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4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一):理智vs.情感
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很平常又很现实的故事,乡绅父亲去世后,没有继承什么遗产的母亲带着三个女儿,一年五百磅收入,该怎么让两个正当花季的女儿嫁出去?
于是故事就随着一场又一场的聚会,男男女女,长辈晚辈,打牌跳舞,围绕婚姻与爱情这两个永恒的主题,拉开序幕。
母亲达什伍德太太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埃莉诺,偏重理性,即使恋人无故分手也表现淡然;二女儿玛丽安,也喜欢上了表面上风度翩翩、实则是个渣男的威洛比。两人面对婚姻和爱情,面对罗曼蒂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组。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表格:
当然,在故事的末尾,两姐妹都得到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姐姐理性,反而嫁给了一个穷牧师;妹妹感性,反倒嫁给了一个大龄富豪。
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奥斯丁是很赞同和认可姐姐的行为的,也在别的文章中称她为世俗的圣人,然而这样一个我很喜欢、作者也很喜欢的女性,为什么反倒没有得到一个世俗意义上很好的结局?比如像《傲慢与偏见》里伊丽莎白嫁给富有的达西一样?
对这点的不理解,让我略微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读懂这本书。
最后,在写作风格上,这篇小说比起《傲慢与偏见》作者的观点更加露骨,人物形象也相对不够立体。
在翻译上,总体非常流畅,但有些句子却仿佛让人置身泛黄的故纸堆中,略显不合时宜。
但埃莉诺,却是我长期读小说以来,最喜爱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我心目中社交方面的女性楷模,她端庄大方,理性却不冷漠,世故却不圆滑我很感激奥斯丁塑造了这个人物,让我看到了一点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为,长期以来,我在社交方面的很多困惑,都通过她的一些行为表现得到了解释和理解,让我可以揣摩这样一个身边并不常出现的人物,她以言传身教给我以解疑答惑。
总之,我真的很喜欢这本书,最后一部分是连读了四个小时读完的,真是让人沉迷其中,领略了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的世俗人情。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二):理智与情感
埃丽诺是一个极度克制自己情绪表达的人,也就是标题中理智的代表,在平时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都很有素养讲礼节,这与她妹妹玛丽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妹妹是一个任由自己情绪表达的人,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与愤怒,喜爱和欢乐也都极力展现出来。小说主要还是围绕两人的感情线展开的。埃丽诺在诺兰庄园时喜欢上了她嫂子的弟弟爱德华,她将这份感情藏在心里不表现出来,但旁人都看在眼里;后来达什伍德太太带着她三个女儿去到了巴顿庄园的一处乡舍,在那里玛丽安邂逅了浪荡公子威洛比并坠入爱河,威洛比因为虚荣心以及金钱的原因选择了离开;在乡舍她们结识了露西,露西告诉埃丽诺她与爱德华已有婚约,实际上是向情敌宣战吧,劝她离开(这个过程埃丽诺的表现可谓十分得体的,不像一般人就听之信之,并且采取了一个朋友的姿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宣战”,这里看得很过瘾哈哈哈);后来两位女主去到城里,在那里得知威洛比已计划结婚,并且他糟蹋布兰登上校初恋情人的女儿的事件,得知真相后的玛丽安表达了她的极度痛苦与悲伤,此后一度处于比较低落的状态,甚至在回家途中大病一场,险些丢命;而埃丽诺呢,一面继续保持理智,不表现自己痛苦地接受自己的爱人要与他人结婚的事实,一面还要尽力安慰妹妹,且几乎扛下了所有应酬(这个阶段我是很心疼她的);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玛丽安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认识到自己无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使自己变得痛苦,并且让姐姐承担了太多,她获得了成长,开始共情他人,开始理性思考,最终在多方努力以及自己对于布兰登上校了解深入后,打破了自己在17岁时的偏执认知(一生只谈一次恋爱),成为了布兰登夫人;而爱德华因为露西与罗伯特的背叛解除了婚约,马不停蹄地去向埃丽诺求婚,直到这个时候,埃丽诺第一次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喜极而泣,最终,他们也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这世界上幸福的一对小夫妻。她们两人一个极度理智,一个非常情绪化,在经历了一场不尽如意的感情之后,都收获了成长,结局也是大圆满。对于我自己的话,感觉自己是偏向玛丽安那样的,除了感情,在平时待人接物上也是喜欢的会多说多交流不喜欢的也会写在脸上,但是没她那么明显哈哈。以后还是希望学习姐姐身上的懂事体贴和顾全大
