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元,页数:5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腔》读后感(一):传统的挽歌
通过痴子引生的眼,看以清风街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以夏家为代表的传统家庭、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时代中的挣扎,这是贾平凹为故乡立的传,为传统唱的挽歌。无奈地哀叹人们与土地的联系越来越淡薄,仁义礼智逐个离去,传统道德日渐式微,乡土中国逐渐没落。 贾平凹的语言是乡土的。不知外乡人读了是什么感觉,陕西人读着觉得很亲切生动,甚至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把这文字还原成秦声秦韵。中间所有的文字几乎都可以用陕西话读出来而不会觉得别扭,反而会觉得更有韵味。 书里的人物是乡土的。老一辈的夏天仁、夏天礼、夏天智,中生代的君亭、夏风、上善、三踅、丁霸槽,新生代的翠翠、陈星,这些人大概不仅活在陕西,也活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所有这些农耕传统深厚的中国乡村。 书里的故事是传统的。引生的各种通灵的臆想不是鲁尔福式、马尔克斯式的魔幻,而是汤显祖式的、蒲松龄式的志人志怪。引生对白雪因爱离魂,与孙子楚因阿宝的离魂何其相似!
书里的叙述方式也是非常中国的,虽然看着是引生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不是传统的第三人称叙事,但是常常通过“事情是这样的”这种句子,一下子将视角切换成第三人称。与传统小说中的“时”“当初”也很有相似之处。
贾平凹是难得的在乡土中吸取养分,又用传统的方式讲故事的作家。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中国式”的。有太多小说都是“表里不一”的,都是中国的瓤子、外国的皮子,甚至皮子瓤子都是外国的,只在脸上抹了一层中国的粉罢了。
我不是说就只有贾平凹这样的才好,百花齐放嘛,偌大一个中国文坛,总要有些赓续传统文学血脉的作品。
希望《秦腔》本身,不要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挽歌。
《秦腔》读后感(二):致我们逝去的……
我住在城市的高楼里,尽管是星期六的早上,向窗外望去,也可以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附近市场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老公如果在家的话,我们应该会一起看个电影,他不在家,我就随便翻翻书,或者也是看电视。在这喧嚣的城市里,我们似乎更加的孤独了。很多个夜晚我都会梦到我的老家,那个红砖黄土白粉墙装着木楞格子玻璃窗户的老房子,跨过高高的门槛,屋内是木头墙壁木头椽梁,透过中堂顶部的玻璃盖瓦的光倒使屋顶的黛瓦仿佛蒙着一层灰棕色的纱,打开后门就是一片竹林,这里能听见风的声音,也是在我梦里出现的声音。现在这片土地已经是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再也找不到曾经的影子了。
我曾到过陕西,相对于我所生活的皖南山区而言。陕西的天没那么蓝,水也没那么清,黄色可能更是主色调。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贾平凹先生对于清风街的爱与叹息。这体现在他走出乡村几十年后,依然能跃于纸上的民间语言,尽管粗俗却真实接地气;体现在他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楼里,依然能萦于鼻息的乡土粪骚屎臭;体现在他只身一人待在书房里,依然能贯于耳中的家长里短。这是每个真正生长在农村的人的亲身经历,尽管生活在祖国的不同角落,但乡土文化是共同的。
但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是不会停下脚步的,很多农人不在种地去城里上班;猪圈羊圈中堆满了弃用的农具;餐桌的青菜豆腐换成鸡鸭鱼肉后又换回了青菜豆腐;邻里间在田间地头的相遇没有了,彼此的问候也少多了。林间溪边再也找不到嬉戏奔跑的孩童了,那群孩子长大成人了。不知道还有谁会记起他们的超能力,仿佛可以和一切对话,可以和一切做朋友。枝头的小鸟总是嫌弃他们似的到处乱飞,却又不舍得离开他们,树干上的蝉永远在跟他们捉迷藏,一靠近就噤了声,但刚一离开就高声鸣叫起来,胯下的老水牛总是温顺地将他们驼到蜻蜓和蝴蝶争相起舞的水草边,但吸引他们的却是远处山脚下招摇的野果。多数情况下他们总是一群一群的,但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不会觉得孤独,墙边的矮花丛中也可以找到新的朋友,可能是害羞的蚯蚓,也可能是着急的蚂蚁,伴着屋内收音机中传来的黄梅戏,一片紫薇叶都会让人引起无限遐想。
