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清静的环境最好,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叨扰。但如果没有,那就把心放在书上,何处都是清静之地。年轻时候立志最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如果没有,那就在找到目标之后奋起直追,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
读书最好选择清静的环境
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是学习的好环境。问题不在于地方,而在于内心的目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想当教师,以便获得学习的时间与动机,曾国藩在写给他的信中说:“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如果真想读书,则无论在哪里,都可以读书;如果自己无心发奋读书,就算身处神仙之境,身边有再好的资源,也都不能认真读书。
古人读书有“三上”之说
古人读书有“三上”之说:枕上、厕上、马上。其意并非说读书只能选在这三个地方,而是说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心读书,都能抽出时间,哪怕是入睡之前、旅途之间,都可以找到零散的时间,又何来没有时间读书之说?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家中贫困,买不起纸币,他母亲教他用荻叶在地上写字;买不起书本,就向邻居借书来读,读后再抄录下来,废寝忘食,日夜读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家。可见,如果真的有心读书,无论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都可以读书。
与之同理,如果真想立志成才,又何必一定要选择时间?如果能在年少时就找到自己的目标,发奋图强固然是好事,如果年少时没有发现自己的目标,立志时间已经不早了,那也不要抱怨时间的流逝。失之东隅的事情,只要有心,总会收之桑榆。与以后的日子相比,今天永远是最早的一天。
今天永远是最早的一天
众所周知,苏东坡他爹名叫苏洵,号老泉。《三字经》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古人都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但苏洵却是大器晚成,少年时不好好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幡然醒悟,发愤读书,关门读书,五六年就对《六经》和各个学派的学说十分有研究。嘉佑初年,和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到京城,欧阳修把他的文章献到了朝堂之上,大臣们争着看他的文章,两个儿子参加科举进士的考试,成绩都在优等。苏家父子的名声震动了京城,人们把他们叫做“三苏”。
读书何必择地,书中自有清静地;立志何必择时,有志就是少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