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理由》读后感100字

发布者:一只许许 2022-1-7 05:12

《价值的理由》是一本由陈嘉映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价值的理由》读后感(一):十分浅显的道理说明

“伽利略明确宣称,科学只问事物的怎样,不问事物的目的和理由。前人把这两种所以然混在一起,结果,对世界的认识始终含含混混,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现代人常感叹意义的失落,原因多种多样,但我们现在对世界的整体理解肯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科学结论若不能证明其普遍为真就不足信,爱的信却不是如此。我的信既不依赖于别人也该信,也不导致别人也该信。”“人最大的需求是被需求。”“我们通过反思来自我欺骗,而不是通过反思来自我认识。”“长歌正激烈,中心怆以摧。欲展清商曲,念子不得归!”

《价值的理由》读后感(二):适合作为枕边书或通勤读物的哲学家作品

这本陈嘉映先生的思想随笔集《价值的理由》,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我一直热爱陈嘉映先生的作品。在读他的书之前,我也曾读过一些哲学普及读物和哲学名著;然而真正开始理解哲学,走向哲思之路,还是从遇到陈嘉映开始。陈嘉映的语言准确、平实,但不丧失深度。他笔下的哲学从来不晦涩艰深,拒人千里之外,而是透着温润平和,有着日常生活的温度和生机。因为这本书是专栏文章和讲座的合集,所以入手此书后,我发现大部分文章我都在其他渠道读到过。然而没关系,陈老师亲切的文笔,丰富的思想,无论何时重读都是令人愉快的。

书的装帧也给人以亲和感,大小重量适中,手感细腻柔和。总之,从各方面看,这是一本适合作为枕边书或通勤读物的哲学家作品——哲学写作能做到这等地步,是很不容易的事。

《价值的理由》读后感(三):如其所是,你的“是”何如?

1.我们是些偶然在此的生物,作为偶然在此的生物爱上这个,做起了那个。生活深处,世界不是分成你和你要选择的东西,你跟你周边的人与事融合为难解难分的命运,不妨说,随着生命深入,一个人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2.历史给予现实生活一种深度。历史会使我们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使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历史的眼光让你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

3.历史当然从来没有唯一的版本,不过,随着历史的远去,删繁就简,渐渐露出我们大致同意的几种轮廓。

4.道统是道统,治统是治统,而且治统永远不可能是以实现道统为目标的。

5.所谓绝对真理,所谓不易之理,就是哲学中的上帝。真实精辟呀!上帝存乎?不易之理存乎?

《价值的理由》读后感(四):由《价值的理由》引发的思考

本书是陈嘉映很多篇专栏、序言、访谈的合集。对多个主题做了探讨,有不少启发。

我做的事情重要吗?

陈嘉映通过论述应该救助黑熊还是救助失学儿童的主题,论述了“缘分”与“选择”的关系。

大多数时候,我们做的选择,并不是因为我们经过反复衡量,认为它很重要,而是因为我刚好遇上,被生活所裹挟着卷入了。

通常,我们不是遇事才做选择,我们更基本的选择,是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会自然地作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年纪越大,有意识做选择的时候越多。一方面,是对时间更吝啬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越来越能分辨什么对自己来说是重要的,什么没那么重要。当然,这里的重要,不是救助黑熊还是失学儿童的那种,抛离所有语境的,简单粗暴的比较。这里所衡量的“重要”,是指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选择符合自己内心的,自己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出的选择。

善心还是作秀?优秀还是虚伪?

自己一直都有这个困扰:当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它的实际收益都是可预期的时候,那自己去这个事情,有多大程度是出于自己的内心,有多大程度是作秀?比如说,买很多书读很多书是自己真心喜欢,还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爱读书的人”?给灾区捐款,是出于自己的善意,还是这样做会让自己及团队受益(名誉,价值认同)?事情还没去做之前,如果很明确地想到了事情发生后的收益,感觉确实不太好,彷佛自己就是一个虚伪的表演者。但如果做事情之前,努力控制住自己不去想事情发生之后的结果,这件事情的本质就完全不同了吗?是否去想事情结果的念头,成为了定义事情本质的决定性因素,这似乎又是另一种荒诞。

