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讲座》“导读雷锋日记”(开篇语)
毛泽东评价雷锋日记 1963年5月2日至12日,毛泽东主席在杭州的汪庄召集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大区书记参加的杭州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农村的社会主义运动问题。会议期间春光明媚的西湖景色和“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情画意,并没有引起毛泽东的太多兴趣,而周恩来总理向他推荐的《雷锋日记》却让他大发感慨。
他在1963年5月11日的会议上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
他还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很好的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雷锋日记的来龙去脉 《雷锋日记》从问世到现在已经在社会上运行和传阅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人被它的精辟和高雅所折服,有多少人被它的精美和动人所感叹。有多少青年人把它当作做人的经典,有多少孩子把它当作成人的名言。可也人怀疑这样精美的日记不是雷锋自己所为,是别人替写的或者是经过文人加工的。他们说一个普通的士兵,只有高小毕业,怎么能写出来那样意境高远,语言精炼、优美并富有哲理性的日记诗章呢?我们不能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但完全可以说他们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对雷锋不熟悉,对雷锋的伟大人格和聪明才智认识不到位。
雷锋是不同一般人的,他虽然只有小学毕业,但那不是雷锋真实的文化和知识水平。世界上有多少有天赋的人,有多少自学成才的人,有多少文学家、科学家、大师级的人物,当初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雷锋的“钉子”精神,他读书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我们完全可以说雷锋是个读书学习的天才。
他16岁到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把县委书记张兴玉送给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把一切献给党》读的滚瓜乱熟。能把这两部书的精彩部分大段大段地背颂下来。不知道人们是否发现,《雷锋日记》里的有些语言风格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的语言风格是多么的相似。
比如,雷锋在1958年6月7日写的那篇日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与保尔的那段关于生命的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想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是何等的相近。
雷锋的那段日记有些像是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后感。雷锋开始学习写日记的时间是1957年秋,在望城县委机关当公务员的时候,请教的第一个人是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同志。一天下午,在望城县委机关门口,雷锋面带笑容对彭正元说:“老彭,请你告诉我,日记怎么写才好?”老彭反问:“你在写日记?”雷锋回答说:“我想学一学写日记。”老彭说:“学习写日记,这是好事,我也在写日记。”接着他告诉雷锋:“写日记既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与写作水平,也可以锻炼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雷锋也接着说:“写日记的好处确实很多,那日记怎么个写法呢”“从写日记的形式看,有无标题的,开始就写X年X月星期X,还有一种有标题的,我喜欢后一种形式。因为日记有标题,就体现了这天日记的中心内容,看了一目了然。也便于今后规类整理。”老彭把自己写日记的体会全盘托出。雷锋饶有兴趣地说:“还这么讲究啊!”并继续问::“如何才能写好日记呢?”老彭思考了一下说:“我觉得有几点注意的:一是不要记流水账式的,如记起床、睡觉、吃饭、上班、下班等,这个就没意思了;二是记一天中,有突出意义的事。选择一两件把它记全、记深、记好,不要面面俱到;三是记事时,可写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或者练习写景物,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雷锋听了很受启发,受益匪浅。第一个看到雷锋日记的人是团山湖农场办公室的方湘林,时间是1958年4月的一天上午,在团山湖农场,劳动休息的时候,方湘林问雷锋在看什么书。雷锋回答说:“不是书,是日记本。”他仔细一看,果然是一个红皮的日记本,上面印着“奖给治沩功臣模范”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1957年12月”。他笑着说:“嗬!写爱情日记嘞!”雷锋笑着说:“你看吧!”他打开“爱情”日记,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和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拖拉机性能和拖拉机驾驶规则等。雷锋最早写的文字能够查询到的是在1958年3月,内容是“我学会开拖拉机了”。还刊登在《望城报》上。
