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河镇的最后一夜》是一本由[加] 约翰·欧文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一):失去珍爱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从阿勒泰到山东,12小时的飞机路程,我选择了拿上了约翰欧文的《绞河镇的最后一夜》。579页,451千字,又厚又重,确实是部大部头。尤其是对于刚看完大山诚一郎的《全员嫌疑人》的我,这个大部头显得稍微有些繁冗。 可能是对这本厚书存了恐惧心理,又或者机场人来人往容易分神,开始在机场时我还没读进去,但是慢慢的读进去之后,发现这本书确实很精彩,高超的叙述技巧和布局,以及细节描写,让我连连惊叹,不愧是村上春树推荐的作家约翰欧文写的小说,完全看不出所谓的传说中作者曾经拥有过阅读困难症的迹象。
故事还得从上个世纪中旬开始,这是一个关于厨师的故事。当然,并不是关于做菜,而是厨师意外失去自己的妻子,人生迷失后,带着失手杀死自己情人的儿子进行逃亡的生活。在故事的最后,厨师还是倒在了前警官卡尔的枪下,但是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保住了自己的儿子。所谓的逃亡也终于结束。整部小说总共跨越了漫长的半个世纪,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和黑色幽默。在这半个世纪里,可以通过约翰欧文流畅丝滑的细节描写,隐隐约约的可以看见美国在这50年的一些变化,可以推测这本书对于作者具有比较大的意义。
在流亡的过程中,虽然厨师父子二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实际上一直都在心里继续着,从逃亡开始的第1天就持续不断的仓皇,而在那之后,其实一直也都在不断的失去。
正如《绞河镇的最后一夜》的一个译者曾经在序里所说的,“人事无常,面对亲人离世等诸多不幸,应当坚强振作、自强不息。面对难以把握的纷纭世事,不应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哪怕冷眼旁观,也要做到头脑清醒,有所担当。身处逆境不屈不挠,同时寄希望于未来,正是典型的美国式乐观精神,这也是本书的精神底色”。
且先不管美国式的乐观精神的精神内核是否真正如此,在人事无常的当今社会,在这个意外频发的世界,面对各种变故和命运弄人,确实应该首先让自己头脑清醒,担当起自己的职责,迎面而上,同时不放弃对于未来的希望,而不是迷失自我,不断的麻痹自己,消极地逃避。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二):阅尽沧桑,方得始终
书封的背面印着本书作者约翰欧文说的一句话,“不要把你爱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趁他们还在的时候爱他们,因为你不知道故事何时就会结束。”没有些经历恐怕领悟不了这句话吧。人生总是在和他人相遇和离别,过往恩怨总会在某一天想起,爱也好,恨也罢,又有多少真的能随风而过。总会有沟壑留在心间,总会有遗憾无法弥补,那我们就只能爱在当下,纵使有一天爱会消失。
本书用欧文自己的话说,构思了长达20年。而书里的时间跨度则有50年之久,读者会看到主人公丹尼从孩童成为老人。这确实不好写,尤其里面对伐木领域的表述没有停留在表层和自我想象。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同时也为小说奠定了背景。
卡夫卡曾言,“我们需要的书必须是一把利斧,可以劈开心中的冰川。”那么这本书就如利斧一样。对伐木营的描写让我想到了很多,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但人类总会有相通的点。母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林场,不过当时已经不仅仅是林场了。这本书里也提到了伐木行当的衰退,绞河镇的未来亦将不能仅靠伐木存在下去。母亲告诉过我姥爷年轻时的故事,那时在我脑海里想象的情境,在阅读本书时就再次浮现了。有共鸣果然更容易理解书里的内容。我小时候亦在由林场发展成的镇子上生活过,每天去镇子里唯一的学校呆着,路上就会看到一车车拉着满满的原木驶过。不曾想,原木会和死亡相连。开篇安吉尔的死,不由得使我感叹。同时经验丰富的凯奇姆为了营救安吉尔折断了手腕,可勇敢只是凯奇姆的一面,让我对他有所着迷的是他仰天大喊这一行为。最后一句“!”是如此有力又无力。我又想起书封背面的那句话,甚至想对作者提出抗议。开篇就如此折磨,一个经常给丹尼朗读史蒂文森作品的少年,就这么没了,一个让厨师和凯奇姆怜爱的活泼少年,就这么没了。作为读者,我很不敢相信,一度希望安吉尔会随着滚滚原木漂浮到岸边,可他就这么没了。
