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单数》是一本由[日]村上春树著作,文治图书·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一):村上春树,老未必佳——第一人称单数
趁着高铁一个半小时的行程读完整部8篇短篇小说集,回忆得起来的感触是:语言风格一如往常,故事内容愈发单薄,启发思考不予置评。希望继续坚持出版作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无音乐,不村上,行文从始至终都以爵士或古典音乐贯穿。
堆砌抽象概念,有强行拉人思考的嫌疑
总体来说,是一个可读性较高的小说。
自己的一点想法,见笑了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二):品川猴
整本书才十万字,八个短篇。最喜欢《品川猴的告白》这一部。
村上用这么小的篇幅写出了爱之不能得的极致的孤独。
在日本这样的社会里更容易体会孤独吧。
读完之后,合上书,忍不住又读了一遍。这只猴子的形象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第一次去日本就住在品川,有时候看电影车牌还会特地看一下是不是品川车牌。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三):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封面设计欠缺村上风格,内容未知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四):希望一直写下去
在去成都的高铁上一口气读完了。 几乎每个故事都可以展开来写,变成村上拿手且我永远看不腻的长篇小说。 1949出生,30岁才决定要成为小说家。经常旅居国外,边写小说,边参加马拉松,每天跑步,开车和太太旅行。多次被诺奖提名,但每次陪跑。本人一点不在乎。喜欢吃蔬菜,养猫,爱爵士乐和养乐多燕子棒球队。如今72岁了,还在写,身为他的粉丝实在幸福极了。 可能也真是老了,这本书中有多处关于生死,衰老和回忆的剖析。但真的很耳目一新,有很多哲学性的思考和领悟。 好喜欢《品川猴的告白》中,关于那只猴子偷喜欢女人的名字的能力的想象。极致的爱恋和孤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猴子可太懂了。 也对《和披头士一起》中,“我”的初恋女友以及她哥哥的故事好奇。好希望大叔能展开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狂欢节》中奇丑无比又魅力无穷的女人,的确吸引人。好像历史上的传奇女子。聪明魅惑却危险十足。 期待下一部作品。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五):我永远喜欢村上的短篇
上一次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还是在什么时候呢,大概很久很久了吧 村上应该算是我读的作品最多的作家了吧,他的长篇有我钟爱的,也有我觉得乏味的,但他的短篇,无论是散文,旅游随笔还是这部十一月新鲜出炉的新作,都给我十分快乐的阅读体验 以下篇目: 1.在石枕上(村上经典开篇,追忆一个女人,前段很吸引人,但内容太老套了,这一篇只能说平庸) 2.奶油(带有悬疑和梦幻色彩的一次赴约,但大段的说教令人反感) 3.查理·帕克演奏波萨诺瓦(这篇比较偏散文性质了,现实与虚幻的结合,又有足够的时间跨度织造悠远的感觉,最突出的还是村上对爵士乐的执着疯狂塞私货吧) 4.和披头士一起(我最喜欢的一篇!运用希区柯克悬疑电影里我最喜欢的“麦格芬”技巧,尤其是一边听着The Beatles的歌一边看这一篇简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 5.《养乐多燕子队诗集》(应该也是散文吧,村上写的诗真有趣啊) 6.狂欢节(主人公与F的因缘际会让我想起了《重庆森林》里金城武和林青霞的邂逅。我懒得去搜舒曼这首主人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钢琴曲,耳机里放的是《星际牛仔》里的配乐,也超级享受) 7.品川猴的告白(也是很喜欢的一篇,平川猴偷走女人名字的设定是村上风格最突出的隐喻和象征,我看不懂但感觉很有创意) 8.第一人称单数(与书同名的短篇啊,我们大概都对自己说不上完全的理解吧)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六):让我做个讨人厌的家伙吧
对于我来说,看村上春树无论如何都是开心的事情才对,但是啊,说起这本书,还真是难办,令人头疼的事情啊。
糟糕透顶,实实在在的糟糕透顶,从封面开始的糟糕透顶,若是要举一本书作糟糕透顶的书的例子,这本书实在当仁不让,这个封面,更是丑陋至极,何来如此丑陋的封面呢?但凡愿意多用一点心也不至于会有这么丑陋的封面,长了见识,书的封面可以丑到这种程度的,可以说绝无仅有了,从前上海译文的平装本封面说不上好看,但也绝不至于让人生厌,而这个,只能让人摇头,说一句糟糕啊,糟糕啊。
平心而论,看看这八篇短篇的标题,好比一场村上春树风味浓郁到无以复加的盛宴,但是啊,再好的食材交给蹩脚的厨师来做,只能是倒人胃口,失望得无以复加,何苦要做这样坏的事情呢?所谓自知之明实在宝贵,看到昂贵新鲜的食材禁不住诱惑而跃跃欲试的烹饪爱好者,实在不应该戴上厨师帽来处理这些食材。
这本书的评分是7.6分,关注的友邻打出了8.9分的高分,这里面有译者有出版社和出版社的编辑,一切也就不难理解了,否则关注的友邻打出这样的分数,我只能认为大家得了失心疯,或者是昧着自己的良心,不,是没有心,人,不能没有心。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七):村上春树永远的神
