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小朋友咬人的事情。很多时候,可能会把咬人的原因当作是孩子的交往障碍,不会解决同伴间的矛盾。然后老师就会开始教育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告诉老师,不能咬人,不能打人,孩子也会答应老师以后不再这样做。但是我们会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隔三差五还会咬人。这就说明,孩子咬人并不仅仅是因为不会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还有其他的原因。
经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孩子在0-6岁,要经历两个敏感期:口腔敏感期和手的敏感期。通常而言,从孩子喜欢用手指揉捏比较软的食物(如面团、土豆泥)或玩具(如橡皮鸭之类)开始,就意味着这个孩子口腔敏感期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手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被专家称为是更智能的一种方式——因为孩子们不再只是“感受”某人某事某物,而是开始进化到像大脑一样“辨别”。所以孩子咬人,可能是在小的时候,自己“吃手”时总被人打断,从而导致口腔敏感期滞后。因此,孩子就会出现咬人的现象。
咬人也可能是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孩子听到比较大的声音就会特别紧张,或者看到陌生的人,遇到陌生的环境也会紧张。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满教室乱跑,咬桌子,咬人。然后发泄过后,就会慢慢冷静下来。这种咬人的情况,属于心理压力过大,情绪过于紧张,用咬人来宣泄情绪。其实他自己也并不想咬人——他是出于绝望才做出了这种举动,事实上他是在寻求我们的帮助。 那么如何阻止孩子咬人呢?
首先,要帮助孩子弥补口腔敏感期需求。家长不要过于斥责孩子,可以买一些手指饼干或咀嚼棒来给孩子咬,帮助孩子弥补一下口的敏感期需求。传授孩子细节性的交际技巧,孩子的口头语言丰富了,就不会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了。
其次,教给孩子一些交际技巧。孩子的口头语言丰富了,就不会借助肢体语言表情达意了。让孩子舒缓一下情绪,比如别人抢你玩具,你咬了人家,就要让孩子明白你自己很“生气”,而对方很“伤心”;然后让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案,家长可从旁提供建议;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矛盾,达到从咬到和好。
引导孩子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反思。如果我们的孩子已经出现攻击行为,家长一定不能纵容和不闻不问,要表明当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同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明白打人、推人、抢夺、骂人等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老师和家长都不喜欢,让孩子认识到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受人欢迎,让其发自内心减少攻击行为。
咬人并不仅仅是咬这么简单,一定要去分析孩子为什么咬人?咬人的初衷是什么?了解了真正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在解决孩子咬人问题的时候,要冷静处理。对孩子以爱治暴,永远是最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