我想,作者在这么写的时候也不是快乐的吧,但为了这本书,又不得不这么写。爱的人总会消失,这就是本书干的事。甚至在50年后让丹尼失去了独子,作者太狠了。我们总希望看书看剧能够逃离残酷现实,但这本书就是在让我们接受残酷。作者不是在给我们蜜糖,而是撒了把盐,我们却能够坦然了。阅尽沧桑,方得始终。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三):“趁你爱的人都在,每天都要不留遗憾的去爱”
这是一本拿在手里就感觉非常厚重的书,第一次读欧文的书,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学生时代看的那些大部头名著,开篇的人物关系,背景关系介绍的极为缓慢,需要非常有耐心的阅读。当然第一章节伐木场少年的死亡是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会让你立刻进入那个时间的绞河镇,你也想要和书中主人公一样,去了解当年发生的故事。
一开始故事就是围绕着厨师和他的儿子丹尼尔以及他们身边的朋友凯奇姆的日常,第一部分除去交代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时用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厨师之前的故事,如何来到绞河镇,结婚生子,这个部分的重点主要是围绕着2岁的丹尼尔如何失去母亲的故事展开的,在那些难熬的日子里,厨师身边一直有着凯奇姆陪伴着他,每次收工以后,深夜的凯奇姆总会来找厨师喝酒,厨师会给他做点心配着酒一起吃,他们像无数个之前一起度过的夜晚一样,聊天谈心。本来这样的日子应该会就这么一直继续下去,知道丹尼尔长大结婚生子,然而,平静的生活被伐木场的少年不小心坠入河中死亡打破了,在等待找寻尸体的这几天里,大家的心情都相当复杂,包括才12岁的丹尼尔,于是某天晚上,没能很好入睡的丹尼尔失手打死了父亲的情人,惊慌失措的父子俩人只能选择连夜逃离绞河镇,走之前还不忘将情人的尸体移去了情人的现任男友警察家,同时也跟好友凯奇姆打了个招呼。所以从第二部分开始父子俩就开始进入了新的“逃亡”生活。我们常说,旅行总是能让人获益匪浅,这本书里,这种感觉更是明显,父子俩辗转了很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丹尼尔也在这一路上收获了友情爱情亲情,不仅仅有收获的喜悦,相遇的快乐,陪伴的温馨,同样也有背叛的残酷,遗失的迷茫,告别的忧伤。每个故事,每个细节,都描述的非常细腻。虽然最终,跨越多年的逃亡以厨师死在了警察的手枪下告一段落,但是这不仅仅是一条逃跑的路,这同样也是父子俩的人生路。
最后的部分表面上写了丹尼尔写作过程,其实更多的是影射作者自己的创作状态,当接近60岁的丹尼尔终于失去了这么多年一直相依为命的父亲,并且最后连凯奇姆也失去的时候,欧文的这本小说写到了最后,丹尼尔也终于想出了一直想写但没能写出来的那句话。就像作者自己写在后记里的那样,他说他花了二十年时间去构思这本书,一直到想出来最后一句的时候,才开始写。这也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来到这世间,孤独的来,最终总是要孤独的走向死亡,但是当我们走这条路的时候,就算是孤独的,依旧应该享受在这世间的每一天,若爱的人还在,那就不留遗憾的去好好爱,好好享受这珍贵且独一无二的每一天。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四):珍惜当下 爱你所爱
《Last Night in Twisted River》是一部跨越20年构思的故事跨越半个世纪的长篇小说,我看着厚厚的书(共592页),愁容满面,不过好在泛读用了2个多星期终于读完,里面的语言有些过于直白,经历一系列离奇的事情,诉说几段故事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相互交织,全文并没有大起大落,如果说你想看看美国的社会变迁不妨看看这本带有强烈自传体的小说。
约翰•欧文是当代美国最知名的小说家之一,被美国文坛泰斗冯尼古特誉为“美国最重要的幽默作用”。他的作品呈现出高超的叙述技巧、独特的原创性和优美的文学性而独树一帜。
故事发生在1954年,在新罕不什尔州库斯县,丹尼是伐木营里厨师的儿子,因为误将简当做”熊”将其打死,他的父亲就带着他远走他乡,来躲避劫难,躲避“简”的警察男朋友的追杀。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人性,横跨半个世纪的岁月更替,在丹尼不断在经历角色的转换,儿子、父亲、爱人、朋友等等,丹尼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在误杀父亲的情人是不幸的,因为这样,他要背负一辈子的污点,而在未来的漂泊中是幸运的,有着爱他的家人、朋友,后来成为了作家。
