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认真来悲伤》是一本由郭强生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何不认真来悲伤》读后感(一):理解那滴泪
坦白讲此前并未专注读过郭先生的文字,这一次首先是被题目所吸引。
——《何不认真来悲伤》,简简单单却直戳人心的一句话。在这样的话,曾几何时是只能压在心底的某种禁忌。因为,悲伤、流泪往往会被视作软弱无力,甚而会被怀疑能力不足。而明明,哭泣本该只是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渲泄手段啊,就像有人生气的时候喜欢骂人,有人郁闷的时候喜欢喝酒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封面
可是,大多数国人往往不是这么认为的,看到有人在哭,第一句话常常是"怎么了别哭了?","别哭,别哭,好好说"。是的,没有安慰,只是一个语气温和的命令,潜台词是只有你停止哭泣,我才能听你说话。可我没让你来听我说话!这个时候,我需要的只是安静的拥抱,让我可以哭到双肩抖动、言语凝噎。如果你做不到,please leave me alone.别再来打扰我就算是最大的慈悲了。而人们不是这样的,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止住你的眼泪,另外......其实他们根本也不想听你说话。
于是,被打断的哭泣,无法疏解不断累积的压力。一个人想好好舔伤口而不得,会否也是现下更多人愿意选择不婚、独居的理由之一?
所以,翻开郭先生的这本书后,即使背景、年代有差,也很难不为字里行间的真情共鸣。以季节、节气、天气划分回目,梳理过往的岁月,将悲伤认真的娓娓道来。文字是极美的,但动人之处不仅于此,更源自他的用心代入。是的,对于别人的悲伤,他也在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比如,关于“外省人”的那一段。
所谓“外省”、“眷村”,是那段特殊历史造就的特殊族群,就像作者所说几代人后便已渐渐被社会同化吸收。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的疼痛感一直都在,却不见得能被旁观者理解。这才有了电视上那一幕——
男主持人问女主持人,在她外省北方人身份的父亲离世之后,其母是否还会蒸制用于祭拜的特大馒头。
“言下之意,仿佛北方慢头是一种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冲突,本省籍的母亲终于可以摆脱了。女主持人顿了一下,正色起来:'当然,那是维系住我们那个家的传统啊!'”
这一段中,郭先生并没有站在审判者的位置指摘男主持人的无知与想当然。毕竟,岂止是“隔行如隔山”,不在同一屋檐下,怕是很难理解邻居家的他人事。
可假如抱着一颗“认真悲伤”的细腻心,便会读懂那些深入骨髓与灵魂的习惯,解析捡拾出其中的深层内核,且不只一层。
“家之所以为家,就是因为那些跟随着父母长辈过日子的痕迹刻纹。女主持人的母亲虽然是本省人,但是半辈子之后,大馒头也就成了他们那个家过年的象征,无关夫家还是娘家,本省还是外省。”
此其一,故乡是每个国人的灵魂密码。在家时,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无处不在,不易察觉。外出时,它也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弥足珍贵,一句乡音、一口乡味,牵动的是心。
“所谓的外省家庭,就是一群很早没了爹妈的半大孩子,摸索着成长,就地取材弄出了一个家的样子,在战后学习遗忘,学习重生,然后凋零。他们留给台湾的,又岂止是牛肉面与馒头而已?”
