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一本由[法] 德尼·狄德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读后感(一):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雅克,出身卑微,性格坦率,几分固执,机智而不失幽 默,却常常口不择言,反应憨直,有时又不免言行不一, 语言粗鲁,举止放纵。而雅克的主人,不知其姓名,代表着十八世纪末的上层地主阶级,但却具有某些开放进步的思想。
狄德罗 Denis Diderot 1713~1784,启蒙运动三大领袖最杰出的一位。初为理神论者,但自发表《哲学断想》到《盲人书简》後,就否定了神,而在《自然解释断想》、《达兰贝尔之梦》等著作中,变为唯物论者,开始批评腐败的教会和专制政治。他不但是欧洲近代思想史上著名的《百科全书》的主编,更是主要撰稿人,写了近千条专题。除了《修女》、《拉摩的侄子》、《宿命论雅克和他的主人》等小说外,他还有许多绘画、戏剧方面的著作。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读后感(二):生命长卷早已写好,于是雅克安心入睡
雅克是宿命论者,他笃定生命长卷早已写好,一因导向一果。他相信他的军队队长所说,人生枪膛里射出的每一颗子弹都是领命而行。然而他与主人的相遇,桩桩风流事皆是机缘巧合,有趣的是机缘巧合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必然,这样的宿命与变数是很迷人的。雅克因为宿命而畏畏缩缩,也因为宿命有恃无恐,宿命与其说是雅克的人生准则,不如说是雅克生活的锚点,无论走了多远,走向何方,都可安心。
再谈雅克与主人的关系,常常以雅克为主导,雅克是一个擅于打岔,时常反抗的仆从,他与主人之间权力关系的移动,恰如朋友交往中的平衡,相互依赖,将后背交给对方;却彼此打断,无法全然理解对方的故事与心情。人与人的联系,是疏离又紧密的。
作者化身为文稿整理者,以第三者的叙述视角不时展开评论,文中雅克,主人,旅馆老板娘等等人多重的讲述堆叠出万花筒一般的叙事效果,如《十日谈》,又如《太古和其它时间》,在多元叙述中展开的时间与空间,将简短的文字与风流韵事拓展出人世反复重演的故事的韵味。风韵韵事大可从看热闹的角度图一轻松,也可从破除性压抑的角度的反叛意味出发,上升到反教会层次之上,可再供详谈。
独到的见解,精辟的评论,蕴藏智慧的深语,阅读狄德罗,可戏谑,可严肃,好极。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读后感(三):一百多年前的先锋小说
最初知道这部小说是在米兰·昆德拉的文论集《小说的艺术》里,印象很深刻,昆德拉对这部小说推崇备至,说它和《项狄传》是十八世纪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他称赞这两部小说的构思宛如一场壮丽的游戏,是轻盈的两个顶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小说开篇就吸引住了我,可说是读过的小说开头里最古怪有趣的了
“他俩是怎么遇到的?机缘巧合,跟大家一样。他们尊姓大名?这关您什么事?他们从哪儿来?从最近的地方来。他们到哪儿去?难道我们知道自己要去哪儿么?他们说些什么?主人什么也没说,雅克说他队长常说,人世间发生的事,福也罢,祸也罢,都是那上边写好了的如开篇预示的那样,小说没有交代任何时代和地理背景,主角的身份和地位一无所知,不知道两人从哪里来,直到小说最后才知道他们要往哪里去,整部小说没什么主要情节,只在雅克和主人的对话中推进展开。
一开始主人让雅克讲述他以前经历的风流故事,但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总被莫名其妙的事情打断,在打断的过程中又有其他故事像连环锁一样一个连套着一个,这些哲理故事、寓言故事、讽刺故事、警世故事填充了整部小说,是最核心最精彩的部分。
在这部小说里狄德罗抛弃了一切传统小说注重构思细节、描绘人物和打造沖突的写作方式,跨岀了小说的边界,完成了游玩戏耍般的结构创作,在18世纪构造出了这样一部先锋的小说。
“雅克”虽是奴仆,却是着墨最多、形象最突出的人物,他是个宿命论者,“上边已经写好了”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处事准则,他相信上天安排好了人的一切行为和遭遇,人固有自由思想也难逃命运束缚,但他常常违背这个行为准则去祛邪避祸,小心翼翼的同时又对自己的谨慎小心不屑一顾,如果事情发展不顺,他就再次端出口头禅,接受现实聊以自慰。
可以说,小说里最大的一个哲学隐喻和辩论就投射在这个角色的思想里。
而雅克和主人的关系在小说里也十分颠覆,主人的形象十分淡薄,连名字也没有,还十分依赖雅克的存在,两人之间看不出尊卑之分,甚至能感觉雅克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他们之间双重的从属关系带有十分明显的哲学辩证意味。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读后感(四):为什么卡尔维诺和昆德拉都对狄德罗赞誉有加?
