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摘抄

发布者:印象的奇遇 2022-3-22 05:08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是一本由李守奎 / 王永昌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5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一):倾听汉字背后的故事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每个字背后都有它独特的故事。研究透彻这些汉字,也就是还原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史。

李守奎教授说解汉字整整一百五十讲,原本只是音频,换作文字稿则是厚厚一大本讲义。前六讲和最后三讲简单介绍了一些汉字基础理论和作者对于汉字的理解和展望。在专门讲解汉字的章节里,他通过拆解字形,结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讲解了汉字蕴含的文化背景。他还综合了其他学者,如段玉裁的观点,从汉字演化的角度,对一些存在谬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在“可、哥、歌”这一讲他也大方承认自己的观点可能不太靠谱,非常谦虚。

在前面这六讲里,印象最深刻的是“爨”这个字。最早认识它还是因为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姓爨,然后便是在课本里的一篇文言文中见到了这个字,不过也仅仅只是见到认得,知道什么意思罢了。重新拆解分析这个字,才知道原来这么形象。

在每一讲的开头都有讲解要点和涉及汉字,提纲挈领。结尾有阐发与思考,加强互动感,不仅仅有知识的输入,还要求读者在汲取知识之后能有自己的体悟和输出。涉及到古文字的字形图片用红色来印刷,突出重点。正文侧边有注释,多为推荐阅读文献,空白处也可以边读边写批注。这种设计我很喜欢,感觉读书是双向的,可以交流的。书末将书里讲解时涉及的汉字做了一份检索表,按拼音排序,很方便。浮雕烫金和裸脊锁线一直是我心头好,不多夸了。

作者讲解汉字的主要思路是以“人”为核心。侧面的、正面的、站着的、蹲着的、妇女、儿童、身体各个部位……这么多字放在一起,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正面的人是“大”;拄着拐杖的老人是“长”;倒写的“子”和生育有关;“歺”是表示死亡的字。

走在路上,还是经常会看到 “禁止仃车”的标识。家里老一辈少数会写字的把“餐厅”写成“歺厅”。以为是错别字,其实是汉字二简的产物。以前,我一直认为繁体字都比简体字出现得早,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不是这样。比如“从”比“從”出现的时间更早,许多简体字也不是凭空生造出来,而是用俗体字来代替复杂的繁体字。

书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李守奎教授对汉字科普现状的描述:“能者不为,为者不能”。这让我想起了在理科领域,大佬难得做科普被民科怒怼,愤而离去。而很多愿意做科普的人又水平不高,科普内容经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逻辑上的硬伤,容易误人子弟。因而深知科普之不易,任重而道远。系统科学、有理有据、严谨认真地讲述汉字,李守奎教授做的就是这样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心生佩服。

学校校徽和最近刚学的专业课ppt上都出现了篆书,想起书里的讲解,突然就感到很高兴,这本书果然没有白看。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二):一本书读懂汉字的历史与起源

是什么让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人?或者说,是什么让中国文明可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几千年来未间断的文明,在每次分裂后都会再次整合,在每次被入侵征服后都能重新站起来?

那就是汉字。

因为使用的是全世界主要文字中唯一的表意文字,天南海北听不懂互相口音的中国人可以用同一种文字交流,跨越数千年的后代也仍然可以看懂和欣赏古人的哲学、文学作品。

因为汉字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将每个中国人连接在一起,所以中国人才能不断重建自己的文明,依靠文化认同一次又一次的再次统一。不夸张的说,只要汉字在,中国就在。

也是因为表意的特征,汉字成为世界主要文字中,最难学习的一种。无数外国人,哪怕精通七八种拉丁语系的语言,看到动辄数千的汉字也一头冷汗。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汉字的认知和学习并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有我们自己的窍门和方式。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本书《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出自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之手,他多年从事古文字、汉字理论等方面研究,是真正以专家身份开展汉字文化普及工作。书中以具体字例的阐释为主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汉字的字形为什么能记录某个意义,二是汉字的字形发生过哪些变化以及怎么解释这种变化,三是说明汉字构形及其变化反映出的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

书中开头结尾有九讲是基本文字理论的阐述,其余各讲,每讲解说一个或一组汉字。作者选择的均为现代常用汉字,从“人”“众”,到“眼”“睛”,到“书”“画”,等等,首先把每个字做“陌生化”处理,通过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每个字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描述字形演变的过程。在作者讲解中,有新出古文字资料的征引,有学界前沿成果的融入,有关于一些问题的个人看法,这本书兼具了学术性,有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

