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案里的中国史》是一本由艾公子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一):《疑案里的中国史》:八卦星人速速集合,探案学历史啦~
我看过很多历史类的读物,有的从时间线上来叙述中国的发展史,有的从女性妆容和造型上来表现中国历史的发展史,但我还从来没有发现过,从疑案中来探讨历代中国的一些发展变化。 之所以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看了这本《疑案里的中国史》,当然,在看这本书的封面时,我突然想起了《御赐小仵作》,准备看完这本书后,再去复习遍这部剧。 这本《疑案里的中国史》封面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了,下面直接进入正题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这本书从题目中你就可以看出两大重点: 第一个是:疑案, 第2个点是中国史。 作者主要通过疑案这个小小的切入点,来用“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疑案中,当时的环境、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人物背景,来阐述疑案的产生过程,以及案件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然后给出合适的收尾,当然这个时候,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普普通通的记录一个故事,就像电视剧中的人物破案一样吗? 怎么说呢,是也不是。 相同点是整个故事直接从剧情方面开始,作者时而让自己露面来阐述主角们的背景,时而让主人公们自己登场,来演绎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不同的是这本书相对于别的破案言情剧,他没有那么多情情爱爱的成分,而且相对来说是一本比较专业的疑案解惑书,并且通过历史、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个方面,多角度的,来让你从不同的方面,了解这个案件,让你对当时朝代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疑案判定手法,以及当时的医疗技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整本书总共分为八个章节,从帝王之家的种种疑案入手,然后延伸至整个王朝的疑案,之后,便是历史上一些悬案。最后,更加接地气的讲述了比较出名的几个民间案件,每个章节都分门别类地讲述了一类悬疑案,所以,对于不想从头看到尾的,可以想读哪个章节就读哪个章节,或者只读一个章节中的其中一个案件,这都是可以的。
我读了大部分内容,发现里面的大部分剧情并不是很血腥,所以无论是晚间,还是白天,都可以在空闲的时候阅读,如果你是历史爱好者,或者是高中生,选择了历史这门学科的你,都很适合读这本书来填充知识点,或者扩充你对历史的了解,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建议自己找书来读一读。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二):正史野史你所知道的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生过太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列出来都是一段传奇。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中,故事也在逐渐演变着,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我们在古书中可窥一二。丰富的历史有着太多的传奇,而关于历史中那些疑案我们又得知多少呢?正史和野史相互交替,人们喜欢探讨这故事中的未解之谜。历史是说给后人听的,它记录着大事件,而那些隐秘的,不可为人知道的故事则藏在野史里,但野史又充斥着太多的虚假。真真假假自有人去辩解。那些历史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乐趣。
我们读三国,是读《三国演义》还是读《三国志》呢,更多的人其实都看过《三国演义》,而《三国志》却很少的人去看。后来你会明白演义和志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历史悠久,故事在人们的传诵中不不断的演变着,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我们每个人或许会有着自己的想法。《疑案里的中国史》带我们走进迷雾重重的中国历史人物。
《疑案里的中国史》“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为我们还原一个历史。四十个形形色色的离奇疑案,四十个酣畅淋漓的历史推理,给你更接近历史的距离。
我们在看包青天系列剧集的时候,《狸猫换太子》这一章是非常精彩的,而关于宋仁宗到底是有着怎样的身世呢?建文帝朱允炆是否在那场大火里就死了呢?我们看过太多相关改编的剧,有着太多的演绎,而真实的历史事件到底是怎样解释的呢?秦始皇的生父真的是吕不韦么,那些可查询的史书中其实也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正史与野史相互交替,错综复杂却有迹可循。作为历史爱好者,去寻求历史的真相,更正错误的存在是必要的,历史虚无主义也终将无处可去。
