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对煤炭行业走出来的诗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但是偶然的机缘,我对其中的黑马先生、剑熔先生、也夫先生的煤炭诗有着深刻的映象,我以为,一方面,他们是爱煤炭爱矿工爱到骨子里的感性诗人,一方面,他们又是 ...
胭脂茉莉,女,江苏人,年少习诗,作家、诗人。其主要代表作有现代禅诗系列,胭脂茉莉十四行诗,《真实的风景》系列等。诗人横竖三一宁曾评价:胭脂茉莉的写作,一直从“状物”入手,然后开始自己的诉说性的语言之旅 ...
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你的身边 沙海铁迪 • 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 我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 守护祖国的河山 保卫我们的家园 严阵以待 不容任何敌人侵犯 让每一寸土地 都祥和安然 我愿意 用青春热血去交换 让每一个家庭 都 ...
我们的钓鱼岛 作者|徐健伟 (一) 总是有一种情感比汹涌的巨浪还要强烈 强烈到令阻挡它的礁石迸裂 令妄图挑战它的舰船灰飞烟灭 情感炙热,升腾于历史的血管与民族的血液 时时刻刻抽打着 我内心中最柔软的环 ...
胭脂茉莉:作家,诗人,父母取名刘彦芹,籍贯:江苏。出版发行《摊开画布的人》《这独一无二的人间》同人合著《现代禅诗流派诗人12家》,《胭脂茉莉十四行诗》等,待出版《胭脂茉莉十四行诗》中英双语,《胭脂茉莉现 ...
胭脂茉莉:作家,诗人,父母取名刘彦芹,籍贯:江苏。出版发行《摊开画布的人》《这独一无二的人间》同人合著《现代禅诗流派诗人12家》,《胭脂茉莉十四行诗》等,待出版《胭脂茉莉十四行诗》中英双语,《胭脂茉莉现 ...
我想 作者|徐健伟 我想 在绵绵细雨中 化为一片红色的叶子 当灵魂从梦中醒来 就随着微风飘向黎明 去寻找生命里红色的曙光 我想 在滚滚波涛中 化为一簇红色的珊瑚 当精神被信仰冲刷 就随着洋流奔向远方 ...
不朽的巨人 他是意志刚强的统帅 他是文采风流的诗人 时而运筹帷幄,时而挥毫泼墨 的确,他就是如此的杰出 比永恒的太阳还要热烈 那耀眼的光辉是对斗争的激情 那炽热的光芒是对革命的执着 多么无私,多么慷慨 ...
生命中最重要的宣誓 作者|徐健伟 还记得那掷地有声的誓言吗 还记得那字字有力的誓词吗 怎么可能会淡忘,忘却是对信仰的背叛 党旗上那个镰刀铁锤的图腾多么神圣 党旗下那只毅然举起的拳头多么有力 也许大海会 ...
一个信念 ——钓鱼岛是中国的 作者|徐健伟 一个小小的海岛 牵动了亿万颗心 大大小小的心全都变得火红滚烫 每一颗皆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心 它们激烈地跳动,用着同一个节奏 那声音可谓震耳欲聋 发出了天雷一般 ...
符号 作者|徐健伟 停顿是一个逗号 终结是一个句号 无言是一个省略号 解释是一个破折号 爱应该是一个感叹号 为什么是一个问号 垂钓星辰 作者|徐健伟 寂寞用等待制成鱼竿 不知道它的承重 是否是生命中不能 ...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遇见最美最美的宋词》是一本由夏墨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纯质纸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才下眉头, ...
《白马春风恰少年》是一本由大圣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白马春风恰少年》读后感(一):《白马春风恰少年》 ...
我愿 作者|徐健伟 冬天总是对春天充满敌意 于是贫穷落后深深地戕害了祖国 茫茫雪夜妄图扼杀一切的希望 就连时间也仿佛无奈地凝固 我愿化为一枚跳跃的、勇敢的音符 那首《春天的故事》里的音符 唤醒沉睡的山 ...
一个信念 ——钓鱼岛是中国的 作者|徐健伟 一个小小的海岛 牵动了亿万颗心 大大小小的心全都变得火红滚烫 每一颗皆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心 它们激烈地跳动,用着同一个节奏 那声音可谓震耳欲聋 发出了天雷一般 ...
有人曾说诗词不过是风花雪月,百无一用。 作家周国平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一个人只 ...
徐健伟梦岚文学网访谈 梦岚文学网:你好,欢迎接受梦岚文学网的文字访问。 徐健伟:也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我很荣幸。 梦岚文学网:你的笔名很有趣,叫文芒,有什么意义吗? 徐健伟:是我偶然产生的灵感,我觉得 ...
选择题 作者|徐健伟 人生犹如考试 少不了一道道选择题的考验 人人皆是考生 竭尽全力去作答 只为获得更高的考分 有些时候,有些人 把单选题错看成多选题 有些时候,有些人 把多选题当成了单选题 于是 无 ...
月光小夜曲 作者|徐健伟 (一) 月光如酒倾倒而下 梦开始微醺 (二) 当空皓月在花瓣上题诗一首 将月光注入温柔 (三) 湖水中的月亮 一不小心就碎了 (四) 一片云遮住了月的脸 一场雾模糊了我的眼 ...
高考结束,知道我读大学无望,父亲四处借钱,让我到县城去复读。我说,不读了。然后跑到无锡投奔一个远房堂叔。 无锡,是18岁的我,去得最远的地方。 堂叔介绍我到江南大学的一家工厂做工。休息时,我常去图书馆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