此其二,就更令人感动。
在我们眼里,父母天生就是父母,更遑论祖辈?爷爷奶奶简直就没有童年和青春。这一段“半大孩子”无法不让人共情,我们早已成为了真正孩子眼中的“天生大人”,而那些还来不及理解的老人,是否退出了你的人生剧场?如果还没,你真幸运。
一本好书能带给读者的,是书以外的连接。无关湾湾或异国。
封底
《何不认真来悲伤》读后感(二):何不认真来悲伤
只有勇敢面对自己,才能真正放下。郭强生先生的这本《何不认真来悲伤》就是这样直视自己内心,对自我、孤独、原生态家庭与爱的一场献祭。我不知道从那里说起,只是把自己看完本书想说的写下来分享给你。
《何不认真来悲伤》藏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富贵人家的独生女,因亲生母亲离家进入佛门,父亲为延续自家香火另娶她人,被家人冷落并被寄养他家。此女子并没有消极生活,而是变得更加坚强独立。为了逃避后母给她找的大她20岁的婚事,十八岁时毅然嫁给搞艺术的当时在同一所学校任教的独自来台北方男子。这女子是母亲,这男子是父亲。
母亲与父亲最初是恩爱的,因为父亲给母亲画的画像是那样的美。在哥哥出生三年后,父亲考取了公费留学就毅然离家求学。父亲这一走就是六七年,母亲带着哥哥傻傻等父亲的归来。期间母亲还半工半读的学完了商学院的课程,为自己为家庭奋斗,连父亲回来的机票都是母亲分期付清的。在这期间母亲想过离婚,可看到父亲与哥哥见面时亲密场景,还是放下了离婚的念头。父亲回来后三年有了我,我与哥哥相差十岁。本以为从此安居乐业,相亲相爱,可是事与愿违。母亲辛勤付出,父亲沾花惹草,哥哥总认为父母偏心,考取留学后鲜少回家,我一直生活在矛盾中,爱父母,却不能理解他们是不幸的夫妻却不分离。我和哥哥,一个不成家,一个不回家。我不想走父母的老路,想维护好这个家,可是这家里的亲人却一个个离去,先是母亲罹癌去世,而后是哥哥罹癌去世,到最后哥哥也没有和家和解,他的死讯也是由他的同事转告的。现在只有父亲与我相依为命,还是我强硬争取来的,父亲更愿意和那开路不明的女人生活,,那怕是那女人居心叵测。看到这位父亲让我想到了刚刚播完的《乔家儿女》中的父亲。
因为家庭的不和谐幸福,致使我过早成熟,成年后心理问题不断,对婚姻家庭也不向往,想守住这个家却也只能回到孤独。
对于婚姻,现代人更讲究爱、感觉、不将就;又怎么能理解上辈婚姻中的责任、奉献与宽容呢。就如《何不认真来悲伤》中作者对父母婚姻的解读。
“然而,两个都算优秀的人,放在一起成了家,却成了彼此这一生的痛。
但他们一定曾经是相爱的吧?
不然,父亲怎会把不轻易说出的童年悲伤,悄悄告诉了母亲?难道不是因为她是他最相信的人?嫁给一个穷艺术家,那更需要勇气。她一定也相信过,这个男人会有出息吧!
日后明知性格上有太多的不和,但他们还是坚持到了白头。
究竟该为他们这样的毅力庆幸,还是难过?这也成为我这一生无解的痛。”
说一个和本书主题没有多大联系的细节,作者和琼瑶还有一些渊源。
“琼瑶处女作《窗外》的男主角康南就是我这位大舅。那时还叫陈喆的高二女生,只能偷偷来附中宿舍找因师生恋被解雇的大舅。总是带着稿子来,《窗外》已经开始动笔了,她写一段,大舅帮她该一段。”
世界很小,作家圈也不大,只要你看书够多,总能找到彼此的联系,得到意外的收获。
《何不认真来悲伤》中金典句子收录部分与大家分享。
活着,便是要随时隔离那些惘惘威胁着自己的阴影啊!
生离死别不陌生,陌生的是这种孤立。
失恋容易找到听众,但失亲不能。
安慰失恋的人可以用插科打诨,但吊慰不能。
我们真正害怕的,也许不是痛苦本身,而是痛苦地理解到,这一切竟然都是自己的选择。
衰老,不是增加几条皱纹而已,而是会把生活原本简单的一些事,搅成了千头万绪。没走到那一步的人,都是雾里看花。(看到这段文字,真的很怕老,看到自己都无能为力,却也无可奈何!)
《何不认真来悲伤》看过悲伤,有了心里准备!也许会少点悲伤吧!
