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凯峰
来源:解放军报
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全党必须铭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常怀远虑、居安思危,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求全党同志“做到难不住、压不垮,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纵观人类文明史,“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是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夕,当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时,有人建议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进行适当修改,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致认为,这句歌词没有过时,还是留下这句话,继续保持警惕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与困难、风险、挑战相伴。无论境遇多么艰难,我们党总能百折不挠、绝处逢生、毅然奋起,这离不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勇于担当。事实证明,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体现。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我们的党员必须清楚了解这一特点,特别注意在革命胜利和成功的时候,在群众对自己的信仰和拥护不断提高的时候,更要提高警惕……而不蹈历代革命者在成功时的覆辙。”今天,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党和国家面临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很多,威胁、挑战明枪暗箭,矛盾、风险交织叠加,铸剑为犁的时代远未到来。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和军队党员干部,必须心系“国之大者”,紧盯形势发展变化,知危图安,高度戒备,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以底线思维防风险。底线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准备好应对之策,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处于由大向强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高风险期,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学习关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把形势看得更清楚一些,把预案想得更周全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到一个任务多种预案、一种行动多手准备。
以整风精神破积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忘战必危,怠战必亡。一支军队一旦滋生了“和平积弊”,必然会消磨斗志、消解士气、销蚀战斗力。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少数同志没能及时认识到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危险。为了警醒大家,在晋冀鲁豫军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刘伯承把一些高级干部带到练兵场,拿起步枪连打3枪,说:“今天打靶,既是技术上打靶,也是政治上打靶。我们要打掉一些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头脑里的和平麻痹思想。”新的赶考之路上,迫切要求我们以刀口向内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来一次大起底大扫除,深刻反思备战之弦是否时刻紧绷、备战工作是否一刻不松、备战任务是否充分准备,切实立牢立稳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保持盘马弯弓、枕戈待旦的战备状态,把练兵备战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
以敌情观念抓准备。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增强忧患意识,既要有自我检视的清醒,更要有以敌为靶的头脑。抗美援朝战争中,为破解美空军精心设计的“口袋阵”,志愿军空34团团长郑长华带领官兵经常研究格斗战术,在综合分析敌我形势、战机性能、敌阵弱点的基础上,迅速改变兵力部署、调整作战计划,以机动性强、可攻可守的“蛇形”战术,创造了一次空中格斗击落击伤敌机3架的经典战例。脑中有敌情、眼中有对手,方能有备无患、胜敌有方。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研究对手、因敌而变始终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新的赶考之路上,需要我们做好全方面准备,切实搞清对手的能力底数和长处弱点,扎实开展以战载训、练兵备战,研透应对招法和制胜之道,立足最困难、最复杂情况做好打仗准备,锤炼高敌一筹、胜敌一手的过硬本领,确保在未来战场上慑敌制敌、决战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