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激情而来,满载智慧而归。短短的二十天,让我们的精神生命获得第二次成长,短短的二十天,让我们知识结构产生质的飞跃,短短二十天,使我们对自己有了更新的期待,有了更美好的愿景。
二十天时间,我们聆听了二十六位高层专家的教诲,用“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来形容我们的收获一点不为过,每一位老师的课,都给我们“如听仙乐耳暂明”的感受。二十六大师的高端论道,无不令我们每一位学员赞不绝口,受益匪浅。
回顾这二十天的学习,我们感觉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文化,也不仅是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我看来,更多的是点燃了我们求知的新热情,开启了我们学习的新思路,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新思考。二十天,收获的很多,前面的各组发言代表都一一列举了,在此,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是,对于我而言,收获最大的可能还不是知识、文化层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我今后人生产生影响的观念和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四个词:为人、为学、为师、为官。
第一、为人要厚道。我以为,为人是人一生的基础,是人生成败的关键。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以看出清华人厚道的一面,从清华大学的学风“行胜于言”更体现了厚道的思想,从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及文化精神也可以看出为人厚道的真正含义,大师们的谆谆教诲、慈言善语中无不体现大智大慧的厚德品质。为人厚道,才能海阔天空,为人厚道才能风平浪静。走出清华,我真正理解了“大智若愚”这人生智慧。
第二、为学要悟道。从二十六位大师的课堂上,我们接受了各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从崔国文副院长的“领导者论道”到吴德贵研究员的“现代领导艺术”,从马永斌老师的“领导者的智慧”到吴维库老师的“情商与影响力”,所有老师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教授们的“博学”,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学贯中西来形容他们的才华均不为过。但回过头来细细品赏他们教学的内容,又怎一个“博”字说清,每一位老师教学的内容都充满个性的见解,都上升到“道”的认识。所以,我们应该从大师们的“道”中“悟道”,如果我们读书为学只停留在博览群书,而不善融会贯通,就很难悟“道”,更不会得“道”。因此,我主张,我们不仅要学习清华老师们博览群书的读书观,更要学习他们博采众长、学贯中西的悟道方法。
第三、为师要有师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有了良好的为人、为学作基础,才有谈为师之道的可能。做教师,就应该有师道,这次研修班,我们市教育局撒忠民局长提出“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思路让我们对为师之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反思我们的过去,对照现代的管理理念,我们的思想豁然开朗。汪大正老师的“重塑管理者,提升领导力”专题讲座,我们感受到为师应具备的几个素质:博学、严谨、善良、风趣;窦桂梅老师的“学习母语,做个有根的人”一堂课,让我们反思过去失败的教学理念,失败的教学行为,失败的教学手段,真正感受到一个纯正的母语教师为师之道;叶延红老师的“学校教育对未来的思考”一课,在激烈的论争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保守与革新的矛盾把我们推到改革的前台,叶老师不断的追问与质疑,让我们深为过去我们的教育无作为而羞愧,也让我们看到“吹尽黄沙始到金” 的光明未来,正如叶老师所说,“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中国的教育就一定有美好的明天。
第四、为官要有官道。从事教育事业,本应无所谓官,但从管理学角度看,只要有系统管理的行业,就要有高层管理者,也就是要有官有领导。在研修班里,接受最多的教育就是管理文化,从崔院长的帝王之道到马永斌博士的三种领导智慧,从汪大正老师的重塑领导者途径到周士渊老师领导者演讲艺术,都围绕着领导的科学与艺术,但他们的官道并非以往我们认为的那种身居高位、显赫声名、不可一世的官道,而是现代管理当中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这一堂堂管理学的课,让我们明白一个十分简单却又十分难以修炼到家的为官之道:领导的个人魅力才是最强的领导力,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官道吧。听了这一系列的课,我们不再为身为一校之长,却无一分半文之权鸣不平,也不再为身为校长必须树立校长权威绞尽脑汁,而应该放下手中的权力,做一个有人格魅力和非权力影响力的校长,正好北京十一中校长李金初所说,一个好校长,应该看不到他的威性,却感受到他的威望。
二十天很短,因为我们发现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二十天很长,因为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二十天的收获,很难用两三分钟叙述清楚,所有的感受化作下面一幅对联表达我们的心情:
上联是:清华名师严谨治学学贯中西博古论今尽显大师风范,
下联是:龙城学子求真务实勤学好问反前思后终圆一生梦想。
横批是:学习成就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