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精选

发布者:卧湖尝蛟 2021-11-23 05:15 来自: 文章吧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是一本由[美]塔米姆·安萨利(Tamim Ansary)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1.66元,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一):带读者“一站式”建立世界历史框架认知的趣味通识书

同类通史书籍很多,为什么这本值得花时间一读呢?谈谈我的体会。

【利益相关 – 我是译者】

- 首先,本书是面向大众的通识类简史,并非严谨学术著作,因此更全面、轻松、有趣。熟谙历史的书友可能觉得浅显,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还是充满了有益的知识和思想。各章节相对独立,部头不算太大,读者既能一气呵成,也可随放随读。

- 书中以多条主线平行讲述世界几大区域,彼此映照,将各区域历史在时空上串连起来,能为历史基础不甚扎实的读者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世界史框架,充分涵盖欧洲、中西亚、中国、南亚、非洲、美洲等各地。

- 作者是阿富汗裔美国人,以中亚视角观察历史的作品相对少见,对中西亚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深刻,填补了欧洲-东亚二元欧亚叙事的空白。作者以中亚视角写的另两部作品《中断的天命》和《无规则游戏》中译本豆瓣评分分别高达8.9和8.5。

- 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惊人的洞察。通过外国学者视角、在世界整体中认识中国历史,能弥补很多读者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学习而对照不足的遗憾,这是这本英文书能带给中文读者一个额外的收获。

- 对比近年大受欢迎的《人类简史》,虽未必能望其项背,但读本书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简史》更多是围绕思维组织素材,体现智慧的光辉;而这本更多是依据史实总结思考,揭示历史的脉络。

- 内容上,本书译名为“文明史”正是因为涉猎广泛,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宗教、文化等主线,对科技、艺术、商业等源流也有扼要的介绍。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情节小轶事,即便作为茶余谈资也颇为有用。

- 思想上,本书不带西方偏见,对东方文明及其成就乃至近代的东方社会发展均有客观描述,更利于客观认识世界。提出的关于“社会星群”、“叙事”、 “民族”等观点,乃至文末对大同社会的展望等都很有启发意义。

- 本书适合的读者人群很广,特别是没有系统研究过历史的读者可以“一站式”对世界历史来龙去脉有全局认识。思想内容深入浅出,不管是求知愿望强烈的高中生,还是业余爱好历史的老干部,读之都能饶有兴味。

- 最后,作为译者,我自认下了一些功夫认真对待文字,译文应该算得上通达晓畅,希望能给读者以轻松舒适的阅读体验。当然也诚愿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总之,智者总要读些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还剩下八十天,刚好够捡起一本好历史书读读看,还等什么呢?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二):文明无国界,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

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我们生而为人,并开始拥有自主意识后,探寻未知世界本源之心。从唯心主义角度,万物都是以我的自由意志为中心展开,我即是万物,万物皆因我的感知而存在。反之,我与万物的客观世界是否真实存在?亦或正如电影《黑客帝国》中所展现的那样,世界由智能系统所控制,主机母体控制着人类的意志,通过在大脑中建立的虚拟世界让人类自以为处于自主生存状态,现实中人类被禁锢在容器中,只不过是主机所需要能量电池罢了。

那么,历史到底是唯心主义主义的产物还是唯物主义的真实记录,恐怕严格意义上也难以给出定论。正如今天这本《人类文明史》提到的一个观点:任何人所认识的“全世界“,其实只是从自己所在的“我们”的群体视角看到的世界;所认识的世界历史,不过是从某个中心视角组织起来的世界历史叙事,它可能是欧洲中心史观、伊斯兰中心史观、中国中心史观等等。任何两个世界的历史叙事都会基于同样的历史事件讲出不同的故事,因为如何叙事完全要看是谁在讲这个故事。

本书的作者是塔米姆·安萨利,他在几年前阅读历史著作时偶然发现,中国修筑长城与罗马帝国的衰亡之间看似毫不相关的历史事件之间却似乎存在某种隐性的联系。当中国通过修筑长城抵御外敌,就会引发横隔在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游牧民族世界的变化,从而产生涟漪最终影响罗马帝国。这种联系不仅存在于中国和罗马,而是广泛存在于人类历史长河中。

