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刎颈之交到相互怨恨,友情终究敌不过人性自私

发布者:艾浩喆 2024-8-25 11:30

赵国的危机

章邯击垮项梁的部队,项梁战死。章邯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铲平了邯郸的城郭。

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秦将王离领兵将钜鹿团团围住。陈馀收集常山的兵士,得到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北面,章邯驻军钜鹿南面。赵国几次向楚请求救援。

友情需要经历考验

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又有人说,患难成知交,艰辛识挚友。

困难和危机确实是检验人心的时候,是真心对真心,还是虚情对假意,一测便知。你身边的朋友有几个人是与你共患难的呢?还是一起吃喝的呢?

与人以实虽疏必密,与人以虚虽戚必疏。

张耳陈馀,都是魏国大梁人,都是魏国名士。陈馀年轻,他对待张耳像对待父亲一样,两人相互交好,结成生死与共的交情,是为刎颈之交。

秦灭魏国,二人共患难,共同逃亡。陈涉起义,二人拜见陈涉,劝说他追求帝王之业,不要在陈地称王,被陈涉拒绝。之后,二人共进退,担任左右校尉,随武臣进攻赵地。

烈火识真金,危机见人心

章邯修筑甬道,为王离供应军粮。王离军中粮食充足,加紧攻打钜鹿。钜鹿城内粮尽兵少,张耳便几次派人去叫陈馀前来营救。陈馀估计自己兵力不足,打不过秦军,因此不敢到钜鹿来。

钜鹿被围攻了几个月,始终不见陈馀用兵解围。张耳勃然大怒,埋怨陈馀,派遣张厌、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你结为生死之交,而今赵王和我很快就要死了,你拥兵数万,却不肯出手救援,赴难同死的精神在哪里啊!如果真守信用,何不攻击秦军而与我们一同战死,似此还有十分之一二能打败秦军保全性命的希望。”

陈馀说:“我揣测自己前去终究不能救赵,只会白白地使全军覆没。何况我之所以不和张耳同归于尽,是想为赵王、张耳向秦军报仇啊。现在一定要共同赴死,就如同把肉送给饿虎,有什么好处呢!”但张厌、陈泽要挟陈馀一同去死,陈馀于是便派张厌、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是到了那里就全军覆没了。

当时,齐军、燕军都来救赵,张敖也到北面收集代地的士兵,得到一万多人,但是来后却都在陈馀军队的旁边安营所扎寨,不敢进攻秦军。

裂痕是怎么产生的呢?

张耳的情绪化反应

张耳被围困在钜鹿城中,粮食吃完了,士兵又少,毫无疑问,防守压力巨大。这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陈馀带着几万兵马,在外围观望,却不敢动手,就是放任秦军攻打钜鹿城。再观望、消耗下去,钜鹿城马上就要被攻破了。

面对紧迫形势,张耳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应该做点什么呢?

第一,要冷静下来,清点资源,看看人马和粮食究竟还能坚持多少天。毕竟已经坚持了几个月,胜利往往来自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第二,鼓舞士气,稳定人心,告诉他们救兵就在外面,让所有人坚定的防守下去。

第三,寻找死士,出城联络,互相沟通信息,议定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秦军的攻击规律,秦军的排兵布阵方式,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尤其是秦军的弱点在哪里,应该如何进行攻击。张耳在城中被攻击这么多天,居高临下,早就应该发现秦军的弱点。因此张耳必须给城外救援的队伍指明进攻的方向和具体的策略。

第四,真诚地托付后事,表达自己必死的意志。如果自己不幸战死,将儿子托付给陈馀。

这些才是张耳最应该做的事情,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但是张耳并没有做这些事情,而是勃然大怒,怨恨陈馀,他应不应该大怒,应不应该怨恨呢?如果是常人,有这样的情绪化表现才是正常的。但是张耳是贤人,是名士,应该表现出来的是稳定和理性,是洞察局势的睿智,是视死如归的无畏。

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状态是焦躁与急迫,是愤怒与怨恨,难道是感到了绝望,感觉穷途末路了,真的要死在巨鹿城中了吗?

