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过鹰城
自周文王化行汝坟国以来,叶县遵化成就了叶县的古往今来,一直到孔子出现,延续了今古传奇的续篇。当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轮滚滚而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路车铃一路坎坷。鹰城一开始,其下就接二连三,来往于今日叶县、鲁山、郏县和襄县之间。历史是一面镜子,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稀可以照见孔子周游过鹰城的真实面貌。
《史记•去鲁歌》记载,孔子相鲁。鲁大治。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于大人。孔子遂行。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何优哉游哉。维以卒岁。”说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的原因。3年前我读钱穆的《孔子传》,其中谈到孔子与弟子失散,他只身一人跑到了郑国,在郑韩故城东门,被人家说成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在来鹰城之前,孔子困于陈蔡之间,又被吴兵包围,7天都没有吃上饭,今上蔡县菜沟镇尚存有厄台。在互乡又遭到了村民的刁难,孔子说了一句话,“互乡人难与言”。这个时间,何去何从?孔子多有思索,见别的方国不容纳自己,他转而向楚国方向谋求发展。据《列国志》载,公元前494年,孔子师徒困于陈蔡旷野之中,子贡突围求楚,楚昭王发兵营救脱难,遂决计赴楚。而叶县作为楚国北部边疆,孔子由今日的淮阳而来,由东到西,叶县是必经之地。同时,鲁山是西鲁,早于东鲁,故而在南向楚国寻求突破的时候,孔子也免不了要到西鲁寻求一番真经。
史书记载,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时,因慕楚封疆大吏、食于叶邑沈褚梁的政风,故取道经过叶境。孔子曾两次经过叶县,一次是在由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在今天的邓李乡一带渡过沙河;一次是由楚国至卫国的途中,经由今天的旧县、田庄、城关、遵化店等地,一路向北。虽然时间都不长,但留下了不少遗迹和传说故事,一些村庄也因孔子而得名。《论语》一书对此多有记述。据推测,孔子应为公元前494年游楚之时到过叶县。
《韩非子》: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先说孔子一行第一次进入到叶县境内的故事。平顶山市高新区遵化店镇原党委书记李国强亲口对我讲,孔子师徒走出陈蔡困境,顺着偃城大道,往叶县方向而来。他们从舞阳县北舞渡过沙河,刚入叶的第一个村就是他的老家邓李乡泥车村。据说当天下着大雨,孔子师徒坐的车子深陷入车压辙的黄泥之中,不得动弹,书简被浸。后来在当地村民的帮助下,车子才被拉出来。这叫我想到1994年,我们万里行越野车陷入内蒙古草原的泥潭后,尽管我们展开了积极的自救,但车是越陷越深。后来也是承蒙当地牧民动用东方红拖拉机才把车拉了出来。只不过后人有心,为纪念这一史实,便于此地建村,名曰溺车,又名泥车。
第二天,雨过天晴,孔子一行出泥村东南行,行之不到500米远,看到前方有个大土堆,高约2米,方圆60平方米平台,跟四周田地相比,地势稍高。孔子一行索性把昨晚淋湿的书一一摊开,放在土堆上晾晒,这个土堆由此得名晒书台。之前,在蔡州,孔子也有一个晒书台,其位于上蔡县城北30华里华陂乡陈蔡铺村的西南方,原是枯河中的一座高台之上。令人神奇的是,此台如同叶县辛店乡水中一座古墓。水长随长,水消随消。同样是孔子周游列国,也是途中遇雨,书被淋湿后,晴天后,曾在此地晒书。后人为尊敬孔子,在此修建飞檐八角棱形的晒书亭。在晒书亭的西南角有一寺院,原名云朝寺,孔子晒书后改为书台寺。汉初始建文庙大殿于其台(上),塑圣像三墩于其内,四周苍松翠柏环抱,青烟袅袅,紫气缭绕,金碧辉煌,威严壮观。后经唐、明重修,清朝康熙庚午年间,邑令李廷望集巨资修复,建石坊一座,上书“孔子晒书台”。
当孔子的书一一晾干后,他们一行开始走路,但因雨淋头之后不说,身上的衣服二次经过太阳晒出汗后,个个觉得浑身难受。于是他们把衣服解开边走边透透风。风吹乱发,当头发已被吹干,孔子开始梳理蓬乱的头发。这一梳不要紧,当地人就把孔子梳理头发的地方叫做“妆头”。为了避讳,又称之为“桩头”。作为故事发生地,后人在妆头村北的河堤上修了一座孔子庙,庙南边栽了一棵树龄在1500年左右的银杏树,至今我们可以看到。
