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读后感锦集

发布者:一只许许 2022-3-20 05:08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读后感(一):看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幸运

最近看的几本书都是论文框架:导论先提出一个问题,而后梳理一遍这个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综述),指出现有成果的不足,跟着提出一个自己的理论框架并说明其合理性,再跟着自己这个理论框架逐步展开全书的论据论证。

这本《现代中国的形成》也是这样一个结构,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结构和身份认同三方面进行梳理,论述中国是如何从一个只知道华夷之分的中古帝国转变为现代主权国家的。个人水平所限不足以对论点置喙,只能说整个论述逻辑很严谨也很通畅,也顺便感慨一下中国很幸运,从晚明到清到民国到共和国,基本保持了疆土完整,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遗泽匪浅。

探究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有爬梳史实构建文本记忆的历史意义,也有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体系去说明我们这样一个主权国家正当性的现实功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李怀印教授这部专著,似乎更能感受到其研究视野的开阔和宏大。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读后感(二):读历史,看中国

本书的时间跨度三个多世纪,讲述了关于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之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体系,作者引用了中日英文等非常详细的参考文献。

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了更多的全球化背景,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让中国有了更多挑战与机遇。

诸如早期清朝的疆域变化,清以明朝的继承者自居,其变化是为了自身的地缘安全而做出的改变,与其他欧亚帝国不同。文化成了中华民族重要的认同点。对于内地的统治,为了争取支持,也采取了开科举收拢士人之心,废除“三饷”,摊丁入亩等措施,来减轻负担。

清廷的财政政策也有调整,平时与战时有一定的起伏,其资金来源也有多样性,有正常田赋也有捐输,这方面作者列举了大量数字,方便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到了清朝中后期,外来的扩张打断了小农经济的自然发展,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虽然当时也在做着各种改变,不过还是相对缓慢了。

按时间线作者的介绍,从前期北方与南方军阀各自的情况来看,做到小而集中的地方军阀财政和其他军阀比起来相对较好。到了本书的后期,从国际地缘政治上,美苏两国的影响有,但主要是我方独立的发展历程。通读之后大体可以对于近现代国家的形成有所了解。

本书史料详实,层层递进,比较研究中外历史,如清朝与同时期欧亚国家的对比,在发展与管理形式上有哪些不同。从中得到了启示,要把中国问题放到全球化视野中去思考,才能与时俱进的研究问题。

而对于关键因素的研究,作者的角度很客观。财政是很重要的,在上述各个时期都要放在重要地位去考虑,都要有强有力的理财手段,或者因地制宜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早期理财能手宋子文就对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建设起了很大作用。。

从历史地角度认识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时期叠层累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走得是中国自己的道路。本书介绍的内容有很多在以前的书本上没有看到,还是很新鲜的材料。

最后认识中国形成这个问题还需要多读书,多发问,根据不同时间空间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读后感(三):简单的书评

说实话,还是蛮失望的,作者的理论取径与论证过程均不尽人意。作者主要想要从地缘、财政、认同维度来分析从清到解放战争结束这段历史的一个“国家”的形成。用30万字的篇幅,以一种史纲的形式,比较简略的罗列了这段历史的一些重要结点与整个基于上述分析框架的线索。适合高中生阅读,可以打通整个较长时段的历史联系,有助于高中生摆脱教材那一套的刻板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理解中国的整个现代化道路,从历史中把握当下中国。但是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我对其内容还是颇不满意。首先是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立意实际上立意并不算高。比如鲁西奇参考冀朝鼎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的思路,进而归纳的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并展开的分析(详见鲁西奇著《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3—204页。)其实就能相当程度概括作者框架的地缘与财政之维度。而作者这三个维度的运用,在书中也是被分隔、打散的。并没有一以贯之的将这个框架贯彻下去。作者在导论对革命史叙事与现代化叙事进行了批评,认为两者均有其局限,应该本着中国自身的独特性进而展开分析。但是作者在行文中又难以跳出上述两种叙事,在财政汲取的部分,又实际上是以西方为尺度来衡量,仍然无法摆脱现代化叙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刘志伟说的,“因为近代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整体上是一个西的知识体系。离开了这个知识体系,我们就失去可以操作的学术思考和表达工具。这套话语系统,不管你是否愿意,都已经构成我们思想过程的理性基础……但困难在 于,我们不可能不用我们这个由西方思想塑造出来 的头脑去建构一套关于中国的社会理论或思想观 念,这不仅由于我们要建构的是一套属于现代人类 知识体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也相信所谓‘中 国原理’的真正意义,是能够丰富以致改造主要由 西方经验发展出来的社会理论和知识体系,也只有 达到这样一种结果,所谓‘中国原理’才具有人类 共同知识的价值。由于过去一百年左右,这种努力 大多以削足适履的方式行进,导致我们今天越来越 感到难以忍受,于是,有人欲去其履,有人则努力 寻找新的履去适足,有人努力去造出自己的履”(见见刘志伟 孙歌著《在历史中寻找中国:关于区域史研究认识论的对话》,香港: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111页。)刘志伟的看法虽无不可商,但是仍然告诉我们了中西交融、混杂到了一种非常之深的程度。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的的取向代表了向内的微观性,通过细致考察,进而对“传统—现代”等大的叙事框架进行批判与反思。但是本书提纲挈领,以国家为视角的宏观叙事,想做到“在中国发现历史”,又是何等之难!本书的时间跨度与思考领域之深,使作者不得不大量使用相关领域的著作,几乎所有的结论与分析部分都是引用了其他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论证,在看的时候我脑海中一直想到康德拉提到的部分学者对全球史史料使用的批判。(详见(德)康德拉著;陈浩译《全球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局,2018年,第83—85页。)或许正如在豆瓣看到的短评一样,“一本旧见迭出的新书。”黄宗智先生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已出的五本我已经看了三本,说实话除去《爪牙》,另两本的分量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够的。

