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一本由[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6.0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一):虚幻的孤独的我,是在繁华城市中的我
这是这些年来第一次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著作。
也是今年读的第一本纯粹的虚构文学著作。
我想这些短篇,他的主角不是那一群人,而是一个人。他们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又像生活在虚幻的梦里。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安排顺序,但是第一篇就让我有些了解,这样,是这样。她在读一本著作吗,她在这个故事中吗,她是凶手吗?她是世界的观察者,她是恐怖的罪行的非理性罪犯,是无合理化的猫。
在苏格兰月,那个住所是在苏格兰吗,是在波兰吗,那个儿童房里的娃娃城堡是心中的波兰吧。就像近来在业余的历史研究里感受到的,当人们遗忘了他的姓名时,他才真正的死去。亦或是当所有人都在用虚假的记录而并不是真正的那个人时,那个人也离去了吧。就像这一篇文章的末尾:“西方天际粉红色的光芒从未消失过。我丧失了方向感,天穹之上,无问西东。”
岛。这个第一眼读的看着像鲁滨逊的故事,是那么的孤独。在绝望中无所措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反映吧,这篇故事真正的适合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在时代的车轮中,只是一粒沙的我们该如何。重新来整理自己人生的思路,在浮华的城市和逐渐走向中年的境界里,生命比任何时候都突显了出来。在生命的绝境中,要追寻生的希望,要努力成为活着的奇迹而不是逝去的传奇。
在去年过后,你是否去尝试更多增加自己存活能力的尝试呢?是否有储备,是否尝试去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有这同样的想法:“我相信,我并不是某件怪事的牺牲品,而是经历了一个奇迹的幸运儿。”
这个和书名同名的故事,是一个很晦涩的故事,我看到最后的时候,只感觉可笑,但是看到最后那个译注,我想,这就是这个魔幻的世界吧,我们说不清楚我们是活在现实还是活在梦中,有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看起来魔幻的事情发生,为什么更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温暖。
大概,就这样吧,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心情稳定,而又闲暇的时候去读,在阳光下去品味去考量,慢慢的,就像日常里,你会感受到在这个繁华城市中孤独的自己。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二):她的作品是盛大的联结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非常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品味,就是冷门,就是怪诞。因此村上春树是绝对不可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太过大众,而且越来越大众。我在这里也跟很多网友一样称托卡尔丘克为“托婆”吧。读托婆的作品感觉就像在做梦。而且她的作品相当全球化,甚至宇宙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她的作品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联结”。时间跟空间可以联结,现实与虚幻可以联结,人跟动物也可以联结……托婆有一种包容和大气,总是发散着一种“我们都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啊”这样的温柔召唤。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本书是托婆的短篇小说集。现在感觉短篇小说的形式确实是比不上长篇。这种形式给予作者施展拳脚的空间过于狭窄。每个短篇就像是一个念头,还来不及细说就戛然而止。托婆的这本短篇小说集里有许多都可以拓展成一个精彩的长篇。