我们常常有体会,用今天我们通行的简化字的字形来分析字义常常会有不通之处。

在这本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解,比如“卧”,字义为躺着休息,从字形上首先判断不应是形声字,“臣”与“卜”与“卧”的读音没有相通之处,但“臣”和“卜”连在一起也解释不了字义。上溯至《说文》,知道字形中的“卜”是“人”形的讹变,许慎说字义是取“臣”伏状,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也相当勉强。如果讲解进行到这里,汉字阐释的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作者指出,“卧”字在汉代后常见,汉代以前目前所见多为部件,比如“监”的上部——,所谓“臣”者乃是眼睛,接近于《孟子》所说“隐几而卧”的样子,《说文》的解释凭借的也是讹变字形。由此,我们才算找到了“卧”字早期的样子,但作者同时指出,目前汉代以前的古文字中尚未出现单独的“卧”字,构字理据尚不完整,呈现出学界目前研究的现状。

“人”,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的含义,它代表着人的身体的直立,也反映了我们的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当然人后来也延伸出来了很多深沉的含义。例如人要立足于地,头顶这天,才能独立行走,才能成“人”。

“天”是一个象形字,它可以解释为“人的头上有一横,那就是天”,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非常的形象的,天用甲骨文表达的时候就是一个小人的头上面画了一个大方块。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

“水”也是一个象形字,是根据河水的形状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字。它代表着温柔、包容。也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之一。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汉字博大精深,一字之间便满载了厚重的中华历史与深刻的人生思考。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汉字,是我国区别于他国的独特的语种,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启智明理,增人智慧。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等等,都隐藏在一个个的汉字演变过程中。

汉字经过至少3300年的发展,大部分字的字形音义有诸多变化,讲解汉字,需要把这些曲折变化分析清楚才能看到汉字完整的历史。在《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本书中,凭借多年古文字学的研究经验,作者将其中重要的问题予以提炼,在曲折中探索通向汉字真相的路径。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三):来了解一下汉字的前世今生吧

以前看梁冠华版《神探狄仁杰》的时候,对他在电视机为别人解析文字很感兴趣,当时他提出对方这个字,他通过解析来分析放下这个人的情况,那人写的是一个繁体的盐-鹽,狄仁杰就当场拆字说出了那人现今的状况,拆解的挺准,也通过这个片段,让我觉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确实需要好好理解学一下了。 以前听说东汉许慎著过《说文解字》,但因为太深奥,看不太懂,一直都想找一个比较直白的近乎口语的书,感觉好难。 直到遇见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这是一本在古汉字学家眼中的汉字真相,书中对汉字阐释的目的,是揭示汉字形体结构及其发展演变与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层关系。本书着眼于每个字的构形理据分析,揭示汉字中体现的古人思维、智慧和历史文化背景,并能简要精当地描述其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要言不烦,内容非常丰富。书中,作者用简洁明快、通俗晓畅的口语阐释古代汉字,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极富内涵。这正是我要找的,让我迫不及待地去找了这本书。 看了下本书的作者,是李守奎和王永昌老师。李守奎老师,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王永昌老师,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现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两个都是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专家,他们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而通俗易懂就要打开这本书来看看才知道了。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这本《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 本书开始的前言中,李守奎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他对这本书的定义和这本书成书的曲折过程。他讲这本书定义为高中生都能读懂的通俗读物、教学参考书、探讨学术问题的著述。看到这个定义,我突然觉得李守奎老师好为难自己,要做到通俗易懂就要做到简单,而要作为参考书和著述就要提高它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要满足大众的需求,也要满足高精尖人才的苛刻要求,太难了! 在成书的过程中也是够曲折的,经历了课堂教学、音频播出、项目立项与形成书籍、出版,四个阶段,从课堂理论实践到通俗语音,从专精尖的学生到普罗大众,从得到国家认可立项到一步步成书,经历了一步步一点点地整理,和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 这里李守奎老师总结的一句话是对这一系列工作的最好总结,那就是:人活着,不仅要努力创造经济价值,还要有自己想干的事儿,这需要精神上的自我认同。他们的彼此协作,共同做了一件自我认同的事。 记得去年孩子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开蒙礼。在开蒙礼上,老师不仅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礼仪课,还教育他们在毛笔的撇捺纵横中领会“人”的内涵,一撇一捺写成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着要堂堂正正做人,但是人字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那就让我们跟随李守奎老师的讲解,来了解一下“人”这个字的前世今生吧! 李守奎老师在本书的第七讲,就给我们讲解了,从“人”字说起-直立起来的人。 “人”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站在那里,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知道汉代的隶书,才演变为今天的一撇一捺。书中还配上了“人”字的演变截图,还引用了许慎的在《说文解字》中解说。有理有据,很能说服世人。这里,李守奎老师还进行了总结,“人”字的演变是人类的进化图,这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对人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后面,李守奎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引申。给我们介绍了“大”,其实“大”更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行。因为“大”占用了人的象形,所以才有“人”。这是把我们想到的疑问都进行了讲解。还将“大”的演变为我们附图做了形象的介绍。 最后,还为我们介绍了“人”字的组合新字-“从”和“北”,他们都是由人组合而来,大家都能想到从,却想不到北也是人组合的。 两个一前一后的人组合起来就是“从”,随从。它有很多意义,但共同特征是方向是顺的。从的繁体是“從”,比简体字复杂,却不是最古老的字形,真实颠覆了我们对古老文字的认知,为我们纠正了多年的错误理解。 而“北”,是两个背靠背的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北大的校徽。书中从“北”字的小篆体说起,到“北”字在古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详北不胜”,到最后的静态解读,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书中的话语,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每一个阐释都能找出相应的例证进行说明,最重要的是,李守奎老师还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误解进行了纠正,真正做到了易懂、教学参考、探讨学术,三者融合为一体,很值得一读!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读后感(四):中华文化之基因——汉字