陈嘉映对类似的问题,通过是否跳水救人的事例,做出了很清晰的论述。陈嘉映认为,本性不等于本能,并不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率真,自然的本性,是长时间学习与训练的结果。我们学习一些理念,认识一些价值观,然后遇到各种事情,基于自己的价值观,结合自己的本能、感觉、欲望,对事情作出反应。我们在考虑自己如何行事,不是依着道德标准权衡利弊,而是在整体地审视我们是个什么样的人。

哲学的价值

陈嘉映在讲政治与哲学的关系,我却想到哲学的实用性问题。说实话,我从来都不认为哲学能给生活带来实际的改善,但是它能够帮我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而这一点,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是比改善生活更为迫切的。

人是自私的吗?

陈嘉映认为,人类的自私等行为,无法简单地用科学原理来解答。类似人体炸弹的行为,无法简单地论述成自利还是利他,需要我们在有别于科学的另一个层面上思考。

我倒是认为,陈嘉映谈及的这些,全都没有脱离科学的框架。由利己的基因驱动,通过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分析,完全可以解释这种种特殊的行为。我是坚决否认灵魂的现实存在的,但我绝对拥护灵魂存在的意义。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同时在我的头脑里并存于:一方面,我认为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个体的自我,都是随机又必然的结果,我们的基因,成长环境等,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样子。我们现在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管我们多不愿意承认,但总归是在一个可以预知的框架之内的。另一方面,尽管个人努力的结果已经被注定了,但是努力的过程我也不会觉得没有意义。我们在面对一件件事情时,对它的认识,反应,过程当中获得的各种各样的感受,这些给予了我们属于个体的意义。即便是一样的结局,因为“自我”的丰富的体验,而变得完全不同。

观念动物

这也是一个我常常会思考的问题:人为什么会那么拥护各种观念,并且想尽办法在观念的指导下生活,那么努力地用一致的观念去解释自己的行为。

这应该可以追溯到人的生存本能。与自己类似的族群相处是最安全的。大家对事物持有相同看法,会遵循相同的准则去行动,当他人的行为是可预知的,我就很容易去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而这种“约定”无法事无巨细,把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给定义好,因而只能抽象出来,形成观念,在观念层面先保持统一,通过观念再去指导行为。虽然观念的传递会有损耗,对观念的解释会有差异,但整体上这还是最有效的求同工具。

观念原是基于人的本性,经过一定的社会协同,大家共同认定的结果。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观念已经远离了个体的本性,成为某种抽象的意识形态,它可能仅仅是因为某些人,某些群体的需要而存在着。信仰观念的人,也造就忘了观念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事实会说话

陈嘉映用两篇文章,论述了事实与价值的区别,讲述了将价值从事实中剥离出来的难度。“还有半杯水”“只剩半杯水了”——一个事实,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判断。回想我在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讨论时,经常会有这个疑问,这么多这么清晰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们怎么会得出那样的结论呢?现在看来,事实一点都不重要,观念确认下来之后,任何事实,只要对其稍加筛选,很轻易地就能得出能强化其观念观念的辅证。

那么,观念不同的双方,能否共同认同一个相同论述的事实,我觉得是很难的。除非是数学、物理学这些确定性极强的自然科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这些社会科学,是很难讲述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事实”的。

为什么中国没发展出近代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陈嘉映解答的角度挺有意思。陈嘉映认为,这个问题的问法有问题,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是常态。除了欧洲,其他文明都没有发展出来近代科学。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为什么欧洲文明发展出了近代科学?