这本小说集里我读的第一个故事是与本书同名的《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篇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丑陋如魔鬼的女人,她被当作马戏团里的怪物到处展览。然后一个男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或许有爱,但更多的是利用。读的时候我在想,首先世界上哪里会有这么丑的人,丑到让人恶心;其次怎么会有男人这样丧心病狂,利用一个女人的悲哀去挣钱。结果看到最后发现这个小说的主人公是有原型的。曾经在墨西哥就有这样一个女人。谁能想到,现实与虚构之间原来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结。而且丑陋的外表与丰富的内心在这个女人身上也获得了联结。
《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这个故事又是另一种联结。一本推理小说的读者C由于过于沉迷于故事之中而将自己编写到了故事里。她嫌故事情节发展太慢,于是在一个深夜里亲手杀死了书里的人物。这是时空的穿越吗?这是幻想在现实中的入侵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不仅如此,这个故事的类型也是一种联结——纯文学与推理小说的结合。这一点托婆在诺贝尔奖受奖演讲时也提到过,她反对将文学作品进行类型划分:“我在潜意识里就反对这样的秩序,因为它限制了写作的自由,抑制了实验性的、打破常规的念头,而这些才是创作的本质。这种秩序还将离经叛道赶出了创作过程,但是一旦没有了离经叛道,就没有了艺术。”
托婆的文学作品是宽容的,它可以包容一切:真相、想象、神话……她的作品是盛大的联结。她和她的作品的出现给了我们诸多启发,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作用,甚至关于人的存在……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三):她不只是玩转了一场叙事的游戏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我所认真读完的托卡尔丘克的第一部作品,其实并不是特别顺畅的阅读过程。不甚熟悉的作家生平与陌生的文化背景,加上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托氏又非常重视人物心理分析与作品的隐喻意义,这些综合起来造就了我一开始非常吃力的阅读体验。
但这并没有削弱托氏那极具个人风格的文字魅力,她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是一所垂着厚重深色帘布的房间里,在昏暗烛光下讲述世间故事与世界真相的神秘女巫。她擅长玩转叙事的游戏,试图突破传统人称叙事方式,构造“实验性的、打破常规秩序”的“讲述世界的崭新方式”,之前粗粗翻读过的《糜骨之壤》,和这本里的《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主体》都很明显带着这种实验性风格,呈现了小说中叙事与创作主体、阅读主体之间的多重关系和多种可能性。
但托氏并非单纯炫技的作家,她关心文学创作的意义,关心文学中揭示的个体经验与普遍连接,在碎片化和原子化的互联网时代,托氏更加强调文学所肩负的超越边界的责任。《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并不只是一篇新奇的侦探小说,在悬疑的情节之下,还有主人公C在平淡乏味的现实生活与刺激偏轨的虚拟犯罪之间矛盾游移的心理体验,这种“幻想与现实、从众与逃脱、依附与自由、犯罪与守规、惊险与平淡”之间的冲突不正是现代人所日常经历的精神矛盾处境吗?《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曾做过心理医生的托卡尔丘克深谙人性的复杂,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带着好奇又恐惧、厌恶又依赖的感情与号称“世界上最丑的女人”结合又渴望逃离,人人渴望特别,但其实都无不空虚又无聊。诸如此类的还有流落孤岛求生、捡到婴儿后奇迹产乳的男子、因为自尊和自恋与父亲断联但其实无时无刻不都在渴望得到父亲肯定的女舞者等等。
相较于“政治化”,托卡尔丘克更多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化”的作家。然而作家的地域与政治身份依旧不可避免地会在其身上有所烙印,一些篇章与段落可明显地读出托卡尔丘克的“波兰性”。如《苏格兰月》中关于波兰的一段叙述就非常明显,托氏“诗情与幽默并蓄”的特色尽显。
《切·格瓦拉》、《安德鲁斯教授的华沙之旅》、《彩排》几篇更是有着很明显的政治色彩,其中《安德鲁斯教授的华沙之旅》讲了一位英国教授在1981年波兰政变前夕抵达华沙后被困的故事,熟悉的历史事件运用全新的视角与略带幽默的文字讲述又更加突出体现了托卡尔丘克令人眩目的叙事本领和严肃深刻的历史关怀。
