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火的一部日剧《重启人生》,大家看了吗?
女主因为遭遇车祸,进入了无限转世轮回,需要一次次重复人生,攒足功德,才能重新投胎。
不同于以往的重生剧,它没有翻天覆地的热血逆袭,却暗藏着许多普通人也能参考的人生哲理。
其中,有个情节很打动我。
因为有前世的记忆,她在高考时多考了几分,去到了同一所大学的医学院,成为了药剂师。
她一直惦念着上一世,爷爷会在某一年过世,便特地腾出更多时间去陪伴他。
由于药剂师对药物的敏感,一次去爷爷家探望时,发现他吃药的方式不对,影响了吸收。
在及时阻止、调换药物后,爷爷身体日渐恢复,寿命得到延长。
按照逆袭剧本的叙事,她可能要成为科学家,开发出某种新的药物,才能救爷爷一命。
但是没有。
就是那多考的几分、多一点的陪伴和关心,一点小小的变化,就换来了一家人更久的相聚。
我们总是想象着“如果……就能……”,总觉得要在现在的生活基础上,做一番大的改变,自己就能开心快乐起来。
但有时候,可能正是这种“要大改”的想法,使得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要么不做,要做就希望能做得很好。
带着压力,改变会更加困难。
但其实,调整一些小的细节,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拼命大改
可能会越变越差
生活中,很多人期待脱胎换骨、逆天改命——
经常买彩票,幻想一夜暴富、跨越阶层;
攀附有钱人,幻想嫁入豪门、栖身上流。
近年很火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就是抓住了人们渴望“眼睛一闭一睁,命就改了”的心理痛点。
然而,这带来一种压力:越是渴望大的改变,越容易对现在的生活不满。
塔克商学院组织管理学教授Audia等人研究发现:
反复收到过度积极乐观的反馈,会损害个体的能力,使人觉得自己能拥有更多,不断制定过高的目标,最终失去对真实自我的判断。
就像总被人夸“你真强壮”的孩子,会高估自己的力量,觉得能征服全世界,一旦发现自己做不到,便会感到十分挫败。
总是沉浸在不切实际的美好期望里,会使人越来越自卑、讨厌自己。
一旦结果不如人意,脑海里就会响起一种声音:
“你做成这样,不如不做”。
而从一些细节着手改变,则会使人对真实的自己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则2004年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证实:具有较高水平自我主体能力(personal agency)的人,不会勉强自己去适应不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
而主体能力,指的是了解自身感受、需求,不盲从,以自身发展为出发点的思考能力。
因为TA们知道,改变自己原本的样子去适应外界,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并给自己带来深深的挫败感,从而歪曲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我连这个都做不好,我真是太差劲了”。
这些自我主体能力较低的人,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无法切实地活在当下,他们内在藏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
“我不喜欢真实的自己,我只想要理想的自己。
“我无法忍受现在平庸普通的生活,渴望成为众人的焦点;
“即使这念头就像搭建一副悬空的梯子,随时可能让我一脚踩空。”
就像职场失意,却每天花很多钱买彩票的男人;过度节食减肥、无度整容的女孩……他们都太想摆脱当下的自己了。
渴望一步登天,结果步步滑向深渊。
而从细小改变下手,才能垒砖通向高处。
《重启人生》的女主,就是如此。
她四次重生,三次都是因为被车撞死。
冥府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就这样转世投胎,你会转生成大食蚁兽,但如果你多积德行善,就有机会转生成人。
于是,她用功读书,成绩维持在前列,努力考上好学校;
她关心朋友,努力维系友谊;
她认真做事,从小职员奋斗成独立制片人。
她没有追求大的改变,而是从点滴细节里,挖掘让未来更好的各种可能。
尽管每一世都很平凡,但她达成了期待:寿命一世比一世长,每一世都结交了新朋友,最终也争取到了转生成人的机会。
改变的前提是接纳
什么是细小的改变?
就是一种持续性地自我成长,通过踏实地完成一个个小目标,来让自己拥有更全面、多元的幸福。
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
“‘找到自我、获得认同’是持续终生的任务,不同的人生阶段、时间节点,人可能都会产生新的认知和变化。
“这也就需要我们持续保持觉察的意识,认识自己身上的新变化,并不断形成对一个统一的‘我’的认识。”
而一个个细小的改变,不容易挫伤我们的自信,且能帮我们逐步积累新的自我认同。
小A在体制内工作多年,最近想辞职开咖啡店,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一行。
虽然夜深人静时,会幻想自己在咖啡店享受岁月静好,感觉挺放松解压;但她知道,实际经营起来,绝不会如自己想象得那样美好。
我们一起头脑风暴,如何能在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去尝试改变的可能性?