202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罗芃先生主编的“狄德罗作品集”前四卷,包括他的哲学代表作《哲学思想录》、小说代表作《拉摩的侄儿》《修女》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后续还将出版包括《怀疑论者的漫步》《狄德罗戏剧集》等在内的4卷作品,计划于2022年推出。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因其对后世的影响,又被誉为当代欧洲小说的奠基人。
狄德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哲学思想录》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修女》被巴黎索邦大学教授罗贝尔•莫齐誉为“幻想艺术的杰作”;《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被米兰 •昆德拉誉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哲学思想录》:一部无神论者的宣言书
《哲学思想录》包括《哲学思想录》和《论盲人书简》,是狄德罗哲学奠基之作。其中《哲学思想录》站在理性的立场上,质疑了神创说;《论盲人书简》从盲人的认知问题出发,对上帝造物的信条提出了挑战。
《哲学思想录》对神创说的质疑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在一个有悠久基督教传统的法国来说,可谓石破天惊,事实上狄德罗曾经入狱与这本书的反对宗教的言论有很大的关系。或许几百年后,狄德罗的宗教立场已经不那么重要,但他在《哲学思想录》里处处透射出的理性的光辉却依然是人类战胜愚昧和无知的有力的武器,正如狄德罗所言:“实例、奇迹,权威人士叫人上当受骗或者口是心非,只有理性才叫人有信仰。”
“如果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一切都应该尽善尽美,如果一切不是尽善尽美的,那么上帝不是无能就是不怀好意。”
“如果理性是天之所赐,而信仰也是天之所见赐,那么老天就给了我们两个互不相容、相互对立的礼品。”
这就是大都家很熟悉的辩证法,对于这样的辩证法,神学家和那些虔诚的信徒是无法反驳的。
其实,狄德罗反对的并不是宗教本身,反对的只是人们的愚昧、无知和懒惰。
“无知和没有好奇心是两个无比软和的枕头;但是要想真有这样的感觉,那非得有蒙田一般聪明的脑袋瓜不可的。”
在《论盲人书简》里,盲人数学家桑德森问了一个再自然不过而又发人深省的问题:“您和我又分别对上帝做了什么,以至于一个拥有这个器官(指眼睛),另一个却被剥夺。”
上帝并不会因为一个人作恶而让他受得惩罚,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作恶而不遭遇不幸。这样的上帝在狄德罗的眼中,不仅不会存在而且没有存在的必要。
《修女》:狄德罗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修女》是狄德罗的书信体小说,讲述女孩苏珊因家庭偏见被迫成为修女、辗转几家修道院的生活,展现她所遭遇的种种不幸,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教会、反教权的小说,它所反对的,是道德偏见,是非人性,是陈旧固化的社会秩序。《修女》被誉为“一部最激烈和最勇敢的书”,也狄德罗创作生涯中阶段性的代表作。
在原版的序言里,《修女》被巴黎索邦大学教授罗贝尔•莫齐誉为“幻想艺术的杰作”,但我没感觉这本小说有多少奇思妙想,我感觉这是一部现实得不能再现实的现实主义小说,对于我这个被各种现代及后现代小说虐过的读者,这本小说文本上多少有些老套。《修女》只不过是狄德罗选择的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他对宗教生活的看法,女孩苏珊只不过是他虚拟的一个文学样本。
在狄德罗看来,修道院生活是泯灭和摧残人性的:
“当人们使一个男人或女人投身隐修生活和苦海的时候,这个人穿上了修道院的服装,并许下人院的誓愿,遵守院里一切不寒而栗的礼仪,但这些礼仪能使他那些连动物也有的功能一下子就中止了吗?”