无论我们遭遇到了怎样的境遇,都要积极面对,说不定就柳暗花明了呢。视欧文为偶像的村上春树曾写过的一句“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喜欢夏天的光照,风的气息,蝉的鸣叫,喜欢这些,喜欢得不得了”。我想接受无法改变的,才会让自己让周围变得更美好。
我想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珍惜当下,因为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当下是最能把握的。人生漫长且短暂,过程中一直充满着伤痛、离别、美好。好好爱你爱的人,不要等到失去才后悔。
人生是一条缓缓的河流,不会因为中间经历过什么岔路口,或遇激流险滩还是风平浪静,或急或缓,最后都会朝前流动。
以前就听说作家写关于作家的书是最难写的,因为里面多多少少会有自己的影子,不管欧文经历过什么,这本书确有略显尴尬的情节。没有看过作者的其他作品,不做评价,不过这本书总体来看,还是可以一读的。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五):在人生漫漫长河中,守护和追寻自己的所爱
这是一部没有耐心的人不会读下去的小说。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高中时期偷着读那些大部头名著的时候,随着里面的人物和线索慢慢推进。
本书从一个伐木场的少年死亡,拉开整个小说的序幕,诉说着厨师和他的儿子以及他们的朋友凯奇姆的日常。
厨师和凯奇姆都是悲惨的人,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所爱,但是他们又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遇到了彼此。
本来日子如此继续下去,平静度过,但是,厨师的儿子的一次失误,打死了厨师的情人,他们的人生再次被推上了另一条路。
一路的逃亡,让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风景,这场跨越多年的逃亡虽然最终没能让厨师逃脱警察的手枪,但是每个人依然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
厨师的儿子是幸运的,他一直是有人爱着,厨师爱着他,凯奇姆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保护他长大,而他后来也成为了一名作家,有着恩爱的妻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欧文,是村上春树的偶像,我还是第一次看欧文的作品,这本书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或者太多的惊喜,他的其他作品也很有名,我希望能有机会去读一下。
这本书有着很深的自传体性质,欧文据说也是构思了二十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经历人生的大部分事情,比如生死离别。
趁你爱的人都在,每天都要不遗余力地去爱。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书中的人的解说,更是对读者的忠告,我深有体会。
我的母亲和她的兄弟们因为一些年轻时候的误会多年不联系,再联系的时候已经是大舅去世了,我那个时候还小,但是能明显感觉到母亲的无力和后悔,因为在那之后经常看到母亲哭泣。
母亲曾和我说,生死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我能理解母亲的感受,当所有的争斗摆在生死面前,你的心也会变得阔达,你会想,这些到底值不值得,特别是亲人之间,想想小的时候一起玩耍,一起分享零食,一起上学,那些温暖会让你在争斗面前无地自容。
这本书其实有点啰嗦的,可能是作者想表达地更细致一点,毕竟构思了那么多年,又有自传体性质,内心应该是有更多的感受想表达,通过字里行间。
读一本书,也是读一个人的内心,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本书,更了解作者,也更了解自己。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六):一根线头
纯文学类小说,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作品,通常晦涩难读。作者们有意与通俗小说拉开身位,似乎非如此便不能体现文学之高贵。
小说之所以为小说,一切的前提是讲一个好故事,然后再论其他。
今日之作家则已然把小说变成了文字的戏法,翻云覆雨玩弄概念,此文学之幸乎?
说实话,为纯文学类小说撰写书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毕竟原著已经是晦涩难读,谁还要看佶屈聱牙的书评?