所以张耳的行动也不是理性的。他派出张厌、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要求陈馀一起战死,或许还有10%~20%的希望。虽然陈馀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过张耳,但是张耳为什么不派人让自己的儿子张敖去与秦军殊死一搏呢?或许也可以打开局面,事实上,张敖救助军在陈馀的营寨旁边。

所以说,张耳的要求陈馀赴死,既不理性,也很过分。这就是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自己就没有慷慨赴死的决心,又怎么能强迫别人去死呢?

因此,作为臣子,张耳要表达忠诚,要有赴死的无畏,要有誓死保卫钜鹿城决心。只有如此,才能稳定城内的军心士气,也才有资格要求别人。如果自己都不想死,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去死,那你又怎么能轻易要求别人赴死呢?

而且派人要挟陈馀,从理智上讲,陈馀当然不答应。因为形势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还有一丝希望。毕竟钜鹿城还没有被攻破,还没有到最后时刻。

因为张耳有了私心,想要自保,所以心生埋怨,满是怨恨,才丧失了理性思考,一切行为都是情绪化的反应。

曾经,在共同逃亡过程中,面对小吏的鞭打,陈馀想要反抗,张耳踩了他一脚,让他忍受。陈馀冲动的时候,有张耳提醒他。但是此时,张耳作出了情绪化反应,却没有人提醒他。事实上,张耳身边确实需要人提醒他,应该冷静、忍耐,要冷静思考局势的破局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攻击秦军的弱点,要忍耐一时的愤怒,不要一味地要求陈馀与秦军殊死搏斗,因为毫无胜算可言,白白让几万人去送死,显然张耳的决策就是错误的。

有了私心,在情绪化的思考下,心中满是怨恨,冲动的作出决策,让陈馀执行白白送死的策略,就算陈馀同意了,士兵们愿意这样做吗?

陈馀的理性也不足

陈馀面对张厌、陈泽的指责和要挟,反应是理性的,但是做事的方法又是错误的。

陈馀应该立刻派人随张厌、陈泽二人或其中一人回到钜鹿城中。既然他们能出来,就应该有机会回去。即使不能二人不能都回去,也可以让一人先回去,然后带上陈馀的一名属下,共同入城,通报城外的具体情况。这样做就可以首先完成内外情报的沟通,利于下一步计划的制定。

但是陈馀却让张耳的两个属下带上五千人,全部去送死,这就是思虑不周。既然已经知道打不过秦军,那就应该寻找办法,寻找敌人的弱点,联合更多的盟友统一行动,又何必搭上5000人的性命呢?

陈馀这样做极不明智,也是一时气愤之举,这就为后来张耳不断责问陈馀,张厌、陈泽二人的下落是埋下了伏笔。因为张耳一直怀疑,这两个人是不是被陈馀杀害了。陈馀说,两人已经战死了,就算陈馀说的是真话,奈何无法打消张耳的疑虑。陈馀没法提供证据,就无法验证说话的真伪,而张耳又不相信陈馀说的话是真的,这就成了死结。因为张耳的心里已经有了结论,就是陈馀杀了二人。张耳、陈馀之间的裂痕已经形成了。

让张厌、陈泽两人去送死了,是未经思虑的冲动之举。只要陈馀再多想一步,如何向张耳交代,他就应该冷静下来。如果二人战死了,无论如何都不好解释,因为这两个人出来是有任务的,得回去复命。一个人都没有回去,不由得张耳不怀疑,一定是因为陈馀不想出战,所以杀了二人。这是对陈馀最正常的怀疑,事实上也相当合理。

所以陈馀在做事时,未经深思熟虑,便轻率地决定让二人上阵。可能陈馀也没有想到二人都死了,没有想到其实还是不明智。自己3万人都害怕派5000人上去,又是何必呢!总之一句话,张耳派出来的人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活着。如果他们想要回去复命,还要派人护送。顺势入城,达成沟通。而不是在容易产生嫌疑的地方,无谓地增加嫌疑。

只为自己考虑,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心思,这也是一种自私。

《鬼谷子·抵巇》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

裂痕扩大了

项羽击败章邯、王离之后,赵王歇、张耳才得以出钜鹿城拜谢各国将领。

张耳与陈馀相见,张耳责备陈馀不肯营救赵王。问及张厌、陈泽的下落时,张耳怀疑是陈馀将他两人杀了,几次追问陈馀。

陈馀发怒说:“想不到你对我的责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官印吗?”于是解下印信绶带,推给张耳。张耳也是愕然不肯接受。