埃丽诺是一个极度克制自己情绪表达的人,也就是标题中理智的代表,在平时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都很有素养讲礼节,这与她妹妹玛丽安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妹妹是一个任由自己情绪表达的人,不喜欢的人和事就表现出自己的不满与愤怒,喜爱和欢乐也都极力展现出来。小说主要还是围绕两人的感情线展开的。埃丽诺在诺兰庄园时喜欢上了她嫂子的弟弟爱德华,她将这份感情藏在心里不表现出来,但旁人都看在眼里;后来达什伍德太太带着她三个女儿去到了巴顿庄园的一处乡舍,在那里玛丽安邂逅了浪荡公子威洛比并坠入爱河,威洛比因为虚荣心以及金钱的原因选择了离开;在乡舍她们结识了露西,露西告诉埃丽诺她与爱德华已有婚约,实际上是向情敌宣战吧,劝她离开(这个过程埃丽诺的表现可谓十分得体的,不像一般人就听之信之,并且采取了一个朋友的姿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回应“宣战”,这里看得很过瘾哈哈哈);后来两位女主去到城里,在那里得知威洛比已计划结婚,并且他糟蹋布兰登上校初恋情人的女儿的事件,得知真相后的玛丽安表达了她的极度痛苦与悲伤,此后一度处于比较低落的状态,甚至在回家途中大病一场,险些丢命;而埃丽诺呢,一面继续保持理智,不表现自己痛苦地接受自己的爱人要与他人结婚的事实,一面还要尽力安慰妹妹,且几乎扛下了所有应酬(这个阶段我是很心疼她的);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玛丽安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认识到自己无节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仅使自己变得痛苦,并且让姐姐承担了太多,她获得了成长,开始共情他人,开始理性思考,最终在多方努力以及自己对于布兰登上校了解深入后,打破了自己在17岁时的偏执认知(一生只谈一次恋爱),成为了布兰登夫人;而爱德华因为露西与罗伯特的背叛解除了婚约,马不停蹄地去向埃丽诺求婚,直到这个时候,埃丽诺第一次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喜极而泣,最终,他们也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这世界上幸福的一对小夫妻。她们两人一个极度理智,一个非常情绪化,在经历了一场不尽如意的感情之后,都收获了成长,结局也是大圆满。对于我自己的话,感觉自己是偏向玛丽安那样的,除了感情,在平时待人接物上也是喜欢的会多说多交流不喜欢的也会写在脸上,但是没她那么明显哈哈。以后还是希望学习姐姐身上的懂事体贴和顾全大局吧,成年人只配默默情绪化,平日里都需要藏起来。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三):Sense and sensibility
主人公:埃莉诺、玛丽安、爱德华、威洛比、布兰登
主要情节:全书围绕着埃莉诺和玛丽安各自的爱情故事、婚姻归属展开,埃莉诺是“理智”的代表,待人充满礼节,即使遇到情感上的挫折仍能克制自我,并理性分析,同时也是母亲和妹妹的顶梁柱。玛丽安是“情感/感性”的代表,敢爱敢恨,不被繁文缛节所束缚,在爱情中火热并投入,情感起伏较大。埃莉诺和爱德华相知相爱,但后来分开,中间出现了莫顿小姐(有钱人)、露西(一个神奇的女子,大概就是电视剧中的心机女二),爱德华也从与母亲抗争,放弃莫顿、选择露西、与母亲决裂,再到得到布兰登赠予的教职并经历了露西嫁给其弟罗伯特,最后重新回到埃莉诺身边并结为夫妻。这一条感情线是克制的,埃莉诺有意识的维持着体面,爱德华的感情也是内敛的。而玛丽安和威洛比及布兰登的感情线则具备更浓厚的感情色彩。威洛比上演“英雄救美”的情节,俘获了玛丽安的芳心,19岁的年龄差距则使布兰登单方面钟情于玛丽安,而玛丽安心里只有威洛比。但结果是,威洛比是个彻头彻尾的懦夫、渣男,玩弄许多年轻少女的感情,并最终投靠了一个有钱的女子结为夫妻。最无耻的是,当听闻玛丽安病得很重时,威洛比道貌岸然地向埃莉诺倾诉了自己对玛丽安的爱,此番倾诉虽瓦解了姐妹俩对他的不共戴天之仇,但在读者的上帝视角看来,是一番无耻的表演。埃莉诺的理性分析堪称一语中的,威洛比选择了有钱的妻子,开始怀念当初玛丽安炽热的爱。而如果他选择与玛丽安结为夫妻,则会因为经济的不够宽裕,同样走上充满懊悔的道路。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可以看出,在爱情和面包前,男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面包,而所谓的爱情,其实也并不真心。而像玛丽安一样的充满感性的年轻女性,则一头扎进“爱情”的糖衣炮弹中,甚至搭上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多么不值当的鲜明对比。好在,玛丽安在生了一场大病后,幡然醒悟,她获得了成长,学会克制,学会向理性靠拢。最终,她选择了布兰登,尽管书中并未体现出她对布兰登有爱情的存在,这个结局,不完美,但好过选择威洛比。
