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甫了。他才华出众,诗歌融合众长,兼备各体,且意境开阔,被后人称为“诗中圣哲”,他的得意之作也便成了“诗史”,流传至今。我羡慕他,我敬佩他,我想像他一样,他可以将满腔的委屈或愁思或欢喜都化作文字传递于笔端,在纸上优雅的旋转,他可以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的那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不爱好幻想,于是我也爱上了这个和我一样能够直面现实的伟大诗人。
他并不是高高在上万人敬仰的君主,所以不能兼济天下,让四海人民安居乐业,但他满腹经纶,他把他那如三千青丝般的愁绪化作一首首诗词,缓缓呤出,抒发着对这个如黑夜般现实残酷世界的愤慨。他也不是太白索呤唱的“*为衣兮风为马”的云之君,所以不能拯救苍生,使天下百姓幸福太平,但他有胸怀满志的抱负,他将忧思寄托于情景之中,用他独特的沉郁顿挫之风,阐释着花开花落的轮回。
他的心情会随着国家的时局变化时起时落。当国家战胜收复蓟北之时,他因太高兴而淌下欣喜的泪水,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便跃然于纸上。这样欣喜的诗句,一读便会想到杜甫开怀大笑时的场景,心也便跟着愉悦起来。他忠心爱国,,为国担忧,登上岳阳楼,本该好好欣赏洞庭湖的浩瀚,但他的心思都在“戎马关山北”上,国家此刻危急存亡,自己又年老多病,亲朋好友音讯全无,无奈之下,只能倚靠着栏杆,独自一人默默流泪。
他担忧的事情太多了,比一颗枝繁叶茂的古树上的树叶还多。他忧心,忧心自己屡试不第,不能出任济世;他愁心,担心黎明百姓会被这残酷的现实打垮,从此暗无天日。他将内心的忧愁融在一起,呤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无奈。
他没有消极避世,反而开始积极勇敢的面对,这般残酷的现实。当他看到达官显贵们在宫廷享受着美味的御宴,而道路旁却躺着因饥饿而死的百姓尸身时,他痛心疾首,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慨,表达了他对权贵恶势力的不满,和对穷苦人民深深的同情。
后来的安史之乱,他为叛军所俘后押至长安,看到长安这般萧条,昔日的繁华闹市如今已满目疮痍,忍不住内心的悲伤,喊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绝望。在这些悲伤的辞藻里,蕴藏着的,是深深的椎心之痛啊!
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程,他把所有的情绪放入笔里,让它们一起随着浓墨奔跑,尽情释放。他所有的坚强,所有的欢喜,所有的不满,所有的悲伤。。。。。。都在他挥洒如雨的汗水与浓墨里,呈现得尽致淋漓。
编后语:杜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我也想和他一样,即使在我未来的路上有再多挫折,有再多的荆棘阻挡,我都不会意志消沉,我会战胜它们继续勇敢前进。我不会放弃我一直坚持的梦想,我会如向日葵终日仰望暖阳般的虔诚,更加努力去实现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