阅读托卡尔丘克并不是轻易无门槛的事情,初接触虽然懵懂,但是从随处捡拾到的精彩片段里仍可以窥见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国宝级作家文学才华的冰山一角,引得人不能不去探寻更多,在了解了更多背景知识再读更是深深被这位作家所折服,这本中短篇小说集为我打开了一扇走近托卡尔丘克的大门,单从这点来说就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体验了。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四):于细节中发现点滴的珍贵之作
本书作者,是独一无二的波兰女神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为诺奖得主,她的《糜骨之壤》简直是我那一年的年度前三,荣耀属于她!而这本《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则是她的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19篇小说,比较能代表作者的对世界和自我内在的思考和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说的原名是《众鼓奏鸣》,国内的话可能是为了更为吸引眼球,所以选了其中的一篇为名。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原版的名称,整个19篇里边,也最爱《众鼓奏鸣》这一篇。
回到小说本身,先说说《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一篇。本作篇幅较短,阅读起来也没有太晦涩和意识流,从内容布局到核心梗来说,比较简单浅一些……适合对于托卡尔丘克的小说没有太多的了解的人去初次阅读。小说内容让我想起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男主作为一个生理正常人,偶然遇到了长相丑陋的女主。一个不该有的念头涌起,名利的诱惑驱使下,促使他和这个别人看了都作呕的女人结婚生子。从头到尾男主都也不爱女人,但是看到最后会明白男主才是最可悲的那一个。正如女人所说,那些来看畸形秀的人,他们……真的很脆弱,真的很孤独。必须要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才能把自己填满。有时候,我觉得,他们是在嫉妒我,因为我至少是个怪物,而他们什么都不是。——这段话说的太妙,不管是那些颜值逆天的爱豆,还是马戏团睡在干草堆的丑女。对于这个世界来说,至少他们留下了什么……而那些叽叽喳喳嘲笑别人的芸芸众生,都是没有面孔的背景板,注定会被淹没在时光里的芸芸众生罢了。
再说说《马》这一篇。本作最后是开放性结局,也带了一丝的魔幻色彩,但是托卡尔丘克身为一位女作者,对于婚姻以及两性关系中,男女人性的把握和揣摩简直是狠辣。开篇妻子对于丈夫心怀不满,妻子生闷气,丈夫看电视……这一段让我瞬间联想起自己遇到的大部分中年夫妻。不过很快我们明白两个人的问题,在于丈夫的出轨。看到这里作为女性我开始不由自主的生气,这时候作者笔下的丈夫的反应却让我感觉当头一棒,原来你在生气的时候,男方也在图谋离开……整本小说读起来感觉非常神奇,最后小狗从海浪中,捡回了“马”棋。妻子和丈夫也一瞬间释怀。
最后说一下本书的最后一篇,也是我最爱的《众鼓奏鸣》,这本小说是我感觉融入了托卡尔丘克世界观的一篇,小说写的比较意识流,小说中作者说“我会把各种角色从自己身体里揪出来。这些角色既不是我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我所扮演的“。作者自内而外剖析自我,把整个内在思绪投射到整个世界和宇宙范畴之后无限放大。然后从一点点的细节上向我们中展露,不管是毛线帽上复杂的镂空刺绣,还是盐渍花生和糖浆浸泡过的甜谷粒团的小丸子。这些点滴处发现的细节真的是让人着迷。最后作者说:“我大胆地走,阔步前行……无数个我,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人们坐在地铁的入口处,敲着鼓。””这一段看懂了理解了,我想你也能明白整本书的内涵了。
推荐大家。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五):用另一个“我”,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著名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曾提到,母亲与童年时期的托卡尔丘克的对话,给予了她一生的力量,她通过孩童的感官明白:“这世上存在着比我想象的更多的‘我’。甚至于,如果我说‘我不存在’,这句话里的第一个词也是‘我在’。”
这本托卡尔丘克的短篇小说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波兰语原版书名《众鼓奏鸣》)里的许多故事,便是尽情描写、阐述这些想象中更多的“我”的。
