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月,这个三下乡的季节,网上关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讨论会自然地增多,其中有着“三下乡无用”、“三下乡形式主义”的言论,我对此不敢苟同,故写篇随笔以做探讨。
首先,我承认三下乡支教对乡村的小学生们作用是有限的,毕竟整个教学周期也不过十五天。但仔细想想,如果只是因为援助方给被援助方的帮助不够,就去批判前者,难道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其次,很多批判三下乡的观点都局限于对乡村的支持不足,而实际上,支教的大学生也是受益的一方。大学生们在国家的号召下,离开城市,体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得到历练……这难道不是一种意义吗?
再者,我坚定地认为三下乡对乡村小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你是一个留守儿童,你活动的范围不过是村子,你几乎不会有机会去旅行。在这种条件下,能孕育出什么样的理想?拥有一部手机亦或是盖一栋小洋楼?稍微有点聪明的人,都会意识到眼界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留守儿童们在接触到大学生各式各样的第二课堂中,也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这种帮助不是能以教会多少个汉字所能衡量的。
(撰稿/温子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