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圈子不同,不必刻意的相融,省的委屈了自己也得罪了别人。
01
去年看大热剧《欢乐颂》,对其中一个情节印象特别深。
曲筱绡、安迪、赵医生、魏渭四个人打牌,正兴头上时,安迪用“麦克白夫人”比喻了一下魏渭。
曲筱绡并不懂这只是一种对帮凶的类称,拿捏了一下字面,笑眯眯地调侃魏渭是“小受”。
在其他三个人都对“麦克白夫人”的符号意义心知肚明时,曲筱绡蒙在鼓里还费尽心思抖机灵的样子,的确是很尴尬了。
而这也让赵医生脸色难看,后来跟曲筱绡大吵,断定跟她不是同一世界的人。
当时我还在想,编剧是否过于夸张?
后来认识了形形色色更多人,视野被打开,我才发现成年人的世界里,着实是存在一条隐藏的铁律的。
这铁律,名叫“段位”。
02
曾经认识一个博士,聊天的时候,他常讲到自己的朋友。
是很熠熠生辉的一个朋友圈了。
比如A是全国重点基地班出身,
B是高一就被保送清华的,
C是现在在美国XX研究所工作的,
D的业余爱好是学外语,一年新学两门,得心应手那种。
所以我听到他开挂的朋友们的事迹……会觉得自己格外失败。
曾经跟他的几个朋友吃过饭,我算是蹭饭了,两个小时里像多余的筷子一样丧气地杵着,很伤心,插不上话。
他们从“哪家journal的影响因子更高”谈起的话题对我来说,深邃过了头。
当时18岁的我感叹,我呢,还是适合跟闹喳喳的女孩子们做朋友。(经典语录 www.lingdz.com)
吃饭时争辩争辩网上哪个小哥哥更好看,哪个牌子的眼影不爱脱妆,以及要不要买新上的包包,哪家火锅味儿香料足。
都是俗得放放心心的人,没什么大志气,目光短浅苟且偷生,围一块儿,热烘烘地丧着。
越长大越会发现,人都是跟相似的人,三两成群。
我们所交的朋友,正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
人和人的活法,是非常相异的。
像是习惯酒吧通宵的人,永远不必去和图书馆通宵的人谈人生。
你们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03
朋友说,自己生平最快的一次拉黑,是在她发自己买的一条两千块的围巾,被一个好友评论说“跟两百块的也没什么区别啊,省下钱买点什么不好”过后。
不是两千块的事情,是消费观的问题。
而消费观,不过是不同段位的折射罢了。
三十块一杯的星巴克,有人像买矿泉水一样喝,有人就会心疼,谁都没有错。
只是必须提个忠告,这两类人,最好还是别做朋友。
那句话很对:圈子不同,别硬融。
如果说年纪轻轻开始写字挣钱,让我有得到什么重要感悟的话,那一定是这一条:
下次你看到一个分外优秀的人,想跟他作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或者再进一步发展关系,死缠烂打混脸熟或许真的没用。
有用的是让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至少不会比他差太多,至少你不会暗自生怯:
认识他,可真是高攀了。
我记得郭晶晶嫁给豪门之子霍启刚过后,有好事的媒体采访她,问,你跟霍启刚在一起不会觉得压力很大么?
毕竟他家世显赫,很多千金小姐都芳心暗许的。
郭晶晶气定神闲地说:不会压力大啊。虽然他家境好,可我是奥运冠军啊。
当时我便觉得,特别佩服。
这个世界向来不缺成功学们所鼓吹的社交手段,也不缺教你四两拨千斤的撩汉指南。
可我觉得比这种投机取巧煞费苦心的接近更为必要的,是一个360度更加闪耀的你。
毕竟啊,你交的朋友是你的一面镜子。
他们的人格与层次,正是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