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一篇好的文章或是一篇好的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版本。但写作者却经历了怎样的思考,思考与理性的反思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对写作者来说,他的更大的意义存在于他思考的过程当中,因为思考的理程才是他真正的生活。每天一分一秒的时间在他思考中被偷走,生活在继续,生命在缩短,思考在继续,可能用尽终身之力完成了一部作品,而作品就是这个思考过程的一个结果,如果把心思都一心放在结果上,希望结果快快呈现,这样的心理,最终只会是一本时尚小说,时尚过去,它也失去应有娱乐性。
因为思考不是着急的事情,思想是需要一定深度的,他需要你有一定的生命经历,当然丰富的生命经历更好,不论是承受苦难还是享有幸福,它需要你用心灵去感受,去发掘,去把这有限的生命经历上升至无限的生命价值中去。这是一个思考者也是一个思想家所必须做的工作,而这项工作不是一天一个月一年就能完成,他需要我们花掉一生的时间去追求去解释去迷茫去醒悟。迷茫至醒悟,醒悟后又产生了新的迷茫,醒悟和迷茫交替错生,思想的碰撞也不断进行,人类伟大的思想家在思考生命的过程中写下了他们的的感受,切身的感受,而这种感受只有自己经历了再经过精神的发酵把它写出来,才会更有一定的深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一本有思想有内涵的作品才诞生了。他不是时尚的代表,可能不适合大众胃口,但时尚会过时,但他却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因为里面注入了写作者真实的生命体验,生活感悟,可能更多的参于了作者本身的痛与苦的煎熬。另一个概念是,作品本身就是作者心灵和精神的避难所,他的所思所想所痛所悦无处诉说发泄,只能借助文字把它留下来,但这样痛定思痛的结果却成为了永恒。
“病蚌成珠,化蛹成蝶”的故事或许能够更好解释这一过程:一次的不幸,几颗坚硬的砂石进入那只贝的体内,从此,贝就用他的软肉磨着坚硬的石头,磨着,磨着,……经历了痛苦的磨,一颗珍珠就这么在它体内诞生了。珍珠,人们都向往的东西,但他仅仅是一个结果,是一只蚌在经历了那么痛苦的磨砺后才产生的这人世间的美好。可能我们现在在享受着佩戴它的喜悦,奢侈它的虚荣,享受着它所能给你带来的一切美好感受和体验。相信它会经久不衰。因为凡是用生命的痛苦酝酿出来的东西,时间愈久,愈珍贵。
其实很多现实主义作家就如同这一只蚌。而那粒砂子就可能是他本身的一种生命刺痛,他们在感受痛的时候,更注重痛的思考,他们也在孕育,最终孕育出来了他自己的珍珠——他的作品,他的思想也会经久不衰。
其实,好多时候,他只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思考生命本身这个问题上,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他的思想却成了永恒。因为人们的精神领域其实都需要这样的引导,他的经历可能我们普通人也都经历过,当我们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苦痛,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与态度。因为人类的本性就趋福避灾,但现实总不可能事事如愿。造物主给你幸福的同时也会将不幸同时给予你,在你享受幸福的时候也要有能承受不幸的思想准备,把不幸与幸福一起承受下来,并能坦然以待,你顺应了自然的天性,你会活的自在舒心。因为此时的你会居安思危,因为你会痛定思痛,痛也就不是痛了,没有了痛,痛本身也就不是痛了,痛经过你的思想沉淀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幸福。
因为不幸每天都在发生,天灾人祸,我们无可避免。MH370失踪了,MH17被击落了,但机上的乘客都不会想到自己的生命在这一天终结,应该是在那一秒终结。他们也许正在思考明天去干什么,明年去干什么,想象着自己美好的未来,但此时唯一的未来就是没有未来,或者在另一个世界的未来。生命就是这么无常,还有比失去生命更加让人痛心疾首的吗!和失去生命相比,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不幸都是幸运的,因为至少你还活着,只要活着,你就有机会。人的一生中,除了生命和你的思想,一切都是身外之物, 为一些身边之物患得患失,真是对不起自己的生命。不过这样想起来也许很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是如此之大,甚至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有了这样生命无常理论绝对的铺垫,你就会去更加珍惜你的经历,反思你的经历,珍爱你的生命,珍爱你身边的人,因为他们都同你一样。
但我们好多时候却没有去思考,或思考的很浅薄,浅薄的思考可能会引发我们的牢骚与抱怨,进而淹没了苦难本身的价值(其实称之谓痛苦更合适),只会陷入苦痛的泥潭不能自拔,进而沉沦。
但这不能去怨我们一个普通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永恒的存在,自然界的层次性就注定我们人类的天性。但我们在一种伟大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去思考我们每天的生活,至少这样我们能够活的更加充实。因为你在思考,可能你会不解,你会迷茫,但思考本身就会给你带来丰富的灵魂与独特的生命体验。我们达不到伟大思想家的永恒,但至少我们应该让我们仅有的一个人生活的精彩,而不是在空虚无聊中渡过,在时间的流逝中耗费了你所有的生命。
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幸事与乐事,既是幸事乐事,又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