《何不认真来悲伤》读后感(三):蓝色悲伤——我们都在控诉
扉页上带有钢印大字“何不认真来悲伤”、一个掩面的轮廓、满满的蓝色基调,无一不透露了作者在“妈妈与哥哥的离世、父亲的失智、自己的失恋”后,在工作与照顾父亲之间的疲于奔命,透露着生活失控、失衡后的悲伤与随之而来的沉思。
书的封面
让我想到了毕加索的《老吉他手》,通过主色调蓝色来发泄他心中的悲痛,被生活折腾的艺术工作者,正弹奏着自己的吉他,而那棕色的吉他如同自己的才艺,如同过去那些回忆与经历,似乎是活下去的动力与希望。
毕加索的画《老吉他手》
然而,穿过书中的悲伤,我发现了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事情,那就是这个家庭里的人都在控诉。
这是一个断代的家庭,家里的老人没有对这个四口之家有养育方面的照顾,这有部分历史原因,但更多的是家庭的原因,这个大家庭生病了,心聚不到一块去。我身边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情境,因为生活理念或家庭矛盾,老人完全不理小家庭,“啃老”离得我们远远的,仿若我们生活在一个悬浮的空间,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在现实世界不着地,物资与人力上得不到援助,精神上残留这他们的荼毒。其实一个家庭要走得幸福走得长远,一定要有三代人以上的努力,否则这个家庭就会至少有一个人负荷过重。
而这个小家负荷过重的人就是郭妈妈。年轻时丈夫在外国,两边老人指望不上,自己在台湾一边继续学历教育,一边工作一边带娃,好不容易分期付款让丈夫有了一张回台湾的机票,好不容易让大儿子能够读好的私立小学,好不容易自己凑钱买了房子,好不容易把大儿子送出国留学,结果两度患癌,连小儿子都发现丈夫与自己没了感情,丈夫与大儿子都想逃离这个家。临了都没能得到那两个男人应有的关怀与呵护。她曾经也是个聪明靓丽追求者无数的女孩,她曾经也是个追爱豆的活泼女孩,她曾经也是个有着自己梦想和骄傲的女孩,后来是什么让她变成了个丈夫与儿子都不想靠近的老妇人?庆幸还有个贴心的小儿子,当我看到年近不惑之年的小儿子担心失去妈妈,和她说“我怕”的时候,她说,“不怕,我十三岁就没有了妈妈,你现在都三十多岁了”,顿时泪奔。不管多少岁,我们还是很害怕失去妈妈。只不过可能妈妈早已体验过期间的无数害怕。这个家没有郭妈妈的强势是撑不起来的,但是她强势撑起来了,有人又会觉得她太强势,里面的悲伤该向谁诉说? 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
郭爸爸是个值得尊重的老师,是个浪漫的男人,刚开始与郭妈妈是有感情的,他告诉对方自己的童年悲伤,我想郭妈妈也会把自己的童年悲伤告诉对方,两个经历了童年悲伤的人企图在一起互相愈合,抵抗现实。他们会一起去看晚间电影。
他们确实靠自己的努力与毅力在事业上成功了,有了小孩,孩子也很优秀,都能出国留学。当孩子失恋了会教育孩子教育孩子不要太土,不要想着与人谈恋爱就是过一辈子。或许是这样的理念,让他们的夫妻感情后来变淡了。我感觉郭爸爸在一定程度上是郭妈妈的另外一个儿子,郭妈妈把他的日常照顾得很好,看到过他的潦倒,他想逃。他或许在控诉一段窒息的感情,在妻子重病期间,他在控诉那累人的生活,丝毫想不起他不在身边的时候,妻子有多累人。他一直都是个孩子。如今的他,也不过只是个九十多岁的孩子啊。
哥哥在年幼的时候,就写下一张字条,说要离家出走。长大了确实也这样做了。在外国不回来,而且他留学的时候,他想结婚,郭妈妈让他要还留学的钱,哪怕是不结婚,郭哥哥心生怨怼。直到哥哥到了50岁依旧在抱怨父母没有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栽培。不能接受这样的“断代”,所以他虽然爱家里人,但是他确实也远离了家人,甚至做出了取爸爸养老金的事情。他控诉的是母亲的偏心、是家庭的冰冷。
弟弟在童年时就不是个快乐的人,被大舅形容是个察言观色的孩子。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一般生活都不太幸福。长大了,弟弟成为了这个支离破碎的家的最后守护者,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悲伤一并承受着,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甚至艰难到让人怀念抑郁症。
似乎这个家庭里的人,都很优秀,也都很不快乐。每个人都在这个家中受到了深深的伤害,都是受害者。然而当家被现实击碎得支离破碎时,郭妈妈还是想单独和郭爸爸谈后事,哥哥还是会和朋友诉说对家人的感情,弟弟还是会停薪留职照顾爸爸......