次日上午,孔子师徒离开桩头村,风尘仆仆驱车赶路,走了约8里地远,车子停了下来。原来路中间有一群顽童在做垒土城游戏,他们死活不肯让路。挑头的是一名叫项橐的小孩,反问孔子,是城该为车让路,还是车应绕城而过呢?孔子闻之有理,赞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并尊之为师,下车扶銮,绕城而过。《三字经》云:“昔仲尼,师项橐”,即此典故。从此,村子易名揽车李,又名銮场李。孔子这种宽容大度,择师不分长幼的精神,渐化为叶县人的传统美德。“揽车李”则是因为孔子所乘的车在行进过程中被一个叫项橐的小孩所筑的石城所阻而得名。中国古代蒙学读本《三字经》曾提到这个故事:“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此外,关于项橐还有一个版本。说孔子尝闻莒国(今山东莒县)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见前边大道上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项橐。子路见状,停车呵斥,但项橐还是不动。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此处说法明显与孔子带领师徒沐浴有关历史记载相悖,但是民间版本,不予深究。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
孔子过叶县揽车李南行,经廉村。而廉村境内有古叶县八大景之一的“讲武台”,为平地凸起一孤山之景观,东汉马融曾在此讲《尚书》,改原名青龙山为尚书台。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偕武则天在此讲武,许州牧封道宏奏请改为讲武台,讲武台内有一玉佛像现存于叶县博物馆。廉村镇分别为新石器时期至唐代、新石器时期至商周时期叠压文化遗址。孔子过后如风,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
孔子过仙台,一路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说其仙台,原叫坟台,因叶县第二任县令王乔墓葬于此。作为半仙之体,历史上被命名为“王乔飞凫”其中,《后汉书》记载:王乔有神术,每月初一和十五,他自叶县去都城洛阳参加朝会,从不乘车马。而比起孔子时代,王乔与之相隔甚远。
谈到孔子二次过叶的背景绕不开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是由吴王阖闾率领的3万吴国军队深入楚国,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击败楚军20万主力、继而占领楚都的远程进攻战。在战争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
楚昭王在楚国败亡于柏举之役后,历尽艰辛复国。作为一个积极作为的君主,他主动邀请孔子来楚,反映出他对贤者的尊敬。不巧的是,孔子来楚后却无缘拜会昭王。于是,孔子一不做二不休,就顺势朝叶邑(今叶县)进发,他要拜见叶公。
这一天,孔子经过楚国鲁阳(今鲁山县)地界。山大路险,坡高渊深。牛车行进在高山之巅,老年显得汗如瓢泼,气吁喘急,力不从心。弟子们便一一下车,推着车子向前,一直到交界关,方才停车歇息。交界关作为楚长城的西城门,一门跨两国,西望秦国嵩县境,东望楚国鲁阳地。门楼正上方镶嵌有两块青石门额,高二尺,长三尺,朝西的刻有“交界关”三字,朝东的铭记着“鲁山关”字样,自是不凡。进入长城后,孔子师徒一行人,就坐在门内石凳上歇息。然后,子路指着红墙大庙请教夫子:“这是什么地方?”孔子猜测说:“莫不是尧庙?”宰我问曰:“尧庙何以有恁大的名气?”孔子坐下讲话说:“夏帝孔甲时,尧之孙刘累,因养龙而怕得罪孔甲帝,便迁鲁县,后建尧祠以祭祖先……“师徒们上路东行,是曲回的下山道,回首再望楚长城,更加雄伟百倍。孔子叹曰:“楚国不可欺也!”(经典美文摘抄 www.lingdz.com)