如果是专业学术研究还有情可原,普通读者没人会对满纸概念与名词的书评感兴趣。尽量说人话是一篇非学术书评的基本要求吧。
说回约翰•欧文,关于作者本人,不需我赘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百度。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算是欧文比较重要的一部小说,带有自传体的意思。全书篇幅巨大,跨越数代人几十年的时光,实则是作者本人成长的一个缩影,大致可以分成三段:
童年期,背景发生在新英格兰北部靠近加拿大的一个叫做“绞河镇”的地方。欧文笔下了得,虽没有刻意描绘,但北美针叶林地区的寒冷扑面而来。绞河镇是一个伐木工人聚集区,利用河流,把木头漂流到下流。伐木工依赖绞河生存,绞河也不断夺取伐木工的生命,二者相依相存却相互憎恨,像极了不幸童年里对于原生家庭的情感。熊与铸铁平底锅是两个重要的隐喻,你不知什么时候,熊就会闯进你的屋子,如同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对挫折与挑战,父亲教给儿子的办法就是抡起平底锅狠狠砸过去。可惜,生活总有意外,有时候你以为是熊,可其实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结果是灾难性的。欧文试图暗示自己的童年混沌而迷乱,很多他坚信不疑的东西后来渐渐发现都是虚妄。
中年期,逃离了绞河镇,走进花花世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过自己理想的人生,可无论如何努力,总有东西在追逐着你,让你片刻不得安宁,你得到的越多,同时也会失去更多,终于有一天你敢于直面那个你一直在躲避的东西时,恩怨皆一笔勾销。
老年期,做完了人生的了断,再一次回到绞河镇,一切都变了,一切又似乎根本没有变,基督文化中的临终忏悔与最终救赎,像极了儒文化里推崇的落叶归根。唯有恩怨分明,方能入土为安。绞河镇那最后的一夜,是一段人生的终结,也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真正的恩怨两清,是与自己和解,明了自己、理解自己、原谅自己。与自己和解,方能与这个世界和解,才不枉一场爱过恨过的虚妄。
企图用千字小文来概括四五十万言的欧文小说,无异于痴心妄想,我这里只是用浅显风格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来挑明一条暗线,帮助大家在步入欧文的文字迷宫时手里可以多一根线头,更多的还是由读者诸君自行探索为佳。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七):落叶归根
独立后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在慢慢发展,小说描写了由伐木工形成的聚居地,包含印第安人在内的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此,工作中不顾危险,以砍伐树木为业。众多的人在一起,有家庭、也有子女;有欢乐、也有纷争,这儿最终会演变为城市么?而当原始的伐木手段,通过水流运输树木的方法,最终被弃用之际,聚居地也就此消散。
作者欧文,以厨司一家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他们因暴力冲突而导致的“逃难”生活。丹尼因为误会,所导致的悲惨事情发生之后,父亲极力安慰着自己的孩子,努力让12岁的儿子平复心态,并就此开始了逃亡生活,焦虑始终伴随着父子俩,生活无法再恢复回曾有的平静。
作者和熊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纠葛,《放熊归山》讲述了动物园的熊回归自然的故事,这儿则有了熊的续篇,“回归自然”的熊来到普通百姓家中,不过却遭到户主的勇敢反击。夜间的欢乐,给人以魔幻,而当平底锅出现之际,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在这片偏僻的聚居地,如同西部世界的地方,会有秩序可言么?
厨司由美国逃离到加拿大,在伊魁特市的大街小巷遇到因扭特石堆,几块由石头搭成的酷似人体的“建筑物”,它们与狗拉雪橇、北极熊等一起构成因纽特的文化标志。早先加拿大因纽特人外出打猎,有时很难辨认回家的路,每到一个地方,就顺手搭起因扭特石堆,用来指引回家之路。四处奔波的厨司,自然也时常想着落叶归根,回到曾经养育自己的家乡。
小说写到了越南战争,《乔姆斯基精选》《美利坚帝国》提到战争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美国人也被游击战所拖累,无法摆脱残酷的战争。百姓逃避兵役的各种方法陆续出现,如丹尼的女友不停地和许多男人交往以生育孩子。拳王阿里因拒绝服兵役,被判处监禁。随着战争的纵深发展,国家先后改变征兵政策,先是有子女的父亲可以享有免征待遇,之后生有孩子的父亲不再享有延期入伍待遇。
小说不仅仅有越战,许多国际大事都有提及,如西贡时刻,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可以逃离国内避难,而大部分穷人不能自由出行,因为没钱也没机会。2021年发生的喀布尔时刻,让历史再次重演!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随后美国开启伊拉克战争,以报复恐怖活动。这些战争内容都被写入到小说之中,作为美国百姓,他们有着对战争发生的独自认识。
