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新十年》实在是一本埋了不少彩蛋的书。
有人认为的彩蛋,是姗姗来迟的《后记:吃出来的沸腾新十年》里面开列的参与本书共创的几百位业界英杰的留名;也有人认为,是已经开始进行的《我和我的沸腾新十年》的系列拜访;更有人认为,可能是正在调研论证的新篇《沸腾大变局》……
都是,也都不是。这个最大的彩蛋,其实来自于区区不才在书中留下的一处看来实在是有些是废话、且和本书内容关系不大的记叙,原文如下:
顺便一提,我和林师兄定约写书时,体重230斤,书成付梓之日,体重140斤。虽然并非全部因为写书“消耗”,但90斤的落差不仅是个人健康上的极大收获,也成了林师兄时常拿来向各路英豪证明我们“呕心沥血”的一个佐证。
图片
2018年,Big Sur
顺便说一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体重已经停留在136斤上许久不动了,而我的身高是183.5cm。
图片
2021年,重庆
对我的体重的变化最有感知的,当然是林军。
话说本书写作并非一帆风顺,林军对书的颗粒度和历史认知要求的很严格。本书的写作是模块化进行的,一个数万字的模块交给他,如果没有成功的第一手的拜访(拜访失败是常事),或者没有到位的认知,他常常是会直接打“回票”的。有些地方我俩反复修改,改到他也没有耐心改的时候,大发雷霆的时候也是有的……有的时候,甚至会沮丧到我自己都没有勇气前进下去的地步。
但即使如此,在三年充满挑战的日子里,有时候甚至打退堂鼓的话都到了我的嘴边,因为我觉得林军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但是,他本人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劝退我的话。
图片
2020年,深圳,大疆总部
书成之后,我询问这个原因,他的解释是:“我相信,能像你这样减下来近100斤的人,是不会没有毅力完成这本书的。”
这是一个让我落泪的细节。
当然,减肥过程更多的是极大的欢乐,比如江南春老师就时有察觉,有一次我们在皇冠假日酒店的户外茶座见面,他就问:“你怎么看上去完全瘦掉了?”然后,从宝贵的交流时间里,抽出了20分钟专门听我讲述心得。晚风中,我不敌寒意,提出回到室内接着访谈,他开心大乐说:“看来瘦人也有坏处,就是不经冻!”
图片
2018年和江南春老师
陈宗周老师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见面的频次足以让他洞悉我的每一阶段的变化,而相应的变化则是,从每次到底是给我吃个苹果还是吃个橘子中犹豫,变成了频频夹菜、大方上菜,并频频催我多吃一点。
好友陶然兄、徐志斌兄对此也极为关心,在我的文章评论区、朋友圈里,凡是提及《沸腾新十年》的,他们大都要在下面追问:“别的事暂且莫说,你先把你减肥的事情讲讲清楚再说。”
促使我把这些经验提炼成丹、并且和几本参考书打包成一个“教程”的,是我百度时期一位极其注重吸收知识和提升学习效率的老领导,在他的要求下,我把最核心的心得做成了一组文件。此后,只要我在拜访中提及过这个“教程”,受访者不管年龄几何、是身家百亿还是身家千亿,也无论是男是女,几乎100%会主动加微信并索要不休,而这是此前的拜访中未曾体会的……以至于,时常以长姊之待幼弟的态度关心我的才女姐姐们如梁宁、李黎、黄洁莉诸位,都怂恿我干脆做成一组知识付费课程,她们保证会比《沸腾新十年》更好卖,这话自然噎得林军师兄直翻白眼,甚至打电话来专门讨论这事,最后他的结论是——你得写个后记的后记,把这事儿给读者们说明白了。
图片
2021年和江南春老师
于是有了此文。
话说,2018年5月我和林军定约写书时,体型极为不堪,为此我专门挂了北京协和医院的减肥门诊。哪想到医生正眼都没看我一眼就说:“你的问题我解决不了,退了号去挂外科,做缩胃手术去吧”。
这便是我减肥历程中唯一一次得到专业人士的“指点”。
2018年的初秋,我和家人去贝加尔湖旅行十日,期间不免尝试了俄餐、蒙餐、塔吉克餐、乌兹别克餐等等,这些餐饮的肉蛋奶含量都颇高,所以我抱着回来胖5斤的悲观想法,但是结果令人惊讶的是,回来一称发现瘦了11斤,平均每天1斤。
图片
2018年,贝加尔湖
我觉得这很不科学,于是到处查书,直到在微信读书APP里找到了一本《我们为什么会发胖》,作者:盖里·陶比斯。
这本书的结论很简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对抗进入农业社会前的食物来源不稳定的问题,人体的进化使我们的身体天然偏好储备能量,而储备的方式,是在身体摄入能量时积极将之转化为脂肪细胞存储起来,这个转化的速度很快,类似于手机充电,插上就开始充能,拔了就开始放电。