《疑案里的中国史》分为几个部分,从皇家帝王之争到重大社会事件,作者着重选取了四十个故事,让我们从历史遗留下来的线索去更正历史上存有的问题,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历史。《疑案里的中国史》所涉及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被无数次改编成影视剧,改编不是乱编,想来只有真正懂历史的人才会有这种感触。 历史留给后人述说,却依旧要尊重真实的历史。《疑案里的中国史》带你走进真实的历史。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三):《疑案里的中国史》:满足推理乐趣的四十道题
读史使人明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在历史这条长河里奔腾不息。正史、野史、传说、甚至一些滑天下之大稽的空穴来风,都有可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被活生生地演绎过。 《疑案里的中国史》是一本拿起来就放不下的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之所以说放不下,是因为40个离奇疑案,每一个都很好看。每一个故事的主角我都了解一部分,却又没那么的熟知。跟着艾公子一起抽丝剥茧、混合洗牌,甚至以后人的推理思维和多元视角窥视,竟能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哈,原来你是这样的皇帝。咦,你怎么能是这样的君王。唉,你怎么背负了这么多的冤屈。综合已知历史,加上作者的梳理,推理入迷之后,居然会把人物都当成朋友。忍不住从内心小小声的对话吐槽一两句。而韩信、范蠡、魏延等等历史人物,似乎更立体了一些。 全书分为8个章节,是离奇疑案,也是40个推理故事。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无限接近历史的真相。 如果一本书直白地告诉我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可能我并不会非常在意,转眼就给忘记了。反而是一起探究历史、排除不可能、无限接近可能的这种推理解谜,让我把那些一波三折的来龙去脉给不小心了解清楚了。
《疑案里的中国史》有帝王将相的故事,也有历史上女名人的八卦和绯闻。有上位之谜,也有几乎把皇帝吓破胆的传说之谜。看神秘的“朱三太子”篇,甚至有点想笑话乾隆皇帝。“朱三太子案”后遗症,居然成了乾隆的一个噩梦。只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时,不要嫌弃大树上可能有虫子。康乾盛世之说比较广为流传,其实许许多多的零碎证据表明,乾隆后期也有有心无力强弩之末的表现。反而是雍正的功绩,被覆盖的可能性较大。 历史是互相佐证的。历史是有一层层迷雾和滤镜的。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会选择相信不同的历史镜面和信息点,但是历史的趣味性是不褪色的。非研究历史的专业人员最喜欢看的历史故事,无疑是趣味和推理并存、花边和瓜不断往外冒的大信息量的文章。恰好这本书里都有。 书中也会偶尔冒出一些作者的感叹,感觉一下子抽离了历史的长河,像是一个站在岸边沉思的思考者。比如:“楼兰的消失是自然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一句话而已,就让读者的头脑风暴来袭,思维翻江倒海。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四):炼丹的雍正: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疑案里的中国史
9.1
艾公子 / 2021 / 辽宁人民出版社
历史是真相是什么?野史里有多少是真的,正史里又有多少是假的,这些真相早在被掩埋在了这些真真假假的记载里。斧声烛影是真实的吗?雍正是尸体真的没有头吗?还有玄武门兵变背后有苦说不出的隐太子李建成。
《疑案里的中国史》一书中选取了40个历史疑案,全书分为8个章节,分别以“帝王的生死之谜”“被遮蔽的皇嗣秘闻”“王朝夺权疑案”“将相结局奇案”“帝国惊天大案”“女名人疑案”“颠覆历史的悬案”“全民‘热搜’的离奇案”为主题作者采用各种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力图为读者还原历史真相。 本书采用双封设计,内封采用印银工艺,极具质感,随书赠送的书签也非常的精美。
雍正的死,根据《清史稿·世宗本纪》记载极为简单:“(八月)丁亥,上不豫。戊子,上大渐……己丑,上崩。”而且根据《清实录》中的记载,雍正从发病到去世只有72个小时不到。由于记载的太少了且不为百姓所知,导致民间关于雍正之死的说法越传越多。280多年过去了,雍正暴毙之谜依然无解。 作者查证各种史料记载,推断雍正死于中毒,根据《活计档》记载,雍正驾崩前一段时间,送往圆明园的200斤黑铅,尤其这些材料是古代炼丹所需的原材料,通过这些线索,我们不难看出,雍正有很大的可能在圆明园炼丹。自古以来,最求长生的帝王不在少数,秦始皇追求长生、汉武帝、唐太宗这些皇帝都曾服用过丹药,更有嘉靖皇帝亲自上场炼丹。 之前看《百家讲坛》的时候,在雍正十三年这个专栏也有讲过雍正皇帝的死因,军机大臣鄂尔泰的《鄂尔泰行略》中也详细记载了雍正皇帝从发病到去世的全过程。所以根据官方的记载以及《鄂尔泰行略》和与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的张延玉的年谱中也有记载,纵然雍正皇帝死因众说纷纭,但是本书的作者们在书中所推测的雍正是中毒身亡,也是有迹可循的。 作为清朝最勤奋的皇帝,这样的死法确实让人唏嘘。难道就像所谓的杨一笑的墓志铭中描写的一样“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远了,真相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不得知。
时间掩盖了太多的真相,历史或许是无比残酷的。这本的作者们在揭秘疑案的时候,并不是随口胡诌的。书后有几页的参考文献,也让我在阅读此书时感到安心。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五):南北榜案中,两位状元死得冤不冤?