于我而言,逝去的是乡村生活的丰满的童年,于贾平凹先生而言,逝去的是乡土文化的根脉。但是现在的人们依然可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找到快乐,我们总是忧思逝去的,也许我们正在迎来更好的……
《秦腔》读后感(三):一粒尘
这是贾平凹的一部关于秦地农村的小说,给那个他逃离了又不断被牵着的农村立了一座碑。通过夏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主线,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铺开了写,像一只大网,到最后,网上的结点越来越少,快撑不住了。
一直觉得作家应该书写历史的,可以用小说或者其他文体,重要的是记录,记录那个不寻常又很平常的一个时期或者一个地点的特别之处。让后代回头读起来,会感叹:啊,原来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我都不知道呢。正巧,这本书具备了这样的气质,当然这是我读到后面才发现的。
第一次读贾平凹的作品,说实话,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学有着偏见,觉得满屏色情,没有色情就写不出来似的,这本开篇也是,不是傻就是疯,不是屌就是X,读起来很难受。再加上平铺直叙流水账一样的描述,真是很想弃了,但是强迫症是读了就要读完的,想到四十多万的大部头,就抓空读几十屏。
没想到读着读着,后面突然有了景色描写,各个人物鲜明的特点也开始衬托出来了,夏家老一辈四个兄弟,仁义礼智,各有特点,最多笔墨的是夏天义和夏天智。夏天义,跟随他的只有一个哑巴,一个傻子,一条狗。为着年轻时没有达成的成果,执着的去追求,果然忙到了最后的时刻。这段是我最喜欢看的了,一个倔强的老头,我不知道为什么就很感动,读着再多笔墨也不觉得烦,好像我也跟着吹了好多天的风。夏天智是很有特色的农村顶梁柱的样子,老一辈的威严,一句话比法律还管用,不怒自威,随便一个村子里都能抓出来一个,他们好像判官,坚强,果敢,情商高,拿捏得恰到好处,有他们自己的处事哲学。可是他那一套哲学,到了年轻一辈,也是无力回天,改变不了农村的大现状了,大的力量推着你,也是替他难过了好几天。读着读着,觉得这两个老头合起来就是我老爸,又执着又抗争,但是仍旧随着那个年代过去了,轻飘飘的。上周末回去,姐看着隔壁空着的房子,感叹,没人住了吧。那个房子走了上上一辈的老奶和上一辈的老叔。
为什么三代人,就慢慢崩塌了的感觉呢,一代不如一代,除了走出去的中星和夏风,他们俩走出去了,就幸福了么?各有各的痛处。留在村里的年轻一代,外面的诱惑飘进来,处在一个矛盾着的,受洗刷,受冲击的年代,怎么自处呢?外出打工的人做的也是基础工作,死伤的赔偿超级差,留在村里的,也不见什么起色。抬棺人都不够了,那个感觉太难过了。
看上去秦腔是主线,其实我不想谈它,文化遗产的话题都被谈烂了。
我对农村真的又爱又恨,鸡飞狗跳的邻里生活,打麻将的风气,年轻人对土地也没有老一辈那样的精心,可是那是根哪,上周末回去看了一眼,院子怎么看都没有小时候那么大,脑子里小时候那些框架,排不开了,怎么都塞不进去的感觉,果树,菜地,现在的院子都装不进去了。
一个时期,只是历史洪流了的一个小分叉,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没了,且读且珍惜。
《秦腔》读后感(四):传统文化的流失和市场经济的冲击
看了一百多页,好像不知道在说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特殊,就是一个陕西农村的故事嘛,半方言式的写作倒是很有吸引力,不知不觉就这样看完了,看到中后段才被清风街的故事抓住了魂,看完全篇再看后记,原来清风街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的故乡棣花镇的故事,作者说要给故乡竖一块碑,夏天义的无字碑何尝不就是作者为故乡竖的那块碑呢。
先说说秦腔,秦腔的曲牌从开始到结尾一直存在,从夏风、白雪两人结婚开始;到夏中星当团长,把要一分为二的秦腔文化团再次合并,为了再次振兴秦腔文化,他们去了各乡镇巡演,引生带了夏天智画的的马勺脸谱跟着展览,然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与村民起了冲突;再到夏中星的调任,夏中星并不真正的想要振兴秦腔文化,或者说他并不在乎秦腔文化团的兴衰,他更看重的是他的政治舞台,原来要一分为二的文化团再次解散,这次分成了七八个小团体,各自在几个村落,接点红白事之类的活挣点钱,白雪想要为女儿出生唱个戏热闹一下都差点请不齐一班人了,原来的文化团算是彻底解散了,年老的优秀秦腔演唱者想要通过录音录像保留下一些音像资料也是不能如愿;最后是夏天智这位退休校长,对秦腔有着深厚的感情,展览的马勺年谱就是他画的,还为马勺脸谱出了书,在自家架起了高音喇叭,时常播放秦腔曲目,死了后戴着秦腔脸谱下葬了,马勺脸谱戴在脸上拿都拿不下来,秦腔文化的逐步没落是全书的一条主线。
