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百年再认识

发布者:江南少侠 2023-2-24 17:10

(图片来源:经观自有)

经济观察报 朱嘉明/文 1918年5月15日,星期三,《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今年的5月15日,是《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过去一个世纪,关于《狂人日记》研究的文献遍布中外,这并不妨碍对这篇小说进行更为深度的分析。

(一)再现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空。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时间是1918年4月初。想必那年四月的北平和今天北京的气候不会有太大的不同,街上的柳树、毛白杨树、榆树和槐树都已长出绿叶。那时的北平人口并没有精确统计,大约在80万人左右。在1980年代,一位叫邓云乡的先生写的《鲁迅与北京风土》给我们提供了当时北平的真实场景,让我们可以想象鲁迅在100年前的那个4月,会怎样徜徉在北平城,酝酿着他的《狂人日记》。

此时的鲁迅已经37岁,任职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居住于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绍兴会馆。鲁迅当时的收入应该属于中产知识阶层水平。平日除了上班点卯,大多时间都沉浸于“抄写古籍和古碑文”。

进入1918年的世界,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年初,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十四点协议,列宁组建苏联红军,签署《布列斯特和约》,迁都莫斯科。这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的中国,多次多地发生地震,北洋政府获得日本善后借款,“护法运动”彻底失败,北洋军阀分裂,中国进入深刻的政治动荡阶段。留学多年的鲁迅对于国内外大事一定是关注的。

直到写作《狂人日记》,鲁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沉沦和寂寞。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对此是坦然承认的。

(二)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直接原因。

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来自他与钱玄同(1887-1939)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对话。

鲁迅针对钱玄同询问他的古碑钞本的意义,进而邀请他为《新青年》写点什么,以为这些人“许是感到寂寞了”,故做了如下的回复:“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对此,钱玄同的论点是,“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鲁迅被这句话所震动,因为“希望”这两个字触动了鲁迅。可见,很可能处于虚无、失望,甚至绝望的鲁迅,内心深处依然保存着“希望”的火种。

几年之后,鲁迅将《狂人日记》编入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书名是《呐喊》。显然,鲁迅企图向“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呐喊,寄希望被唤醒的人们最终有可能毁坏这个“铁屋子”。

鲁迅所说的“铁屋子”,超越他个人生存空间,也超越以中国文化为边界的空间,那些参加世界大战的人其实都是在这样的“铁屋子”被闷死和杀戮的。鲁迅对人类是有终极关怀的。只是,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三)鲁迅为什么选《狂人日记》这样的主题?

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要求,脑子里一定浮现出若干选题。但是,他为什么最终写了《狂人日记》,最符合逻辑的是:人类的互相残杀是鲁迅最关注的问题。

目前为止,人们解读《狂人日记》,强调的是鲁迅对中国数千年吃人文化的一种揭露和批判。因为鲁迅信手拈来了至少“易子而食”、“食肉寝皮”、“海乙那”、“易牙”、“徐锡林”被吃等典型案例。但是,我更宁愿相信鲁迅在写中国吃人历史的背后,还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吃人历史。1918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依然每天重复着人吃人的历史。在现代媒体并不发达的中国,中文和西文报刊杂志也会刊登中国各种军事集团之间残杀,以及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的血腥文字和照片。

鲁迅的《狂人日记》捕捉出吃人主题,既是他对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深刻理解,是他对人生的重要观察和感受,更是当时中国与世界现实的一种刺激。

(四)《狂人日记》揭示的吃人模式。

在似乎荒诞的语言背后,12天的《狂人日记》提供了关于“吃人”制度、原则和方法的清晰框架:(1)吃人是进入遗传基因的;(2)吃人是一种文明史,在中国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3)吃人是一个共犯机制,从来是集体行为,所有的人都是吃人的人;(4)吃人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5)吃人被赋予合法性,吃人的人永远要给被吃的人以“恶人”、“病人”、“罪人”、“犯人”这样的名义,使民间、官府、医学、道德、报复的吃人行为有所依据;(6)吃人受到阶级、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诸如赵家人,可以在吃人方面享有特权和优越位置;(7)吃人不受荒年影响,是一种常态;(8)吃人具有计划性和严密性,通常要加上陷阱,让被吃者思考和陷入到一种自己需要被吃的幻觉之中,甚至让被吃者陷入罗网,逼他自戕;(9)吃人是有分工的;(10)吃人的方法是有多样性的;(11)吃人是有一个产业链的,从赵家的人到赵家的狗都参与了吃人的过程。

简言之,《狂人日记》在对吃人的历史加以考证并对现实观察之后,形成了对中国吃人模式的著名论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进而,主人公做出了一个宿命性的预言:人类如果不求悔改,就会同归于尽。“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的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同虫子一样!”