作者提到孤儿院,写到非法堕胎的内容,这和他的另一部小说《苹果酒屋的规则》有着关联。《苹果酒屋的规则》写到,孤儿院为孕妇做接生手术,同时也为那些无意养育孩子的女人堕胎。院长在孕妇胎动之际常常劝其生育,也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任务。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都出台法律,严禁自由堕胎。
小说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书的末尾又承接回故事的开始,不过内容显得有些重复。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八):一生会有多少舍不得
明天和意外,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这个世界,前一秒或许还是岁月静好,后一秒可能就会天塌地陷。没有一个人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遭遇到意外,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抢在意外来临前好好珍惜现在: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现在的眼前人。我们要“趁你爱的人都在,每天都要不留遗憾地去爱。”——《绞河镇的最后一夜》中,最擅长讲故事的约翰·欧文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十二岁的丹尼尔和父亲多米尼克原本平静的生活在绞河镇,但是一场意外迫使父子两不得不离开这个小镇而从此过着逃亡的生活。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他的父亲失去了自己的情人,而他们则一起失去了平静的生活。绞河镇最后一夜发生的一切,一直出现在丹尼尔的生活中,如影随形,左右着他的生活,决定了他人生的走向。绞河镇最后一夜以及之后他和父亲走过的一路——这一路的走走停停,不得已的四处辗转,这一路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灾难也好运气也罢,都成了丹尼尔创作时笔下的素材,他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从此丹尼尔为了创作而回忆,同时也因为回忆而创作。在回忆与创作中,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渐渐清晰了起来,他也逐渐思考感悟出了许多。
500多页的故事中,最感动人的故事在446页447页时出现——丹尼尔的父亲多米尼克最终被卡尔枪杀了。卡尔惊讶于多米尼克倒下前露出的奇怪笑容,卡尔当然不会知道,这个笑容是父亲多米尼克因为自己成功的给了儿子警示,使得丹尼尔可以脱离险境而发出的。多米尼克倒下前也吃力的说出了三个字“舍不得”。这个父亲舍不得放手,舍不得儿子。他这一生将近四十七年的逃亡时光都是为了保护心爱的儿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也宁愿以自己为诱饵而换得儿子的周全,他看到儿子的枪口对准了卡尔的头,知道从此儿子不用再面对这个人的威胁,他可以放心了。当丹尼尔抱着倒下的父亲时,他也不停的在父亲的耳边重复着这三个字“舍不得”。相依为命的生活中,一直保护着他的父亲是他的依靠, 他失去了最疼爱他的父亲,失去了他最珍惜的最爱的人,他怎么舍得他离去。
在绞河镇的最后一夜,父亲的朋友——暴躁的伐木工凯奇姆曾建议父子两选择留下来。如果当初选择留下呢?那么丹尼尔就不会经历这些冒险,不会有这些和灾难一样多的灵感,也就不会有作家丹尼尔了。但那将会是另外一个故事。只是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故事,我想,关于父亲对他的爱,对他的不舍,以及那些给予过他温暖的人的爱,丹尼尔都会深深的感受到。而他,也从此会格外珍惜,珍惜一切。
“不要把你爱的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趁他们还在的时候爱他们,因为你不知道故事何时就会结束。
——作者约翰·欧文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九):无私挚爱
独立后的美国,中西部地区在慢慢发展,小说描写了由伐木工形成的聚居地,包含印*安人在内的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此,工作中不顾危险,以砍伐树木为业。众多的人在一起,有家庭、也有子女;有欢乐、也有纷争,这儿最终会演变为城市么?而当原始的伐木手段,通过水流运输树木的方法,最终被弃用之际,聚居地也就此消散。
作者欧文,以厨司一家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他们因暴力冲突而导致的“逃难”生活。丹尼因为误会,所导致的悲惨事情发生之后,父亲极力安慰着自己的孩子,努力让12岁的儿子平复心态,并就此开始了逃亡生活,焦虑始终伴随着父子俩,生活无法再恢复回曾有的平静。
作者和熊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纠葛,《放熊归山》讲述了动物园的熊回归自然的故事,这儿则有了熊的续篇,“回归自然”的熊来到普通百姓家中,不过却遭到户主的勇敢反击。夜间的欢乐,给人以魔幻,而当平底锅出现之际,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在这片偏僻的聚居地,如同西部世界的地方,会有秩序可言么?