那么,关键的问题是,身体如何判断你在给自己充电并启动这个转化程序,非常简单——根据血糖水平。
也就是说,血糖水平一升高,肌体就开始积极转化摄入的能量为脂肪,因此,避免摄入高糖、高碳水,进而保持血糖水平稳定,是最基础的原理。
(这本书还有一个更理论化、更深入的进阶版本,叫《肥胖代码:减肥的秘密》,但我个人认为读第一本即可)
图片
2018年,珠峰大本营
那么,除了坚持多摄入蔬菜、蛋白质、适当的脂肪和全谷物以外,另一个要考虑的是食物的形态对血糖影响很大,简单说来,身体吸收液体(含糖饮料、果汁)的效率高于半固体(粥、粉、面、糊),半固体高于固体(米饭、面食),所以,一切含糖的饮料、果汁、稀粥、糊状物和精米白面的加工制品都是要避免的,最好的主食是全谷物,例如全麦面包、糙米发芽饭、蒸煮的芋头、土豆、南瓜等等。
为什么不是干脆把碳水一去了之?因为,研究表明碳水过低会导致一系列疾病概率增加;更因为像我这样重脑力、轻体力的工作形态,而大脑是只能使用葡萄糖的,所以要吃优质低碳水/全谷物,所以我不是生酮饮食。
那有人也问,是不是有个食谱啊?
有,我个人坚持三年多的吃法是——由于早上起的较晚,10点半吃早午餐,包括250克蔬菜、适量的橄榄油、全麦面包(1-2片)、鸡蛋1个、黄油/乳酪适量、适量水果(以上,每种每顿都吃,不是选择性的吃,确实有些枯燥,只能换换花样,没法优化到可以吃小笼汤包、大碗面、炸面窝、武汉豆皮的程度),下午5点-6点吃晚饭,鸡鸭鱼肉、蔬菜均可吃,正常的菜肴都可以吃,但一定不要吃多,总量在300-400克左右,米饭或主食要吃,但只吃自己一拳那么大的主食,另外,贵在坚持。
图片
2019年,帕劳
有人也许说,这样吃似乎也不是很痛苦。的确,但其实也真的挺痛苦。痛苦就在于,再好的食物、再多的花样,你也只能“意态萧疏”的吃个三五筷子,绝不能放开怀抱大啖。我的原则,就是绝不让自己吃的太差,我吃的食物品质很高,但绝不给自己任何一次“今天就放开一次吧”的机会,在1000多天的经历里,我走过三个大洲,去过许多家米其林、黑珍珠餐厅,但我不曾“放开”一天、一顿。
这其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呢?如果你看过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你就会有个深刻的印象,季羡林说,二战后期因为德国后方的食物供应极为紧张,他有四五年时间“永远失去了饱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形容是极为精当,我就是在近四年的时间里从未“饱”过一次。所以后来有人给我推荐NMN,说“吃得香、睡得甜”,我回答说我现在吃什么都香。
那么,伴随着这个减肥过程中,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呢?我个人感觉,其实,个人的欲望,反而是最容易克制的。比欲望更危险的有两个——第一,是我们的生活环境;第二,是无知。
为什么要说生活环境呢?这就要说到两本必读的、支持性的书,一本叫《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本叫《杂食者的两难》。这两本书其实是介绍美国的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的,你也可以看做,是介绍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食材和加工食品是如何通过工业化的体系走上我们的餐桌的。阅读这两本书的目的,在于洞察一切“现代食品”是如何生产的,它们的本质是什么,最终目的教会你如何选择食物和避开雷区。
作为一个在美国旅行过不短时间的人,我深知美国食物的粗糙,相比欧洲是天上地下,和中国更是无法媲美。但美国食品工业的发达,深刻的影响了任何一个走在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的国家,自然也包括中国。
图片
2019,诺曼底
所以,我可以简单的说,第一,所有的加工食品,按照减肥的原则基本都是不该吃的(任何装在包装袋里的食物);第二,相对安全的食物,是你自己亲手采购并烹制的食物,因为你知道自己添加了什么。
对于我,和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我的建议是在家吃,优于在餐厅吃,在餐厅吃,优于吃外卖。因为外卖已经完全工业化了,连锁餐厅已经半工业化了(所以我更推荐独立餐厅),在家吃是最安全的。
