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一本由[加]沃里克·F.文森特(Warwick F. Vincent)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湖泊》读后感(一):《湖泊》读后感
美国作家梭罗在其名著《瓦尔登湖》中曾写道:“湖泊是自然景色中最美也最富有表现力的特征。它是地球的眼睛;凝视湖中,人能够衡量出自己本性的深度。”不过,说到湖泊,脑海里一想到的还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所描绘的杭州西湖。后来才知道,西湖不只杭州有,惠州西湖、雷州西湖也挺出名的,而苏轼也不只写诗赞扬杭州西湖,另两个西湖也是得了他的吟咏的。可惜,不管哪个西湖,自己至今还是无缘得见。不过,西湖虽然没见着,却是游览过东湖的,嘿嘿~ 这次花四五天看完的《湖泊》(邓天旸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10月第一版)却不是一本人文地理读物,而是一本关于湖沼学的科普作品。作者沃里克·F.文森特(Warwick F.Vincent)是加拿大魁北克市拉瓦尔大学生物学教授,以研究北极和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而闻名,对湖沼学与海洋学很有研究。 这书是牛津通识读本之一,挺不错的科普作品,还是汉英双语版的,只是自己自毕业后,就把英语归还给老师了,所以看这书,就只看完国文部分而已,英文部分就自动省略咯。 看这书让自己又认识了一门很少听到的学科——湖沼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越分越细,虽然自己没当科学家的资质,但是遇到一门没听过的学科,还是很有兴趣去了解一下的,有些内容或专业术语即便看得一知半解,也看得津津有味。 再有就是从这书中,知道了世界上不少湖泊的特殊之处,不过,那么多名字,估计过一阶段就会忘光了吧。有些小遗憾,书中提到我们国家的湖很少,貌似就一个太湖,还是作为反面教材,而我们引以为傲的三峡大坝水库在作者笔下也流露着担忧。不过,想着这几年,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实行,或许作者的担忧最终会仅仅只是担忧吧。正如作者所说的“虽然我们或许是整个生物圈最强大的实体,但我们和我们星球的环境有着密切的互惠关系,并在保护环境完整性以及我们高度依赖的生态系统上有着既定的利益。”保护湖泊应成为人们的共识。
《湖泊》读后感(二):湖泊的遐想
说到湖泊,你会想到什么呢?是“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还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抑或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呢?湖水给人的想象总是无穷尽的。各朝各代描绘湖水的诗句也很多,正所谓“一百个人里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作为一种陆生水体系统,湖泊被喻为‘大地的明珠’,遍布陆地的各个角落。湖泊既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又共同有某些相同的基本特征”。
位于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的Crater Lake,也就是书中提到的“克雷特”湖:它是一个火山湖,它安静地如同一个宁静的镜面,每年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火山湖岸边度假。
湖泊对于整个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起着很重要的因素。对于环境学家而言,他们将湖泊视为和大气层交换气体的活反应堆;而对于普罗大众的我们,拥有一个有质的湖泊,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饮用水、水力发电和渔业等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
生活中,我们更好奇的是:为什么湖水会有不同的颜色?有的是像宝石一样的蓝色?还有的像海藻一样的草绿色?颜色受到不同湖域、或者对于同一湖水不同区域的溶解物和悬浮物的不同而不同。
“最纯净的湖水是深蓝色的,因为水分子能够吸收绿光和红光,红光吸收程度更高;剩余的蓝光光子则被散射至各个方向,绝大部分都向下,但也有少部分回到我们的眼睛里”。
那草绿色的湖水是怎么回事儿呢?“那是因为水中的藻类一般会引起水色变绿和水质混浊,这些藻类细胞和群落含有叶绿素以及其他捕捉光的分子,能够强烈吸收蓝光和红光,但不会吸收绿光”。这也就解释了湖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颜色了。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这首久唱不衰的歌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每当我们唱这首歌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湖面上会有一层层的波浪?说的文艺一点儿:当风轻轻拂过湖面时,会泛起层层涟漪。“这些小波浪会被风的阻力带起来,由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将其拉回湖中,波浪又跌入波谷”。于是就产生了层层的涟漪。
湖泊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也需要得到很好的治理和保护。如果不加节制的滥用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被湖水所吞噬,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很多因素:如降雨量、气候变化、湖水的养殖业、食物链等都会影响湖泊的健康发展。想要和生态平衡稳定的相处,就必须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并在保护环境完整性以及我们高度依赖的生态系统上有着既定的利益。湖泊和很多物质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例如它是“连接大气和海洋的渠道”也还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从宏观方面看,人类利用湖水的水系进行水上运输系统,到每年的雨季,防洪治洪;从微观方面,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是人类社会的关键资源。所以,保护环境、保护湖泊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湖泊》读后感(三):湖泊知识全知道