提到曹操,人们想到的是生性多疑,阴险狡诈;提到秦始皇,人们想到的是焚书坑儒和求仙问药;提到朱元璋,人们想到的是大肆残杀功臣等等。 但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他们真的喜欢滥杀无辜吗?在历史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呢?在《疑案里的中国史》这本书中,作者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从史学、考古学、医学及法学等科学角度,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在这本书所有的历史事件中,「南北榜案:金榜题名日,两名状元被杀了」这个事件是最让我心痛的。苦读诗书数十载,只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没成想金榜题名日却成了送命日。估计状元陈䢿和老状元张信,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所犯何罪。
在这件事件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几个问题。 问题一,朱元璋为什么要处死这两个人呢?是因为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吗?
不是的,杀他们是因为政治需要。他们死得冤吗?冤。600多年过去了,我们跨越时间的限制,通过书本都能从字里行间里感受到他们的冤屈。
建国初期人心动荡,朱元璋想要的是平衡,而不是择优录取。朱元璋想要的是对北方的掌控,对北方文化的光复,是南北方的平衡发展。
朱元璋知道陈䢿和张信是冤枉的吗?知道。但他必须这么做,他必须运用铁血手腕对科考制度进行改革。
洪武初期,很多人还以元朝遗民自居。朱元璋重启科举,也是为了通过文化来增强对北方的控制。而这次科举考试,北方考生全部落榜。在考官眼里,北方考生落榜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但在北方考生眼里,北方考生全部落榜是因为主考官徇私舞弊。
就像是A班和B班各派出10名学生去参加竞赛。结果A班学生全部进入复赛,而B班学生全部被刷下来。作为B班的学生,哪怕他们班只有一个人通过,他们也不会多想。但全部落榜,他们一定会多想。“全部”,有时容易让人多想。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明知道科举录取是公平的,还要将陈䢿和张信杀死。朱元璋是要告诉北方学子,只要你们好好学,就有可能被录取,更有可能当状元。
问题二,为什么南北方考生的差距这么大。
南北方考生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南北方文化发展失衡。北方在安史之乱后,一直处于动荡时期,文化也日渐式微。而南方相对较太平,文化开始全面崛起。进而,登科及第的考生也逐渐碾压北方。
据记载:宋仁宗时期的状元共有30人,南方人就有21人,占比高达70%。而从进士数量来看,北宋进士9630人中,南方诸省就有9164人,占了95.2%。
数字的背后,反应的是北方文化教育的落后,也是南北方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
问题三,杀死陈䢿和张信后,南北方的差距得到改善了吗?
南北案在朱元璋的快刀斩乱麻下,很快就结束了。北方考生踩着两名状元的鲜血终于登上了金銮殿。但南北榜案的余波却并未消失。
在宣德二年,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实施南北分卷制度,并按照“南六北四”的录取比例录取进士,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开始推行全国。制度的改变让更多的北方考生看到了希望。
“择优录取”“公平”是无数学子所期望的,但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公平而言。作为统治者,他们不仅要考虑考试公平,还需要考虑地域公平,以最大限度确保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只有这样自己的统治才能万无一失。
朱元璋用两名状元的鲜血换来了北方文化的光复,或许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值得的。但对于陈䢿和张信来说,是血淋淋的。但这就是历史,一个有着正反两面的历史。就像作者说得,“历史的每一次前进,经常都滴趟着无辜者的鲜血”。
《疑案里的中国史》这本书,记录了40个形形色色的离奇疑案。每一篇大概都是7、8页的篇幅。短小精练是对它最好的诠释,有趣又有料。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六):40个历史疑案碎片串起的另类中国史,推理迷+历史迷的盛宴宝藏书!
你知道一群国际顶尖学者坐在一起会聊什么吗?
曾有一位剑桥大学的教授受邀参加一场世界性学术会议,他发现,即使是一群学富五车的顶尖学者们坐在一起,聊天的内容也会不自觉变成八卦的发酵厂。
本文中所有配图背景道具皆为私藏,不是书籍配套周边哦!