很多人都说,我们华夏民族没有信仰。可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

——国家宝藏

众所周知,泱泱华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从此告别野蛮生长。追溯历史,人们常说到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古典文字,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国。

像西亚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文字,东亚黄河流域的汉字,南亚印度河谷的哈拉帕文字等,这些古典文字都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汉字,世界其他地方自源的古典文字全部消失了。汉字是唯一持续使用至今的古典文字系统,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这又是为什么呢?《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会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守奎,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博士后王永昌。

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10月,“李守奎说解汉字”在喜马拉雅平台连续播出150期,成为该平台反响很大的文化类节目。节目播出后,多家出版社希望李教授能够出版讲课书稿。李教授经过多次增、删、补、改,最终形成定稿。

这本书结合新出古文字资料和学术界前沿成果,遵循汉字构形与演变的基本理论,运用汉字系统的内在联系,成组说字,彼此印证,将古文字释读、汉字阐释、汉字理论和淮南子文化普及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对不同层次读者需求的兼顾。

01.汉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其道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从上学识字开始,老师教我们学习写字的时候,为了方便我们识记,会将每一个字分解成几个简单的字,比如“天”字,分解为二和人,“领”字分解为令和页,“站”字分解为立和占……

有些字我们自认为了如指掌,它的一笔一划,甚至这个字的意思我们都了然于心。然而,事实并不如我们所想。有些字写了十几年,现在才知道一直写错了。比如“冒”字,上半部分并不是“日”或者“曰”,而是“冃”。“冃”字头是帽子的象形初文,显然,写成“日”或“曰”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所以,汉字的一笔一划都有其道理可讲,且积累了深厚的文化。远到这个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功能是用来刻画还是用来算筹的,古代人又是如何去表达这个字的,经历了哪些发展演变成今天所写的汉字。

比如我们最常说也最常见的字“人”,这个字在古文字中,并不是分开两条腿站立的人,而是有点弓腰驼背的样子,直到汉代才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一撇一捺。

从字形的演变过程看,不免让人想到人类的进化历程,由弓腰驼背的猿人演变成今天直立行走的人,所以,汉字里边蕴含这丰富的历史文化。

02.汉字的超于言功能

现代语言学的鼻祖索绪尔把世界文字分为两大类,即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表意文字是通过字形与所代表的意义发生联系,而表音文字只记录字的读音。

