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哲学》是一本由王德峰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哲学》读后感(一):前两章
生存体验和叙事语境的分析尚有点启发,但对艺术创作过程的描写实在很像普通人的yy。认真说的话,这本书对艺术的解释都建立于对过往哲学家/艺术理论家们关于艺术的观点的否定,其只能告诉我们艺术“不是什么”。但是一旦它试图解释“艺术是什么”,无论它用词涉及什么“存在的敞开”“真理的发生”“建立一个生存体验的世界”这种已经非常模糊,无法被进一步解释的概念——它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概念,它是“是什么”,它是一种“说出”,因而仍然不能让我们【知道】艺术是什么。(“【知道】艺术是什么”是一句废话,它表达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在这个意义上,我才理解维特根斯坦关于“不能说出的东西”的观点。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艺术哲学,我们也就不需要《艺术哲学》,从来也不应当有艺术哲学,试图用语言和认知来研究艺术的时间都应当被还给艺术本身。很难想象fd甚至建了一个艺术哲学系,到底在学什么啊……
《艺术哲学》读后感(二):Wonderful写的wonderful著作
在选择艺术哲学读本时,一为丹纳所著,二为此书。观前者目录,体系化不足,虽闻其趣味颇高,但仍不便作为导论书,便转向Wonderful的这本专著。
Wonderful教授受到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影响颇深。本以为如国内大多理论书一样,是严肃略显枯燥的“知识点堆砌”,然而阅读的体验是及其舒适的。一是观点相符;二是叙述朴实(没有黑氏追随者故意的那种艰深晦涩,私以为把哲学作为楼阁之书,靠着报菜名将哲学推离大众生活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三是体系完满;四是没有“造神”行为,一切叙述皆立足于问题本身,实为难得。
读完前言便觉这应算是一本哲学家的专著,梳理了艺术与其相近的概念的诸多区别,给艺术及艺术作品划了比较清晰的界限(个人觉得是比较清晰的,没有深究)。但限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未阅读过国外关于艺术哲学的导论书,不敢妄论wonderful的观点是否算为创新(字里行间总是能看到海氏的影子,不知是重复其观点还是自己的理论,可能要开一本海氏的《林中路》后才能得知)。但在国内应是前沿。
《艺术哲学》读后感(三):四小时速读的粗糙感想
这绝对算哲学类书籍里不催眠的类型了。但对我来说依然很难读。并且时不时产生我的人生体验,与王老师讲解的相左的感受。但更多数时候,我还是赞同的。
比如我认为:我认为建筑内部带来的一种神性充盈的体验不仅是视觉带来的。所以建筑不仅仅是视觉艺术,而是综合艺术。另外,听觉艺术除了音乐,我觉得还有演讲。如果听过一些外国优秀演讲,一定会理解,演讲不输于音乐感染力是什么意思。也许中国人比较内敛,不太重视演讲这种形式,王老师在谈论中西方哲学的时候,感觉是捧东方的,所以也许王老师受东方影响更大,而忽略了演讲,我个人觉得哪怕是文中简单提及的朗诵形式的感染力都是远不如演讲的。
比如我认为:王老师说,命运在日常中不易被感知,在痛苦中才能体会到命运但我认为,命运的认知来自反思,诚然痛苦经常容易让人反思,如果是其他大小事件,或者喜怒哀乐情绪迸发的时候,同样会促进对命运的感知和思考,比如你突然中了巨额彩票,难道你就不会想想人生的事吗?
王老师说,与痛苦的斗争,表现形式是理解这种痛苦,痛苦难道不是天然就能感受到吗?还需要再去理解吗?所以这意思是反思它吗?
他又说: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道路重要关头的痛苦及其决断。把这个体验说出来,认识这个命运的性质,同时就是在做决断,取舍,趋避,选择未来。这么看来,自言自语,也可以算是说出来,也可以描述为,反思。 如此想来,其他情绪也能促进对命运的感知和思考。
我思考后觉得赞同的部分
比如:科学是对已经敞开的真理领域的扩建。
又比如:艺术会影响历史,在早期教育不普及发达的时候,艺术就是一种很鲜活的教育方式,比如古希腊的戏剧,为民众定义了神圣,凡俗,伟大,渺小,勇敢,怯懦,高贵,粗俗,主人,奴隶等这些概念。而古希腊戏剧就产生于民众的语言。
那么现在,教育已经很普及了,学校提供的除了思想教育,其他都是文化课教育。而是非,品德,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不知道别人从那儿学的,也许是父母言传身教,也许是社交媒体。但就我个人而言,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的品格,为人处事的方式,很有一部分是从艺术作品(电影,电视剧,动画,音乐歌词,综艺节目,讲坛节目,历史人文类书籍等)获得,再在实践中整合而来。
如果旁人也是有类似的情况,那我依然可以说,艺术会影响历史,因为艺术影响了人,而人创造人类历史。
海德格尔用梵高的农鞋举例,这幅画美在哪里。他的表达很有文学性,主要意思就是,它的价值不是在鞋本身,而是鞋背后的生存世界。我们看这双鞋时,会想到鞋子主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得多大的同情能力啊)。
可能是我太功利了,也可能是我理解偏离了大众认知。看完本书,我依然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惑:1.人类对美的感受,是先天基因带来的,还是后天教育灌输的。我目前的理解是,两者兼有。2.对美的感知,是我们人类才有的感受,还是动物也有。如果是前者,那我们为什么有,是有什么接收美的秘密器官吗?但我部分的理解了王老师说的,美不管有没有人去观测,他都存在于真理里面这一点。3.假如美是客观存在,人类又进化出了感知它的能力,那我们为什么会感受到美,这在进化和繁衍中有什么积极意义?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理解彼此;是为了放松身心,减小压力带来的焦虑;还是一种高效传播世界观,价值观的能力,而让基础教育成本更低?或者其他,目前我仍然未得到解答。
额外收获:这本书让我认识了一个叫海德格尔的文笔非常好的哲学家,以及舒婷除了《致橡树》之外还有不少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