一天,车过小尔城,忽被一群小儿堵路。听鲁山县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刚朝海讲:“孔子让车停住,从车上探出头来,问:“小儿堵路何事?”有个大一点的小孩儿,霍地站起来说:“垒城玩。”孔子细看,果然小儿在路上用石头垒起一座方形城池。孔子指着方城对弟子们说:“楚长城是方的,连楚国的小儿都会造方城,足见楚国的国防教育甚为普及。”众弟子不住点头。孔子谓小儿:“吾车欲度其城,可乎?”小儿答:“绕道而行。”孔子环顾两侧水田无法绕,便央求说:“可让车穿城过乎?”并问那大孩:“你叫什么名字?”那孩子不大情愿地说:“姓墨,名杰,咋着?”孔子笑着说:“你的名字很好听,可是为啥不叫扒城让路。”墨杰说:“我们垒城防御,就是不让你们随便过,要过也中,弄坏城,赔城。”孔子答曰:“赔你,赔你。”车过城废。群儿截住牛车不让过。子路等人,只好匆忙的按小儿垒的城又赔一座。小儿这才腾开了路。孔子回首笑曰:“小儿城也。”因此后人取地名为小儿城,今谐音演变为小尔城(在鲁山县赵村乡境内)。
原来,那墨杰,是大禹的教师墨如的后代,乃书香门第。不想,世道沧桑,自墨如的玄孙墨同以后,便沦为平民,那墨杰并非此地人,他家住在西山竹园旁,是来此地串亲的。经常领着一群小孩儿在路上垒城玩。
离开鲁阳入叶邑,孔子二次过叶,并慕名拜见了叶公。叶公出迎,盛情款待,在这里坦诚论政。叶公问政于孔子。子曰:“政在来远附迩;近者悦,远者来。”叶公认同。在谈及儒、法的率直观点时发生了分岐。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人格。子路不便回答,请示夫子。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今叶邑留有问政门遗址,叶县文庙还有古建愤乐亭。孔子在叶作短暂休整后,便离叶赴楚都。楚昭王欲以书社七百里封孔,被令尹子西劝阻,故不得重用。是年秋,昭王去世,孔子师徒离楚返卫。
孔子到叶县,之所以先后碰到的一帮隐士,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曾经楚国强大,征服东夷各组,为了看管,把他们集中到了叶县。因此,这里汇聚了大量人才。和他一样,他们不满于现实,为了抗议天下之无道,他们宁肯隐姓埋名,隐逸山林。作为隐士,他们嘲笑孔子,挖苦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孔子对隐士却充满敬意:要论道德,他们才是一尘不染,冰清玉洁,就像古代汝州的许由等。
行至今天的叶县田庄乡境内一个村子时,子路与孔子一行走散了。子路看到一荷绦丈人(老农)正在田间劳作,就上前问路。荷绦丈人对孔子的作为很不以为然,给了他这样的评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但老人家对子路还是很客气的,他留子路在家住宿,并杀鸡、做小米饭给他吃。子路名由,该村由此得名“留由处”,后讹传为“尤潦铺”,现名尤潦。
叶县城关乡问村是孔子一行过沙河(滍水)时,子路奉师命问津的地方,现在村北沙河上有问津堤、问津渡等遗址。而子路问路时所见的长沮和桀溺死后就合葬在沙河边上。该墓至今仍在,墓前立有石碑,上书“周隐者长沮桀溺之墓”等字样。问村三面环水,民间称为问岛。岛上有古树一棵,还有一个小型庙宇。
过沙河(滍水)是黄柏山,在人祖庙。孔子一行盘亘了6、7天,并把过沙河弄湿的书又晒干,孔子等于在叶县留下了第二个晒书台。
如今,叶县文庙留有愤乐亭。其取意于孔子周游列至叶邑(古时叶县)期间,在叶公(原姓沈,名诸梁楚国贵族)处,他对自己的评语。 叶公曾问子路:“你是夫子最早弟子之一,可说对其所作所为了如指掌,请问,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说此事,埋怨子路:“唉,你为什么不告诉他,我的为人是: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有什么呢?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此言,也曾经打动了日本当代文学大家井上靖,他在《孔子》一书中解读“愤乐”两字,认为愤应该是对背离为人之道的愤怒,乐应该是指使人心宁静、温暖、开朗、舒畅的一切。愤乐亭创建于明代,为重檐八角攒尖结构,每条垂脊上均有一仙人呈坐姿,高举右手,形象生动。八根小八角檐柱,为防雨水浸蚀,采用青石质,亭内四根金柱为木质。整座亭子造型像半开的伞状,工艺独特,十分罕见。北侧檐柱清道光年间书法家万钰手书楹联一副:“采芹采藻多士幸游来当思此地何地;忘食忘忧诸生窃向往须学圣人为人。”
