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是一本由陈平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精选点评:
●将武侠小说来龙去脉理得非常清楚,推荐!
●很有意思的书
●一箫一剑平生意
●平原君代表作,还是偏学术考究,作者个人的感想和评论写得很节制,后两章写得好,可以独立成书
●很棒很有趣的一本学术著作,就是前后有些重复。
●武侠研究不可绕过的著作,思路框架清晰,但论述前后有重复,总体瑕不掩瑜,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武侠研究还“远远不够”
●这本书的装帧不错,精美! 自我这一批学生长上来看武侠小说的人已经少了,晓得金庸古龙更多是因为电影电视剧的缘故,而非文本。武侠小说在学术界一直站不大住脚,看李师江的《中文系》可见一斑。 此书看不尽然,然如此总论亦是不错的了。
●这版装帧简直豪华。内容其实不多但因为文化水平低下读起来好慢……
●侠的精髓是什么,为忠义仁三字最好诠释。可是很不幸,要想长久最后还是要选择依附权贵,所以有被招安,而忠字就会变味会被非议,也确实,侠的忠最后是没有根基的。不像做官,有儒学做支撑。侠的忠是忠与谁呢?是天地良心还是除暴安良,可是你不能失手,也不能依附权贵,不然就失去了侠的精神。另外侠客频出的时代原来不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不公平太多,没有法律才会有那么多大侠。但是侠的精神天然的带有东方浪漫主义色彩,我想每一个男孩子都对这是没有抵抗力的。
●很多地方重复论述,导致我读的很快,没有仔细深究,收获一般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读后感(一):常恨此梦易醒
横跨2021-2022读完了这本成书于三十多年前的学术文论著作。诚如作者陈平原教授所说,对于非研究型的社会大众,研究武侠小说的著作远不如武侠小说那般有趣。但通读本书的趣味显然不在于试图获取如通读武侠小说那般的恣意畅快和娱乐消遣,而在于每每于作者的分析归纳中回想起当初通览武侠小说时所没有发觉的意象、构思、表达等审美价值,以及没有领悟的心理需求、价值呈现和人生期许等文化价值,情不自禁的会心一笑。
关于本书的结构内容,作者在最后章节已说的十分清楚,通过一纵一横一经一纬,对武侠小说这一小说类型展开融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叙事要素于一体的类型学研究。历时性的从唐宋豪侠小说经清代狭义小说到新旧派武侠小说,共时性的文本研究归纳为仗“剑”行侠之行侠手段、“快意”“恩仇”之行侠主题、笑傲“江湖”之行侠背景(暨行侠场域)、“浪迹”天涯之行侠过程(其实亦是行侠结果)的基本要素。前几章围绕上述结构徐徐展开,后一章呈现研究的理论脉络和价值旨趣。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但可能是受制于研究对象的频繁引录和研究方法的交叉统合,从内容来看稍有些冗余繁复。
具体而言,对武侠小说基本叙事要素的展开相较于历史脉络的梳理更可见出研究功力,其中笑傲江湖中江湖诸意象的剖析,以及浪迹天涯中对武侠小说结构构建和侠之精神、侠之本质的解读,尤为惊艳。虽然就武侠小说而言,我的涉猎实在有限,仅是读了几本金庸原著和个别更新近的现代言情武侠,依然能够觉出类型学研究的价值意义——更便于理解,以及作为艺术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结尾章节,最能凸显作者的价值情怀——嗟呼大侠精神之逝去!自由独立、有个性、有道义的侠之本质,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然常恨此梦易醒。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读后感(二):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读陈先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有一种遇平生知己的感觉。 陈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竟有一瞬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说一流的批评家、二流的小说家。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文学想象力更需要牢固的文学理论和文化修养。而作为一个小说家拥有充足的文学想象力就足以。 其次,阅读的过程也如陈先生写作的过程——精神饱满、思路流畅、一气呵成。行文中让我深刻的见识到修养与学识转化为文字时,那种深刻的魅力。 再次,文学的引用连贯在文章之中,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其文学与语言功底可见深厚,这是我第一次碰上望尘莫及的文字表达方式——可畏趋于臻熟,以往还勉强望其项背。 再次,对于金庸的评价和对于武侠通俗小说的文化详析,可畏精彩至极: 终于将武侠读者以往的背负的负面包袱摘掉了。我们读武侠从来没有想像一个李逵一样轮着大斧头杀人嗜血,而是往往想像一个怀萧持剑的背影,逐鹿天涯去。所谓武戏的粗俗早在20世纪60年初于梁羽生、查良镛等人的笔下点石成金,将武戏文唱,也因为武侠通俗文学的包容性,其类型融入了文化意境、家国兴衰、个人抱负等等复杂的内容。除去简化的是非观念一直为人所诟病,而我所认为,是非观念的简化并非思维的简化,而是中国有史以来民族性中对于道德内涵的需求,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难以诞生无漏网的律法,律法之有限性在这个土地上表现突出,因而对于道德精神的需求才是这个国家长盛绵延的内力。在一个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律法惩治的精神桃源——武侠江湖之中,现代人来看不免血腥和简化。而实际上,这种简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查良镛先生更不必多言,其个人学识丰厚,小说我虽还没有来得及品读,但是我身边的金庸迷们身上并没凸现一种血气粗俗,而是有一份浩然正气,在看xby的机器学习的总结过程中,作为一个武侠迷总要引一两句古诗文,在开篇的知知乎帖中也以武侠类比科研的过程。 武侠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在我自己,之所以偏爱本书,是因其撰述过程而获得了澄明的心境,度过了某种精神上的危机。对于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的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写作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者,往往借著述丰富人生,甚至将其作为危机时刻自我拯救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未曾有宏篇巨制问世的我,也都有值得自已永远怀念的写作。 最后,我也会永远记得贯休的《侠客诗》: 黄昏风雨黑如磐 别我不知何处去 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持往生。