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与纵横家信徒景春关于“大丈夫”的一段对话。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孟子不同意景春的看法,并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朱熹《四书集注》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了,我军勇气正旺,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算的,怕其设有伏兵。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齐军。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这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此句摘自刘禹锡《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即汉昭烈帝刘备,蜀先主庙在夔州(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刘禹锡曾于公元821—824年间任夔州刺史,该诗当作于此时。这首咏史之作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所继非人,总结了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天地英雄”四字暗用曹操对刘备语:“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禹锡添一“气”字,便有了庙堂气象。“天地”两字横括广袤地域,极言“英雄气”充塞六合,至大无垠;“千秋”两字纵贯悠悠古今,极写“英雄气”万古长存,永垂不朽。“尚凛然”三字虽然平平道出,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先主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则其生前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便自不待言了。
4、事必有法,然后可成。
此句出自朱熹为《孟子·告子上》第二十章所作的注解,孟子的原话是对后羿射箭作出阐释。对此,朱熹作了进一步注释:“此章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
其大意是:任何事情都有方法,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这就如同教学,教师舍弃了方法,就教不好;学生舍弃了方法,同样也学不好。
由此可见,讲究方法是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此句出自刘向《说苑·谈丛》。
《说苑》是西汉大儒刘向编撰的一部历史人物故事集,共20卷。其第16卷《谈丛》,内容为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集中反映了刘向的政治理想与治国方略。
在《谈丛》中,刘向提出:“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意思是,世间万物只要保住根本就能生长,人间百事只要符合道义就能成功。并称:“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认为倘能谨守道、德、仁、义,就会产生极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6、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此句出自南宋张栻《论语解·序》。
张栻,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其思想有比较突出的经世致用特点。《论语解》始撰于乾道三年 (1167年)前后,成书于乾道九年(1173年),故又名《癸巳论语解》。该书通过解读《论语》,以明圣人之道。
在《论语解》中,张栻提出了“知行互发”的观点。他指出历代圣贤都主张知行兼重,因为“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意思是说,人们在开始时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然后用更深的认识去指导实践,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张栻认为知与行紧密结合,二者互相启发,共同促进。人们正是在知与行之间的循环往复中,推动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
7、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此句摘自荀况《荀子·大略》。
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然而,如何做到善学、善行呢?《荀子·大略》有具体描写:“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故其行效,其立效,其坐效,其置颜色、出辞气效。无留善,无宿问。”君子的学习就像蛇、蝉脱壳一样,很快就会有所改变。所以,他走路时学习,站立时学习,坐着时学习,脸上的表情、说话的口气都极力效仿。见到好事立即去做,有了疑难立即就问不过夜。
8、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此句摘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容易之时谋求难事,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事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这告诉我们做大事、难事要从小事、易事做起。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就一定能够成功
9、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此句出自清代顾嗣协《杂兴八首(之三)》。
顾嗣协的这首哲理小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芸芸众生,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天才是没有的,再厉害的天才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如果舍长就短,即使智者也会捉襟见肘、无能为力。故作者提出:“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人才贵在适用,不必过于苛求,只要有某方面的才能就可以予以任用;过多苛求,强人所难,只会把大批人才拒之门外,这表达了作者人尽其才的人才观。
10、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
此句出自《宋史·宋祁传》中的一篇奏疏。
宋祁身为北宋一代名臣,在文学领域造诣很高,因其《玉楼春》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世称“红杏尚书”。宋祁少年得志,但当他走上历史舞台时,北宋朝廷已危机迭现,西北战事吃紧、国家财政困窘,这都让宋祁忧心不已。
北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时任天章阁待制、同判礼院的宋祁向宋仁宗呈奏《上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节三费”(即“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在奏疏最后他提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如果自己不作表率,下面的人就不会跟从;如果自己不身先力行,下面的人就不会信服。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以身作则、率先躬行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大智慧。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身教重于言传,具体强于抽象,树立威信在于从自身做起,正人先正己,律人先律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道知行”
编辑:景晨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