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是一本由[美]芭芭拉·艾伦瑞克著作,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2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一):饥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这本书最扎心的有这样一段话—
如果有任何人能够为美国梦的消失做可靠见证的话,那就是失业白领—“按部就班”、“凡事做对”的那些人,结果还是沦落到衰败的地步。
书里的职业教练和现在部分教你理财职场的课一样,似乎只要做什么,都能证明你没有在失业时颓废。
其实这本书可以和《贫穷的本质》配套看,在社会经济整体滑坡的时候,个人的努力会显得更加不重要。
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啊。也许曾经听从于父母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也许曾经听从于配偶或者家人留在了不喜欢的岗位,但是人不应该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换言之不应该用自己的受伤证明他人是错的。
只有一次的人生。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二):求职路都是艰辛的
2021.11.18日读完了芭芭拉·艾伦瑞克的《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
中年失业的求职路上,真的很艰辛。这是读完书籍后的第一感慨。可是,所有的求职路都不容易啊。
怎么说呢,这部作品记录的是美国社会结构下中年白领失业后的求职过程。诧异于美国原来还有这样一种看起来像是专门骗钱的求职顾问和训练营,不免有些震惊。
题外话的想到,那种职业之所以有市场,正是因为存在需求。由此是不是可以判断出大西洋彼岸曾经吸引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的“美国梦"早已衰落?
严飞写得序言好过作者写的内容。说白了,阻碍白领阶层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年龄。大多数白领的工作岗位,因为缺乏一套透明化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所以无法保护他们免于被开除的命运。这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环境中的中年失业人员。
再一次记住了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的名言,“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之上的。”
失业者究竟应该怎么应对失业?作者说,不仅要有正视现实的心理,还要有破除诸多无形社会壁垒的勇气。典型的“说了又好像没说”。
个人启示是,年轻时一定要有擅长的技能性特长。技多不压身,多几道斜杠职业,随时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书籍不推荐,严飞的序言值得一读是真的。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三):对抗中年失业的唯一方法是不依附于集体
这本书的豆瓣评分竟然只有7分,我觉得怎么也要打到8分以上的。芭芭拉·艾伦瑞克最有名的书是《我在底层的生活》,这位调查记者最擅长卧底,用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表现她想告诉我们的一种生活。“底层生活”那本书中,我们知道了穷人穷,不是因为不努力,是因为光是解决温饱和住宿,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力气。
而这本书中,芭芭拉再次化身失业白领,尝试在失业一年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投送简历重新获得和之前一样的工作。结果是失败的。
这是芭芭拉写于2006年的作品,现在看,触目惊心。
芭芭拉在书中说,白领失业后找不到工作,并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年龄。
在美国,40岁以上是受歧视的。雇主会认为他们麻烦、僵硬、不如年轻人好用。
雇主的意见是不是似曾相识?
而在中国,这年龄还得减少5岁。
35岁,就已经不配被资本家剥削了。
我今年39岁,身边已经有朋友开始做代驾和外卖骑手了。
他们都失业了。失业后要养家。我最震惊的是曾经在国企工作的女性,选择去干家政。
我一边惊讶她的能屈能伸,一边产生困惑: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要如何保全自己呢?
不光是收入,甚至是体面和尊严。
你得承认,劳动就是分贵贱的。你叫一个40岁的中年离开办公室,去当货拉拉司机、保洁大姐,这是有落差的。我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年白领、精英的心理素质、抗压能力,其实是很低的。他们远不如底层人士能够接得住各种各样的逆境。
他们付出了很多才爬上30岁的位置、小镇做题家、名校、外企、高管……一旦失业,要去进行机械繁重的工作,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可怕的事实是,如芭芭拉所调查的,很多人在进行一年以上的普通工作之后,回到过去的岗位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这本书2009年出过一次,很多三星、甚至二星评分都是那时候打的。他们——很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对芭芭拉极尽嘲讽。说她太主观、说她什么都不懂、说她带着固有观点去调查,得不到客观事实,无非就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芭芭拉写的现实会映照在这片土地。
是啊。2009年是什么时候,10年前正是好时候呢,20来岁的人前景有着无限可能。别说10年前了,就是3年前,知乎上不也全是刚下飞机的吗?卖得最好的书不都是努力型鸡汤吗?啊什么越努力越自律、越勤奋越成功的。
现在呢?
