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和中心小学 戴路音
近来,我细细品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文集《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该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书中,老先生通过近50篇随笔文章,系统讲述了自己50多年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和宗旨,也是他受人敬仰的重要原因。翻开此书,字里行间中,我就能感受到老先生对待教育的热情,对待学生的真挚……
一直以来,我坚持“换位思考、宽容待之”是教学理念,这让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的那句“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换位思考,对学生不仅是一种尊重,还是一种大爱;“蹲下身子、侧耳倾听”让我放下老师的“架子”,改变自己;“赏识教育、激励效应”,让我想起周宏先生的一句话,“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这让我懂得激励的重要性,学生发表文章也好,比赛取得名次也好,或者在其他地方有了小进步也好,都应视为可喜可贺的大事,不但要郑重地表扬,还要通知家长,那句“让学生喜欢上你”,更是深深感染激励了我……
换位思考 宽容待之
回顾过往的教学生涯,回味着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有时真让人陷入沉思。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那时的我,天真地以为一年级的孩子年纪小很好管理,但事实上,每天都有管不完的琐事,尤其是碰上调皮的小朋友,会让你觉得一天过得跟打仗一样忙。这不,又有两个孩子哭着跑进了办公室……
小航和另一个班的孩子都在哭,其中一个额头上和手上都擦破了一点皮。
“他绊了我一跤!”别班的孩子指着小航的鼻子大声告状道。
“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说着,小航眼泪又夺眶而出。我用手轻轻抹去了他的眼泪,并用温柔的语言制止他哭泣。
“老师愿意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是就算不是故意的,你也得向人家道个歉,毕竟你伤害到他了。”
小航连忙转过身向别班的同学道了歉,还深深地鞠了一躬。
那位同学马上忘记了头和手的疼痛,摆摆手说道:“没关系,老师,我走了!”
我再回头看看小航,眼睛里已然不是伤心的泪水,看似带点儿感激,又像是欢喜的味道。
虽然事情已经解决,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致电两位学生的家长,告知此事。当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小航的爸爸时,他在电话里的话让我有点儿受宠若惊:“谢谢您!戴老师,幸亏您相信他。他是一个容易自责的孩子,即使是无心之过,他都会自责不已,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我们都怕他有心理障碍……”听到这儿,我庆幸刚刚选择了宽容小航,原来只在我一念之间就能让一个孩子免受伤害。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我相信,老师多一份包容,学生也会多一份谅解。
蹲下身子 侧耳倾听
小闻同学是一直让我感到头痛的学生,我把他视为我们班的“活宝”。他最让我头痛的是写题速度极慢,几乎没有哪次考试是能全部写完题目的,有时甚至只做半张。语文考试正在进行,他又在不断地挑战我的耐心。我告诫他:“速度要快!”但铃声很快敲响了,他的阅读和作文都还没有动过。
无奈之下,我只好和他立下“赌约”:“如果你下次单元考试写完,不管成绩考了多少,我都亲手做一次酸奶给你吃!”他惊讶地看着我:“戴老师,你说话要算话!”我点点头。
我没有想到就这样一个无意的约定,竟改变了小闻的考试速度,之后考试时他果然全部完成,且成绩也不错,这让我对他赞不绝口,立刻兑现了当时的诺言。当然,我还做了许多瓶酸奶,奖励给其他优秀以及进步的学生。
自古以来,教师的言行举止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庄重圣严,凛然可畏,半点也怠慢不得。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经过这件事我发现,放下“架子”似乎对于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我觉得我需要改变,蹲下身子,去侧耳倾听,甚至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和他们一块儿玩耍。
赏识教育 激励效应
读到第七章时,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那时的我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初一时,我的科学成绩甚至没有一次及格过。直到初二,遇到了一位会对我微笑,会鼓励我的科学老师,每一次的进步,他都会在全班面前大大地表扬我一番,让我充满信心,成绩也“噌噌噌”地往上窜。一学期下来,我的科学成绩从不及格升到了优秀水平,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可以学好科学!
后来进入了师范院校,学的内容甚是广泛,尤其是艺术课程,对于我这个零基础的人,学起来着实有些困难。印象最深的是大三时,我们要选修叶老师的国画课。叶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和亲,即便我们画得不好,也总能挑出很多优点来进行点评。这似乎具有一种魔力,我开始感觉自己被“骗”进了国画世界,经常偷偷溜进书法教室去完成“大作”……学期结束时,叶老师将他的一幅国画作品送给了我,说道:“这幅作品是给全年级国画画得最好的学生。”记得那时我惊讶了很长时间,立马将这画裱起来挂在了自己的书房。从此,我爱上了国画……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王中力先生说:“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只能发挥到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多。”
于永正老师说:“只要蹲下来看学生,只要牢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句话,就很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一直以来,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学生,也是那么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所以在接下来的教育中,我想要尽可能地去激励每一个孩子,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认识最好的自己!
最后,我要感谢于永正老师的这本书。巴金说:“读一本好书,如同积一滴生命的清泉。”这本书就是我生命当中的清泉,它将伴随我继续走入教育中,去滋润每一个学生。
本文来自【看余杭】,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