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鞋的筋骨
小的时候,穿的是妈妈手工做的布鞋,那时能穿上一双上海回力胶鞋觉得特有面子。皮鞋更是不敢想,只有在外工作吃商品粮的人才穿。时光飞逝,时下一双纯手工的布鞋反而成了奢侈品,价格不菲。
做鞋子离不开糊巴壳子。糊巴壳子是布鞋的筋骨,没有这筋骨,鞋子就很软,不但外形不成样子,而且穿不了多久就会软掉了后跟,穿不上脚,鞋子也就废弃了。
进入冬至后,妈妈就会根据天气的情况,选几个连晴的好天气,开始准备制作糊巴壳子。妈妈将家里穿坏的旧衣服一件件的拆开,用剪子挑开线缝,剪成手帕大小的布块,一块块的在大腿上铺展开来,再浆洗干净叠好。再从米缸里舀出两碗糯米,倒入家里的石磨,磨了又磨,最后再用一个网眼极细的筛子用心筛过,形成了细细的糯米粉。选一个暖阳高照的日子,在大锅里烧上开水,搅上一盆热米糊。妈妈总是不忘记给我留下一小碗,这小碗米糊里时常还加一点点芝麻和白糖,算是一个特别的零食。一碗普通的米糊就能让我期待很久,幸福很久。
叫爸爸帮忙卸下一块家里的门板,妈妈开始制作糊巴壳子。先用清水将门板刷洗干净,再用刷子糊上厚厚的一层米糊,将浆洗好的布块一张张平铺到门板上。铺好了一层,再刷米糊,开始铺第二层。铺第二层的时候要用布块把第一层的接缝全部压上,这样制作出来的壳子才会更结实耐用。如此类推,直到把所有的布块全部铺完,最后形成了四到五层又厚又硬的大布。经过四到五天的晾晒,几层布被糯米糊牢牢地粘在一起。妈妈用铲子轻轻地从门板上铲下来,得到了一大块浆硬的大厚布,硬挺挺的,这大布就叫糊巴壳子。妈妈小心地将糊巴壳子卷成一个大圆筒,放在柜子里备用。
第二年春节后,地里一时还没有什么活。雨水节气过后到清明播种期间的日子,天老下雨,村里的女人便相邀聚拢做鞋子,说话。妈妈也会同几个要好的伙伴一起纳底做鞋,互相交流新式的鞋样,讨教做鞋子技巧。有时还互相交流着使用对方的糊巴壳子。纳底的时候在中间夹上一层硬糊巴壳子,鞋底就不易变形走样。做鞋帮子更是少不得糊巴壳子,它起着修形的作用,如同人的骨骼,没有骨头,人就无法站立和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