象
先给大家出道题,上周我去超市,在进超市停车场时,前面有辆车,TA开的慢慢吞吞的,还时不时突然就踩刹车并且倒车入库时花了20多分钟,在TA后面的车都等得都不耐烦了,你猜这是男司机还是女司机?
多数人都会在心里想这肯定是女司机,我当时内心的答案和你们一样,但当我看到司机是男生的时候,我很惊讶,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性别倾向偏差。
这是因为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认为,开车技术不好的就一定是女性,并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既定倾向。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包达列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
图片来自网络
向两组被试分别介绍情况,给甲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个罪犯”;给乙组介绍情况时说“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分别对此人的照片特征进行评价。
产生的评价结果却截然相反,甲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凶狠、狡猾,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而乙组被试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邃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
此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对社会各类的事物有着“固定”的认知。这便是“刻板效应”即刻板印象,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某一固定标准来评价某人、某事的心理现象。
02刻板印象的副作用
生活中的刻板印象随处可见,比如年龄、性别、种族、职业都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
它像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在,对于类似事物可以套用“固有思维”,不再进行信息搜集,简化过程,节省时间。消极的一面表现在,对一种事物产生“固有思维”后,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
其中消极的一面正是我们所需要讨论的,因为这种效应有时会给人一种错误的遐想,一旦这种错误观念得不到纠正,就可能会进一步演变成歧视和偏见。
在我当教师的第一年里,由于性格外向就常被校长点名批评。在普罗大众心里,教师就是戴着眼镜,说话特别斯文,对待学生严厉,批改作业加班加点。
图片来自网络
但以上罗列的每一条都跟我沾不上边,我经常和学生打成一片,仿佛我个子矮一点,我就能成为标准的二年级小学生。起初家长经常会质疑我的能力和学科专业性,总会在开家长会时,出各种问题刁难我。
我深受这种消极的刻板印象困扰,也曾一度怀疑自己被不适合教师这个行业。但我在一次次考试评比中、组织校运动会上等,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且优秀的教师,并逐渐获得校长的赞赏和家长的认可。
所以被“贴标签”并不可怕,我们要尽量摒弃刻板印象中消极的一面,避免“有色眼镜”,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03打破消极刻板印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消极的刻板印象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它总会在我们无意识地情况下悄悄地被激活,当我们察觉到自己对某些事物判断得过于迅速时,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想要抛弃掉刻板的消极影响,就要摆脱先入为主的习惯,可以通过对某事物和人的进一步接触,观察和了解,再去进行评断。
比如说,如果能够试着去了解或接触教师这个职业,我们会发现原来教师一天的工作量要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就拿语文教师来说,周一到周五每天基本都是4.5节语文课,上课需要借助扩音器,润喉糖是常备的小零食,不然到了春秋两季嗓子可能都发不出声,这真的不是矫情。
除了日常的教学,还有班级的管理,我们经常互相调侃:“班主任两条腿,上课跑,下课跑,大象腿也跑断。”这是真实写照,这就是为什么你总觉得有个人影在窗户外看着你。
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仅需要批作业,还要整理工作手册和手写教案,每天都要把下一堂课的PPT提前演习一遍,日常处理各级关系等。
所以当我们明白,教师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需要担负更多大众无法察觉到的责任时,就不会再有人随意说:“教师真是一个轻松的职业。”
另一方面,在群体中,公认可参考,但要经过检验,不要让自己成为刻板印象的施暴者。
还记得那个小轿车与公交车相撞,公交车掉入河中无一人生还,结果小轿车车主被网暴。现实生活中像这种网络暴力并不罕见,网友大众往往会处于一边倒的偏见中。
三人成虎”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没有的事情,但是被大家口口相传,到最后就成了真的。所以说,大家公认的并不一定是他们实践得来的。不要在任何事情上觉得大家都承认的事情就一定是正确的,只有当你亲自检验之后才能确定结果。
图片来自网络
04结语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我们不能用固定、静止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和理智。
快速地反应出某一事物的结论,可能是我们潜意识里陷入了刻板印象的误区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撇开盲区,正确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生活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出去走走看看,多用心感受一下他人,即使不理解、不认可也绝不指责、不干涉,这是对世界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