谁敢拍着胸脯说我可以在我的岗位上效力一辈子?除了体制内,哪个大厂、外企,哪个管理层,不是一边工作,一边兢兢业业地干私活?就是为了在被裁员的时候,还有一点退路。
多读书吧,多看看世界吧。
世界是相通的,人性是相同的。芭芭拉写于15年前的作品,现在看,具有强烈的警示意味。
她并没有给我们写出答案,只是告诉我们,这很可怕。
而中年人要规避这一点的唯一可能,就是永远学习、永远思考、永远探索、不依附于集体,尽全力实现自我价值。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读后感(四):向下漂流的白领们
这篇只是读后感,不能算是书评。
还是这个作者的另一本书,她很喜欢当卧底哦,这一次是假扮失业潜入中层社会探究大龄(40+)白领员工找新工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清华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严飞的推荐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最大的问题出在年龄,而这一个定律在中国则提前到了35岁。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是空窗期,仿佛企业认定你没有一直为别人赚钱就是你缺乏价值的体现。
书的内容感觉很像看一部黑色幽默电影,作者言辞充满讽刺,看得我又好笑又一身冷汗。
刚开始作者就先去寻找职业教练的帮助,类似于就业指导,帮助你修改简历内容,教你如何遣词造句去迎合企业招聘信息。这种如今再中国也是很大一片市场,有专门负责拍并精修职业照的照相馆,有帮你修改简历的公司,还有提供所谓人脉资源的社会团体,帮助你提高获得工作机会的个人培训训练营,利用找工作人焦虑的心理挣钱,工作还没找到,钱倒是花了不少。作者一见职业教练,先是让她做了个人格测试,这里被作者好顿吐槽,不管是九种人格类型测试还是很火的MBTI 16种人格类型,均认为没有任何实证性根据。MBTI始于1940年代初期,是由一名对心理学不甚了解的家庭主妇Katharine Briggs创立的,受心理学大师荣格的启发,而设计出这么一项测试,作者说这个测试从未赢得专业心理学家的尊重,因为他们不相信人可以轻易地被归类。我也做过这个测试,和大多数人一样,每次测试结果都会有轻微的变化。明明企业应该更重视利润这种实际可衡量的评估,各大公司却如此沉迷于这个没有意思变化无常的人格测试,这其中原因是因为可以给你一个“不契合本岗位”的理由,让你的心灵得到抚慰。
作者随后参加了各种训练营,改造自己的同时拓展关系网。她被要求在所有的失败中寻找积极向上的地方,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也许哪一个人就能为你推荐新的岗位。在其中的一个为期一天的训练营里,辅导员要求他们总是从自身寻找毛病,找不到工作就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不够用心,不停在心里上打压这些失业的求职者。公司为了让股东或者C开头的领导层拿到更高的工资(CEO、CFO、COO)采用了精简员工、扁平化结构这种态度对待员工,认为他们都是需要缩减的短期开销,而不是可以长期培养与发展的资产。员工不过就是个当盈亏数字不理想可以随时抛弃的“东西”。
在参加这些训练营交流会过程中,组织者刚开始打着免费的旗号将应聘者聚集在一起,之后就开始推销他的培训课程,帮助你建立更好的个人形象,甚至一个交流会中会有不同课程的推销,让求职者继续投入大把金钱寄希望于通过这些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就职机会。
之后作者还阅读了关于职业规划等相关书籍,作者看到书描写的吸引力法则,即你心中所想会散发出一种电波信号,从而你就更有可能获得你想要的工作机会。话说我其实一直挺相信这个的,以前还看过张德芬的好多书,向宇宙发射脑电波信号,会得到回应的。这本书的作者直接嘲笑这类灵修理念,说那她还费半天劲改简历搞形象干什么,直接在家一坐源源不断的offer就应该涌来才对。
为了找到工作,人们首先要成为一件商品,要把自己打扮得像样一点。于是作者去找形象顾问来改变自己的妆容和穿衣打扮,尽量使自己显得更职业化,让人力资源能一眼相中,增加就职机会。换来的结果是买了很多顾问推销的化妆产品。关于女性职场着装这里也让作者很抓狂,如果你穿着太女性化,那么别人会认为你只有美貌根本没有实力,用这个来贬低你。(我想起来一次看妇联的采访短合集,记者对男演员都会问一些个人如何诠释角色这类问题,而面对斯嘉丽约翰逊则永远都是你的这身紧身衣里面穿内衣么?)而如果你打扮的太中性化,又认为你却少了女人味……
除了这些作者还参加了宗教类性质的社交活动,参加这些都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社交面,抓住一切能认识别人的机会。可是发现这些知识披着招聘会外衣的宗教洗脑活动,不是说宗教不对,但这一切对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
这些为了找工作的准备活动已经让我感觉到崩溃。找工作本身成为了一项工作。从职业规划、拓宽社交圈、增加渠道,到简历修改、妆容提升和面试,这些任何承诺可以规划你生活的事情,都比继续挣扎在原来困境中还要费时费力。干脆雇一个人来帮忙找工作吧。
经历了这么多,最终作者只拿到了两份offer,一份保险、一份销售,都是没有底薪、福利甚至工作场所的工作,入职前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培训上,还需要购买自己公司的产品。失业白领转行一般进入销售房地产,因为初期门槛低,大部分人不把她看作一份职业,只当作一个临时过渡跳板。另一种是连锁加盟,只可惜存活率只有四分之一,想想那些关门的奶茶咖啡店。最后会选择有抽提成的业务工作,最典型就是保险,属于营销性质,如果招募来新人可以拿到人头费,这类职业就是不停利用新人的朋友关系网为公司源源不断带来利益(推销自己、家朋友买保险),利用完就被公司抛弃。看看这几份工作,让白领们有种可以自己当家作主的感觉,以为终于不再受僵化的企业体制束缚,实则最后有人破产了,因为囤积了一些没用的产品,或者年复一年只换得刚能养活自己的薪资。
明明中层白领应该是不断向上的攀升,最后却沦为向下流动,到底哪里出了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