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视频,标题是“微信签名识人,准到可怕!”,底下评论区炸开了锅,“太准了!我的签名就是我的现状啊…”,“吓得我赶紧改了签名…”。 我盯着屏幕,心里却涌起一阵莫名的悲凉, _这句句精准的解读,背后是怎样一种隐忍的表达欲,又是一种怎样的集体焦虑呢?_ 这小小的微信签名,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人在社交媒体时代,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
记得大学时候,我的QQ空间那叫一个精彩纷呈!从非主流的伤感日志,到各种疯狂的图片,再到和朋友的斗图大战,恨不得把自己的生活,所有的心情,都塞进去。那时的表达,是那么的肆意、那么的纯粹,全然不顾及他人的眼光。可是现在呢?我的微信签名,已经更新了无数次,从最初的文艺范儿“诗酒趁年华”,到后来的励志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再到如今简单到只有几个英文字母的个性签名… _这变化,不只是签名本身,更是心境的一种转变。_
朋友圈的演变,更是如此。从最初的分享日常,到后来的精心修图,再到如今的“云打卡”、“云炫耀”, _这背后是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悄然改变,也是现代人一种潜在的心理需求的体现。每个人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人设,力求完美,生怕一不小心露馅了,被这个看不见的评判场“拉黑”。_ 这“朋友圈焦虑症”,“社交媒体羞耻症”,现在已经是多少人的心头之痛!就好像大家都在演戏,演着自己都未必相信的角色。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我想,这和圈子的复杂化不无关系。以前,我们的社交圈子相对封闭,大家价值观比较接近,表达起来自然轻松随意。但现在,我们的朋友圈里,有同学、同事、亲戚、甚至一些并不熟识的人,各种不同的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想要表达自我,就不得不处处小心,生怕“得罪”了谁,或者“显得格格不入”。 网络与现实的边界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你在网上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到你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这种“人设”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更可怕的是,算法也在推波助澜。社交媒体的算法,会根据你的喜好推送相关内容,形成信息茧房,让你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不同的声音和观点。 _这种“同温层”效应,会加剧你的焦虑感,也让你更加不敢表达真实的自我。_ “你是什么样的人,算法会让你看到什么样的世界”,这简直就是一种魔咒。 想想看,朋友圈里那些精致的美食照、令人羡慕的旅行照、炫耀高薪工作的动态… 这真的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吗? _恐怕更多的是一种“人设经营”吧!_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竞争,大家都在努力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表达欲的降低,真实性的缺失,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人际关系可能会因此变得疏离,自我表达受限,甚至会引发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因为长期沉迷社交媒体,患上了抑郁症。 这真的让人感到心惊!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接纳不完美。 没有人是完美的,与其绞尽脑汁地营造一个虚假的人设,不如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其次,要理性使用社交媒体。 不要过度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认同感和价值感,更不要被算法牵着鼻子走。 再次,要重建真实连接。 多花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在现实生活中建立更真实的联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关注内心声音。 不要总想着取悦别人,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也许,我的微信签名,依然不会太长,也不会太华丽。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 _我知道,它代表着真实的自我,即使这自我,是那么的不完美。_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拥抱真实的自我,选择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愿我们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也能报之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