中国的四大发明,开启了西方世纪的文明进程。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印度的佛教、欧洲的天主教穿越遥远的地域限制并打破族群文化的壁垒,至今影响着全世界无数的国家和人民。类似这样的影响和联系,在现代世界同样有效,飞机、高铁缩短了世界的距离;苹果手机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习惯;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互联网和发达的交通工具,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不再独自存在,我们已生活在世界大同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密切,文化之间的传递也更加的迅速和便捷。人类文明的进程串联起世界的历史,每一次跨越边界的文化传递,都会有所变化、有所保留,甚至进化形成更广泛的文化整体。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三):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也是历史的未来

读历史是一件很有启发性的事情。或许人们经常把历史的启发性看作是高瞻远瞩地对未来的启示,甚至历史可以作为某种道德、处事的教材。也许那些着眼于个人际遇的历史的确可以达到后一种效果,作为对未来的启示,也许这本《人类文明史》或者The Invention of Yesterday讲述人类全景历史的著作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历史首先启示在个人身上。引导这本书出发的某个标点是,秦帝国长城的修建与罗马帝国的衰亡之间的联系。秦帝国与罗马帝国在我们如今的知识体系下看来并非毫无联系,他们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这个逗号就是中亚草原,中国的举动影响着草原上游牧民族活动,进而引起到罗马帝国的变动。

这就像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也许在这一边的变动只是小小的被变动者所忽略的,然而经过传播途中的加速与放大,终将引起强烈的震荡。我们轻轻地勾动手指,却可以击发致人死地的子弹。不过,作为历史中的一员,扮演的是启示后人的角色,在历史进程中,他无法得知自己的历史处境。

这或许便是对于历史读者来说最大的启发。这样的启发并不是对于历史事件的简单归因和历史发展模式简洁概括。当我们将我们人类的昨天所发生的事情并置起来会发现,千年以前的古代世界也几乎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只是这样的全球化方式与现在不尽相同。

中国的宋朝由盛转衰,伊斯兰世界被突厥化,阿富汗向印度北部扩张,欧洲十字军东征发生在同一个历史时期。这是一种偶然吗?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眼光仅仅放在一国一地,或许发现不了其中的联系。这些事情之所以会同步出现,原因之一便是维京人受气候的影响无法在当地生存,于是往西、往东谋求生存——虽然用的是残暴的手段——引起了各地社会星群的变动。

不过仅仅把原因推给维京人还不够恰当。当时的欧洲农民发明并且逐渐改进了犁铧,生产有了剩余,工作有了闲暇,有人失业做了托钵僧,基督教义广泛传播,商业与旅行开始发展,骑士团出现等。这些与北欧人的发展成了导致当时世界变动的动力。

作者叙述强大之处便在于从浩瀚的历史中发掘出这些影响着整个世界格局的局部变化,再以此为推演,做出自己的解释。尽管是事后解释——历史往往是事后的解释与模型——却也令人信服且合理。虽然有一些细节性错误和对某些文化理解不到之处,但作者在书中所提出的主体叙事、三元辩证、5M元素等解释方式依然很有启发性。

读过这本,当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人们推崇的丛林法则、黑暗森林法则时,将会看到这种简单的设想是多么地薄弱。回顾历史,各大帝国、各个叙事主体从来没有谁是作为猎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是在彼此的冲突中实现融合,即使是生存在一个尚有许多未知之地的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猎人是个体,而文化是群体性的,群体不会以猎人的心态去对待其他群体。而在黑暗森林的设想中,森林中缺少猎人之外的角色。历史不是这样的,人类的未来也不会是这样的。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四):东方唱罢,西方唱,世界天平倾斜的原因是什么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翻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古巴比伦位于西亚(今地域属伊拉克)、古埃及位于西亚及北非交界处(今地域属埃及)、古印度位于南亚(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和中国(位于东亚)。四大文明古国,全部在东部或中东地区。