最终,小A想出了比直接辞职开店更好的方法:
利用下班后的10分钟时间,去附近评价好的咖啡店买杯咖啡,培养咖啡鉴赏品味;
周末去全城探店,挖掘那些真正受客户喜欢的咖啡店,观察他们的运营模式;
闲暇时买各种咖啡豆来研究,体会不同咖啡冲泡时的温度、口感、香味。
总体上,它们都是一些能力范围内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但它们就像引水入渠,一点点实现大目标,也一点点扩充了自我主体能力,提高了品味、格局、韧性、恒心与知识。
内在提高到一定程度,慢慢地,小A不再急着辞职,因为现在的生活没有那么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这些细小的改变,她整体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幸福度今非昔比。
同时,“要不要开咖啡店”的答案也水落石出。
她很明确,自己有能力经营好一个店铺,并且这份能力会随着点滴改变的积累,越来越强。
比起直接辞职开店,这种一点点为前路垒砖的状态更能积累自信。
因为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能做很多事:可以从零开始学习咖啡,可以和各式各样的店长沟通,可以品鉴出各种咖啡的味道……
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猛烈地被激活。
今天的她,看似还是昨天那个她,内在却因为点滴的改变,焕然一新。
看不到变化,我们该怎么办?
如果,“逆天改命”是一口气拥有金山银山,细小改变就是一点点往存钱罐里存钱。
今天比昨天多一点,明天比今天多一点。
虽然是在成长进步,但进度条推动太慢,和心理预期相差太远,难免会让人沮丧着急。
这时该怎么办呢?
首先,做一些能立即看到反馈的事,找回掌控感。
适度追求即时反馈,能够让人感到快乐,比如:
你刷美食APP,刷到有家餐厅,从里到外就是自己喜欢的样子,并且路程不远。
你决定:
1.打电话定位置、约朋友。
2.选一套自己喜欢的穿搭。
3.出门叫车或者步行,路上跟朋友聊天,或者戴耳机听课程,利用碎片时间提高自己。
4.抵达餐厅后,先拜托工作人员或朋友帮自己拍照,照片发社交APP或者做头像。
猜猜看,这一次用餐,你同时得到了几个及时反馈?
数一数:打电话得到回应,看到美美的自己,社交和知识面得到扩充……
1234567,这些马上能看到结果的事情,在生活中不计其数地发生,支持着我们完成细小的改变。
然后,进行正念冥想等放松练习。
一般来说,正念冥想适合在家中的私密角落,用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坐着,独自完成。
但感到焦虑、难以静下心时,我们也可以前往一些能够结束内耗的场景里,比如,回到学校看看,在操场上走一走,去书店坐一坐……
这些地方,如同天然的心灵浴场,浸泡其中,能够帮助人放松下来。
最后,无条件地爱自己,放下“逃离当下”的念头。
从细小的改变下手,积累出的力量,能够滋养爱自己的点滴细节,催生真正的自信。
学者Morgado等人在2014年的研究论文里提出:
无条件地自爱,是指一个人可以无条件接受自己所有特点,无论那些特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比如,你喜欢慢条斯理地做事,在某些场合会显得“懒惰”“拖延”,但你并没有因此否定自己这个特质,而是觉得:
“我就是一个做事比较慢的人,这并不糟糕,也不会给别人带来痛苦,我同样可以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些责任。”
或者,你易胖,经常被人开玩笑叫“胖子”,但你没有因此厌恶自己的体质,而是觉得:
“我同样可以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易胖体质并没有把我打入地狱,我仍然认真积极的生活。甚至有的时候,胖一点还能刺激我更加努力去争取机会、蜕变成长。”
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我们能积极留意每一个细小的改变,留意每一次变化,看到正在日新月异的自己。
随着你开始关注那些细小的改变,你可能会发现:
过去那些“一步登天”“逆天改命”“一口气吃成胖子”的妄念,慢慢地从你脑海里消失了。
你不再总是幻想自己又美又强,而是充分地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变美、变强的小机会;
你不再渴求一夜暴富跨越阶层,而是努力去经营更精致美好的生活,爱上脚踏实地的自己。
就像Jim Rohn说的:
幸福不在你一定要抵达的未来,它原本就是由你创造并描绘的当下。
愿,我们能从细小的改变中,踩稳过去,站稳此时,抓稳未来。
作者:芒来小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点灵心理,关注个人成长,壹点灵让你离自由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