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么美》是一部由王圣志执导,痛仰乐队 / 五条人乐队 / 九连真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这么美》影评(一):身在雾霾天,心在蓝天下
成都的冬天难得天晴,接连几天的雾霾让人抑郁 温暖的阳光是如此难得 不过还好有乐迷口中的《乐队的冬天》 不过看完第一期,我就觉得,不太能叫这个名字 首先,这不是综艺节目,这是纪录片 其次,乐队在节目中,也不能算是100%的主角 贯穿这部纪录片的,应该是音乐,自然,爱 第一期:痛仰 哪个听国摇的朋友,不是听着痛仰入门? 一直往南方开,再见杰克,安阳等歌曲 已经印在DNA里,前奏一响,便能跟着唱 很多人喜欢摇滚,也是从痛仰开始 从1999年成立至今 痛仰也从唱着《不》这样愤怒的摇滚青年 到了如今唱着《愿爱无忧》这样平和的摇滚大叔 节目第一期请痛仰,可以说是很合适 第一期选择了福建的一个小村 这里有山,有水 痛仰在夕阳下,山野间歌唱着 穿插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 音乐又回到了最纯粹的样子 _ 本期除了大自然与音乐 最让我感到温暖的,还是最朴素的人与感情 做手工的大叔,内心像孩子一样调皮 他会爬树给痛仰摘梨 也会做木马给老婆玩 做木车比赛 妻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来招待远方的客人 虽然他们有些拘谨,但是饭桌上大家一起唱歌的时候 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_ 另外一位阿姨,把自己的嫁妆拿给老公去学习 去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梦想 大叔也很努力,每天学习到凌晨三点 终于他在书法比赛得了奖,想要把荣誉分享给在背后支持他的老婆 但是老婆却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怎么签字领奖? 于是大叔就开始从零开始教她写字读书 朴素的爱情最让人动容 大叔在练字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做饭 _ 这两对夫妻,让我想到了最喜欢的纪录片之一 《四个春天》 她们相濡以沫了一辈子 她们根本说不出,什么是爱情 有些事情,就是习惯了 《四个春天》里,导演的父亲说 “我每天都要给我们的家修理一样坏掉的东西” 这句简简单单的话,让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到了 我从来不想要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 就像他们这样,足够了 _ 音乐,大自然与爱 是最公平的 不论我们贫穷还是富有 我们都可以平等的拥有 好好欣赏音乐 好好感受大自然 好好爱身边的人
《中国这么美》影评(二):从业者眼中《中国这么美》的解锁方式
这是个业内人士的小号,本来是注册来骂人的,因为音乐旅行类节目一抓一大把,前仆后继地扑街。这节目看完之后,只想说:真香。歌香故事香剪辑也香。 分析一部片子,我的习惯是先看出品方以及制作方,大概是以前电影赏析课留下的毛病,出品方是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制作方是海峡卫视,拉滚里有陈晓卿、朱乐贤、王圣志,加上导演组名单,可不就是早餐中国的原班人马。马丁·斯科塞斯的纪录剧集《假装我们在城市》,勒博维茨说音乐家和厨师要对人类生活中大的大多数愉悦感负责。可见美食和音乐的重要性,做完美食节目做音乐节目,导演太懂得享受了。 片子好看,却有门槛摆在那儿。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说过一句“形式”至上的观点,“任何对电影抱着严肃真诚的兴趣的人应恪守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判断电影的好坏不取决于它讲述的内容,而在于电影怎么讲述这些内容。”有失偏颇,但也说明了表达形式的重要。《中国这么美》第一期播完,看哭了很多人,内容传达足够到位了,说不定还出乎节目组意料之外。其实,很多网友看《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都能狠狠地哭。但很多人在诟病剪辑,尤其是豆瓣的友邻,毕竟相比只要表达情绪的微博网友,豆瓣还是得讲一两句彰显自己知识面的话,比如为什么去福建不唱闽南歌?以及剪辑割裂太大。等等。 翻翻这个团队的作品(点总导演头像即可),很神奇,做过各种奇奇怪怪的节目类型:任务式综艺、专题、纪录片,长短不一,也因此能从《早餐中国》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并被模仿。逻辑很简单,只要你敢剪,被接受了,这就是你的独一份。也只有这个团队才敢这么不按规则来。他们的剪辑习惯太私人了,不同于市面上的一些团队,时间线简单堆砌,标榜自己纪实非虚构。马尔克斯写《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都不敢这么堆着写。 我承认我看了不少关于节目的采访,很多谈到节目类型的,实在不敢苟同,因为下不了定义,音乐旅行太笼统了。