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做的问答应该过百条之多,有一些很受欢迎,有一些也就那样。这里需要承认一点,我的确是占了“知名作家”四个字的便宜,人们总是想找个权威一点的人来解答心中疑惑。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解答,换一个没什么头衔的人来讲,估计听众就要少很多。
在回答过那么多问题之后,我积攒了一些经验,于是也有了一些心得。今天我想谈其中一点:如何解答别人心中的痛苦。人因为内心困惑而提问的情形其实很少,大多数时候是因为内心痛苦,精神困顿,想要找个什么人开解,最好一下就能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其实谁也满足不了这种要求。最好彻底接受这一点,免得在别人前来提问时增长了个人的傲慢,真以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智慧可以三言两语之间就可以解除痛苦。一种流行说法认为,人们前来提问目的并非是为了求得解答,而是想要倾诉,同时有人愿意倾听。我以前也接受这种说法,认为专心聆听比给出建议更重要。但是我现在认为,专心聆听其实也还不够,需要再退一步。
和痛苦相比,没人知晓自身的痛苦要更痛苦一些,在这之上,有痛苦且向人袒露但是不被承认,这就会苦得还要更深重一些。所以,承认痛苦要比聆听还重要,应该放在首要位置。
因为痛苦是一种负面情绪,绝大多数人对此都持有否定的态度,希望扭转为正向的情绪。否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否认痛苦本身,一种是急于找到解决方案。两种做法都是出于好心,但是对一个深受痛苦折磨的人而言,无论你对他说“这不是痛苦”,还是“这不算痛苦”,又或者是“你应该找到快乐起来的方法”,其实都是二次伤害。因为这么说就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基本共识,你都不承认这是痛苦,或者认为存在简单方法加以解决,那么大家还有什么倾诉和聆听的必要呢?谁愿意和一个根本不相信自己的人倾诉?
回答的人很容易落入一个陷阱,就是追究所谓真实的痛苦。一个人如果有点阅历,有点年纪,会认为许多他人的痛苦并不真实,而是纠结于一些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的方向上。对于他人而言是极大的痛苦,在自己这里只是曾经经历过的小小波澜。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只是在别人求助的当下没有任何用处罢了。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会因为失恋而感到极度痛苦,在一个年长者看来,这种痛苦毫无必要,而且必将过去。看到年轻人说“我以后可能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人了”,年长者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觉得小猫小狗的爱情也要弄得那么惊天动地,动不动就要说到永远。这种看法是对的,这种经验也是对的,上天入地寻死觅活的小朋友,很快还是会找到新的爱情,生活中还会重新洒满阳光。但是,这种正确没有任何用处。
在小朋友提出问题的当下,他的痛苦对于他而言是具体的,是真实,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忍受着。长远来看,这种痛苦里带着很多自恋,带着很多想象,而且是暂时的,很快就会风吹云散。这两者并不矛盾,前者是当下感受,后者是长远的道理。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道理解决不了感受,因为驱动的模块不同,理性模块再怎么运转,也解决不了情感模块过热的问题。
当我们谈到痛苦和痛苦的止息,无论自己是否认同这种痛苦,首先应该做的是承认这种痛苦的存在。失恋了就是痛苦,没钱买心爱的物件也是痛苦,在念研究生还是工作之间无法抉择还是痛苦,当事人感觉到痛苦那就是痛苦,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没那么重要,谁也不能替谁活,谁也不能直接给谁经验灌顶。
很多时候,提问的人只是想要世间有那么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痛苦,然后就可以心满意足地离开,因为他一旦有了这个承认,就不是孤零零一个人承受。有第二个人知道,并且承认,那么他所受的苦就不再是毫无意义,于是接下来他就可以自己去扛。
设想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做不出当天的数学功课,而时间已经逼近午夜,内心煎熬不已。此时父母走过来,瞄了一眼题目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我一下就想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用这种方法否认了孩子面对的困难,那么孩子会是什么心情?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自己是个笨蛋,但接受这个结论并不让人觉得快乐,而且对于解答题目在午夜前上床睡觉没有任何帮助。
父母当然应该承认题目很困难,题目本身是否真的困难不重要,承认困难是承认孩子所处的困境。父母否认了孩子的困境,那么孩子也就会同样拒绝帮助。这时候接受帮助可能还要更糟,因为他接受并非是解题方法,而是接受了自己很笨的想法。方法总是可以再教,但是对自己形成了定见却很难改变。
问答本身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也没有许多技巧和手法。无论提问人是面对痛苦还是困惑,承认它们的存在应该是回答的第一步。这不是法术或者技巧,当你承认他人的痛苦和困惑时,也等于是承认了自己在当初也曾面对相同的情况,也曾经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冲击。回想起往昔无助无望无力的自己,从那里出发,也才可能真正找到对别人有所帮助的建议和提示。我想,这大概就是问答的全部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