一般来说,求同求存是更显性的,更能够直接影响到个体生存的问题,这也是人类常态下会优先考虑的问题。而求真,为了捍卫太阳是圆的这一理念,就可以去死,这是不符合个体直接利益的。捍卫真理,最终能给文明,人类整体带来的进步,我们现在都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最初站出来去捍卫真理的这一批人,他们是不可能想象得到这些举动对后人的影响的。这一看似几乎出于本能的特点,到底是怎么进化出来的?我现在也没有很好的答案,这也是日后可以继续去探索的问题。

整体来说,陈嘉映谈的每一个主题,可能是出于篇幅,以及舆论环境等原因,感觉都没有完全展开来,很多话题都是点到为止。不过这样倒是有个好处,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往下进行自己的思考。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价值的理由》读后感(五):《价值的理由》摘录与书评(二)

事事都要显得合乎或明或暗的意识形态,是当代生活的重大疾病。我们倾向于把平平常常、琐琐碎碎的动机与欲望“上升”为观念。——陈嘉映

4. 哲学何为 陈嘉映在这篇中简洁地解释了哲学在当代的存在之必要性,我归结为两点:为科学不能解释的、当前物质世界的意义层面做出探索和解释,以及科学很难解释的、对当前客观世界整体性的描述和阐述。为了解释这种意义的重要性,作者列举了顾城杀妻的案例:顾城把妻子杀了,就算刑侦人员把他怎样实施谋杀的每一个细节都调查清楚,甚至生理学家把顾城当时的内分泌变化都调查清楚,我们可能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而对世界整体性的理解的缺失,在作者看来,是我们感叹当下意义的失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大约可以把为什么分为机制和理由,对于机制层面的解释和探索,正是当代科学的目的,并且同时从来不是哲学的主体:

5. 快乐三题 关于对快乐的论述,陈嘉映在《何谓良好生活》中阐述和论证得更为详述,这篇《快乐三题》所做的年份应该是早于《何谓良好生活》的,因为可以看出在《何谓良好生活》那里作者对快乐进行了更为丰富的论证,不过核心论点是一直没有变的,即:快乐并非目的。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快乐不能作为目的,我们只是想要解释,快乐可以作为目的,但并非只能作为目的。饿了想要吃东西、渴了想要喝水,这些行为并不能用目的来解释,即我们不能说吃东西是我们饿了的目的,喝水是我们口渴的目的。这些行为既然不能用目的来解释,也就自然不适合用快乐作为目的来解释。诚然,吃到可口的食物、喝到干冽的清泉,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和痛快感,但这些满足感和痛快感是存在于吃和喝这个行为过程中的,而并不是说我们为了满足感和痛快感,所以要吃美味的食物、喝干冽的清泉。我觉得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极大地根治我们做某一件事、甚至我们生活中的无意义感。我们做一件事,不应该把做成这件事后所获得的回报当成我们做这件事唯一的动力和目的,我们并非孤立于这件事之外而存在,我们存在于这件事本身,与其从事件末尾去寻找意义和目的,我们更应该把我们的关注点放在这件事本身、放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英雄之所谓为英雄,不在于他完成了拯救世界的重任,而在于他抗住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或者说,让人英雄的不是苦难,而是对苦难的担当,是战胜苦难、是虽经了苦难仍摇杆挺直,甚至乐在其中。苦行僧虽然看起来把吃苦定为自己的目标,但倒不是说他们想最后会获得快乐的结果,因为抗住苦难就已经是结果了。由此,陈嘉映在这里论述的、关于“快乐并非目的”,便和加缪的《西西福斯神话》契合了起来:“人们应当设想西西弗斯是快乐的”。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以前也是并不能理解的,但因为学业上的经历,让我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我也就能够理解陈嘉映这里所说的、以及加缪在《西西福斯神话》中所说的话。