表意文字的数量很大,常用汉字就达3500个,通用汉字是8105个。之所以数量如此之多,是因为表意文字是记录词语的,没有足够的量,就无法准确地记录语言。

表音文字相对就比较简单,就是为了表音,数量也很有限。全世界各地表音文字的字母基本上都是在几十个范围之内。

尽管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体系的代表,它不直接记录语音,在不同的地域,相同的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和语音,比如中国的“南腔北调”,南方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相同的字,离开原来的读音,变成另外的读音,还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这也是汉字的超语言功能之一。

其次,汉字还是历史文化的符号。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汉字本身就可以表达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比如商代的刖刑,就是砍掉人的脚。

根据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看到在断腿的位置有一只手拿着锯子,锯子就是用来锯腿的。所以那个时候的假肢就非常贵,就是这种刑法导致的后果。

此外,汉字的超语言功能还表现在文学表达和形体美与艺术性上。比如“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仅一个“朱”字就表达出了朱颜辞镜花辞树,纵使鲜衣怒马,粉黛罗裳,也抵不住时间之流的磨洗。还有历朝历代各大书法家的书法作品,至今已然发展成了一门艺术供大家欣赏。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间断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所有的历史都依附于每一个汉字之上,它们就相当于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汉字的存在对维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统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民族认同的符号。

03.高中生就能读懂的书

李守奎教授说,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最核心的力量。因为汉字的形体构造和发展演变,不仅与它所记录的汉语密切相关,也客观记载和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所以探寻汉字与中华文化的深层关系就显得很有必要。

李教授在著作这本书时,既想让这本书成为高中生就能读懂的普及读物,同时启迪读者思考,服务于汉字学与汉字文化学的教学,还想让它成为探讨学术问题的著述。

因此,这本书以现代常用字为主要解说对象,通过将熟悉的字陌生化,让读者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通过这种主动探知的方式,让读者自主思考,对汉字的认知达到理性思考的高度。

在说解汉字的时候都是成组解说,简单的字形字义经历了哪些曲折坎坷,演变成另外的字形构造,又赋予了该汉字哪些新的释义,将每个字形体演变的来龙去脉讲述的清清楚楚,还能从中探知到古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诚如作者所言,文字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汉字延续使用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深入研究有其必要性。尽管汉字难认、难记、难写,但它是中华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演变,承载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不能丢。

推荐阅读
  • 读《陈云传》

    读《陈云传》

    四月十日所买的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这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陈云身世、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是简称《陈云全传》比较顺口一些。这

    07-24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体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

    原标题: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2013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的

    07-24

  •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阿娇离婚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是一位读者告诉我的。她和我说:你说阿娇是不是可怜人呢?之前遭遇了艳照门这么毁灭性事件,好不容易重振旗鼓走向婚姻殿堂,现在又落了离婚的

    07-20

  •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1989年5月,五冶机关生产系统党支部召开了支部大会,在会上讨论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入党申请是在1973年春天,在五冶机修厂铸造车间

    07-16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李息隐《掌中宝》 文案:他是少年成名的元帅,驰骋沙场,威名赫赫。 她是长于市井的姑娘,温柔可亲,手巧人美。 小城初次相遇,他就把她看进了眼

    07-15

  •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山大春晖泗海承风支教队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物资

    7月14日,山东大学学生春晖社泗海承风支教队队员前往“微爱·泗水超市”打包“清风化暑”项目的清凉物资,三名负责队员分工明确、做事高效,顺利地完成了“清风化暑”项目

    07-15

  •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革命精神浸润童心,红色血脉铸魂育人

    为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2022年7月7日,“同心燃梦”社会实践队赴湛江市赤坎区银球幼儿园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次活动将分

    07-15

  •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传承泥塑文化,感受非遗魅力

    吴川泥塑又称泥公仔,以当地盛产的陶泥和稻草为材料,后经着色而成。吴川泥塑一般以人物造型为主,是中国一种古老和传统的民间艺术,被誉为民间艺术的“三绝”之一。 为进

    07-15

  •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情系乡村发展,扎根基层调研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日,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来到杨柑镇布政村开展调研活动,旨在以采访调研、实地考察等形式了解布政村火龙果产业的实际发展

    07-15

  • 社会实践心得5

    社会实践心得5

    昨晚带队老师和我们开了小短会,他提到了当地的农作物如何走出湛江、如何走到全国还有现在这边存在的许许多多问题,还有他的一个好朋友开厂遇到的包装袋风格、包装规格、菠

    07-15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