最后的一篇日记是1962年8月10日,也就是他牺牲前的第5天。内容是“今天,我认真学习了一段毛主席著作,其中有两句话对我教育最深。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过去我在一些言论或行动中,按毛主席的教导做了,因此我进步了;现在,我仍要记住毛主席的这一教导,坚决努力,要求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雷锋日记面世大约是在1960年的六、七月间。1960年的下半年,沈阳军区工程兵下部队的工作组,在雷锋所在团了解到雷锋的苦难童年和先进事迹。还听说雷锋有日记。在同年11月初,在沈阳军区工程兵召开的连队政治工作会议上,党委常委集体接见了雷锋,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特意要求雷锋把日记带到沈阳来。雷锋把自己的5本日记送来了。王寄语连夜拜读,越读越感到惊讶,越读越感到雷锋了不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士兵,日记竟然写的这么好,不仅思想意境高,而且极富哲理性。他被雷锋的日记深深地打动了。第二天就安排政治部组织处、宣传处、青年处的人组成一个小组,对雷锋日记进行摘抄整理,而且要求按原文照抄,不许修改和补充。然后送给党委常委们阅读,大家反映强烈,非常赞赏。
有一天,沈阳军区《前进报》的总编辑稽炳前带着两个记者参加军区工程兵的政工会,了解雷锋的事迹时,看到了雷锋的日记。他们读后也很感动,稽炳前把雷锋的日记交给了报社党政组组长董祖修。1960年12月1日,《前进报》加编者按语摘登了雷锋的15篇日记。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日记摘抄”。这是雷锋日记首次在报刊上发表。编者按语写道:“雷锋同志的事迹,在本报1309期上已作了些介绍,这里再把他的日记摘录一部分发表。当我们翻开他日记本,开始阅读的时候,就把我们的精神完全吸引住了,每一篇,每一句都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使我们久久不能动笔割爱。雷锋同志确实是我们祖国的优秀青年,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热爱自己的阶级兄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新生活。他用毛主席的思想武装着自己的头脑,指导着自己的行动,处处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他真正做到了:对同志像春天一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困难从不畏惧,对敌人恨之人骨。他没有好了疮疤忘了痛,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劳动人民艰苦朴素的美德。雷锋同志的行动具体地表现了这些先进思想和高贵品质;他的日记又真实地纪录了他的内心情感和具体行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希望同志们再仔细地阅读一下这组日记,把雷锋同志作为一面镜子,来对照检查自己,学习雷锋,赶上雷锋,发一发阶级之愤,图一图祖国之强!”
雷锋牺牲5个月后,即1963年1月,沈阳军区《前进报》再次比较全面地刊发了雷锋日记。雷锋22岁的生命,在他参加工作的6年时间里,给我们留下了18个笔记本和100篇日记,记载着他从1958年3月到1962年8月10日的生命历程和人生感悟。应该说这是雷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经典。从1963年《雷锋日记》在“解放军文艺社”正式出版发行到此后的几十年,先后进行了大约5次的修改、核实。调动了军区、军、师、团4级组织的十几位同志参加编选。其中有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的3届总编辑稽炳前、董祖修、冯荆育,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的洪建国、组织处干事李振奎,沈阳军区工程兵第六工区政治部的叶运君,雷锋所在团的夏孝栋等人。他们在编选的过程中,遵循着一个原则:就是力求保持原文、原意和日记的完整性。对雷锋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的地,一条一条地进行核实、鉴别。其中,雷锋纪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比较容易认定。还有一部分日记纪录了寓意深刻而精辟的议论及其名言佳句等必须仔细分析、研究。其中有的是雷锋写的,有的不可以盲目认定。在对照雷锋日记的过程中,不难看出雷锋平时读了很多书,也做了不少摘录。但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则没有注明,他们必须翻阅大量的材料,多方查对,才能做出最后的选择。在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议论“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开始他们以为是雷锋自己写的,后来发现是中央党校杨献珍文章里的一段话,便把它从雷锋日记里摘除去了。在编选过程中,他们对雷锋日记的引文和实事要反复核对。
雷锋引用比较多的是毛泽东语录。还有其他名人的引文,对其中的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要一一进行核对,不能有一点差错。此外,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比如文字和标点符号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只是改正个别错字和用词不当而影响原意的词语。为了保密,还把雷锋日记里部队的番号改成部队的代号,还将不必要透露的人名改成XXX。雷锋牺牲后的1963年1月20日,“前进报”又大篇幅地较全面地发表了雷锋日记摘抄。