代价是什么?自己采购并烹制,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金钱成本,都是吃加工食品、连锁餐厅外卖的4-5倍,所以那句老话是对的——瘦是昂贵的。
至于无知,我必须说,虽然对这套理论很多人都似有耳闻,而且很多人的智力、阅历、毅力都远在我之上(沸腾新十年拜访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有些知识的死角或者常识的缺乏,也不免经常出现在各位天才身上,所以才有了我一再强调的3+1本书,我相信这才是我能减肥的真正原因——请各位了解减肥的内在原理,而不是简单模仿我的经验。
另外有人问我,运动重不重要。我的看法是,运动对健康很重要,但对于减肥来说,效率很低下。你可以不以减肥为目的的运动,但控制饮食的效率远远高于运动。
那么,是连续1000多天以匀速下降么,不是。这就要说到一个近乎玄学的问题——平台期。
林军和我写《沸腾新十年》的时候,曾经探讨过科技史的“三重境界”,即历史的还原、历史的认知和历史的暗合“三个阶梯”,其中“历史的暗合”是最高境界,类似于发现“客观的规律性和事物发展的随机性”在特定时点会形成某种“暗合”,从而出现历史的拐点。
同样,我减肥的过程中,大体的规律也是,某一个时段会突然出现断崖性的体重下降,在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会掉落5-7公斤,然后进入平台期,几个月或更久后,会突然又出现下一次断崖式的掉落,如是往复,最终瘦掉近100斤。
可能有人问我如何开启一个减重的断崖式周期,对此我只有模糊的总结——即,首先必须千日如一日的坚持此前的那套食谱和饮食规律,然后,如果突然出现大的地理位置移动、突然增加的体力活动和不可控的食物波动,就很有可能开启这么一个阶段。
之所以这么说,是我每次大的体重下滑都和长途的国际旅行有关。
我清楚的记得,其中,开始从230斤下滑源自去俄罗斯,从200斤下滑是北京-硅谷-圣地亚哥-拉斯维加斯,从180斤下滑是法国-比利时,持续很久到几乎我以为无法再下滑的166斤开始掉落到150斤区间是一次荷兰-冰岛的高强度旅行,这些剧烈下滑开启的共同特征是——长距离的国际旅行、高强度的户外活动和食谱的剧烈变化(尽管我尽力按照原则安排饮食,但在国外旅行毕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执行),这里面有太多的玄机,比如时区、地球磁场和大气变化是否也在暗中相助?
其中的”历史的暗合“是——每到一个瓶颈期,一番激烈的内外部身体、作息、饮食的变化,仿佛就能“颠开”一个神秘的下滑周期,但这个周期的时间规律很难统计,只能默默的坚持每天如一的饮食来等待。我其实很希望本文被新的实践者延伸出新的方法,比如是不是不用刻意安排的国际旅行,只要增加活动量和偶尔打乱饮食规律就可以开启这种神秘的周期呢?
有人会问到反弹的问题,我个人的感觉是,我停留在135斤-138斤已经将近1年了,我相信只要继续这种饮食习惯,基本无虞反弹。但是否放松一些,也能不反弹,这个话题我很好奇,但坚持1000多天累计的超高成本让我没有尝试的勇气。
图片
2020年,苏州,虎丘公园
《沸腾新十年》的写作是痛并快乐着,减肥近100斤也是痛并快乐着,能在两个痛并快乐着的事情齐头并进中坚持到两个目标基本实现,我觉得是上帝的恩赐。
但就像近来也有读者不断的指出书的细节中有未尽完美的细节(我们将尽可能的收集并在修订版中完善)一样,我的减肥也是不完美的——例如,尽管近来身边(家人、亲人、朋友)从审美角度呼吁我回调10斤(并非凡尔赛)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我的确不敢放胆一试,这或许是这次近乎完美的减肥之旅中唯一不和谐的心理后遗症,即无法接受自己再变成一个胖子这件事,成为了一种压力,且很难释放。
以上就是《沸腾新十年》书外最大的彩蛋,我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如果一定要抒发一些感受的话,那就是无论是写书,还是减肥,这种重大、系统性的“人生工程”,都需要两个关键词——谋定、坚持。
谋定不是一个电光火石的决定瞬间,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后最终决定去做这件事,无论是写书的前期,还是减肥的前期,我都面临这样的心理活动——此事太难、太大,到底要不要进行下去?我相信,只有经过反复犹豫后的谋定才经得起考验,只有充分预料会有几率遭遇失败和痛楚后的谋定才能笃定,而一旦谋定,则再无改变,唯坚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