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读后感(三):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读陈先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有一种遇平生知己的感觉。 陈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竟有一瞬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说一流的批评家、二流的小说家。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文学想象力更需要牢固的文学理论和文化修养。而作为一个小说家拥有充足的文学想象力就足以。 其次,阅读的过程也如陈先生写作的过程——精神饱满、思路流畅、一气呵成。行文中让我深刻的见识到修养与学识转化为文字时,那种深刻的魅力。 再次,文学的引用连贯在文章之中,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其文学与语言功底可见深厚,这是我第一次碰上望尘莫及的文字表达方式——可畏趋于臻熟,以往还勉强望其项背。 再次,对于金庸的评价和对于武侠通俗小说的文化详析,可畏精彩至极: 终于将武侠读者以往的背负的负面包袱摘掉了。我们读武侠从来没有想像一个李逵一样轮着大斧头杀人嗜血,而是往往想像一个怀萧持剑的背影,逐鹿天涯去。所谓武戏的粗俗早在20世纪60年初于梁羽生、查良镛等人的笔下点石成金,将武戏文唱,也因为武侠通俗文学的包容性,其类型融入了文化意境、家国兴衰、个人抱负等等复杂的内容。除去简化的是非观念一直为人所诟病,而我所认为,是非观念的简化并非思维的简化,而是中国有史以来民族性中对于道德内涵的需求,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难以诞生无漏网的律法,律法之有限性在这个土地上表现突出,因而对于道德精神的需求才是这个国家长盛绵延的内力。在一个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律法惩治的精神桃源——武侠江湖之中,现代人来看不免血腥和简化。而实际上,这种简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查良镛先生更不必多言,其个人学识丰厚,小说我虽还没有来得及品读,但是我身边的金庸迷们身上并没凸现一种血气粗俗,而是有一份浩然正气,在看xby的机器学习的总结过程中,作为一个武侠迷总要引一两句古诗文,在开篇的知知乎帖中也以武侠类比科研的过程。 武侠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在我自己,之所以偏爱本书,是因其撰述过程而获得了澄明的心境,度过了某种精神上的危机。对于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的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写作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者,往往借著述丰富人生,甚至将其作为危机时刻自我拯救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未曾有宏篇巨制问世的我,也都有值得自已永远怀念的写作。 最后,我也会永远记得贯休的《侠客诗》: 黄昏风雨黑如磐 别我不知何处去 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持往生。
《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读后感(四):黄昏风雨黑如磐,别我不知何处去
读陈先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增订本)》有一种遇平生知己的感觉。 陈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竟有一瞬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说一流的批评家、二流的小说家。文学批评不仅需要文学想象力更需要牢固的文学理论和文化修养。而作为一个小说家拥有充足的文学想象力就足以。 其次,阅读的过程也如陈先生写作的过程——精神饱满、思路流畅、一气呵成。行文中让我深刻的见识到修养与学识转化为文字时,那种深刻的魅力。 再次,文学的引用连贯在文章之中,丝毫没有生搬硬套的嫌疑,其文学与语言功底可见深厚,这是我第一次碰上望尘莫及的文字表达方式——可畏趋于臻熟,以往还勉强望其项背。 再次,对于金庸的评价和对于武侠通俗小说的文化详析,可畏精彩至极: 终于将武侠读者以往的背负的负面包袱摘掉了。我们读武侠从来没有想像一个李逵一样轮着大斧头杀人嗜血,而是往往想像一个怀萧持剑的背影,逐鹿天涯去。所谓武戏的粗俗早在20世纪60年初于梁羽生、查良镛等人的笔下点石成金,将武戏文唱,也因为武侠通俗文学的包容性,其类型融入了文化意境、家国兴衰、个人抱负等等复杂的内容。除去简化的是非观念一直为人所诟病,而我所认为,是非观念的简化并非思维的简化,而是中国有史以来民族性中对于道德内涵的需求,在一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难以诞生无漏网的律法,律法之有限性在这个土地上表现突出,因而对于道德精神的需求才是这个国家长盛绵延的内力。在一个将道德要求转化为律法惩治的精神桃源——武侠江湖之中,现代人来看不免血腥和简化。而实际上,这种简化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查良镛先生更不必多言,其个人学识丰厚,小说我虽还没有来得及品读,但是我身边的金庸迷们身上并没凸现一种血气粗俗,而是有一份浩然正气,在看xby的机器学习的总结过程中,作为一个武侠迷总要引一两句古诗文,在开篇的知乎帖中也以武侠类比科研的过程。由此可见,武侠之归于通俗,更有俯视通俗类型等都有失偏颇。如陈先生所说,任何类型文学除非单独拿某一本和某一本能比出个春秋,以一类去俯视另一类是完全谬误的。武侠进来趋势越来越入雅堂,也是一个例证。查良镛自身跨越通俗文学与政治新闻又是一例证。 武侠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在我自己,之所以偏爱本书,是因其撰述过程而获得了澄明的心境,度过了某种精神上的危机。对于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的我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写作之于我,也如陈先生在书中说的:希望学问与人生合一者,往往借著述丰富人生,甚至将其作为危机时刻自我拯救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未曾有宏篇巨制问世的我,也都有值得自已永远怀念的写作。 最后,我也会永远记得贯休的《侠客诗》: 黄昏风雨黑如磐 别我不知何处去 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持往生、探向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