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是一本由最爱君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一):如果你我重生,定要生于大唐。不为长安繁华,只求遍赏诗唐。
倘若你有朋友生活在唐朝,请帮我问问,他的朋友圈里,是否写满了唐诗?
唐朝,一个拥有289个年头的封建王朝,一个圣贤无数诗文不绝的时代。使得唐朝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中,都拥有着一片无与伦比的天地,每次提起唐朝,都会让后世的人们心向神往。而“诗”,则是唐朝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明珠。
不知是从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还是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出生在中国的小朋友,就此开始唐诗的洗礼,直至终生。
1000多年前的唐朝,流传至今的唐诗有4.8万多首。换句话来说,在唐朝,每两天就有一首诗,流传至了千年以后。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朝代,它的文化该有多么兴盛,那么多的唐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2021新出的一套书《唐诗里的风云史》中,我寻到了一些关于唐诗的“秘密”。早在课堂中学习唐诗的时候,老师就会一直强调“学习唐诗,不要只关注诗的表面,更要去关注诗人、社会环境、故事背景……”但由于唐诗之美,总令人遗忘唐史之盛。
《唐诗里的风云史》以诗人,事件和地理为线,挖掘诗人与唐朝的关系,用全新,全面的视野,带着读者去领略真正的唐诗。
在唐诗的岁月里,有初唐四杰的兴起与陨落,有开元盛世的繁华与没落,有朝辞的白帝城,亦有西辞的黄鹤楼。如今的我们,总想生活在诗画之中,却不想唐诗记录的便是生活。
如果你我重生,定要生于大唐。不为长安繁华,只求遍赏诗唐。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二):历史下的古诗之美
对唐诗的美好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小学阶段,因为成年后去回忆,记得最深刻的就是那时候语文教材中的那些诗歌。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依旧记得,那时书上,春晓是配了一副春天桃花盛开的水粉画,两只燕子从花下飞过。孟浩然草的背景,是一片草坡和蓝天,一片蒲公英在风中飞起来。静夜思是画着李白在月夜望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这些画面为什么会记得如此清楚,一方面在于这些诗歌的确是朗朗上口又浅显易懂,自带音乐的美。而其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诗歌对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赞颂。并在这种赞颂中,将人性中的情感隐晦地藏在其中,给人情感和精神上的共振。
所以,到如今,我依旧觉得,最好的诗歌与自然是无法脱节的,两者互为一体,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便能成为最好的人类文学。
这本书,本质上是写唐诗的背景,也就是这些作品诞生的社会现状,是依据诗歌来挖掘当时的历史。这其中,又挖掘出这些名作作者的另一面,有看作家八卦的性质。当然另一方面也讲述这些诗歌中所牵涉的战争、政事。所以看这本书,有种好玩的意味,而与文学或者说唐诗本身的文学性的关系,倒是其次的了。
然而对于我这种对硝烟战场不甚感兴趣的向往平安喜乐世外桃源的人,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到书中那些夹带的诗歌作品上。也因为自小对孟浩然、辛弃疾、陶渊明这些自然文学作者的喜爱,自然而然地会去书中寻找这些人的踪迹。
通常,向往世外桃源爱好自然与世无争的人,如果一到名利场合,必然会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还会因为这种水土不服闹出笑话。孟浩然就是个例子,毕竟他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春晓。所以毫不意外地看到书中写到,孟浩然一生与山水田园为伴,但也偶然升起过为官的心。一次他入长安求取功名,在宰相张说的府中偶遇唐玄宗,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当场吟起诗来,读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唐玄宗当场大怒,说,我根本不知道有你这个人存在,何来抛弃你这一说呢?为什么在这里污蔑朕?这个事情对孟浩然打击很大,从此他考取功名的心渐渐淡了下来,一生安于田园生活。
其实孟浩然的这种遭遇,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遇到。换句话说就是,他这种人属于那种在名利场混不开的人,本身是因为不够圆滑,脑子不够机灵,不会看人下菜碟。性格又直爽,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难免会得罪人,也因此把很多机会都搞丢了。但另一方面呢,也因为这种性格中的单纯,让他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只有自然草木没有复杂的人心,也正因此这些事物给了他无穷的灵感。所以,其实另一层面也可说,孟浩然这样的人也是幸福的。最怕就是那种明知自己不适合做某件事,还硬要去做的人,这种人是最痛苦的。
总而言之,看这本书,不只是能够体会到古诗本身的美,在这些古代文人的趣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那时候的人与社会的现状。放到现在来思索,其对我们依旧有值得参考的用处。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三):唐诗里的风云史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者 最爱君(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创作团队)