《现代中国的形成(1600—1949)》读后感(四):读历史,看中国

“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本书讲述的时间跨度约为350年,关于中国的形成与发展之路,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体系,涉及了政治财政经济地方体制等诸多方面,作者引用了中日英文等非常详细的参考文献来阐述这个问题。

通读全文发现本书更多的聚焦在地缘政治环境、财政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因素,在这个框架下对于各个时期国家的形成展开叙述。

诸如早期清朝的疆域变化,一开始清朝的范围是汉地十八省,以明朝的继承者自居,并没有扩张征战的步伐,而在1690年代后期至1750年代开始的征战,将外蒙、新疆和西藏最终纳入了有效治理范围。这样的清朝版图,有其时代背景,通过作者分析,因为清朝前期漠西蒙古对于京师的威胁,为了保证地缘上的安全,才做出防御性的征讨,也没有把边疆地区作为财源地,只是通过军队的驻守来确保其地缘战略上的安全。并且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中国”或“华夏”的概念也被重新界定,文化成了重要的认同点。在治理地方过程中,蒙藏也有不同的治理方式,通过连结边疆各地的喇嘛教来保证一定程度的稳定。而对于内地的统治,为了争取支持,也采取了开科举收拢士人之心,废除“三饷”,摊丁入亩等措施,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清廷的财政政策也有调整,平时与战争阶段有一定的起伏,其资金来源也有多样性,有正常田赋也有捐输后期还有厘金以及各项杂税,这方面作者列举了大量数字,方便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清朝中后期,外来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打断了小农经济的自然发展。“黄金十年”,“某某中兴”也都受到了冲击,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到了后来清廷对于军事的集权控制,地方的财政控制以及地方督抚的行政管理自主权都渐渐失控,直至后来的辛亥革命建立民国。

民国的论述,前期北方与南方军阀各自的情况,到北伐的胜利以及后期20世纪中期的战争结束,用了诸多篇幅来解答了开篇一个问题中国为何如此之“强”的问题,通读之后读者大体可以对于近现代国家的形成有所了解。

本书史料详实,层层递进,也有比较研究中外历史,如清朝与奥斯曼土耳其的对比,在征服与管理形式上有哪些不同等等。读后从中得到了启示,就是要把中国问题放到全球化视野中去思考,才能与时俱进的研究问题。

而对于关键因素的研究,作者的角度很客观。财政是很重要的,在上述各个时期都要放在重要地位去考虑,“财源的多寡决定了用兵的规模和频率”。各种改变措施都是适应当时的形式发展的需要。从历史地角度认识现代中国。现代中国的形成是不同的历史遗产叠层累加、共同作用的结果,走得是中国自己的道路。

最后认识中国形成这个宏大的问题还需要多读书,多发问,根据不同时间空间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

推荐阅读
  • 读《陈云传》

    读《陈云传》

    四月十日所买的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这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陈云身世、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是简称《陈云全传》比较顺口一些。这...

    07-24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体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体 ...

    原标题: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2013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的...

    07-24

  •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阿娇离婚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是一位读者告诉我的。她和我说:你说阿娇是不是可怜人呢?之前遭遇了艳照门这么毁灭性事件,好不容易重振旗鼓走向婚姻殿堂,现在又落了离婚的...

    07-20

  •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1989年5月,五冶机关生产系统党支部召开了支部大会,在会上讨论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入党申请是在1973年春天,在五冶机修厂铸造车间...

    07-16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小说推荐丨﹤古言、前期种田、后期朝堂﹥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文案:虐渣男的最高境界,就是嫁给他的叔父,成为他的叔母,当上国夫人,让他跪舔。 当重回京...

    07-15

  • 山东理工大学“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山东理工大学“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7月14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实地参观感受焦裕禄精神内涵。此次活动由实践团队长于巾莹主持,实践团全体成...

    07-15

  • 科学颂乡情,实践启童心

    科学颂乡情,实践启童心

    (通讯员梁梓仪)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普及科学常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近日,“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布政小学开展科学实践课。 时代新发展,科...

    07-15

  • “与食俱进”社会实践队-总结

    “与食俱进”社会实践队-总结

    时间飞快,转眼间,长达两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迎来了尾声。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要求,也是为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与社会的接...

    07-15

  •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生来说,平时学校的课程比较单一,语数英三大主科是他们接触最多的课程,很容易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岭梦...

    07-15

  • 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让自己的小家庭过得更加幸福。 为了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努力着。 不管大人物...

    07-1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