“过修道生活的不是宗教狂,就是伪善者。”
在《修女》小说的最后,苏珊逃出了修道院,但她随时都有被抓回去的可能,在一个宗教狂热的世界,她其实是无处可逃的。
罗贝尔•莫齐称《修女》中讲的是身体的异化,其实何止是身体的异化,在一个身体被异化的世界,人的精神不可能不被异化。
《拉摩的侄儿》:一切道德和美德的反叛者
《拉摩的侄儿》收录《拉摩的侄儿》和《这不是故事》两篇。《拉摩的侄儿》是一部长篇对话体哲理小说,《这不是故事》是一则短篇小说,讲述了两个爱情小故事。《拉摩的侄儿》既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争论。谈话的一方“我”,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另一方是“他”,音乐家拉摩的侄儿。哲学家是道德的维护者,站在正义、责任、荣誉、亲情、理想一边;小拉摩是道德的颠覆者,站在金钱、利益、狡诈、冷酷一边,这个从家族遗传因子中继承了音乐天赋的青年,穷困潦倒,沦为食客,为了一小块面包也能抛弃一切羞耻感而在富人的饭桌上摇尾乞怜。
《拉摩的侄儿》是对话体小说,结构上相对比较简单,但这并不妨碍狄德罗塑造一个鲜明、丰富的文学形象。小说一开始,狄德罗这样描述小拉摩:
“上帝使我们这个国度里各种怪物应有尽有,这个人便是一位最稀奇古怪的人物,他是高尚和卑下、理智和不理智的混合物。在他的头脑里,正直和不正直这两种概念,肯定莫名其妙地相互混淆,当他将天性赋予他的优秀品质表露出来的时并无炫耀之意,而将从天性获得的恶劣品质表现出来时亦无羞耻之心。”
《拉摩的侄儿》整部小说其实就是对这段描述的具体呈现和诠释。在与哲学家交谈(争论)过程中,小拉摩上演了一场场音乐会和独幕剧,让读者见识了小拉摩可爱而又可笑的形象。
为什么在文学史上坏人的形象比好人更让人印象深刻,那是因为“坏人”呈现了我们大多数人不曾经历、不曾体验的生命的种种可能,小拉摩就是这样的一个“坏人”。
对于被卡夫卡、博尔赫斯、埃科等的现代小说虐过的读者,这样的对话体小说在文本上构不成挑战。如果想看看一个人怎么能把惊人的天分与同样惊人的堕落如何完美聚一身的,拉摩的侄儿是最好的例证。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一场口无遮拦的狂欢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的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段漫无目标的旅程开始,关于主仆二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知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在途中讲着各自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议题,从小说艺术、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不断加以省思和辩论。米兰•昆德拉对它赞誉有加,称之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熟悉西方文学史的读者知道《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从《堂吉诃德》《项狄传》等前人的作品里吸足了养份,比如“中国盒子”,《堂吉诃德》《项狄传》《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都采用了这样的表现方式,如果作者愿意,小说可以没完没了,小说中任何一个出现的人物,都可能讲述一个故事,这类小说,可能就是博尔赫斯所说的“小径交叉的花园。”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或许还是最早的“元小说”之一。狄德里唯恐读者相信小说是真的,不时地声明一切只不过是他的虚构,并告知或与读者讨论小说的虚构过程。这类小说,我们在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都能找到影子。
卡尔维诺和昆德拉都对《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赞誉有加,卡尔维诺说:“在当代文学奠基者当中,狄德罗的地位仍在上升,这主要是因为他那部反小说或曰超小说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个文本的丰富性和创新动力,永不会完全耗尽。”昆德拉说:“说实在的,我不怎么爱十八世纪,我爱的是狄德罗。说得更真诚些,我爱的是他的小说而更确切地说,我爱的是《宿命论者雅克》。小说的历史若没有《宿命论者雅克》就不可理解,不完整。我甚至要说,这部作品专门在狄德罗的文字当中而没有在世界小说的语境下进行考察,不免受到损害……我党得《宿命论者雅克》是一次智力、幽默和想象力的盛筵,任何其他作品都不像它那么强烈而集中。”昆德拉甚至创作了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向狄德罗致敬。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究竟好在哪里,昆德拉也说得很清楚:1)令人惬意的结构上的自由;2)放荡故事与哲学思考恒常的相邻关系;3)这些哲学思考具有非严肃的、讽刺的、滑稽的、震撼人的特性。
结语
《哲学思想录》《拉摩的侄儿》《修女》《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哲学思想和小说才华的集中体现,只有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我们才可以底气十足地说:“说实在的,我不怎么爱十八世纪,我爱的是狄德罗。”
(发表于《书都》杂志2021年7月-9月合刊,总第31-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