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果你在家中随意拉开一个柜子,里面可能堆放着许多日常的杂物,可是如果在文艺复兴时期,你随手拉开一个柜子,里面的东西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或许是罕见的珊瑚、化石,或许是珍禽异兽的珍贵标本,或许是奇奇怪怪的艺术品和工具。总之,这些柜子里藏着人世间的各种惊奇和美丽,也暗示着柜子的主人企图复制和探索世界奥秘的决心。
这些柜子有个好听的名字——好奇柜,即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储存,并展示稀有新奇的物件。好奇柜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受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人们开始对宇宙和自然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第一次有了“收藏”的完整概念,欧洲贵族之间流行起了建造好奇柜,收藏各种稀有的奇珍异宝,后来他们的藏品还延伸到了人文科学领域,收藏一些工艺品、医疗仪器、实验器具等具有文献价值的物品。
好奇柜源于好奇心,而收藏就是好奇心的无限扩展。最初,人们难免会带着猎奇心理建造一个个好奇柜,但到后来,好奇柜里的很多物品被用于科学观察和学术研究,它们从折射收藏家小小的、充满好奇的内心,发展成了感知和探索世界的高价值文献。
从一个柜子到一个博物馆
或许你无法想象,陈列着各种物品的好奇柜和现代大规模的博物馆之间有什么联系。但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级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就是在一个小小的好奇柜里诞生的。
1660年,汉斯·斯隆爵士出生于爱尔兰,孩童时期的他喜欢从大自然中采集标本,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内科医生,并在1687年正式开始了收藏生涯。斯隆把自己的收藏堆放在不同房间的无数个好奇柜里,到93岁时,他的个人收藏总数超过70000件,除了自然历史标本之外,还有1125件与古代传统或古物有关的物品,以及23000枚货币和徽章,50000件书籍、印刷品、手稿和植物标本集。
1753年,斯隆爵士去世,此前他将全部藏品都捐献给国家。英国国会接受了这些珍贵的礼物,在通过公眾募款筹集建筑博物馆的资金后,大英博物馆最终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外开放。
斯隆爵士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建立,他的藏品也成为第一批珍贵馆藏。好奇柜的尺寸也从最初的一个小小柜子变成无数个装满柜子的房间,最终成为庞大的公共博物馆,这不仅是人们好奇心不断成长和扩大的见证,还是人类文明的有力推进。
“好奇”和“柜”缺一不可
好奇柜里面的物件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既有艺术品,又有个人的猎奇之物,你既可以看到一个古董洋娃娃,又可以看到一片脉络清晰的树叶标本,或各式各样古灵精怪的小东西。这些当然不属于公共博物馆的收纳范围,而是为了充分满足个人的好奇心。
拉开一个好奇柜,你很少会看到里面有对物品的详细说明,顶多会记下名字和收藏时间,而不会像博物馆一样郑重其事,分门别类地挖掘物品的价值。好奇柜就好像一本有趣但粗糙的百科全书,它非常简单直接地相信物品本身的力量,在意物品自身散发出来的吸引力,却拒绝过度在物品身上附加意义,它所要骄傲展示的,就是纯粹集物的快乐。
我们的好奇心究竟是什么?好奇心有具体的模样吗?这些问题可能过于抽象。人们不断地想捉住自己的好奇心,保留自己的好奇心,又不断地追问自己,这时,我们就很容易陷入这些虚无的“好奇”问题里。然而,“柜”的出现,让生性自由的好奇心有了被框定的感觉,你可以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好奇心投射在物品上,然后装在这个小小的柜子里保存。柜子好像一根根船锚,把每个人截然不同的好奇心以物的形式固定下来。
当“好奇”和“柜”合并,我们就走进了一个集结无数人不同的爱好,用兴趣当门票的,特立独行的好奇柜宇宙。
好奇心有什么用?
当我们选择往好奇柜里投入一样物品时,这件物品承载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这件物品会是一个瞬间的记录者,记录我们当下看到某样新鲜事物后,迸发出的快乐。一片脉络清晰的火红枫叶、一个造型独特的海边贝壳,可能是我们儿童时期好奇的源起,一个造型独特的古董玩具可能是我们童年期回忆的延长,一个闪着亮光的宝石可能是我们成年之后的好奇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自然而然地有了携带生活记忆和情感的作用。最终,时间过去,随着物品在好奇柜里的积累,它们渐渐汇成了我们的一种气质和审美风格。这些互相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就这样,以各自独特的形状,串起了你的一生。
好奇心有什么用?它帮你打开眼界,记录岁月,形成你的气质,串联你的人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好奇心装进柜子里,去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好奇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