如果只是堆砌时间线,比如飞机落地+蹭吃蹭喝+唱歌,那就是音乐旅行。但现在不是。 说回剪辑,剪辑习惯很私人体现在哪。唱歌的现场被提前了,唱着唱着就会开始再讲述人物故事,因为还没讲完呢,而且歌跟人物是适配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最大胆的是把《再见杰克》送给老宋夫妻,要知道这首歌可是高虎写给杰克·凯鲁亚克的,这是他年少时的偶像。不是谁都可以一直在路上,迪安可以,高虎可以,老宋却不行,因为他还得当山大王。后期剪辑,痛仰乐队在老宋家吃饭,喝尽兴就起音乐,很有《在路上》迪安喝多了就“胡来”的风韵,演唱中间插入老宋夫妻的画面,以及痛仰的画面,可以说这首在政和重新演绎的《再见杰克》也送给了乐队自己。“歌背后有人”,这句话是引用的,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很多人。一首歌中间加入了多个维度的阐释,有导演的有乐队的也有后期的,歌唱完,故事就讲清楚了。《为你唱首歌》送给木金夫妻就很好理解了。 说完。安利。
《中国这么美》影评(三):朴实无华,不枯燥
究音乐的起源,《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瞧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睦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最初的音乐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联的,音乐的实践产生于劳动实践之中。 劳动者的音乐,特别容易打动人。
乡村舞台
看这部影片之前,刚好刷完了《披荆斩棘的哥哥》,虽然不是同类电视节目,但从音乐和舞台来说,《披哥》像华丽的鸡尾酒,各种混搭,杯口冒火,怎么炫怎么来就对了。而《中国这么美》给人的感觉就像第一集政和篇里农民大姐做的老红酒煮蛋,朴实无华,温暖饱足。
节目组把歌唱的舞台搭在连绵的梯田中,满眼的绿水青山,夕阳的柔光,闪回的旅行片段,扑面而来的清新。最让我感动的是乐手们在老乡家里喝到兴头上唱的几句,老乡拿着筷子跟着敲碗,虽然有点跟不上节奏,但效果十分可乐。想到前面节目介绍了他的人生,如果当初进城读书的是他,生活又会怎么样呢?又想到思索这些是无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他无论什么境遇都能和歌而唱。
看到短评中有些朋友批评,认为影片中音乐和乡村的结合不足。我想可能是需要更多这样专业乐手和劳动者一起歌唱的画面。
传播中国
节目宣传期看到一些拍摄花絮,说新节目叫《中国这么美》。当时我感觉题目起得这么大,是不是叙事很宏大?摄制组要怎么拍?会不会是又一个“厉害了”系列?音乐节目叫《给你唱首歌》不好吗?当看到第一集,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小人物,小切口,从普通的人生看世界,是当下诉说中国最一个明智的视角。
正好最近某D品牌“阴阳”照片事件、漫威拍摄中国英雄故事等,引发了大量讨论,加上接触了外宣方面的工作,我开始更多地思考我们要怎么向世界表达中国的自信,要展现什么样的中国人形象,要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这部纪录片就很合适。它折射出一个真实又美好的中国乡村:曾经或许日子是苦的,但这群人一直默默努力地生活着快乐着;中国乡村爱情是朴实无华的,且能相濡以沫互相支持的;农村妇女不是谁的母亲谁的夫人,她们有自己的名字,被娘家乡亲款待;农业生产是科学严谨、可持续的,“大数据”“基因库”从不落后。影片也不回避中国乡村遇到的问题——乡村的老龄化、空心化是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但我们对此绝不悲观消极,因为孩子们能考出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全村的骄傲,有年轻人愿意回来发展乡村就有希望……就连“初心”概念的传达,都没有说教的成分,是用具体的人与事来表现的。
镜头中,两夫妻褶皱的笑脸是写实的,书法家粗糙带伤口的手是写实的,乐手把草药、抹茶涂抹在脸上也是写实的。节目介绍中所写的“中国式生活美学”,或许就来自这些简单的细节。
如果这部纪录片有机会推向世界,我相信是它描绘的中国是舒适的,诗意的,童真的,和李子柒的海外传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饭好菜
和另一位点评的网友一样,我评一部影片之前习惯先翻翻团队“底细”。摄制团队其实是做纪录专题片出身,早年做过很多行脚类节目,前几年随着真人秀的兴起尝试了真人秀的形式,最后又专注于纪录片创作。在《中国这么美》中,有很多往期节目形式的影子,是团队多年积累和再创造的必然结果。
一集节目的模式很简单,开场一个乡村舞台,乐手去一处旅行(做客),认识乡民了解他们的故事,用另一首歌总结,开启下一段旅行,如此往复。不过多地盘逻辑,在“安排”的相遇下,让乐手和当地人自然而然地产生碰撞。其实每个段落就类似于一集《早餐中国》,可以拆开看。
像一首散文诗,像音乐版的《文学的日常》。
所以又纠结什么剪辑和逻辑呢?这不是正好做一道“下饭菜”吗?
后面莫西子诗的节目我的期待值更高一些,看过后再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