《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是一个看似推理实则反推理的,充满了脑洞的故事。现实中的女主人公C与进入了推理小说中的自己交错、融合、难分彼此,最终不仅让现实成功进入了虚构,也让虚构意外成为了现实。
《主体》中的知名作家人格分裂出另一个“我”,两个“我”互相憎恶、仇恨与打架,最终却很难说到底是谁战胜了谁。
《岛》类似于《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不同的是,主人公“我”(男性)意外在海滩上拾到了一个男婴,为了让男婴存活下来用尽各种办法,最后竟分泌出了乳汁,成功解救了自己与婴儿。在孤岛上非同寻常的经历使“我”对于自我的存在和感知产生了许多怀疑、思考:
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世界上最丑的女人》可能是托卡尔丘克参考历史上一个真实事件而改编的故事:一个男人出于对名利的欲望而非爱的原因娶了世界上最丑的女人为妻。当妻子怀孕后,他就像分裂成了两个人,既希望丑陋无比的妻子生下一个一样丑陋的孩子,这样他的余生就多了一层收获名利的保障,又为孩子会成为另一个怪物而感到担心和恐慌。女儿出生后,他在夜幕中的城市里踽踽独行,人格再次分裂,“欣喜与绝望纠缠不休”。
他渴望揭开妻子与女儿丑陋的面具,一探面具下的真面目,殊不知,在他自己狠心的面具之下,掩藏着的是一颗极为脆弱与孤独的心。
《切·格瓦拉》中,本来试图去帮助和救治绰号为“切·格瓦拉”的精神病人的“我”——一个华沙的心理学系大学生,却在他的传染与催眠下,仿佛也得了精神病,屈从于他的指令。在华沙遭遇政治与经济危机,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时代背景下,此时的“切·格瓦拉”仿佛是另一个“我”,或者不妨说,“我”仿佛是另一个“切·格瓦拉”。陷入战时状态的华沙使人们神经错乱,精神分裂,正常人也终于成为了不再正常的精神病人。
《众鼓奏鸣》中的“我”用各种方式试图扮演和成为另一个人,并乐此不疲。托卡尔丘克在这个故事中反复强调了“现在”的意义,颇有些探究存在主义的意味。能够成为另一个人,是故事中的“我”寻找“我现在正存在着”的一种方式,是确认自己与世界联系着的一种途径。
然而,“我”又是如此的矛盾:一方面,“我”漠视“现在”,认为“现在”意味着“不再”,意味着一切都在此时此刻不复存在,并反对自己的老师认为“现在”比“过去”和“将来”更加重要的观点;另一方面,“我”又恰恰在扮演和成为另一个人的经历中,完成了“现在存在”的这一过程。因此,即使“我”认为“所有的工作都是别人完成的。因为这根本就不涉及我,所以这些努力都与我的存在毫无关系,只与别人对我的感知有关”,“我”还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和与世界的连结。这是一个边缘人与孤独者的自欺欺人,灵魂挣扎,看似徒劳却依然有着自身的意义。
正如托卡尔丘克在授奖辞中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今天我们用现实主义理解的东西,需要寻找一种能够使我们越过自我边界,穿透我们看世界的镜像的概念。”
孤独患者与这个世界联系的方式,便是跨出“自我”这一界限,创造出另一个“我”作为媒介来与世界相连。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单独存在的个体在托卡尔丘克看来都是那么独特而又重要,因此,她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来进行创作,一如她温柔地所言:“当我们小心地凝视非‘我’的另一个存在时,它就会在那里出现。”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六):丑陋无罪
我有一个对文学很严苛的朋友H,严苛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另一个朋友L读完了一本她很喜欢的书,但是H觉得那本书很一般。L生气道,H还太年轻,他根本不懂文学。但是H读完《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本书以后,却赞叹道,其中有几篇写得相当不错。我是带着这样的心情翻开这本连严苛的H都能称赞的书的,心里口里反复念叨的便是“相当不错”这四个字。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2018年诺奖得主托婆19部作品,波兰语原版书名为《众鼓奏鸣》。不管是《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还是《众鼓奏鸣》都是其中收录的篇章。
