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说,一人在外总是容易被忽悠。如果在加一句时代语,将其表现的更有质感的话:地方保护主义。一出口,那浑身上下散发着的浓浓乡情总会将你我的籍贯暴露成“尸横遍野”。而嗅惯了这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乡情味的商家们,似乎也为小时候没能有机会好好读世界地理找到了个宽心的出气口。那些做了一辈子的商家们一出口,那飘出的点点唾沫间里,总是有种地理老师的知识渊博在生长,发育,传承。
而于我,也有幸能够一睹这些传奇商贩的传奇人生。
她,一个在曲阜师范大学边上卖了几十年豆浆的阿姨。第一次去她那里买豆浆距离写下这几个字已经有一个月的时间了。
“阿姨,一杯豆浆。”
“好嘞!什么口味的。”满脸通红里漂浮着一双明眸就那么直直地看着我的眼睛。(顿时让我想起了某人说过的一句话。估计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句话会被认为是我在传播迷信。脸色好的老年人,她卖的东西肯定是个好东西。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个,具体为什么是这样的,越解释越迷糊。这个也是某人对我说的。)
“阿姨,你这里有什么口味的?”
“红枣的,黑米的,五谷的,黑米的,花生的,原味的。”本来认为记性不是很好的我,现在写这些的时候竟然也能这么顺嘴的说了出来,不得不承认买豆浆也锻炼了我的记性。
“五谷的,五种口味全部融化在其中的感觉,定是能最全面的感受到曲阜人民的热情。”
“年轻人啊!说话很有意思啊!你是从南方过来的吧!是来这边旅游的嘛!”边上打磨豆浆的那个机器呼呼的工作着,似乎为着我这远道而来的客人而加倍精神地工作着。(这也是自己比较羡慕的,总不能有那种干劲十足的时候。)
“阿姨,我在北方待了很多年的!还做过老师呢。难道还有南方的口音吗?”失落的味道和嘴边冒泡一样不断发出的叹息声将那机器工作的深情也阻隔在了耳膜的外边。 (人生哲理名言 www.lingdz.com)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你的口音确实已经没了南方人的那个矫情,但是毕竟看的人多了,所以对自己的感觉还是比较自信的。”(做生意的确实比一般上班的中年人这个话要多,且还会自动转换频道,见了年轻人就将自己打扮成牡丹花,见了中年人就将自己打扮成牵牛花。”
“阿姨,还没问多少钱呢!”
“2块钱一杯。喝了好了再来啊!”然后就要拿个袋子将豆浆杯装进去。
“阿姨,我不要袋子的。”(还是那个人,让我有了少用或者尽量不用塑料袋的习惯。)
也许是我不要袋子,也许是因为阿姨记性真的非常之好,当我第二次去买豆浆时,阿姨竟然第一句话就是说“还是不要袋子,对吧!”人啊!总是会被别人一句随口的重视而美地上了天。以至于一直将自己的记性不好,作为最失败的点之一。
当我买到第11杯豆浆的时候,我给了阿姨5块,阿姨找给了我3块5。就这件事引发了今天的这一篇记录。
“阿姨,你好像多给了我5毛吧!”
“没有,小伙,你来买了这么多杯了,给你便宜点”满脸通红中漂浮着依旧是那一双明眸。唯一不同的是,今天好像还多了一份家乡的浓情厚意。
边上来了一位30来岁的女子,
“一杯红枣的。”然后从皮夹里那么顺溜的摸出了一块五毛钱的纸币。(看来是有备而来的女性啊!心里想着这真是一位有心的女子呢!)
如果是放到以前,我可能会觉得,这阿姨太不地道了。但是因为在一个地方待过了几个月,没想到一个人还是会有点变化,特别像我这种抓起什么就穿,行事风格和长相被称为混混的那种就更是了。
现在已经很少会去吃那豆浆了,但是因为这5毛钱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现代社会的商贩至少在我听到的人的话里,都会说是会欺负外地人的。不知道我遇到的阿姨算不算。但是当我们跟他们相处久了,了解了彼此的人了之后将那种信任铸造的热锅把那种欺负外地人的思想煮透,煮坏了,美好也就有了出头之日了。我和阿姨之间的豆浆情谊不知道算不算达到了这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