厨司由美国逃离到加拿大,在伊魁特市的大街小巷遇到因扭特石堆,几块由石头搭成的酷似人体的“建筑物”,它们与狗拉雪橇、北极熊等一起构成因纽特的文化标志。早先加拿大因纽特人外出打猎,有时很难辨认回家的路,每到一个地方,就顺手搭起因扭特石堆,用来指引回家之路。四处奔波的厨司,自然也时常想着落叶归根,回到曾经养育自己的家乡。
小说写到了越*战争,《乔姆斯基精选》《美利坚帝国》提到战争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灾难,美国人也被游击战所拖累,无法摆脱残酷的战争。百姓逃避兵役的各种方法陆续出现,如丹尼的女友不停地和许多男人交往以生育孩子。拳王阿里因拒绝服兵役,被判处监禁。随着战争的纵深发展,国家先后改变征兵政策,先是有子女的父亲可以享有免征待遇,之后生有孩子的父亲不再享有延期入伍待遇。
小说不仅仅有越战,许多国际大事都有提及,如西贡时刻,有钱人和有文化的人可以逃离国内避难,而大部分穷人不能自由出行,因为没钱也没机会。2021年发生的喀布尔时刻,让历史再次重演!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随后美国开启伊*克战争,以报复恐怖活动。这些战争内容都被写入到小说之中,作为美国百姓,他们有着对战争发生的独自认识。
作者提到孤儿院,写到非法*胎的内容,这和他的另一部小说《苹果酒屋的规则》有着关联。《苹果酒屋的规则》写到,孤儿院为孕妇做接生手术,同时也为那些无意养育孩子的女人*胎。院长在孕妇胎动之际常常劝其生育,也愿意承担抚养孩子的任务。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都出台法律,严禁自由*胎。
小说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书的末尾又承接回故事的开始,不过内容显得有些重复。
《绞河镇的最后一夜》读后感(十):人生的每一个篇章,都是重新开始
一首鲍布·迪伦的歌曲《愁肠难解》,让作家约翰·欧文有了灵感,把苦苦构思长达20年的作品有了着落,灵感迸发才有了这本《绞河镇的最后一页》。
小说主人公就是父子俩,讲述了50年来父子俩的人生际遇,也通过他们辗转漂泊的生活,反映了美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故事开始于1954年,厨师多米尼克·巴恰加卢波和儿子丹尼尔在辛罕布什尔州库斯县的绞河镇,这个地方主要以伐木为主,算不上繁荣的小镇,父子俩在伐木营的简易住房里为伐木工人做饭。随着机械设备的引进,工人们除了在运输木材的河道里发生意外,机械导致的受伤致残甚至丧命的工人也多了。丹尼尔的母亲就是在河道里出了意外,此刻溺亡的是一个叫安吉尔·波普。
在这个既偏僻又危险的地方,人们为什么还来着呢?人们在换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之前,肯定有着不得已离开的原因,而在新的地方我们又可以隐藏过去,开始一段新的人生。父子俩的颠沛流离至于一个意外,当厨师多米尼克深夜与他的情人也是洗碗工印第安人简在一起时,印第安女人身材魁梧加上散开又长又多的蓬松卷发后遮住了身体,让十二岁的小男孩丹尼尔误认为是熊闯入,用铁锅狠狠打了那个“熊”,导致简意外身亡。厨师把简运到了醉酒的警官卡尔家里,希望能嫁祸给卡尔。为保万一父子俩还是走上了逃亡之路,在离开绞河镇前,他们打捞了那个叫安吉尔的落水男孩,从他身上找到了一些身份信息,他不叫安吉尔,也不是来自加拿大,而可能是来自波士顿。同时,和老朋友凯奇姆交代了事情经过,并和他告别。
父子俩逃到了波士顿、后来又去了佛蒙特州南部温德姆县、加拿大的多伦多。他们一路不忘调查那个叫安吉尔的男孩,同时心怀仇恨的卡尔对父子俩穷追不舍。不管到了哪里,父子俩都与凯奇姆保持书信联系,凯奇姆也在不遗余力的帮助父子俩,凯奇姆总会给丹尼尔提出正确的建议,父子俩面临危险是给出提醒和拿出主意。
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因为父母的离异,欧文一直跟着母亲和养父生活,后来自己的婚姻破裂,母亲试图让欧文理解她和生父的恩怨,也告诉了欧文他的生父是怎样的人,使得这部小说透露着欧文对父亲的怀念和向往。主人公丹尼尔成为一个作家,他是如何创造出一部部小说,后来又遇到了他的“天空女士”,整部小说透露着作者自己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