看书时间:2021年11月16-18日
这是一本集合生物、化学、物理于一体来介绍湖泊知识的书,这本书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当前的湖泊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什么是湖泊、湖泊的诞生与死亡、湖泊的生态系统、湖泊与我们的关系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本书是绝佳的科普和通识教育读物。作者在短短的八万字篇幅内,将百年来的湖泊研究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有趣,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从湖泊的定义来看,湖泊即被陆地所包围的水体。但是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对淡水生物学家来说,湖泊就是陆地上的绿洲;而环境学家则从化学角度出发,将湖泊视为和大气层交换气体的活反应堆;对生物学家来说,湖泊是丰富的信息库,可以告知过去和现在,并引导我们制定未来的计划。
湖和池的界限并不是很明显,纽芬兰的人们把大部分的湖都叫做“池”。所以“湖”和“池”最好一并讨论,而在泛指各类水体时,则使用“湖泊”一词。
湖泊的起源多种多样:由地壳运动构成的构造湖,冰川侵蚀或退化形成的冰川湖,河流冲刷而成的河成湖,火山口湖,河边湖,陨坑湖和其他类型的湖泊,包括人类建造的池塘和水库。
最激烈的湖泊形成过程都是火山运动的结果,小行星撞击而成的陨坑也能够成为湖泊的湖盆。
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则成为湖泊的死亡。湖泊的死亡和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达尔文说,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诞生于海洋。
湖泊可以被看成一个小型的海洋,它既可以独立的自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又可以是连接大气和海洋的渠道,是周遭环境的集合体,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
湖泊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营养物质。消费者则是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异养生物,食草动物为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为二级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各种异养细菌和真菌,它们将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
近50年来,中国平均每年有近20个天然湖泊消亡,75%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另据世界水论坛发布的调查报告,全世界一半以上的湖泊和水库正面临大规模生态威胁,危及全球环境和10亿人口的饮用水资源。由于气候变化、污染、不良灌溉,使得全球各地的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效能下降。
人口增长和全球变化对全球范围内湖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提醒着我们关注全球变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为筑坝拦水建筑的水库的负面生态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其次是全球范围内湖泊面临的富营养化趋势,这些都是湖泊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湖泊》读后感(四):上善若水,湖水若何?——读牛津通识读本《湖泊》
对于水,除了生存之必需,中国先人有很多哲学的思考。老子称“上善若水”,孔子感叹“逝者如斯”,穿越时空的人生感悟打动人心。作为重要水源聚集地,湖泊更是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苏轼笔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湖,孟浩然毫端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洞庭湖 ,陆龟蒙所写“ 东南具区雄,天水合为一 ”的太湖、贯休眼中“ 百虑片帆下,风波极目看。吴山兼鸟没,楚色入衣寒”的鄱阳湖,均灵动活泼,极具美感。