6. 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

陈嘉映从两个层面谈了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一是历史层面,二是思想层面。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在于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文化始终是以一种排他性、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来俯视其他文化的——毕竟在历史上,中华文化称其他所有非中华文化均为“蛮夷”;而西方文化总体上是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看待他国、他民族的文化。东西方虽然都自恃自己是最伟大的文化,但产生这样一种文化自信却是通过完全不同的方式:中国文化是天然的相信自己的文化就是最优越、最高级的;而西方的文化却是通过一种理性分析后得到的。所以这两种均自恃是最优越的民族在面对面交锋时,势必会产生矛盾,其中一个典型的历史事件便是1793年英国派使臣想与中国建交通商的历史事件。1793年英国派马嘎尔尼访问当时的乾隆清王朝,想要与中国通商,但最后却灰头土脸的回去了。主要的争端是为了一件事:英国代表会见乾隆皇帝应不应该下跪?这样一个细节对于理解两方的文化特点的确是很典型的:在英方看来,我是来找你做生意的,我出钱你出物,我俩是平等的关系,我不能向你下跪。在中方看来,清王朝与别的国家之间,只有进贡和赏赐两种方式,你是来求我给你商品的,对我是赏赐与你,对你是求我赏赐,自然应该下跪朝拜的。于是中英双方为了这件小事争论了很多,想来双方都自恃高别人一等,肯定是不肯首先退让的,所以英国代表马嘎尔尼也就无功而返了。此时还是1793年,距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还有40余年,我相信这件事情对英国造成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毕竟居然还有我大英帝国搞不定的事?于是,在这40余年的时间里,英国不断发展火器等现代化武器,并且我猜测在这段时间内,英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平等视之,到军事实力带来的蔑视。而清王朝这边,早在1793年就已经停滞不前了。

从思想层面,陈嘉映首先从概念入手探讨了什么是“东方”、什么是“西方”,甚至什么才是“文化”,这些概念在定义上的模糊性给中西方文化比较这个研究带来了困难。除此之外,文化是一个很感观的东西,这就使得我们在对比自己和别人的文化时,很难做到像分析数学、物理中的相关问题那样客观。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概括,说中国人讲“合”,西方人讲“分”,乍一听好像是在公平地说双方各自的特点,但实际上在选择各自的特点和相应的词汇时,就多少已经默认了“合”总归是比“分”要好的;在比如我们总说中国人讲和谐,似乎言下之意是在说西方人不讲和谐、不和谐似的。所以,这些涉及到文化相关的论证和分析,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与公正。

在具体论述时,陈嘉映先从政治文化入手,说到中国的政治史和西方的最突出的不同,就是中国基本上是一个以“合”为主流的比较单一的政治体,而西方则是一个比较分散的政治体。这点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在说到中国历史时,基本都是提到的那些完成了中国统一的朝代,因为似乎在我们的观念中,只有中国大一统,民众才能有稳定和繁荣的生活;而分裂时期的历史,似乎只有战乱、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在这一点上西方就很不同,历史上西方只有在亚历山大大帝和罗马帝国时期才短暂地完成了统一。

除了分与合的不同,还有一点便是是否有“公民”这一概念的不同,因为西方有公民这一概念而我们没有,我们只有民本的概念。这里没有说民主制是西方的特点,是因为一来西方现行的并非真正的民主制,二来真正的民主制只有在希腊时期存在。我们常说中国人喜欢讲集体、西方喜欢讲个人,这其实就是和陈嘉映所说的公民与民本是契合的。

第三点中西方的不同,便在于是否有追求理论价值的兴趣。这点也是很容易理解的。现代科学从西方而非东方兴起,正是因为西方文化中有追求理论价值的传统和历史,虽说不能否定中国没有这方面的传统,但相较于西方而言,是不及西方文化中对理论的重视和普遍的。

最后,从文化对比出发,也就难免会归结到一个优劣之分上。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大,居高临下地以自己所在的文化来审视他国文化;也不能因为一个所谓的优劣而丧失了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因为对于诸如文化这些让我们沉浸其中的事物,我们的热爱并不是比较后才得出的,我们的热爱仅仅是因为这些事物构成了我们每日的生活、形成了我们的传统和观念,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点,是陈嘉映在不同的文章中反复强调的、也是我从陈嘉映这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地方。

