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听高中语文老师继红姐说过,和一个懂文学的人一起生活,生活质量都会提高。那天在朝升彩霞的时候和晨光来了一个邂逅,只为了一睹周国平先生的风采,先生在讲座上说,懂得体悟生活中的文学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高层次的幸福,是一种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这两种说法真的有异曲同工的妙处,让我体会到文学给生活的添彩不仅仅是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愉悦自己的灵魂。
其实读无用的书,并不是指那些二流、三流的书,而是用非功利的心去读一些与自己专业、职业无关,或者其他的诸如此类的书籍。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一些专业书籍,使你成为了所在领域的专家。而专家是什么?“专家是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但是我们是人,如果是那样,岂不是太可惜。所以多读一些无用的书,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全面发展。近来在图书馆里呆的时日居多,收获了一些观点和见解,想着在文学的路上就是要做语文自家的事,以“语文的方式”走“语文的路”。这种语文自家的事,就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而这种投入在我觉得是莫大的幸福。
曹文轩有一个观点叫——阅读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方式。其实,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就是不一样,就像今天先生说的写日记的人与不写日记的人就是不一样。读书人的气质是读书人的气质,这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而养成的,就像那年的继红姐。有些人,本是当初造物主创造的毛坯形象,是毫无魅力的,甚至可以说非常的不完美。然而读书却可以使他们由内而外的获得新生,他们依然还是曾经的模样,一样的脸庞,一样的身材,却有了一种比外形更为高贵的名曰“气质”的尤物。今天初次见周国平先生,十分亲和,背着一个双肩包就走进了月湖厅,他安然的坐在那里向你平易近人的叙事和讲话,他随意的诙谐,就让我觉得他十分的有神采,念念不忘。上次参加了华科的喻山文化讲坛,主讲是王安忆和陈思和教授,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张炜的那篇《安与回忆》,她依旧背着那个碎花蓝布包,极其质朴,十分亲和。话说,越是大家,就越是平易近人,就像季羡林会为学校捡起一片飘落的叶子。我就会想:如果他们不是读书人该如何?他们的内心想来会因精神缺失而陷入俗气,大概连其外貌也会让人难以亲近。这就是读书的力量,它能让一个外貌平平的人变得如此有魅力,让你觉得他们神采奕奕,不自觉地想与他们亲近,好让人仰慕。这就是我最爱说的“书香气”。(说到书香气,我就想起了暑假阅读的余秋雨的作品——《吾家小史》,秋雨先生的父亲也正是因为三小姐的书香气而一见钟情的,才有了秋雨,才用他的名字记录了他出生那天的湿润。) (爱情故事大全 www.lingdz.com)
上一期的晨语佳话里,我们介绍了龙应台和蒋勋的《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因为追念随风逝去的岁月,因为感怀永远不来的青春,也因为伤怀无法抚平的苦难,所以人们总爱回忆,即使知道这是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却还是无法放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坚持前往,对生活满怀希望,找到深藏于心灵襞褶深处的震撼,找回久违的温暖于心的梦想。我在这里谈回忆,是因为周老师今天也谈到回忆的影子,他说他当初只是想把回忆留下来,所以提笔写文,五岁的时候就成了笔者。这样就是他今天讲的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为写日记,我们会为生活留个心,留个心就会发现生活,注意生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原来生活中有很多微小而确定的幸福,给生活添了不少的情趣,所以写日记的人与不写日记的人是不一样的。即使回忆是一种淡淡的痛,我们也要勇敢的把回忆留下来,就只是留着,以供日后怀念。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上,一位女教师提到了教育的问题,周老师说教育就是要以一个正常人成长的模式,让他长成一个真正的人。高中的时候接触到的一个观点是——衡量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就是要看学生在忘却书本知识以后,还留下怎样的素质。这两个观点我都非常的认同,在教育方面,我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资格来发表见解,我只想让自己明白,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教师人生修炼的道场,赢在课堂,就是赢得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