另一条主线是围绕着清风街几代人对于土地或者说对于市场经济的认知态度,老一辈以夏家仁义礼智四位为代表,夏家也是清风街的大户,夏天仁死的早;夏天义作为老支书,老主任,参与了清风街辉煌时期的大大小小生产劳作事务,在清风街有着极高的威望,夏天义对土地更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例如当新的村干部君亭(夏天仁之子)要办农产品市场和用七里沟的地换三踅的鱼塘时,都遭到了夏天义的反对,农产品市场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君亭办农产品市场起初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夏天义对土地的执着是他反对君亭的根本原因,当清风街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离开农村去到外面打工挣钱的时候,夏天义感慨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地在土地上干活,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啊,土地却留不住他们,后辈人都不爱了土地,都离开了清风街,而他们又不是国家干部,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一生就没跟没底地像池塘里的浮萍吗?夏天义叹息着这是君亭当了村干部的失败,是清风街的失败,更是夏家的失败!夏天义到死都在与这种市场经济对农村土地文明的冲击做抗争,一把年纪耕种了乡邻荒废的土地;带着哑巴和引生去七里沟淤地;带孙子们去七里沟劳动改造,孙子们却偷懒耍滑,给孙子们讲祖辈从湖北逃荒来的历史,讲拒绝炼焦厂保护土地的事情,却得不到理解与认同;写信给乡镇府想要重新分田,把荒废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也得不到大家支持;最后死在七里沟的山体滑坡,和他心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也算是一种死得其所吧!这也是七里沟淤地失败的宣告,更是农村变革发展的必然。夏天礼贩卖银元,最后也因为贩卖银元横死在七里沟;夏天智死于胃癌复发,夏天智身上更多折射的是传统艺术秦腔的没落。
君亭作为新一代村干部,是新市场经济的推动者,积极探索新的致富道路,312国道旁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在农产品滞销时,去找夏中星(县长)采购农产品等等,但是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至于老人过世抬棺的人都差点凑不齐,而缺乏劳动力的农村也很难在经济上取得新的发展;夏天义的五个儿子金玉满堂和瞎瞎更多的反应了农村两代人之间以及乡邻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矛盾纠葛;夏风和白雪是两个象征,夏风代表了新的城市化的力量,回乡后大家都找夏风帮忙,有女儿幼儿师范毕业找工作的,有想要给儿子提拔工作的,还有嫂子为哥哥找工作的等等,白雪则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更多的是传统艺术的化身,但是夏风与白雪的婚姻却是失败的,也是暗示传统艺术在新的市场经济社会下并不受欢迎;再来说说引生,作者以引生这样一个时常会犯病发疯的视角来讲述清风街的故事,并赋予了引生很多神秘的力量,这是作者写作的一种手法,加入了一些神秘的色彩,这种神秘的色彩还体现在阴阳先生的占卜书上预言着大家的命运结局和其他一些细节描写上。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进程是秦腔描写的农村形态变化在那个时代变革下的必然结果,当然人们也很快意识到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几年后开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使得秦腔这样的戏曲文化能够及时的保护与传承,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也让现在的农村更加美丽干净,农村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