彼此间有着近不得亲不得的爱的纠缠,或许在家庭中,我们受到伤害,可是有天需要的时候,我们又会献祭其中。或许因为控诉里面仍旧带着期待与那无以言明的爱。
认真悲伤,咀嚼悲伤,悲伤比幸福来得深刻、真实。它让我们在失去中看到了之前看不到的另外一种生命的真相。
《何不认真来悲伤》读后感(四):《何不认真来悲伤》: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
最近读了两本书,《何不认真来悲伤》和《你会如何回忆我》,淡淡的悲伤一阵阵袭来,觉得人间的温情,总是那么复杂。
这两本书,都太走心。尤其是《何不认真来悲伤》,作者郭强生属于那种人间真实,他细腻敏感的文字里,承载着对家对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思考,娓娓讲述着自己内心的波澜。他讲得真切,读的时候很容易共情,那文字也就变得饱满感人起来。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人。每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内心里面的小人放出来,告诉他受委屈了。我们总是用自己心里面的小人去看别人,用自己虚假的真人看待自己。这种双标的视野,在许多人身中有所体现。极少有人,可以统一公正地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不受干扰地做自己,以及对待身边的人。郭强生老师算是其中的一个。
对待母亲,多少好都不够
郭强生细腻的笔触中,他母亲的形象变得非常清晰。
年轻的时候是个大美女,能让画家父亲倾心,肯定是人间尤物般抢眼。她曾在厦门读过一年大学,来到台湾后患了肺结核,并被后母百般为难,练就了一身强硬的生活本领。
她亲妈去庙里出家了,当时她还那么小,而她的父亲家大业大,她变成了众人眼里嫉恨的有一大笔家产继承的孤女。可是她到底也没有过上好日子,在台湾被后母逼得离家租住,传到父亲耳里还是跟人同居……
原本高贵的出身,变成了灰姑娘。
结婚了,家里所有事务,都由她打理。生了大儿子,把老公送出国,自己一个人一边带孩子,一边读大学,一边工作。
偶有写作,一投就中,得了许多奖,还出过两本书。
赚得钱比男方多很多,可是画家老公,好像有许多花边新闻,身边总有许多的风流韵事。他们的婚姻也总是争争吵吵……却最终还能白头偕老。
一个美丽、多才又非常独立强悍的女人的一生,跃然纸上。只是也挺悲哀的,她没有女儿,养了两个儿子,一个不回家,一个不成家。
大儿子去了国外,读硕读博,再也不回来。也从来没有想过,接自己的妈妈去美国,孝敬和陪伴一段时间。就连这个妈妈患癌了,都不曾记挂在心里。而这个小儿子,也是那么优秀,名校毕业,出国留学读硕读博,最后回台在大学里当教授。可是他不结婚成家,没有给老人承欢膝下的晚年生活。
而他的母亲,二十多年患癌,不断的治疗中,经受了太多煎熬。可是晚年又二次患癌,这一次最终没有挺过来,经受了手术和化疗的苦,人还是走了。
她年轻的时候很多人追,结婚了却并没有享受几年的爱情,她之所以没有在生活面前垮掉,是因为自己优秀、有能力和不甘心。而当她终于由强变弱的时候,她她像也并没有抓住什么珍贵的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如果有,就是这个小儿子兰心惠质,待她百般的好。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
作者说:人生之苦,得不到是一种,辛苦得到了却发现并非原来的想象,那是另一种。
他从小就把一切看得太真实,从小就会有大人们的思考。
于是,他从来都不快乐。
从孩子时起,他就看到了自己的父亲,跟家里的女佣搞三搞四,跟自己的母亲吵来吵去。
他依赖留恋自己的家,总想着住在父母身边,不想成立新的家,不想变成不想变成的人。
他对自己没信心吗?
