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有十几年了,从前是人念我跟着念,人跪拜我也跪拜,不知所以然,私心里祈求平安和发财是有,不过我自感是一种欢喜心。得乐于佛主感召,我慢慢淡化了私欲的羁绊,脱离了迷信的浑噩痴迷,回归到佛教的本真法门。佛陀赐予我这份最大的佛缘,让我追寻着智慧的光芒匍匐前行,南无阿弥陀佛。我几乎每年都会虔诚地去朝山,祖国的四大佛教圣地因此多有拜谒,也因为这份欢喜心,这份执着,感召着我慢慢触及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本真。近七八年来,我更多去了五台山普寿寺礼佛,个中道理,应该是在那我更能感受到佛堂的清静幽雅,学修并重,清规整肃。普寿寺的主旨”以戒为师,开启智慧法门“,在当今香火鼎沸,香客躁动,道场商场难以分别的时下,确实是独树一帜。
我出身在一个无神论的家庭,自小不懂拜拜是啥意思?正因此,当父亲仙逝时,少年的我竟未为他老人家上过一炷香。受佛教感召,是很偶然的事。那年带公司员工去安徽旅游,上了九华山。一路上,我看到香客们争先恐后地在寺院膜拜,捐钱刻名,沸沸扬扬,仿佛在与佛做起生意。我虽然懵懂于佛教,可内心里对这种狂热的躁动有所非议。记得是在一个佛寺殿堂里,刚刚塑起一尊大佛,我杵在佛前,为这宏伟的工程所叹服,只见他双目下视,似以无限悲悯的神情关注着人间,他慈祥的微笑温暖着我。此时,有个老和尚对我说:施主,可否到禅房一叙。我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是忽悠我去捐钱。可当我蓦然看到老和尚眸里投射出的慈祥目光,宛如我刚刚看到的佛像,倏然间,我为自己的浅薄而自责。记得那他开示的大意是:如我有佛缘,拜佛应是发心的欢喜,不是来佛主这祈求私利,你对佛坛的敬奉,只因为你喜欢,不能妄想得到现实的回报,无论你为佛寺做了什么,千万不要留名。当时,我并未理解这段话的深奥涵义,不过,老和尚说的道理,我总结为做人做事不能虚情假意,有目的性地交友,无欲则刚,行走天下内心坦荡。虽然只是粗浅的理解,可回眸间,一生收益却是无穷,仿佛这是佛祖赐予我的第一份礼物。
因缘巧合,或许是奶奶辈拜佛种下的福根,我在朦胧中慢慢感受到佛教的伟大,得愿三宝加持,有幸皈依星云大师,用大师的人间佛教去理解佛法的精深内涵,更走近一步去领悟佛教。其实,佛教首先是一门哲学,它是教导我们超脱宇宙定力赋予我们的生死轮回的法力。拜佛,我们常挂于嘴边,何谓“佛”?很少人探其究竟,认为是法力无边的神,只要我们虔诚膜拜,或者供奉足够多,他便会保佑我们升官发财。其实,佛之一字,本是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两种含义,觉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觉悟是觉知诸法之事理,也就是哲学中的感性到理性;智是智慧,慧是明了,智是决断。它与世间常说的世智辨聪不同,而专指能彻底认识宇宙的真相,也称般若。科学更多的是研究事物的规律,而佛学则是研究人的生命本身。所以,愚昧地膜拜是得不到佛的保佑,星云大师曾说:对佛的功德,捐钱是小学生,到寺庙做事是中学生,对佛有欢喜心才是大学生。其实,一切众生本为佛,只是无始以来,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遂使澈天洞地的光明隐而不显,这在佛经上称为“识“,识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一点上,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同。学佛的目的,便是除去无明识而洞彻智慧。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归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弥陀,是无量,无穷的解译,这便是我发心归命于无穷的觉悟智慧。那么,一切的佛礼,都是不断强化自己的皈依信念,去除尘世的杂念,使心境如一泓清澈镜湖般平静,在深邃中找回迷失的本我。不过,他与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学说,方向却是不同。
而我们朝山,拜谒三宝,佛、法、僧。一是强化自己的信念;一是得到僧人的开示,以求得到佛法的明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佛堂的圣殿,我们可以静心寻求到禅悟。今年我同样在普寿寺随早课,恰逢观世音菩萨佛诞日,那日自然更为庄严神圣。我们在摸黑的凌晨披着寒露来到寺院,心却因佛陀的感召和寺院的庄严而温暖。天空还是漆黑一片,我杵立在寺院禅修之道上,静听晨钟声声响起,随那浑厚抑扬的晨歌牵动,陪伴着一颗颗礼佛人的心,无论是比丘尼还是居士,只感受到佛音的召唤。我们迈着轻盈而坚定的步伐,谦恭地向法堂集聚。当我合掌肃立于佛殿大堂,沉浸在清澈的经文声中,灵魂已在佛坛游弋。只听木鱼声声,经歌缭绕,钟磬交替,拜谒起伏,鼓声咚咚,捻香敬佛,青烟袅袅,我接纳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馈赠,在如行云流水的礼佛拜谒。也只有此时,我理解了空灵的大概,禅意的本来。早课礼毕,天空已是透亮,经历佛法的洗礼,心扉格外清澈,思想变得清纯。也许,这就是禅意,我诚惶诚恐于佛祖的赐予。 (励志名言 www.lingdz.com)