村上君的新书,包含了8个短篇,一直比较喜欢短篇,这本新书村上君的发挥十分稳定,混在其他短篇集之中也完全没有违和感。除了《品川猴的告白》可以看做是《东京奇谭集》中《品川猴》的续集,其他都是新的内容。
村上就是有这种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到底是是真的发生过的故事这是村上君虚构出的故事”这样的疑问。无论是学生时代的女朋友,还是神宫球场打棒球的的养乐多燕子队,无论是与“我”一起听《狂欢节》的样貌丑陋的女骗子,还是会说话会偷心爱女人姓名的猴子,都栩栩如生,小说中情节扑面而来,很有画面感。
八个短篇,最后一篇是与本书同名的《第一人称单数》,“我”在某天因为某个原因穿上了平日几乎不穿的西装,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有点违和,因此进入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中。不禁让人想到《1Q84》中那个天上有两个月亮的不同寻常的世界。“简直没脸没皮!”那个女人说。全书在此处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我一直认为村上君作为一个作家,几十年一直保持自律的生活,稳定的作品输出,实在是十分难得,在一些疯狂的艺术家之中似乎有些格格不入,正是这样的格格不入,又突显出强烈的个人色彩,是其他人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
最后吐槽一下封面,有点十年前二流言情小说封面内味儿了。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八):一个眼误——读《第一人称单数》发生的事情
因咨询来访的缘故,我阅读了村上春树的这本小说集。有一个很意外的收获,很感谢这份机缘。酝酿等待了很久,将它写出来。
之前看到一个采访《村上春树专访谈艺术责任》,在采访中村上说到“小说的根本是体贴感”,让我忽然明白了一直以来看村上的小说的感觉,那种将无以言说的部分语言化之后的身体的通透感,其实来源于小说家的努力——体贴。这个过程就好像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自己的感觉被语言化,而被深深地共情了。
这本《第一人称单数》,我一直看走眼,看成了“第三人称单数”。看了大半,才发现这是“第一人称单数”。
差别一个字,差别一个人。“ta”,和“我”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一个是他者,一个是自己。这个差别是关于一个边界,也是关于一个世界。
当我把“我”看成“ta”的时候,也许无意识里面,我拒绝承认,这些让我感到共情的体验,是在我自己这里也有发生的,所以我把这些体验投到他人身上。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只有这些体验是关于“ta”的,才能让我阅读的时候感觉舒服,那里面有一种安全距离。不管是因为什么,很显然,村上春树的这个体贴是发生了作用。这个作用,让我在和“我”相遇的时候,有那么一点儿化学反应,产生了这个对书名的误读。这便是许多时候我们的种种“口误”、“笔误”、“眼误”等等的心理学机制。 那到底这本书里面写了什么呢?体贴到让我想要回避。
自己去看。。。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九):恳请那些打四星五星的朋友给我指点迷津
这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读村上春树的书。
大学时看过同学的《挪威的森林》,但是只挑“精彩”的部分跳着看。后来也看过一些随笔、散文,但终究是翻翻而已。
为什么这么正式地读这一本呢?大抵是因为正在同时阅读好几部短篇小说集,正巧看到村上也新出了,于是一并读了。
读罢,只能用失望至极来形容。
我不知道这种“类自传式”的抒发感想多于描述情节的文字到底算不算的上小说,至少在我看来,更像是把平时记录的无法放到长篇中的“边角料”,拿来整理一下,稍微补充一些内容和情节,就编纂成集了。这类倒不是不能写,但最好不要冠之以“小说”的名头吧。 而且,你是村上春树啊,写成这样真的好意思?这样的文字,是个人都能写吧?
也许是我没看懂,或是太肤浅,或是村上一贯的风格,又或是同时读的无论毛姆还是大山诚一郎,都是用细节支撑起整个小说结构,总之对于手上的这本,像是泼墨的山水画又像是儿童简笔画的文字,模棱两可的人物刻画,囫囵吞枣的情节描绘,实在不合我的胃口,欣赏不来。恳请那些打四星五星的朋友给我指点迷津。
唯一的收获是舒曼,因为我分明记得,那个在北方冬日午后的暖阳下,听着《狂欢节》缓缓入眠的我,睡得是如此香甜。
《第一人称单数》读后感(十):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单数》|平行时空里有另一个你
如果没人提醒你,你会记起村上春树已经年过七十了吗? 如果我要告诉你,世上还有一个十八的村上春树你信吗?
暌违六年,村上春树携着这本《第一人称单数》回归!“第一人称+单数”看起来就是很孤单的两个词呀,但是,却仿佛又不孤单,因为或许还有一个平行时空,那个时空的你在陪着这个时空的你。
《第一人称单数》由八个短篇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不长,整本读完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但是,书中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文字却会告诉你什么是爱,什么是死,什么是平行时空里的另一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