陈馀起身去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上天的赐与如不接受,反会招致祸殃。现在陈将军给您印信,您不接受,如此违反天意,很不吉祥。还是赶快取过来吧!”张耳便佩带上陈馀的官印,接收了他的军队。

而等陈馀回来时,也颇怨恨张耳不辞让,就急步走出,只带领手下的亲信几百人到黄河岸边的水泽中捕鱼打猎去了。从此,张耳、陈馀有了嫌隙。

张耳责备与怀疑

张耳责备陈馀不肯营救赵王,对不对呢?从君臣道义上来说,是对的。但是从现实情况上来说,情有可原。因为真打不过秦军,如果轻易作战,一战而败,城内的人岂不是更没有希望了?况且张耳的儿子张敖也在城外,扎营在陈馀旁边,他也不敢对秦军动手。

张耳要求陈馀的标准超出了人性的基本标准,用慷慨赴死的最高标准要求陈馀,却用低标准要求他人和自己,因此这种责备和怨恨是没有必要的。张耳能不能做到慷慨赴死呢?显然也没有,这就成了严于律人,宽以待己了。这样的人格毫无说服力和影响力。

再说,张厌、陈泽既然已经死了,至于他们是怎么死的,如果张耳怀疑,可以自己调查,完全没有必要当面多次追问陈馀。多次追问,明显表达出了怀疑的态度。也说明陈馀给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他们战死了。都已经战后了,没有必要表达对陈馀的极度不信任,更没有必要去怨恨,毕竟大战之时人人自危。究竟死了多少人,谁又能知道呢?况且人死不能复生,张耳要考虑的是下一步的问题,赵国应该怎么办,要不要依附楚国,要不要追随项羽进攻秦军。

陈馀胆怯与冲动

陈馀不能救援钜鹿,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有主观意愿的不足。

客观上说,陈馀的实力确实不足以对抗王离和章邯,所以不是他不想救援钜鹿,实在是能力不济。从主观上说,救援的各方力量都非常胆怯,不敢与秦军作战。既然士气如此低落,如果强行作战,很容易被章邯各个击破,救援的结果很可能是城内城外同时失败。

而互相对峙,坚持下去,还有可能出现转机。一方面,是秦军的疲惫,另一方面,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打破战场僵局。

当然,所有人都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宋义率领的楚军救援上。而最大的意外因素来自于项羽,他杀死宋义,夺回军权,破釜沉舟,击败章邯,改变了整个局势。

人性的自私是分裂的根本原因

陈馀为了证明自己,舍弃了官职。虽然他心里并不是这样想的,希望张耳推让,自己只是表达一个态度,并不想就此舍弃将军之职。但是很明显陈馀是有私心的,因为他希望张耳推让回来,不接受将军之职,但是张耳却顺势接收了军队,好巧不巧,弄假成真。

此时,张耳应不应该退让呢?应该。他不应该夺走陈馀的兵权,而应该团结陈馀,共同辅佐赵王。但是张耳的门客劝他接收权力,张耳没有拒绝,这是张耳自己的错误。因为有私心,所以门客一劝说,他就接受。

自私就是以自己为中心,划定利益范围。但站稳了,脚跟就会不断扩大范围,从而侵犯到他人自私的利益范围之内。于是利益的争夺便不可避免。

《韩非子·五蠹》

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

此时,张耳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团结陈馀,而不是二人在内部分裂。在这个问题上,张耳犯了错误。他想的是个人的私利,个人的权势。如果没有心思,宾客再怎么劝谏也不可能成功。因为张耳心存自私的念头,所以宾客一劝他就同意了。握住了将军印,便不想撒手。

应该推让官印却没有推让,应该团结陈馀却没有团结,这是张耳犯的错误,这也是陈馀怨恨张耳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业的发展阶段已经不允许两个人如兄弟一般友爱了。因为拥立赵王歇之后,二人在赵王携手下就是互相制衡的两派力量,所以必定产生争夺权力的各种斗争,也就不可能充分信任对方,彼此怀疑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裂痕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扩大。

有了各自的权力和势力范围,就有了各自独立的利益。势力均衡,必然争斗,这是不变的权力法则。

谁应该负有更多责任呢?