如同疫情时代,“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变成了一句热词。
我有一点感同身受的是,我固执地变成了跟父亲不一样的人。小时候父亲爱口生是非,话特别多,说一些乱七八糟惹麻烦的话,给我家造成很多困扰;然后父亲也爱喝酒,喝醉了吐得到处都是,四处出丑。他在村人眼里,活成了一个笑话。而我听得最多的,也是妈妈对他话多和醉酒的指责。等我长大了,我变成了一个话很少,从不喝酒的人。我变成了与父亲背道而行的人。
我家里人不懂得,我为何变成这样。我自己也解释不清,也懒得解释。并且长大后我也不喜欢回老家,因为那是父亲活成笑话的地方,许多欺辱仍在。
但是我懂郭强生老师。他对父亲很无奈,没有不喜欢,也没有喜欢。因为这由不得他选择。他妈妈走后,老父亲70岁了又找了一个女人,钱被那女人拿走,人也没有被照顾得很好,却果断地赶走儿子,也不愿意接受儿子的安排。
结语:
你会为什么样的故事感动,恰可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有多不愿意,我还是变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我也听江蕙的《家后》,但是我的家,真的不温暖。
作者讲了多少人不敢讲的真话,比如父亲的出轨,比如亲哥哥的无情。他的文字细腻真诚,多少次被扣动心弦,无语叹息!泪往心里流,有许多真实,令人心痛。原来,我们的生活里,总是有许多的旁观者,他可以如此清晰地看到一个家、一家人的许多问题,但是他无能为力。《何不认真来悲伤》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治愈的散文,作者果然是大师级的,我没有对其中任何一段话失望过。
《何不认真来悲伤》读后感(五):我爱我的父母,但我讨厌与我们同住的那对夫妻
最早听闻郭强生老师,要远远早于他大名鼎鼎的作品《断代》。因为常常去台湾出差的关系,有机会读到他的短篇小说集《夜行之子》,可用“贪嗔痴爱、颠倒梦想”八个字来形容。
历经签约、策划、设计等种种环节,但这本书因题材原因,仍始终未能在大陆出版(当然那是另外一个故事)。
然后,我又做了郭老师的自传体散文集——《何不认真来悲伤》。
郭强生
郭强生现任台湾东华大学英美语文系教授,曾获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台湾文学金典奖、开卷好书奖、九歌年度小说奖、金石堂年度影响力好书奖、台北国际书展大奖等。代表作包括:短篇小说集《夜行之子》,长篇小说《断代》《惑乡之人》《寻琴者》等。
在外人看来,风光无限的他是大家眼中的人生赢家。然后,他却在2014年起在《中国时报》三少四壮专栏连载,每周日花5个小时,从午夜12点写到清晨5点,用1200字,整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并直指风暴中心——把父母间的纠葛,哥哥的忿恨,情人的离去全部写了出来。
那段时间,也是他人生最风雨飘摇的时刻。
父亲因失智一夕病倒,哥哥因癌症很快过世、情人突然背叛分手,唯一亲近的母亲也早在15年前去世。事情像大浪一波一波袭来,他把专栏当遗书写。
“当时除了想到还要照顾爸爸,已经觉得人生完全没有意义了。”
那个当下,像是他亟需的安静时刻,让他能思前想后,希望搞清楚他的家庭、他的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陷在这样的处境中。
那些真实的陈述,挖掘出两、三代累积的伤口,是父母不幸福的婚姻、不快乐的童年,还有他身为同志而不被家里认同。
我们常常把失恋形容得凄美委婉,把失业形容成怀才不遇,但对于从至亲家人那儿得不到的、被误解的、甚至被狠狠拒绝的伤害,往往隐而无语。
正是因为有爱,面对最沉重的爱才会悲伤。
往事一层层揭开,让郭强生渐渐理清这个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动笔写专栏的时候,他坦称根本不知道自己会写到哪里去,但最后才发现,他理解了父母、理解了那整个世代的悲伤。
那里有曾是湖南大家族出身、却始终不被爱的母亲,有自顾自的父亲,有负气出走美国的哥哥,还有一个想与老父对峙却被赶跑的幺子——也就是他自己。