可如今四大文明古国除了中国,其他三大古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东方遍地是黄金的光辉时代一去不复返,这时候西方粉墨登场,世界的中心向西转移。

西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贫困状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西方突然崛起呢?《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以下简称《人类文明史》)这本书给出了答案。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的天平一直向东倾斜。单说中国,汉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唐朝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直到清朝的康乾盛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安居乐业,经济文化都蓬勃发展,人们更是将祖国称之为“上国”,真是满满的优越感。

古时候的中国,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壮举,尽管走出国门的时候也有,但大部分情况还是坐在家门口,等着外国商人过来和我们做生意。因为走出去是为了彰显国威,频繁走出国门也会有损国家威严。

但这种“上国、八方来朝”的优越感被鸦片战争打破,看着英国的坚船利炮,这时人们才猛然惊醒,一直被我们看不起的小国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

世界的天平仿佛在一夜之间向西方倾斜。但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源。当抽丝剥茧寻找答案时,却发现世界天平的倾斜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一、中国四大发明是撬动世界沙盘走向的因素之一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但这些发明在古代中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在西方得到了发展。

比如:火药。古人发明火药,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玩。最具代表的就是烟花爆竹。

除了四大发明,还有钟。估计很多人不知道世界第一台机械钟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个和尚发明的。但古时候的人们对时间观念不是很强烈,相对于精确的时间,人们更喜欢用“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来估算时间。

但这台钟表来到西方后,西方科学家通过钻研,发明了用齿轮代替自然之力来转动,并尽可能地减小它的体积,最终怀表得以问世。

试问,如果火药、钟表等发明后,古代中国的科学家也努力钻研,是不是就会打破沙盘倾斜呢?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古代中国,用冷兵器就可以打败番邦诸国,当然不需要花心思发明火枪、火炮。用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就可以保证正常生活,当然也不用花心思研究钟表。

二、蒙古帝国的铁骑是造成沙盘倾斜的第二个因素。

中国古代帝王中,文有唐宗宋祖,武有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在西方人眼里,无论是唐宗宋祖还是秦皇汉武都比不过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铁骑横跨亚欧大陆,但蒙古统治者并不只是一介武夫,他们也懂治理。在所征服的领地内修葺路网,新建道路、驿站和邮递系统,打破妨碍长途贸易的经济障碍和行政壁垒,支持发展信贷。

从此,千百年来各自为营的多个地区贸易网络合成了一个跨越东半球大部分土地的统一而繁荣的流通网络。这个时期,东方的一些发明创造通过商人开始逐渐传到西方。

三、十字军东征是造成沙盘倾斜的第三个因素

东方各国忙着改朝换代、重建辉煌,西方各国也没闲着。西方各国为了以最快、最简单的方法获取大量白金,开始寻找新大陆。

在那个时代的西方,发现、创新成了最重要的事。

因为要远航,所以他们必须要用到指南针;因为国与国力量差距不大,因此他们为了赢进而发明了火炮。

一切发明的出现看似偶然,其实都有一定的必然性。归根究底就是社会需要它,它才会出现。

在西方忙着发明创造时,东方各国开始走上了下坡路。拿中国明朝和清朝来说,如何重建唐宋时期的辉煌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在明清时期,发明创造那是少得可怜。

一个国家没有创新,怎么可能会一直位于世界之巅呢?哪怕在清朝出现的康乾盛世也不过是一时而已,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从此一蹶不振,而这期间只过去了短短四十年。这是何其讽刺。

是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呢?人类虽然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但因地域、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发明创造,可以在只有信誉的基础上和陌生人进行交易。

而交易的必然结果是造成智慧的流通与融合。当社会需要新的发明时,这些交汇在一起之后的智慧就会产生足以改变世界的新发明。

《人类文明史》这本书,作者站在世界的视角来写。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看似属于不同的星群,但都有其碰撞的时候。这些不经意的碰撞就是使世界天平倾斜的催化剂。