最后,主人公提出他的理想社会:“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而这样的社会,要从没吃过人的孩子做起,“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所以,《狂人日记》的主人公绝非“迫害狂”,不但心理健全,悲天悯人,还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且充满了激情、勇气与正直的理想主义,不乏哲人色彩。

(五)是什么成就了《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不过4700字而已,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的震撼力,这与鲁迅的经历以及对他有影响的几个人物不可分割。

其一,鲁迅的医学,特别是解剖学的专业训练。鲁迅讲过,“在医专学习期间共解剖过二十几具尸体,一开始也曾感到不安,后来就不觉得什么了……当开始去破坏的时候,常会感到一种可怜不忍的心情”。没有对人的身体有相当深的感触,很难把吃人这个主题如此震撼性的提炼。

其二,精神分析法。《狂人日记》记载了主人公最为重要的精神世界变化和心理过程的四个阶段:“发现异常、怀疑被吃”;“察觉阴谋、警惕被吃”;“反思吃人、劝告他人”;“忏悔自我、救救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主人公首先发现自己深处具有的原始欲望,“对吃人习以为常”的群体之中,他们延续和体现了“野蛮人”的“本我”。所以,主人公担心他人要吃了自己“并非紊乱的意识”,而是一种合理怀疑;进而主人公要保护自己以实现“自我”;再然后主人公反思吃人,劝告他人,自我忏悔,实现了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超我”。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可以看到强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

其三,尼采的影子。鲁迅对人类的总体认知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了同情、怜悯,隐含着拯救的心思;另一方面,他对人类是批判、失望和绝望的。所以,一方面鲁迅通过《狂人日记》的主人公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将他作为批判的对象。鲁迅的这种矛盾,正是尼采主义的内在矛盾。人类的是非是相对的,人类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被否定的。所以,尼采是寻求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人。

(六)《狂人日记》和卡夫卡。

鲁迅和卡夫卡是同时代的人。卡夫卡没有读过鲁迅是肯定的,也没有资料直接证明鲁迅读过卡夫卡。但是,《狂人日记》相当注重对主人公“潜意识”的发掘和描述,涉及了与“潜意识”相关的一些元素:批判、仇恨、同情、脆弱、黑暗、荒凉、孤独、枯燥、怀疑和绝望。这恰恰是卡夫卡的风格。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引用米兰·昆德拉对卡夫卡小说的一种解读:“因此,人的生活只是个影子,而且还是‘错误的影子’,真正的生活却在别处,在永远无法到达之处,‘在非人和超人的境界里’”。《狂人日记》主人公无疑处于“非人”和“超人”之间的某种境地。此外,《狂人日记》也有卡夫卡诗意的写法,大量写黑夜,白天也用黑夜表达。

(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

鲁迅1918年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1835年的《狂人日记》是同名。鲁迅承认果戈里是他最喜欢的世界作家之一,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对他具有启发性。多年来,不乏一些学者比较这两个《狂人日记》。最主流的说法是:果戈里《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官职卑微,因为对其上司的女儿的爱慕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忧郁症变成狂人,不过是一种在旧制度下逆来顺受的悲剧“小人物”。而鲁迅《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是真正的狂人,因为他是一个旧制度的叛逆者。果戈理的是哀鸣,鲁迅引申出的是战斗的呐喊。

其实,两篇《狂人日记》的本质差别是鲁迅和果戈里的差别。果戈理是一个狂热的东正教徒,患有深重的忧郁症,长期遭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甚至丧失创作激情,死前希望把他的手稿烧掉。相较于果戈理,鲁迅虽然在1912-1918年期间,对佛教有过相当大的倾向性,却是没有被任何宗教束缚的知识分子,孜孜不倦追求的是个人意志和精神的自由。