7. 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王炜纪念文集》序 这篇纪念挚友王炜的文章甚是情感丰沛,这在我读过的陈嘉映的文字中算是不多见的。作者说:“世上万事,朋友是最可贵的;所有行当,探寻真知是最吸引人的。”而作为同为“熊门弟子”的作者和王炜,又是和作者度过了许多探索真知的时光,于是以作者的标准看来,对王炜所怀有的感情,应该是无人可以替代了的。除此之外,生活中的王炜通透、深厚,温和、任劳任怨,时时为作者和他人排忧解难;学问上的王炜,不为著作等身,而是为探索真知而学、为己之学,这两点即是作者盛赞的,也是让我尤为印象深刻,因为在我一时能想到的做人和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便是作者提到的生活中的通透敦厚以及学问上的为己之学了。 8. 信仰是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这篇短文是一篇采访,形式也是以对话的形式给出的。首先在内容上,陈嘉映就提问者抛出的有关信仰缺失的话题展开论述,他谈到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一般都有一个主要的宗教,但中国在这一点上很特殊,特殊在于中国人没有一个主要的宗教信仰,或者按陈嘉映的意思,中国人的信仰是和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说当下信仰的缺失:因为当下生活的变化。当然,各个国家在进行现代化时都遭遇过信仰的缺失,只是大部分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更加主动地,所以他们的信仰缺失并不表现得那么剧烈;相反,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的,因为中国的国门是被强行打开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更加剧烈的信仰缺失。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比较明显地感受的。在我目前对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记忆、以及现在偶尔回农村的感受而言,在农村生活着,有个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保证自己吃饭不愁,农事不紧不慢做着便可以过去一天,这样似乎便对于对于生活便没有了多大的焦虑,这样的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似乎就真的成了自己的信仰。但离开农村到城里求学至今,离开了土地有时候就会觉得犹如浮游之翼,无根无定所,每天都处在一种竞争、焦虑的状态,并且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自然也就没有一种恒定不变、可以信仰的东西了。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我逐渐确定了自己的某种信仰:真、善、美;醇厚与真挚;诚实与朴拙等,以期能给自己找到一种寄托和安慰。 还有一点让我很受教育的,便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信仰是与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在我看来,这句话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我要将我的信仰变成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让我的生活方式体现着我的信仰。这是我需要不断去努力和磨炼的方向。

推荐阅读
  • 读《陈云传》

    读《陈云传》

    四月十日所买的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这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陈云身世、生平、业绩和思想的纪实文学作品。还是简称《陈云全传》比较顺口一些。这...

    07-24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体 ...

    新闻杂谈(73)-在下觉得吧,总书记和核心应是统一体。“三位一体 ...

    原标题:从五大坐标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2013年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的...

    07-24

  •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命盘 | 阿娇离婚:离婚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阿娇离婚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是一位读者告诉我的。她和我说:你说阿娇是不是可怜人呢?之前遭遇了艳照门这么毁灭性事件,好不容易重振旗鼓走向婚姻殿堂,现在又落了离婚的...

    07-20

  •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难忘的党支部大会 1989年5月,五冶机关生产系统党支部召开了支部大会,在会上讨论通过了我的入党申请。 我记得我的第一次入党申请是在1973年春天,在五冶机修厂铸造车间...

    07-16

  •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小说推荐丨﹤古言﹥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小说推荐丨﹤古言、前期种田、后期朝堂﹥作者:我是浣若《良夫如沃宠妻如禾》 文案:虐渣男的最高境界,就是嫁给他的叔父,成为他的叔母,当上国夫人,让他跪舔。 当重回京...

    07-15

  • 山东理工大学“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山东理工大学“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参观焦裕禄纪念馆

    7月14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人生三部曲”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博山区焦裕禄纪念馆,实地参观感受焦裕禄精神内涵。此次活动由实践团队长于巾莹主持,实践团全体成...

    07-15

  • 科学颂乡情,实践启童心

    科学颂乡情,实践启童心

    (通讯员梁梓仪)为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普及科学常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近日,“飞跃鹰隼”社会实践队在湛江市遂溪县杨柑镇布政小学开展科学实践课。 时代新发展,科...

    07-15

  • “与食俱进”社会实践队-总结

    “与食俱进”社会实践队-总结

    时间飞快,转眼间,长达两个星期的社会实践迎来了尾声。这是我第一次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学业要求,也是为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与社会的接...

    07-15

  •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数学渗透人生,方圆构筑世界 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生来说,平时学校的课程比较单一,语数英三大主科是他们接触最多的课程,很容易对其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岭梦...

    07-15

  • 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作为一个成年人,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在这个现实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忙忙碌碌,不过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让自己的小家庭过得更加幸福。 为了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人都在默默无闻地努力着。 不管大人物...

    07-12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