美国人梭罗的《瓦尔登湖》,将自然考察和人文写意相结合,成为书写湖泊的名作。《湖泊》书中,也特意提到了梭罗和瓦尔登湖。《湖泊》是本通俗的科普作品,从阅读感受来讲,和诗词的形象生动不是一个套路,本书以“湖沼学之父”福雷尔对日内瓦湖的深入研究为引子,对地球这一蓝色星球上的湖泊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湖泊》可称得上一本湖泊知识大全。沃里克·F. 文森特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湖泊研究进行系统阐述,全书分七章,内容包括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水的季节性混合运动以及湖泊与周遭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在作者看来,湖泊是活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地球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书中有关湖泊的知识,俯拾即是。以0.002平方千米为起点,据高分辨率卫星图统计,全世界约有1.17亿个湖泊,总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最深的湖是贝加尔湖,最大的湖是里海,最古老的湖是伊塞克湖,海拔最低的湖是死海,水域透明度最高的湖是克雷特湖;火山湖的二氧化碳逸出,会形成类似核爆的蘑菇云,造成巨大灾难;不远万里在淡水湖和海水间迁徙的鱼类;世界淡水中日渐常见的污染物是药物、微塑料;生命入侵对湖泊生态造成的破坏;湖泊浮游植物的四大种类硅藻、绿藻、植物鞭毛虫、蓝细菌。
书中提到了中国的三峡水库和太湖水华。三峡大坝的发电、防洪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作者看来,环境代价也会逐渐显现,如长江洪泛平原上的水位降低,可能会加剧“蜗牛热”或和血吸虫病发生率,被淹没土地中的汞会进入水体,并在食物链每一环积累。这些都对我们是有益的提醒,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当是减轻生态恶化压力的应有之义。
太湖蓝藻多次暴发,致当地引水困难,已成为屡被提及的新闻。 网络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湖曾多次(1990年、1994年、1995年、1998年)发生饮用水污染事件,都集中在北部湖区主要是梅梁湾的水厂,发生在盛夏(7月或8月)。 2007年5月28日晚,污水团进入无锡贡湖水厂,自来水恶臭难当,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29日,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各大超市里的纯净水被一抢而空。30日上午,无锡市很多公司就已经开始放假。无锡市除锡东水厂之外,其余占全市供水70%的水厂水质都被污染,影响到200万人口的生活饮用水。
笔者多次站在无锡名景鼋头渚水畔,满眼浩淼的波涛,体味观沧海般的意境,但混浊的湖水,往往扫兴地阻塞了我的诗意。
2007年5月30日,在太湖边堆积的蓝藻水华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逐水而居的历史,动感的河流、平静的湖泊,都是养育人类的母亲。面对湖泊,我们应保持足够的敬意和尊重,合理利用,不要伤害。雄安新区的设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白洋淀的存在,白洋淀的水质多年来并不乐观。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切实落地,白洋淀也好,太湖也好,洱海也好,都会迎来一个新的面貌。
上善若水,那么湖水若何?作者在书的结尾如此总结:湖泊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是活泼的“慢河”,水在其中流动、混合和反流;是连接大气和海洋的渠道;是周遭环境的集合体;是过去和现在变化的哨兵。
梭罗把湖泊比作“地球的眼睛”,擦亮这些眼睛,让湖泊都能明眸善睐、气象万千,这是人类的责任。
《湖泊》读后感(五):静如止水的湖泊,藏着性格迥异的它。
关于湖泊,我们有着很多想象,大多是来自于对它"外表"的感叹和赞美。但关于它的深处,我们感受的并不多,也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湖里有怪兽的各种传说。但看完这本牛津通识读本的《湖泊》,用着一种更加科学的维度,向我们展示着湖泊的"心之深处"。
-妆面多变的湖
"妆面"也即是湖水的颜色,并且非常多变,你一定找不到拥有一样颜色的湖泊。这也是因为,湖水的颜色,受着湖中的物质影响。而一万个湖,就大概有一万种内在体系吧。
不仅如此,湖水的颜色,还受着阳光和水的作用,而呈现。水能吸收阳光中的红绿光,特别是吸收红光更多,自然剩余的蓝光,就被折射到了各个方向。于是我们看见的湖水,大多以蓝色为主,并且最纯净的湖水呈现出的是深蓝色。
但因为湖泊里藻类的原因,藻类的叶绿素吸收蓝光和红光,因此剩下绿光在外"逍遥",也就和之前的蓝组成了蓝绿色的湖泊。不过呀,还有一些特别的藻类,会在不同时间吸收不同的光,导致湖水的"妆面",一天还可变换呢。
-水里的跷跷板
风会带来波浪,众所周知,但又不仅如此,湖面上吹过的风,还能带动水中的变化。当持续不断的有风吹过湖面的时候,被风吹方向的水,会不断增高,自然湖泊的水面(准确地说,应该是薄暖水层)开始有了斜度。当风停后,高水位的水会流向低水位,振幅开始了,就如同跷跷板一般。
也带动着温跃层的振幅,温跃层是一种介于博暖水层与厚冷水层之间的,这样的振幅,不仅让湖泊如同钟摆一样,同时也将深层水的营养带到了浅水层,使得整个湖泊实现着有"营养价值"的循环。外界的这股风,如同蜜蜂传花粉一般,风靠着自己的"能量"带动水湖泊的震动,让其变得营养而健康。
这是往常的我们,当风起时,所不知道的湖泊之心的变化。
-"分裂"的湖泊
不同深度的水域有着完全不同的差异,就如同,你探测到了一个人的潜意识一般,他不仅可能和日常的他非常不一样,甚至还会变成一个与之对立的他出现。在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地区的万达湖,便表现出了这样一种"极端"的状态。
万达湖因地理位置,终年结冰,但科学家探测的时候,发现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就是探测湖泊的深度越深,湖水的温度越高,而在它的底部,湖泊温度可达26度呢!似乎如同一个万年冰湖,却有着火一般的内心炙热。
而造成这样的"性格分裂"的原因,竟然是盐的浓度,它受阳光照射影响而导致的。突然就想起了,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有着不谋而合的感觉。
整本书,通熟易懂,内容丰富,也让曾经在我心里"静如止水"的湖泊,瞬间变得"调皮"了起来,似乎知道了它的更多秘密一般。了解湖泊,从这本书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