不妨先来说一说《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这一篇,它给我的震撼来自于译者注中所提,这个故事可能改编于历史上一个真实事件,这样悲惨的故事人物竟然还有原型。我不由得想到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角玛莲娜美到让男人心醉、女人羡妒,她的美丽却给她带来了灾难,让她掉入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而书中《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讲述的女人刚刚好与玛莲娜相反,一个丑到极致,一个美到极致,前者的故事就像后者的背面。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拥有美丽的心灵与不俗的见识,可这些依然没有拯救她脱离悲剧。面貌的奇特让她成了亲人赚钱的工具,可能对她来说从未享受过这世间的真情。只是因为一张脸,便尝尽了人心的凉薄。我越读越有一股悲凉从心头而生,她可怜、无辜,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所传达的美丽无罪一样,我想说,丑陋也是无罪的。虽然我长得丑,但是我很温柔。这个故事让颜控的我对丑陋宽容。
《主体》一篇让我惊叹于文学女巫对细节的刻画,在她的眼里一切细微之处变得如此具象且饱满,她临空的想象肆意挥洒,仿佛是简简单单的故事,余味却是无穷的。文中有一处描写让我后背发凉——“他时不时觉得,自己的额头上钉着一块铜质铭牌,上面写着:斯坦尼斯瓦夫·萨姆波尔斯基,作家”,带着这样的现实枷锁,作家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一处小焦点,这样的他做不了很多随性的事情,他必须拘着,因为他是一个作家。有时候,他甚至想,他的人生是不是结束了?直到那个被作家创造出来的第二自我从文本中抽离出来,想要取代他时……最后故事的结尾,作家便觉得无须多虑了。到底是作家萨姆波尔斯基创造了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创造了萨姆波尔斯基,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事情其实很简单,但人们总是习惯把一切都复杂化”,旁人的眼光根本无须在意,顶顶要紧的是你自己,你想如何,便如何。
我很喜欢听托婆讲故事,因为她的故事总是很新奇。有些故事对我来说,还是一种挑战。读完以后,我会仔细想一想,不光阅读的过程很享受,整个把故事抽丝剥茧,然后恍然大悟的历程也很让人舒适。生活因这些精灵般的故事而更加惬意,我希望你也会喜欢这些故事。
感谢阅读,祝您今天也要开心嗷。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读后感(七):托卡尔丘克的速写本里,这次都是谁?
最近都在小红书玩,那边规定笔记的字数不能超过1000字,就写得都很短。
这篇也是先发了小红书,搬到豆瓣,不算正式书评,但看着还行,所以放在书评区里了。
.
她是位速写大师,捕捉那些在逃避日常生活的人。(诺贝尔奖颁奖词)
.
这一次,速写本里,都是哪些人呢?
推理迷、小说家、荒岛流民、绝世丑女、追星狂、切·格瓦拉、迷途的教授、女舞者、占卜人……
他们是畸零的边缘人,或属于神话传说的,或带有神性的人物。
他们有着迷离的、狂热的气质,栖居于当下,又仿佛不属于任何时空。
.
托姐擅长从已有的文本或者新闻报道、故事传闻里撷取灵感。
《睁开眼吧,你已经死了》:反推理的推理小说,嘲谑式的解构游戏。
《岛》:现代鲁滨逊和“星期五”,颠覆经典,没有服从主人号令的被驯化的仆人,居于主体位置的成年男人,反而要手忙脚乱地服侍一名小婴儿,还具备了产乳的能力。
《世界上最丑的女人》:丑到极致,奇货可居。她希冀他的一点温情,而他在贪婪与恐惧的双重折磨下,成为她的掌控者。据译者说,参考了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纳克索斯岛上的阿里阿德涅》:又见双胞胎式的镜像书写。谁的身体里面,没有住着另一个“我”呢?
《豆子占卜》:篇幅太短,情节平淡,但让我想起《糜骨之壤》里占星术的奇妙描述。
.
我在想,星星是不是也在看着我们。如果是的话,它们会怎么想我们呢?它们真的了解我们的未来,会同情我们吗?同情我们受困于当下,没有逃离的可能?(《糜骨之壤》)
.
托卡尔丘克曾是专业心理医生,她的写作深受荣格无意识学说的影响。
荣格为了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极大地拓展了人的心灵世界的“空间”;为了强调集体无意识与人类祖先精神的联系,极大地推远了人的精神现象获得的“时间”。
托卡尔丘克说过,在寓言和神话里,世界总是巨大的,有无限可能。文学的伟大,就在于把心理学引入了情境。人的心理是流动的,人的潜意识就像一个小宇宙,每个小宇宙都有各自的光。
.
托卡尔丘克创造了文学世界的星辰,它们围绕作家的写作法则,自主运行,自成轨道,“星群式碎片写作”方法蕴藏在其中,有可能,会逐渐融入长篇的创作之中。
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