郏县是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之一,孔子后裔唐代时就迁到郏县,被称作“郏县派”。“郏县派”是山东曲阜孔府十大支派之一。五代后周时,孔姓族人在时任县令郭忠恕的支持下和“宁陵支派”、“鲁山支派”迁郏的宗亲联合,共同创建孔氏家庙,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公元954年)竣工。北宋末年毁于战火。金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时任知县张志行在原址上重建官方文庙,奉旨倡导民众尊孔学儒。明清两代大修十次,建国后又多次维修。郏县文庙是一组颇具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在规模、建制、保存完好程度等方面,除了山东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以外,超过了其他全国各地的文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其独特地方,在于:一是它创建年代久远,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木、石雕刻艺术和彩绘艺术在全国各县级文庙中最好。二是它的建筑规制是山东曲阜孔庙、孔府两大建筑群经过综合和取舍后建成的又一具有东方建筑色彩的古代建筑群。三是它与正统孔子后裔密切相关,既是孔子家庙,又是官方文庙,受到了国家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评和关注。
民间有“金襄县、银郏县”之说,孔子与襄县也有不解之缘。据《襄城县地名志》记载,襄县茨沟乡的铁刘村原名叫“歇留”村,是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停留,并歇了一宿而命名的,村内至今还保存有“孔子自楚过宋处”的石碑。孔子一行来到了北汝河(当时名汝水)岸边,面对着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孔子一行不禁陶醉了。孔子对弟子说:“逝都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此,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就成为人们珍惜时光的至理名言。
在襄城,孔子与襄城君一见如故,互相倾吐仰慕之情。在襄城君的陪同下,孔子及其弟子慕名拜谒了首山。游览了黄帝采铜遗址、黄帝圣泉,拜访了伯夷、叔齐采薇山坡及饿死之地。子贡问孔子:“老师,我们都比较了解黄帝,可伯夷、叔齐却不怎么了解,请问,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赞叹道:“古之贤人!”
化行村北邻许昌县,是襄城东北边远的村庄。据《襄城县地名志》载:此村原叫化店,化姓始居,临路开店得名。后孔子周游列国至此,宣扬教化,人们改村名为化行以示纪念。
在襄城君的陪同下,孔子与其弟子游历了尧王城。在传说麒麟、凤凰出没的地方,孔子感慨地说:“一个社会,如果明君出世,广施仁政,泽被百姓,不但人民赞颂他,连瑞物也出来显示社会的祥和、圣君的伟大!尧帝就是这样圣明的君主啊!”。游到尧帝住所,看到尧帝当时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屋内的大梁和柱子都是连刨也没刨过的原木,使用的器皿是些泥碗土钵之类,一点也没有特殊的地方,内心都非常激动。孔子不禁赞叹道:“大哉尧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言!”。
在“诽谤之木”遗址前,孔子很有感触地向弟子介绍说:“诽谤之木就是提意见于木柱,老百姓有意见可以刻在上面,君主必须亲自察看并作处理。你们看因时间久而上面那许多模糊的文字,就是老百姓刻在上面的意见!”。游览到尧王城南城门,登上城楼,但见坦荡如砥的汝颍平原河渠纵横,田野里,百姓辛勤耕作,绿树荫里村舍相连,鸡犬相闻。孔子欣赏着眼前美好的田园风光,指着前面一座村庄说:“据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典故就发生在这儿。这正说明了尧帝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幸福,国君化民于不知之中的英明和伟大啊!”而我最近看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一书第一首《击嚷歌》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人击壤而歌。内容正在此。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行走鹰城,留下脚印一串串。今又串起,梦回春秋,聆听圣训,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