写在最后:

这本书是在写历史,但作者对历史的考证太少,不够严谨,观点缺乏说服力。

《人类文明史:什么撬动了世界的沙盘》读后感(五):皇天后土,恺撒埋骨;余威已散,成吉思汗【后附对本书一些细节的勘误】

什么是文明,看看本书的定义:所有地理分布范围较广、人口众多,虽在内部有具体差异和多样性,但有着共同文化认同、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整体。

本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叙事”,但是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理解书中的所谓叙事,就是一个地域,一个圈子的共同的约定和记忆,类同于我们经常说的“企业文化”,往大了说是信仰,往小了说,是愿景。

一切历史都归结于人如何“叙事”。历史诚然关乎事实,但事实最终要形成“叙事”才成为历史。

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交往模式是反“六度分隔”理论的,可以称为“圈子效应”,即人们更倾向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交往,而更少与其他环境中的人交往。

亨廷顿切割的世界文明圈

书中的一些概念其实可以用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

在群体心理学中,有一种“趋同理论”,认为人群是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的产物。

荣格认为,人有一种“集体无意识”,是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你可能意识不到它,但是,它决定了你是哪一类人。可以简单地说,“个人无意识”是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而世世代代的“个人无意识”烙印和沉淀到我们的脑海中就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人类并非直接生存在客观宇宙中,而是生活在通过语言共同建立、共同维系的世界模中。这个世界模式先于我们的出生而存在,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融入了它,而长大成人就是指一个人终于能够充分想象出人们共同的世界。语言发展之后,才产生了故事、艺术、宗教、技术等等。

1935年的荣格

主体叙事一旦成形就会脱离地缘而自发生长,会自发判断和选择内容的真与假、有关与无关。每一种世界历史都是以某个主体为核心形成的对世界的描述。

在古代,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是各自孤立的,好似一块块兀自生长的菌斑。而游牧文明则占据了北方大地上一大片广袤贯通的土地,并向南经阿拉伯横贯非洲直抵大西洋,犹如在两个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间形成了一个连通的淋巴系统。

在我们的地球上,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所以人们把东西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就能创造价值,而且转运的距离越远形成的价值越大。在驯化了牲畜以后,就有人开始以长途贸易为生。这样,有了各个“叙事”之间的交流。

本书的第三个重要概念是“星群”。同“叙事”一样,书中也没有对“星群”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这样理解,相关“叙事”相近的文明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星群”。思想不像尘埃一样独立地漂浮,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有结构的整体,即思想观念的星群。如果这些碎片能互相契合,协同构成完整的体系,就不会分崩离析。但是,思想观念的星群一旦跨越不同文化,就必须调整适应。

任何国家都有5M要素:通信、数学、军事力量、金钱、管理。其中,信息传播的速度决定了一个权力中心可以统治多大的疆域。

蒙古帝国于1279年攻灭南宋后的最大疆域,此时蒙古四大汗国已取得实质上的独立地位(面积超过2400万平方公里)

各个叙事之间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蒙古帝国的全球征服的一个后果竟然让黑死病流行起来。蒙古人建立了便捷的全球交通网,让欧亚大陆的交通联系变得空前发达。瘟疫得以在整个欧洲流行。短短几十年,黑死病就造成了欧洲至少三分之一人口的死亡。

今天,不同世界中的人完全可能在同一地理空间共处。人们都生活在一个莫可名状的抽象世界中。我们都是自己语言的臣民,而世界并非只有一种语言。

对于人类的前途,作者有些悲观。“我想不出历史上哪个时刻跟现在一样,全人类被捆绑在失去制动的脱轨列车上,朝着悬崖飞驰而去。”作者最后也指出:“我们共同的目标应该是所有人拿着同一张地图行走世界。只有如此,所有的讨论才有意义,所有的对话才有机会发生。”