所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给予鲁迅《狂人日记》以灵感,但是,被鲁迅所超越。在果戈理那里的荒诞、卑微、屈服,在鲁迅这里变成了震撼、尊严、挑战。从这个意义上,鲁迅是战士,果戈理却不是。

(八)《狂人日记》和《孔乙己》、《阿Q正传》的互补关系。

1922年,鲁迅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取名《呐喊》,支撑这个小说集的最重要的就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阿Q正传》。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人格都不完整,充满悲剧色彩,但是,这三个人加起来却将人性的基本特点和心理活动的常态显现出来。就写作风格和手法而言,这三篇小说差异显著。《阿Q正传》是可以搬上荧幕的,《孔乙己》是可以画成小人书的,唯独《狂人日记》难以用形象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狂人日记》更像是一个哲理作品,主人公充满思辨能力,心理活动丰富,对人类怀有愿景。《狂人日记》要回答以“吃人”和“被吃”特征构成的恐怖的、悲惨的、病态的、荒谬的世界如何能够维持,用什么样的逻辑可以打破?这恰恰是《狂人日记》的魅力所在。

需要承认,人们对《狂人日记》评价长期不足,原因很可能是其语言晦涩一些,故事情节弱化,与人们所习惯的小说格式差距甚大,更深的原因则是鲁迅超越时代的表现手法。当代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说:《狂人日记》里“大半是运用意象派和象征派的手法”。这是中肯和重要的。甚至可以这样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文学意识流”的开山鼻祖之作。

无论如何,以《狂人日记》作为开篇的《呐喊》,其实奠定了鲁迅文学的生态系统。而没有《呐喊》,岂有《彷徨》?

(九)《狂人日记》,《新青年》和五四运动。

鲁迅的《狂人日记》刊登于《新青年》月刊4卷5号,这一切不论对鲁迅,还是对《新青年》的影响都是历史性的。

据李宗刚先生研究,《新青年》从文化启蒙的理念出发,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自然来稿,而是组织约稿。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了积极后果: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继承期刊的文化立场;编辑所编发出来的作品体现期刊的文化诉求;读者所阅读的作品渗透了期刊的文化期待。

钱玄同向鲁迅约稿,因为鲁迅具有创造新文学作品的潜力,又是典型的“新派”人物。而鲁迅因为接受此次约稿,创造出《狂人日记》,在整个文学界破茧而出。《狂人日记》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起点。《新青年》从刊载《狂人日记》这一期开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可以这样想象:《狂人日记》播下了五四运动的第一个种子,《新青年》月刊4卷5号刊吹响了五四运动的“集结号”。

(十)《狂人日记》与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色绘画”系列。

鲁迅在1920年代末期将欧洲的版画艺术引入中国,发起了“木刻运动”,因此作品多配有黑白的版画。

因为少年习学美术,知道了西班牙浪漫主义派画家戈雅(FranciscoJosédeGoyayLucientes,1746—1828)。后来,我在马德里终于看到了他的《农神吞噬其子》原作。这幅作品描述了罗马神话中的农神Saturn因为听到预言说他的儿子将会推翻他的统治,于是将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吞噬下去的故事。戈雅这副画布上,遍布世界末日色调,Saturn吃人的表情是复杂的,包含着不安、神秘、凶残、恐惧和麻木。

戈雅是一个绘画天才,27岁就成为了西班牙皇室的宫廷画师,用色以和谐为主。1808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西班牙陷入最黑暗的时期。戈雅近距离观察了战争,刺激他创作了一系列描绘法军屠杀场面的作品,画风改变,并创作了被现代人们誉为“黑色绘画”的系列作品,《农神吞噬其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我站在《农神吞噬其子》面前,久久不肯离去。我不免想起的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所描述的氛围,也一定是昏暗的,甚至漆黑的,每个吃人的人的表情只能如同Saturm,每个人的嘴角都淌流着鲜血。

在罗马神话中,唯一被母亲藏匿而幸存的孩子,长大后最终推翻了Saturn。其实,这也是鲁迅《狂人日记》背后隐藏的希望。

(十一)我和鲁迅家人。

在我小学期间,只知道鲁迅的名字。但是,在没有读过鲁迅文字之前,却曾经和鲁迅夫人许广平及其儿子周海婴在北京西城的同一条胡同做过邻居。有那么几年,几乎天天傍晚可以看到许广平进出胡同的身影,她花白头发,衣服得体。我们的足球常常在她身边飞过,她处变不惊,慈祥望着我们而已。后来,他们家搬到景山和沙滩大街之间的一个有绿色大门的四合院里。我偶然还碰见过她一次,还是那么慈祥,带着她特有的微笑。