年份 2021年9月第1版
唐诗里的风云史作者最爱君是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的主创团队集体笔名,这本书的绝大部分文章初稿首发也是在“最爱历史”中,三名主创作者其中有两名是《南方都市报》原高级记者,所以大部分采用新闻特稿式的写法,从新的角度解读“唐诗”
“诗以言史,史以入诗” 在封面页上赫然的几个字,直接点出本书讲述诗,史的结合。历史的记载方式多种多样,诗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方式,通过作者解读大唐诗歌的背景,增加了很多历史知识,也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学习方式的大门,以诗记史,原来史也没那么难记,读史背诗,原来诗也挺容易理解的。诗和史相得益彰,结合的刚刚好,读起来不吃力,传统文化入门来说,这本书是挺容易接受的。
唐诗里的风云史分上下两册,囊括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唐诗和如雷贯耳的唐朝诗人名字,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并不知道也没有探究我们熟悉的那些诗句背后的故事,作者把唐诗与诗人的人生,诗人与唐朝主要事件的关联,唐代的环境乃至社会的变迁,融合在一起,笔走龙蛇,从多角度带我们认识不一样的大唐。
史和诗,是很多人提起来就觉得很枯燥的两门课程,可能因为作者是高级记者出身,新闻人的本能就是一切作品都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风趣优雅”的方式讲述真实的历史,让我们了解到,那些崇拜感油生的名字,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得意有失意,困境中的逆袭,顺境中的收敛,乐观与豁达,成功与失败,读每一首诗,每一个事件,感慨古人的智慧同时,对当下的生活工作思维模式也有一些影响,传统文化并不是文化,而是智慧啊。
唯一不太喜欢封面的设计,没有能突出这本书的题材优势,如果放在书架上,并不是很吸睛,配色有点乱,不能一眼就看出来书的名字,但是可读性很强,给主创团队打Call。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四):《唐诗里的风云史》带你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诗唐”,从而读懂唐诗
千年前大明宫里长夜未央、太平坊间歌舞升平,有一位意气少年用剑与诗将盛唐之景永久地镌刻在历史的画卷中,他便是诗仙李白。
若说唐诗是华夏的魂,那李白便是唐诗的魄,余光中这样称赞他:“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的诗踏遍万里河山,穿过无垠岁月,是五千年华夏从未老去的时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长风扶摇直上,李白用他雄奇飘逸的诗章支撑起了盛唐的璀璨。纵然冰封黄河、雪满太行,他也依旧气宇轩昂,抒发了“直挂云帆”的豪放。遭遇流放,遇赦东还时,在朝霞满天的白帝城旁,他依然发出了“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意与畅想。
青春一生的李白从未放弃,从未停止想象。他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吟唱,于是黄河、泰山、长江、长城化作了五彩斑斓的诗章,代代相传。今天就让我们在《唐诗里的风云史》这册书中,跟随大唐气象恢弘的诗章,去领略大好河山,去巡看无限风光。
挥别了浮躁腐败的功名场,李白用他的浪迹天涯告诉世人:诗和远方,是最美的人间理想。
在嵩山,他与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在齐州,他行侠仗义,扶危济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在庐山,他写诗邀请好友卢侍卿,一起“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在江南,他有了十里桃花之行,和汪伦告别之际写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根据不完全统计,李白一生到过18个省,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河川,20多个湖潭,行程超过2万多里。
写在最后: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唐诗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我想,历史的诗意若隐若现,无疑增添了它的魅力与传播力。唐诗被中国所塑造,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唐诗里的风云史》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以人物、事件、地理为线,讲述唐朝主要诗人的人生,诗人与唐朝主要事件的关系,以及唐代的城市、环境、宗教等。本书采用新闻特稿式写法,参考大量文献,希望从一个新的角度引领读者了解唐诗,了解唐史。
诗以言史,史以入诗。在各大文明及中国流传的文学作品中,“诗史”“史诗”是一个特有的现象。现今流传的4.8万多首唐诗中,渗透着大量的唐代史内容,其中涉及到历史地理、战争、宗教、民族关系、社会变迁、环境保护等众多唐代史实和故事。
尽管历尽沧桑,唐诗依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赛长虹,日照倍光华的沧海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