利物浦大学人类学家罗宾 · 邓巴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相当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社会性理毛(灵长类动物通过理毛行为维护社会关系)。随着人类语言的形成,语言起到了替代理毛行为的作用,让人就能够在做其他事的同时进行“理毛”,也就是一边干活一边八卦,成为人类维护群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人类酷爱八卦的天性,成为各种野史恣意生长的沃土,这也是为什么野史往往比正史流传得更广、更深入人心,甚至最后被当做正史的原因!
这本《疑案里的中国史》,拾捡了中国历史中40个极具八卦属性的疑案,串联起从春秋战国到隋唐两宋、再到明清民国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以探案的手法,抽丝剥茧,带我们步步深入,追逐疑案背后的正史真相!
虽从“八卦疑案”切入,但作者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却以正史的考证为基石,为证严谨,更是多方史料互相对比佐证,有出入的部分还会进行多维分析,最终为我们呈现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
也因这本书切入角度的“人性化”,让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与可读性,平均每9页带你聊一个历史八卦,搭配严谨的考证+丰富的历史知识,即满足好奇心、又非常涨知识,好看到根本停不下来!
当我们谈起历史的时候,其实谈的都是人性。我们常说“以史为镜”,40个零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小片段,仿佛40个镜子碎片,照见的都是人性的诡谲善变。
成王败寇、王朝更迭……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的触发本源,都在于人性的不可试探。
嫉妒、怀疑、贪婪、欲望、高傲、自满……这些人性的弱点,让每一个人都难逃历史的漩涡裹挟,漩涡的中心都是鲜血和生命。
权利是一把屠刀,最后杀的一个人一定是自己,只有真正“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四维眼界格局的人才能跳出漩涡,保全自身,在书中,作者仅提到2人有这种大格局,一人是范蠡、一人是孝庄。
读史越多,越觉历史中没有真正的胜者,每个人都是局部的胜者、全局的败者。李世民赢了宣武门之变,但终身都被困在弑兄杀弟的心理困局中;依靠神龙政变从武则天手里抢到皇位的唐明皇,最后也在政变中失去皇位、失去最爱的杨贵妃;九子夺嫡血雨腥风中的胜者雍正,一生勤勉,却过劳早逝,还被野史扣上篡位的帽子;就算伟大如秦始皇,那万世的王朝的期许也免不了二世而亡的悲剧,还要陷入“焚书坑儒”的误解中洗不干净;万千宠爱于一身,于杨贵妃来说是荣耀,更是索命符……午夜梦回,原来帝王的梦中也都是噩梦!谁胜了?谁败了?都成了后世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谈!
印象最深刻的是《南北榜案:金榜题名日,两名状元被杀了》一案,为了时政的稳定,朱元璋杀了金榜状元,而这个状元唯一的“罪”就是在这一届科举中拿了第一。寒窗苦读,状元及第,却成了刀下之鬼,历史荒诞如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其实都不过是历史的祭品!