1963年2月,根据“人民日报”社长吴冷西的意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再次要求核实雷锋日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都刊登了“雷锋日记选”。“解放军文艺社”又做了个别地方的改动后,正式出版了《雷锋日记》。据统计,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正式出版印刷《雷锋日记》160多万册。也许是人们太热爱雷锋了,也许是人们太喜欢雷锋日记了,也许人们太渴望雷锋精神了。因此这么多年《雷锋日记》出版的太多了,版本多种多样,出版单位五花八门。有《雷锋日记》、《雷锋日记选编》、《雷锋日记摘编》、《雷锋日记合编》等等。出版单位有军内的、军外的、中央的、地方的、南方的、北方的、内部的、外部的。在《雷锋日记》的出版问题上,好像也没有版权纠纷,也不受版权限制,比较自由地操作,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根据需要而出版。雷锋就是一个奉献的人,他把他的日记和生命的全部都无偿地献给了人类,留在了人间。如今的雷锋日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有的人把它视为珍品而收藏;有的人把它当作礼品而赠送;有的人把它看作是名言佳句记在笔记本里,张贴在床头上;而更多的人则是牢记在心中,化作扎扎实实的行为。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段名言,而改变命运;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个佳句,而奋斗终生;有的人因为雷锋的一句话,而成为英雄或者模范。
阅读《雷锋日记》使人振奋、鼓舞、惬意、欣慰。给人以启迪、思索、明知,发人深省,催人上劲。雷锋日记是哲学、是文学、是理论学,是诗、是歌、是人生的座右铭。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我们认为《雷锋日记》是世界上所出版的个人日记中,版本最多的(151种),发行量最大的,出版持续时间最长的,影响最广泛的一本个人的日记。曾有人提出异议:雷锋日记是否是真实的?是不是经过加工整理的?是不是别人代写的?一个只读过小学6年级的人,怎么会写出来诗一样美的日记呢?一个只有22岁生命的年轻人,怎么会写出富有人生哲理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日记呢?一个只是当过公务员、农民、工人的士兵,怎么会有那么高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呢?《雷锋日记导读》就是对《雷锋日记》从时间、地点、背景、内涵、相关的人和事等5个方面进行解读,对雷锋从1958年6月7日在团山湖农场到1962年8月10日在军营所留下的162篇日记(也是雷锋留下的全部日记),进行一篇一篇地确认和解读的。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并丰富多彩地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雷锋,一本真实的雷锋日记,一部发人深省的人生启示录。有些背景和资料是鲜为人知的,有些故事是此前没有发现的,还有与雷锋日记相关的人和事,因此也是在讲述雷锋日记的故事。
雷锋日记自1963年首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50多年来,先后全国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150多个版本,有108篇的,有124篇的,有162篇的。据初步统计,雷锋日记出版的总量已达到上亿册。但是,解读雷锋日记导读雷锋日记过去从来没有过,当属首次。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空白,解除了对雷锋日记真实性的疑虑。而且增加了雷锋日记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文化含量。同时,也给予赞美式的点评。让人们开阔视野,放宽思路,去寻找雷锋的人生轨迹,去阅读雷锋的美好人生。(一)、导读是严谨的、确凿的。导读雷锋日记所使用的材料和表述的观点是确凿的、严谨的。使用的是第一手材料,核实的对象是直接当事人。例如,有一篇关于写红色历史的理论性比较强的日记。寻找到了参加《雷锋日记》选编人进行核实,确认这篇日记是雷锋学习杨献珍的文章的体会。大部分文字是杨献珍的,雷锋对这篇文章理解的很透彻。
(二)、导读是连锁的故事性的。对于雷锋日记里记载的人和事,寻找当事人,进行跟踪调查,加强背景说明。例如,雷锋日记里记载的雨中送大嫂母子3人的日记,核实了樟子沟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母子3人的现状。
(三)、导读是综合性连贯分析确定的。例如,雷锋的第一篇日记“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寻找到了雷锋在望城县委与冯健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团山胡农场与王佩玲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去往东北的列车上与杨必华等一起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确认这篇日记与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体会有关,他准备给“青年论坛”写一篇稿子,没有发出去。(四)、“雷锋日记导读”这本书十几万字。日记本身部分五六万字,解读部分七八万字。“雷锋日记导读”是开拓性的,是突破性的,是创造性的。对于当前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对于保持雷锋精神的真实性、纯净性、严肃性具有特别的重要价值。学雷锋要读原著,原著就是《雷锋日记》。“雷锋日记导读”是学习、阅读雷锋日记的第一本辅导书。同时,又增加了《雷锋日记》的故事性,也可以说是雷锋日记的故事。(五)、《雷锋日记导读》派对了几十幅雷锋照片,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也感觉富有生活气息,生动、鲜活、亲和。这样十分有利的加深了对雷锋日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