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伟人是不能也是无法忽视的,他就是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四圣的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至于王阳明的影响力,在此不必赘述了。
也许大部分人第一次知道王阳明是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的一段关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区分上,课本讲王阳明与友人的一段对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教科书将此列为典型的唯心主义,是为批判态度,也因此让王阳明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当我们后来读多了书真的了解了王阳明之后,便为此教科论断深深的鄙夷之。此段话并非是唯心主义,而是王阳明在解释心外无物,是你的心的自我认识才有了花的不同形态,其实你未看此花和看了此花,花并没有什么两样,也并没有任何改变。以此告诉世人世间万物都只在你心中。也告诫人们不要让任何事物妄动了你的心。你只要事事时时致良知,时时事事遵从你的良知作活,摒除一切的私欲,如此你的心就不会妄动。做到存天理,去人私欲,你就能洞察天理规则,遵循宇宙法则,而无所不能。
王阳明说良知便是天地之心,可以掌控世间的一切。 这是意在说明人在天地间的绝对自尊。不用求神拜佛,不要做任何人和任何事的奴隶,只俯首于 自己那颗致良知的心,你便是自己的神佛,你便能掌控天地。这就是在教导人们要培养独立的人格,要崇尚自由,不要称臣于权威,权威与我心的良知不同,我便蔑视他。在人生价值观上说也就是要培养独立而又坦然的态度,做到不媚小人,不馋君子。谄媚不分对象,谄媚君子与谄媚小人一样无二,令人生厌。权威存在于各个领域,只有敢于挑战权威的人,才能做到精神自由言论自由,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此言论放之当下便是民主。可见阳明思想比世界超前了六百年。但当今西方世界的民主做到了言论自由,却没有致良知的基础,如此看来,这便是伪民主。由此也可见之民主的局限性。
良知如此全能,如何致良知呢?王阳明说要摒除私欲,做到知行合一。心学主张心本无善无恶,世间的善恶都是人赋予他们的。比如野草长在庄稼地里便是恶的,我们要拔除他,而野草长在草坪里,他便是善的,我们便要维护他。所以世间本无善恶,心有意动便有了善恶之分,而能知善知恶的宝贝便是良知,落实到行动上就是为善去恶是为格物。这便是著名的心学四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在向世人说明心学致良知的法门。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在此无所谓知行哪个重要,哪个先,哪个后。王阳明主张知行是合一的。如好好色与恶恶臭。在你闻到香味的时候你便喜欢了,在你闻到恶臭的时候便已经厌恶了。并不是你闻到香味恶臭后,知道是香的再去喜欢,知道是臭的再去厌恶。意念之动便为行。也就是说你心中的恶念一起,你便已经在行了,就像法律上有个犯罪预备,你在犯罪之前,已经在起念准备犯罪了。所以知行是合一的,而致良知的法门也在于此:如何防止恶念之动?恶念即为私欲,如何摒除私欲,心存天理,即为良知之致。王阳明说要时时警惕防范去除自己内心的私欲恶念,光阴荏苒,便形成心安的惯性,做到致良知。如此才能心不妄动。只有心不妄动,才能在任何情景下做出最正确的抉择。良知即为判断力。但有一例除外可以让心妄动,那便是亲情,父母之恩深似海,岂可不动心?这也是王阳明批评佛家的观点之一,佛家为了追求心灵的极乐世界,连父母亲情都可抛弃,简直灭绝人性,不可取也不可为。人性是不能也不可被磨灭的。 (短篇哲理文章 www.lingdz.com)
当社会名利为重,世风日下,道德底线被无抵制的拉低而习惯成自然的时候,当人的道德要求只是不损人利己的时候,现代人道德上不安的感觉便越来越淡漠,被丢在角落里的良知被想起时却显得格外重要。在我们努力发展经济的几十年里,名利为导向的人心良知几要荒废,良知一丧,种种道德乱像如原上草,烧之又生,不可避免。当局者终于醒悟原因是文化的断层时,大兴孔子学院。文化岂能一蹴而就,效果可想而知。而良知之学入门简单,世人不分智慧大小,皆可拿来研习。各行业人,皆可在各自的领域通过致良知求个道理,用心做事,按部就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此社会浮躁之气止。良知之学让人不仅求个理得,更求个心安。确实是当下社会的一剂灵丹妙药,服之可解百毒。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断言: 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此言不虚。
昔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然使三千年而后,不复生先生,又谁与取日虞渊,洗光咸池乎?” 良知之学,发人深省,解救众生于浮沉之间。心学光芒可比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