张耳、陈馀从刎颈之交,到相互怨恨,再到生出嫌隙,整个过程,张耳要负有主要责任。因为张耳年长,在二人的关系中,处于尊长的位置。他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主导权,他应该更加主动地承担责任,弥合两人之间的裂痕,因此说张耳的责任更多。

陈馀像父亲一样侍奉过张耳,张耳就应该像父亲一样包容、团结陈馀,而不是二人走向分裂。在改善关系中,总要有一个人主动,而尊长者应该更主动。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张耳应该承担父亲与大哥的责任,陈馀应该承担兄弟的责任,事实上二人都没有做到君子之礼、兄弟之义。虽然号称名士,依然克服不了人性的自私,互相争夺权力,怨恨对方,最终走向了分裂。

有没有可能避免争斗呢?

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就是把眼光放大,超越赵国。只要在赵国这个小格局里,只要在赵王歇手下任职,张耳为相,陈馀为将,二人必然是互相对立的两股势力,必然是互相争斗的格局。只有放下赵国,设立更远大的目标,才有共同奋斗的方向,才能避免争斗和破裂。

但是人一旦拥有了某样成果,就再也舍不得放弃。当张耳、陈馀取得了事业成就,获得了现在的地位,就再也放不下了。

人性与权力都是自私的,因此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推荐阅读
  • 友谊的真谛:什么样的友谊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友谊的真谛:什么样的友谊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最珍贵的财富之一。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和支持,还能在逆境中给予我们力量。然而,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友谊,往往是那些深厚而真诚的关系。那么,...

    01-12

  • 友谊的真谛:如何在被忽视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友谊的真谛:如何在被忽视中找到成长的力量

    “朋友”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承载着太多的情感和期待。小时候,我们总是渴望结交朋友,分享快乐与秘密,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然而,当我渐渐长大,经历了一些事情后,我...

    01-12

  • 关于友情,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关于友情,时间是最好的见证

    上初一的儿子和我说,他在班里没有交到特别好的朋友,感觉不是很开心。我问他,怎样才算好朋友呢?他说有共同爱好,能聊得来吧。仅此而已吗?不是还有个词“狐朋狗友”吗,...

    01-12

  • 友情的波折与美好,那些难忘的时光

    友情的波折与美好,那些难忘的时光

    前阵子收到个读者投稿,看完之后我心里那叫一个感慨呀,友情这东西,就像那多变的天气,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可不管咋样,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总能在心底留下深深...

    01-12

  • 两个人的友情,一个人的成长

    两个人的友情,一个人的成长

    清城,JM公司临近午休时,林池收到一封来自故乡里拉的不知名的信,信封整体很薄,许是许久未收到任何人的来信,林池想起最近的恐吓新闻,还是好奇又害怕地打开了信封,令林...

    01-12

  • 成年人的友谊最在乎「舒适」!掌握 3 点交友秘诀

    成年人的友谊最在乎「舒适」!掌握 3 点交友秘诀

    人际关系一直都是人生课题。关于友情观,每个年纪所追寻的感觉都不同。以前的我们可能觉得朋友越多越好,总是汲汲营营的参与各种聚会,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只为了融入人...

    01-12

  • 友情解读

    友情解读

    真正的朋友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朋友之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每天在一起玩闹而是彼此的信任。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更是一场博弈,在交心之前请先学会保护自己。没有只付...

    12-31

  • 男人:友情

    男人:友情

    友情也是人生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纯洁 真挚它道义 担当哲人说“朋友”利益相同称为 朋心灵相通称为 友其实朋友就是志同道合就是肝胆相照就是无私忘我就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拥有...

    12-30

  • 五位好友重聚,时光流转,友情永恒

    五位好友重聚,时光流转,友情永恒

    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重聚视频电话时代一眨眼,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了2013年。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里,杨幂、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和郭敬明,犹如五位青春偶像的时空重...

    12-29

  • 第五届海棒赛后  两岸学子建立“棒棒的友谊”

    第五届海棒赛后 两岸学子建立“棒棒的友谊”

    中新网深圳12月12日电 (记者 索有为)为期一周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下称:海棒赛总决赛)11日鸣金,棒球的缘分未完待续。11日,14所宝岛学校的教练与队员分赴...

    12-29

阅读排行

Copyright © 2021-2025 领读者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提供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典好文章推荐好文章摘抄日志随笔等各种文章应有尽有。

蜀ICP备0904315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