我真正读鲁迅,还是上了中学以后,鲁迅的文章收录于初一的语文课本。在“文革”可以疯狂自学的岁月,浏览过鲁迅的书,从小说到杂文。但是,深入回味和思考鲁迅,却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鲁迅无疑是深刻的,一个人在不同的时代对鲁迅会有不同的解读。从青少年开始,到晚年也不会结束。我还不知道,有哪样的文学家可以像鲁迅这样,有如此的魔力。

我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谨以此文纪念“《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

推荐阅读
  • 从心而语:情感哲理文案中的生活真相与启示

    从心而语:情感哲理文案中的生活真相与启示

    1. 心海泛起情感的涟漪,哲理是那洞察一切的海风,自媒体中话人生波澜。2. 情感如脱缰之马,哲理是紧勒的缰绳,于自媒体里谈自我掌控。3. 心灵深处情感的迷宫,哲理是指引...

    12-10

  • 《人生哲理:照亮前行之路的智慧之光》

    《人生哲理:照亮前行之路的智慧之光》

    一、人生哲理的多元魅力人生哲理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就像一座灯塔,在人生的海洋中为我们指引方向。​(一)指引方向​人生哲理能够帮助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做...

    11-20

  • 心灵鸡汤人生感悟,快乐的人在一起

    心灵鸡汤人生感悟,快乐的人在一起

    世界很大,手很小,我们的世界,是人一手一手建起来的,世界很大,心胸更大,因为,心可以纳须弥,心可以装着整个世界。做一个坚强的人,坦然面对阴晴圆缺各种境遇,勇敢体...

    11-11

  • 生活教给我们的一些哲理,句句经典,发人深省

    生活教给我们的一些哲理,句句经典,发人深省

    一、人生是个大戏台,常常是台下的觉得台上的太可笑,而台上的又觉得台下的太可怜。其实,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戏台上。不过是,此处笑笑他人,彼处又被他人笑笑。二、每个人...

    11-10

  • 大富日记:疯癫中带着哲理,很神奇

    大富日记:疯癫中带着哲理,很神奇

    其实,我观察人类挺久了。虽然我无法跟人类对话,但我时常把头探出水面,用深沉的目光盯着我的主人。可惜的是,我的主人好像不太正常。经常对着我们俩说话,我们又回不了,...

    11-10

  • 感悟人生情感哲理语录 保持平常心

    感悟人生情感哲理语录 保持平常心

    引导语: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得到中总会失去些什么,这是世之常理。所以,在生活中,面对失去的,我们应该平静如水,面对得到的,也应该保持一平常心。想要成功,必先学会...

    10-22

  • 由小故事来谈“安全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由小故事来谈“安全管理”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农场主很讨厌场里的老鼠,于是放置了一个老鼠夹收拾它,老鼠整日整夜担心,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同在农场生活的鸡、猪和牛。鸡正在孵蛋,说:“担心你自...

    08-26

  • 和女朋友分手后,我开了一间她最喜欢的店

    和女朋友分手后,我开了一间她最喜欢的店

    尺度 | 雕刻青年生活“真不想上班啊。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每天对着满屋子喜欢的东西,好看的设计,接待每一个笑容满面的人。”酒吧,咖啡馆,书店,客栈民宿……这些词...

    08-26

  • 《海街日记》:人生哲理就在茶饭之间

    《海街日记》:人生哲理就在茶饭之间

    “你以为你的人生是你的,其实它早就被安排好了。”这句话听起来很丧,但仔细想想,或许也并非全无道理。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地规划人生,但命运却像一...

    08-05

  • 母亲的哲理(个人随笔)

    母亲的哲理(个人随笔)

    母亲的哲理只要与母亲一起出门办事,如果办事时间是十点,那必定前一天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第二天的八点就催着出发,哪怕路上时间只需要半小时,用她的话就是早出发,路上...

    07-24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4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