如果你是一个推理迷、一个历史迷,那这本书就是你的盛宴
《疑案里的中国史》读后感(七):《疑案里的中国史》——历史轮回的逻辑
抹杀一段历史,轻而易举;恢复一段历史,难上加难。——艾公子
书封面
我们学习历史,就希望我们从过去的故事当中收获经验、得到教训、获得成长。过去的故事虽然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总能找到其发展事物的逻辑。
而逻辑不会轻易改变,推动事物的基本力量不会动摇,如果历史有一个个的轮回,那么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难得的借鉴和启示,在《疑案里的中国史》中,我们的确可以发现一道道轮回亘古不变。
拿到书时,我以为是大量的未经考证的悬疑推理和大胆猜想,事实上书中信息引证丰富,来源广泛、力求公正,而这样的故事是我这样的历史读物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
事实上书中的这些故事都是我们之前“误读”的历史,在这轮回的历史背后不变的是权力助推、是人性作祟、是贪婪不退。
就像那些腥风血雨的权力更迭,背后是不动声息的斩草除根,是兔死狗烹的君臣决绝,是凡夫俗子被皇权诱惑。而那些像范蠡和曾国藩一样打破定律超越时代存在的全身而退者,少之又少。
皇权的轮回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柴氏的政权,拥戴宋太祖的“义社十兄弟”随即又被杯酒释兵权给剥夺了兵权,这些与宋太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衣锦还乡,还算下场比较好的。
宋太祖
伴君如伴虎,武松打虎的故事仿佛在说老虎并不是完全致命,但是对于不可共富贵的君王却是比老虎还凶险。
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将汉初奠定基业的大将全部屠戮,大将军韩信,刘邦称之为“战必胜、攻必取”的汉初三杰,由齐王被贬为淮阴侯后被击杀。
梁王彭越本人被剁成肉酱,分到各地诸侯作为威慑,而淮南王英布当年大杀四方的猛将被围困在一处民宅中被人杀死。
汉高祖
还有明太祖朱元璋,通过“蓝玉案”“胡惟庸案”案,文有刘伯温、李善长,武有常遇春和徐达竞相凋零。
皇权不仅让君臣之德泯灭,更让父子、兄弟亲人之间人伦感情丧失。书中论述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如何利用太子李建成的仁慈来谋取权力的,之后李唐王朝仿佛中了魔怔,李显从母亲武则天手里发动神龙政变,太子李重俊又发动景龙政变,而唐玄宗李隆基是通过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而夺取权力的。
而我们前文谈到的宋太祖的暴毙,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弟弟赵光义的谋杀,同样在明成祖朱棣的夺位和“夺门之变”中兄弟的的相互倾轧,都让我们所谈到的人伦情感是如此的不值得一提。
历史的轮回一次次的发展,让我们惊讶的同时,皇权逻辑从没有改变。
人性作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其中的放人之心不可无,这恐怕是古代社会矛盾推动的又一重逻辑。
在三国中,头长反骨的魏延基本上被小说和影视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在书中其实是魏延与“狠人”杨仪的私人矛盾才酿成了三国史上最大的冤案,而这个冤案至今被演绎的愈加深刻。
在春秋五霸的吴国中,吴王阖闾死后伍子胥继续服务于吴王夫差,但是吴王夫差转而更信任伯嚭,之后的谗言让越国勾践卧薪赏胆终究灭了吴国,而伍子胥和他当年父亲伍奢一模一样的悲剧。
而抵抗瓦剌守卫北京的于谦,被认为是中兴的能臣却因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回归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而丢失生命的原因是石亨等人的无尽谗言。
而在迄今为止影响中国最深切的商鞅变法中,公子虔向秦惠王表达商鞅具有谋反的征兆,因为商鞅变法触动了保守阶层的利益,在各种保守阶层的撺掇下,商鞅惨遭五马分尸。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地处西边,在中原诸侯谈论千秋功业时,无关地处偏隅的秦国任何事情,在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的110年间里,秦国接连击败最强“三晋”的魏国,同六国作战六十五次,五十八次大获全胜,建立了十四郡。
更何况还有太多的例子,“精忠报国”的岳飞、抗金宰相寇准和抵抗努尔哈赤的袁崇焕等等等。
历史的轮回又好像这么有逻辑,关于人性的作祟总是可见,血雨腥风和唏嘘不已。
超脱规律
但是总有人在这一次次的历史轮回中做了一个明白人,他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逻辑,知道权力和人性的危险,在人生的高光时刻,他们知道如何退场、如何谢幕、如何保全。
这种带有光芒的转身不仅仅需要对形势精准的判断,更需要对欲望和贪婪的及时制止,特别是在一系列的各怀鬼胎人的“撺掇”下,如何看清自己就显得十分重要。
曾国藩中兴之能臣,在扫平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坐拥三十万大家。当时全国的八名总督中,湘系就占据三位,再加上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斌都与湘军关系密切,曾国藩可谓权倾朝野。但在太平天国陨落之前,就开始有人一轮轮的劝说曾国藩称帝。
曾国藩
其实慈禧太后代表的清廷已经使用了各种方法在节制曾国藩的权力,曾国藩内心始终惶惶不安,直到攻破天京一个月后自我裁军、主动交权,急流勇退、自我保全,承受了他“再造大清”的千古恩遇。
而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击败吴国后功成身退,留下了陶朱公的美名和与西施美丽的浪漫爱情故事。勾践的绝情最终在范蠡好友——文种身上体现了,两个人同时辅佐勾践,却两个截然不同的下场。
而司马迁在《史记》中: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自己打破历史定律,成为超越时代的存在。
专做读书总结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