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画家朱新建老师的一篇短文,叫做《过来》。文章不长,可以算是超短篇小说,但是写得相当好,看过让人时常回想不已的那种好。网上直接搜索找不到,关于他的内容大多是他的画作,要不然就是他的亲家王朔老师。既然如此,我这里直接给出一个地址好了:
《山水圈2021(系列04),怀一》
每个人看过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我先谈谈我的看法。大体上我认为这是一个讲述命运变换的故事,知青们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变化,为了庆祝这一时刻,他们准备牺牲一条狗。于是,狗也同时迎来了自己的命运变化。然而,命运本身又要高于地上所有的人,命运不会被人左右,它有自己的安排。借助于他人之手,命运让几个贪嘴的年轻人大吃一惊,然后唤醒了他们的人性,并在那人性的观照下落荒而逃。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故事的叙述层面上讨论,认为讲述了一个类似杀手那样的故事。杀手因为和刺杀对象太过亲密,相处时间太长,因而产生了感情羁绊,最终导致任务失败。这是杀手职业规则中明确要杜绝的现象,但总有杀手忍不住违背。所以,这其实是在说人性的伟大。朱老师的故事按照正常的处理方式,应该把力量用在知情们前去杀狗这件事情上,他们是否还下得去手?他们内心是否有挣扎?但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干脆引入了不可知的外来力量,免去了几个知情的两难选择,让他们直面命运的无常。所以到了最后,读者会怀疑那条狗究竟是不是狗,会不会是有所隐喻?
《过来》的篇幅很短,大概两三百字。但是从结构上看,也依旧遵循了故事的所有要求。先是交代人的处境,因为处境而产生的欲望,因为欲望而要采取的行动。然后是行动受阻,人们开始想办法,试图越过障碍达到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因为行动的缘故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最后矛盾终于突兀地爆发,欲望全消,人物完成了自我救赎,变成了和刚开始完全相反的人,做出了完全相反的行动。结尾时保留了一个悬念,让最终一幕长久地停留在读者心头,并且在随后多年里反反复复折磨他们的心灵。
所以好故事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最初的动机和实现的结构。《过来》的动机非常明确---那天我们要去杀一条叫做过来的狗。这一句话就已经足够了,虽然说这句话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好故事的元素已经得到了体现。有动词,杀,这是一个关于杀戮的故事。要去,将来进行时,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有悬念。过来,名字,一条土狗有自己的名字,意味着它可以从无数同类中被区分出来,是一条特别的狗,那么人们如何会去杀死一只有名字的狗呢?还有“我们”,意味着是主观视角的亲历故事,确定了应该选择什么视角写作。
即便是写一个长篇故事,有很复杂的人物和情节,也应该遵循以上的原则。因为故事是写出来给人看的,需要有稳定强大的动机,方便读者跟着看下去。然后才是按照结构,一点点铺垫构成整个故事。一开始不需要写很长,写很细,迷失在“我正写故事”的感受里,这样往往无法继续下去,只留下一些相对不错的片段和章节,而这些玩意儿无法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哪怕文笔再烂,行文再仓促草率,先完成故事的大纲是好的。可以在一开始就确定,大纲和梗概是不是有问题,能不能丰富完善之后变成一栋漂亮的房子。骨架是好的,人才会有继续投入其中并且完成的冲动。
在随笔类的短文里也是同样,有的人说想好核心观点就可以动笔,有的人说想好金句就可以为了这点醋做一份饺子,还有的人说先想到了如何结尾那就可以一路不停地写下去。这些都说的是一回事,他们确定自己找到了核心构架,后面就只剩下铺瓦片刷白墙一类的事情。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写大纲和梗概是很土鳖的事情,不利于自己的才情挥洒。3000字之内的确不需要,但是3万字以上人很容易写着写着就把自己给写丢了,不晓得自己下一步应该写什么。没有施工图纸随手盖房,就会有这样的结果。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的时候,大概也需要反复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切应当围绕复仇而进行。《安静的美国人》虽然很文艺,但是从头到尾都围绕着同样的一件事展开:“我”为什么要谋杀自己的好朋友,这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否则的话,王子的生活有太多可以写的,河内的亚热带风情也有太多可以写的,但未必在故事的主线上。
土鳖有土鳖的道理,而且这是前人无数次落坑得出的总结教训,还是值得听一下的。不信邪也没有关系,事物反正会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无非就是多废掉一些文字而已,多有几次重来罢了,同样也是一种训练,同样会有收获。
我有位朋友最近正打算写小说,零基础,所以写了以上这些话。这些说法应该算作是常识,但我猜也应该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听过,其中一些人多年来可能不止一次也动过写故事的念头。那么,可以看一下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