父亲学生时代曾从师于徐悲鸿,婚后考上了公费赴美留学。像小孤女一样的母亲,娘家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丈夫在外地、还带着稚龄儿子。一个孤零零的台湾“外省家庭”,她不仅完成了台大商学系的学位,半工半读,成为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
他们都是凭着努力与决心,一手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然而,两个都算优秀的人,放在一起成了家,却成了彼此这一生的痛。
也许人生是这么难堪,守住一个家如守住母爱,老悲伤接上新悲伤,自成一个圆。
郭强生在书中跳跃着回想自己的父亲与母亲。在母亲罹癌末期,他惶惶然不知自己还能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该跟母亲说什么,只能又做回了妈妈的小儿子,对她说:“我好害怕”
结果他妈妈竟然很平静地回答他,“别怕。我13岁就没有母亲了,你都三十好几了。”一直到回忆起这一段往事,他才发现,过去总觉得自己很可怜,但父母那一代却可能从13、14岁就开始逃难,被丢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像母亲一样离开湖南家族、只身来到台北结婚、还生养了小孩、建立起家庭,即便每天争吵,但仍然维持了这个家。
父母亲的一生到底做了哪些妥协与牺牲,隐忍了哪些秘密。他们这么不快乐,但仍然这么努力,原来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家。
他停薪留职,全职照顾失智的老父亲,面临爱人的离去和哥哥的骤然去世,和心术不正的“保姆”周旋。“那个时候,我即将面对这个家最后的苟延残喘,到底是要维持到由我划上句点的那一天,还是就统统不要了、算了?”
郭强生终于意识到,只剩下失智老父和他的这个家,不会再有好运、状况也不会再好转,但他还是要面对这个悲伤的景况,去寻找一个和解、或是理解。他不想象大多数人一样,把家里的事搁置或是掩埋。
他曾这样评述父母的婚姻:
他们这一辈子结婚50年。我们看到的是个性不和,但他们真的走到了尽头,在母亲临终告别的时候,也只把父亲喊了进去,做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告别。
但父亲从来不会跟他提到任何与母亲有关的往事。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刻,父亲会突然语带怀念地说出:“那时候你妈妈……”没有。即便在他身体还健朗的前几年,他从不曾流露过那样的感性,对于与他结发快五十年的亡妻。母亲在这个地方已经被遗忘很久了。
也许感情有很多种方式。父母年纪越大,我才能理解到,父母这一生为了给我们一个家,他们付出了多少,他们牺牲掉多少自己的东西。但他们的悲伤呢?
我们有没有花时间体会过,父母究竟放弃了多少东西,失去过多少东西。
人成长的前20年间,与家庭最密切,依附力最高,对我们的伤害也最深。也许我们和很多人一样,从小和郭强生一样,生活在不知道今天家里会发生什么事的恐惧里。在那种惶恐的情绪下生活了二十几年,离开了家,又开始想家。
这些一连串的事情就是家庭的复杂意义,也是成就我们、得到成长的部分。去看到人生里面不得不面对的空虚,不得不去面对的伤痛。
郭强生说,当母亲、哥哥离世,只身护理父亲时,他越来越有面对死亡和衰老的同理心。这是父母给我们的最后一份珍贵礼物,就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懂得慈悲和爱,那是很重要的一个功课。
对于我们而言,最需要的还是家的向心力。
疗愈也好,释放也好,能读到这本书是人生的幸事。
此外,这本书背负了台湾特定世代沉甸甸的部分,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不便过于展开叙述了。
《何不认真来悲伤》台湾天下文化出版;
同年荣获第40届金鼎奖×2015开卷好书奖×2016金典奖。
2021年简体版问世。
最终想用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来收尾。
希望你们也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