何谓禅:“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静思和冥想。它最早源于伏羲氏的禅,是中国人的一种本土生活方式。只因与佛家的静坐修行“禅那”相似,禅便成了佛家修行的代名词。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禅的最根本境界是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没有分别心。那日礼佛,我在空灵中想着分别心的道理,世上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有分别。爱因斯坦一定比我有智慧,马云一定比我聪明,这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怎么说没有分别呢?后来我明白了,佛教倡导的是,位高者如果有了慈悲心,乐善布施,不凌驾于人,我们自然也会敬佩他们,爱戴他们。而卑微的我,不要对位高者眼红或噌恶,则不会落入妄痴的境地,世人因此和谐共处,各得福报,这不就是没了分别吗?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谨戒“贪噌痴,戒定慧”的道理。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还是一个觉察的感知过程,而回归故里静思觉悟,这便是禅的家园学说。禅的开悟,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其实,我们一生的精神漂泊,最后不过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港湾。我曾写《深邃的镜湖》,也不过是寻觅那一抹禅意罢了。那年到南华寺,拜谒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深深被继光师傅的佛心坚毅,谦和朴实所感动,原来,他深谙六祖的衣钵“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他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便会改观。难怪继光师傅能放弃南华寺方丈的地位,虔诚修佛,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完成这一壮举。而那释永信事件,真实与否已经不重要,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不过我想,背后是国外势力在抹黑佛教,国内势力想把佛教道场变成敛财的商场。而更为根本的是,他们背离了修佛的根本,忘却了“以戒为师”的训示。曾有朋友问我,事件本身是否会动摇对佛教的信念,我一笑置之,因为他还未解佛教。而我,还修不到禅定,但起码有坚定。
佛教,博大精深,浩瀚无边,即使我穷极心力,也不可明了其一二。只是我会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行,用佛陀给予我的光芒,摸索着去感知更多的智慧。那日看星云大师开示李开复的一篇文章,基本内容是:不要试图改变世界;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多么重要,地球有没你他照样转;不要职责别人的不是,存在便有其缘由。是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有高低错落,多检讨自身不足,少指责他人不是,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这便是修行佛法不二心的法门,求同存异,和谐相处便是佛教的精深佛宝。星云大师,你把佛陀的四无量心及“慈悲喜舍”之佛心,奉献给了这个时代,用您的人间佛教方法,总结出”三好,四给,五和“的法门。
让我们再次诵读。
三好「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念」
四给「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
五和「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社会和谐 」「世界和平」
2015/8/15 写于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