本书作者塔米姆·安萨里,2008年10月

本书的一个可惜之处在于没有插图。对于描写人类历史的著作来说,附上变迁中各阶段的地图对理解实在是太重要了。

本书作者塔米姆·安萨里,1948年出生,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出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高中时移民美国,现于俄勒冈州波特兰的里德学院任职。

本书在对一些历史细节的叙述上,有几处可能与史实有出入,还值得商榷。试举几例如下:

1、p5。路德宗信徒们听了诏谕,愤而抓起两个使官,一把扔到了窗户外面。宣诏地点在三层,落到地面足有二十多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第二次布拉格抛窗事件”中被掷出窗外的是三个人,而不是书中说的两个人。

2、p81。看上去这不过是莫名其妙的只言片语,但伯沙撒王清楚,这样一只手指用火写出来的字句不能等闲视之。于是他叫来犹太解梦者丹尼尔,让他解释其中奥义。

“丹尼尔”应为“但以理”,这个故事出自《旧约》中的“但以理书”第5章。

3、p82。由于巴比伦城从幼发拉底河中取水,河水通过城墙下的涵洞流入城中,居鲁士下令开凿水渠截流,再让士兵从排干的涵洞爬入城中作战。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二世入侵新巴比伦帝国时,是祭司打开的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杀死伯沙撒王。(这里存疑,作者的这个说法也许是有出处的)

4、p93。为了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汉朝开创了一种中国独有的机制——通过考查经典的掌握情况来选拔治国之才。

“通过考查经典的掌握情况来选拔治国之才”,应该指的是科举,但是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科举直到隋朝才出现。

5、p142。秦朝至二世即告灭亡,而隋朝也不过两代半的江山。

这句话似乎把秦朝和隋朝写反了。秦朝自始皇嬴政至二世胡亥,赵高逼胡亥自杀后,没有立子婴为帝,而立为秦王,“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四十六天后,子婴奉天子玺符,投降刘邦,所以说秦朝两代半未尝不可。隋朝历文帝杨坚和炀帝杨广两世,大业十四年,隋炀帝于江都(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宇文化及遂自立国号“许”,所以隋朝为两世。

6、p229。蒙古人虽恢复了科举制度,借以选拔官员充实中国的传统治理体系,但心底却不信任被征服的民族,通过操纵科举让蒙古人和外族的谋士尽可能及第,而让中原汉人多数落榜。

元朝延祐复科后,科举设左右榜,蒙古人和汉人分中状元。

7、p235。要想取得官位,必须通过朝廷组织的科举考试。自汉朝以降的每个朝代,甚至包括蒙古人统治的元朝,都采取科举考试的办法分辨良莠,擢拔人才。

事实上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开始。

8、p330。在有飞机之前,没人知道什么是时差。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哪个人经历过时差。

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就用到了时差的梗。

9、p436。永乐皇帝还曾派部六次远征北海和中亚地区,每次遣船二十五艘,派千人,统帅是宦官亦失哈。远征船队沿阿姆河北上,到达中亚里海附近,其目的应该也是彰扬国威。

亦失哈远征的地方是黑龙江,并没有到达中亚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陈诚,但陈诚是进士,中的是探花,他也不是宦官,他曾经五次出使帖木儿帝国,也没有到达过中亚。

推荐阅读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参加“暑假防溺水教育”班会有感

    为期10天的“三下乡”活动,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让我过得十分充实。在放假之前,每次放假回家,一躺就是一整天,在“三下乡”这段日子里,我们每天都会安排的满满的

    07-15

  •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点燃“馨星”之火,绽放时代光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馨星”之火,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外语与党史相互交融魅力与新时代新青年的力量。我们作为新青年,在馨星这个队伍中,对未来的行动做出了进一步的规

    07-15

  •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齐心协力,开启下乡之行

    7月4日上午,“朝阳行”社会实践队全体队员集合在宿舍苑区门口,队员们个个心怀憧憬、摩拳擦掌,一举一动无不散发着一股斗志昂扬的少年精神气。 迎着连绵大雨后的朝阳,展

    07-15

  •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篇一:关于神话故事的作文300字吴刚伐桂的故事

    07-1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