从玛丽安和埃莉诺的选择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时代局限性。现在的我们知道,女性并不一定要选择婚嫁的道路。但在当时,一个女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是嫁个如意郎君,如果对方是个有钱人,那这位女性便会被冠之以世俗意义的“成功”名号。即便是女性作家,也跳脱不出这个局限。不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姐妹篇理智与情感,都是围绕着这个思想撰写而成的。除了为女性安排好固定的道路外,书中的局限性还体现在对男性的宽容,这在男权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是再正常不过的。但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我只觉得奥斯丁对男性角色实在是宽容至极。自私狭隘的兄长,作者的描写却是他本性不坏,只是遇到了这样的妻子,成为了这样的一家人。浪荡自私不负责任的威洛比,是个完全负面的角色,作者却依然留给他辩解的篇幅,且姐妹俩的态度是选择原谅,并认为是成长环境让威洛比成为了一个不健全的成年人,并对其表示了一定的同情。而布兰登,是作者笔下完完全全的正面角色,对玛丽安一见钟情、一往情深,面对玛丽安的不幸遭遇挺身而出,最后和玛丽安结为夫妻。作者借众多太太之口,深情赞美了这一决策,但实际上,布兰登是个36岁的老男人,而玛丽安才年仅17岁。在我作为现代人的眼光看来,是绝对夸不出这是多么绝配的婚姻。
简·奥斯丁虽然处于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却在作品中展现了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是对金钱的重视与强调。不论是傲慢与偏见,还是理智与情感,大宅子、年俸、仆人、马车等等财产相关,是必备元素。正如包老师所言,pride & prejudice应该是priority & property。理智与情感也不例外,奥斯丁重视财产因素在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也强调礼节、礼仪的重要性。
理性与感性,孰优孰劣?我想奥斯丁是更偏向理性的,因为她设置的情节是,妹妹玛丽安幡然醒悟后走上了理性的道路。很多书评也写道,这本书适合给“恋爱脑”的女生看,可见主流的声音皆是偏向理性一方。诚然,书中埃莉诺是个令人敬佩的角色,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依然保持沉着冷静,并能理性分析。而反观玛丽安,缺乏礼数,轻易掉入他人的情感陷阱中,活脱脱一个“恋爱脑”的负面案例,让人恨铁不成钢。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数次对玛丽安产生了一种欣赏之情。理性,实际上是社会规训的结果,这意味着每个时代的理性,所蕴含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埃莉诺的理性,在本质上,是背负着社会的枷锁。她有着模范般的待人礼节,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她对情感的克制,并不意味着那种情感就能消失,最后得知爱德华结婚后,她的那种爆发,证明了永恒的理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存在,那也失去了为人的意义,人怎么能活得像机器一样呢?玛丽安的感性,虽然给她招致了众多苦痛,甚至命悬一线,但她始终为自己而活,直率敢言,对生活有着充分的体验。埃莉诺对玛丽安说,你对人性不够了解,所以你有着感性天真的想法。而这番话,也从其兄长口中,说给埃莉诺。可见,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身上的枷锁就越是牢固。“恋爱脑”作为一个现代话语中充满负面色彩的词汇,确实是值得警惕的东西。多少天真的女性,以为爱情是生活的全部,飞蛾扑火,最后人财两空、伤痕累累。所以玛丽安的不幸提醒着读者,不要成为恋爱脑,因为受伤的只有女性自己。但是,我个人认为,情感,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品质,也是人有血有肉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永远一丝不苟地活着,那样的人生是无趣,也是孤独的。所以,寻找合适的度至关重要——既要好好体验生活、好好体验情感,也要珍视自己,不要因为虚无缥缈的爱失去全部理智。所以,理性和感性在我看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两者都不能走向极端,一旦走向极端,便会带来危险。
最后,我阅读的译本是来自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冯涛老师,给这个译本点个大大的赞。其中,很有意思的是译者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的表达,比如在玛丽安和威洛比的信件中,译者完全译为了中国近现代小说中的那种文体,我仿佛是在看方鸿渐的家书一般。这使得读者更加有代入感,而且展示了译者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