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先生曾经赠给瞿秋白先生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他们的革命友谊,被现代文坛传为佳话。
其实,在我国古代文坛上,也有一对著名的文人,他们的友谊堪称神仙级。他们不仅有共同的爱好,还同时步入仕途,有着共同的理想,最难得的是他们还能患难与共,堪称生死之交。
我所说的,便是刘禹锡和柳宗元之间的友谊,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俩的故事。
出生名门,少年得志,有着共同的理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刘柳二人,在诗人中算是出身比较好的那种:他们都出生于官宦世家。不过,两人对比而言,柳宗元的家世要更好一些,柳氏是河东望族,柳宗元的母亲更是来自于当时大名鼎鼎的范阳卢氏。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祖籍地本来相距甚远,认识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但正是因为我们嗤之以鼻的科举制度才让他们相识了:公元793年,柳宗元和刘禹锡都考中了进士,成了同年。
刘禹锡和柳宗元堪称上天的宠儿,要知道范进54岁才中举,都高兴得疯掉了,而这两位才子中举那年一个21岁(刘禹锡),另一个才20岁(柳宗元),他们两人的年龄加起来都没有范进一个人的大。后来的他们,甚至撑起了中唐诗文的半壁江山。你说气人不气人?
按照古代惯例,同榜的进士会举行庆贺活动,不仅会一起到杏园参加宴会,还会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参加这些活动的同时,使得刘禹锡和柳宗元更加熟悉,也加深了两人对彼此的了解。
少年得志的两位才子,本就惺惺相惜,彼此欣赏。后来,他们又被分配到了京兆府任职,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友情一步步深入。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着共同的理想:革除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旧弊,推行新政和改革。
805年,他们终于看到了曙光,太子府的王叔文接触了两人之后,对他们很是推重,将他们引入了太子的核心圈子中。后来,王叔文等人推行“永贞革新”,得到了唐顺宗的支持。他们也重用了刘柳这两位新秀,大家想要一起扫尽朝野瘴气,恢复大唐朗朗乾坤,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这一时期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在政治上,一起参与永贞革新,砥砺奋斗;在文学上,两人诗文俱佳,趣味相投,经常唱和。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理想,才使得他们结下了比普通人更深厚的友谊。
逆境中,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不等刘禹锡,柳宗元两人品尝成功的滋味,这场来如疾风的“永贞革新”,就在种种先天不足之下,又去如流星,以失败收场,前后历时仅146天。
在这不久之后,唐顺宗也被迫退位,将皇位传给了儿子。之前所有参与革新的核心班底全部被新皇帝处理,主要倡导者王叔文、王丕更是被直接处死。
二王死后,刘禹锡和柳宗元的命运也急转而下,可以说从云端直接跌入了谷底。
他俩先是都被贬为远州刺史。更倒霉的是,由于继位的唐宪宗听信谗言,对他们意见很大,又将他们往下贬了一次。结果就是: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而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另外还有六人,和他俩一起被称为“八司马”。
临别之时,刘禹锡与柳宗元比热恋中的情侣还要难舍难分,多次相聚,几番喝酒唱和。
先是柳宗元做了《衡阳分路与梦得赠别》: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随后,刘禹锡马上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相和: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除此之外,两人之间还有不少唱和诗作,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摘录了。总之,两人在临别之时依依不舍,眼看到了必须出京的期限了,才挥泪告别。
刘禹锡被流放的朗州,本就偏远,环境也恶劣,当地的官员还故意刁难他这个贬官,只提供了一间茅草屋供他栖身。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才写出了传世之作《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柳宗元也在经历了丧母和丧女之痛后变得形容枯槁,几近万念俱灰之下,写就了千古孤绝之篇《江雪》:
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身在朗州的刘禹锡,得知好友的悲惨现状,顿时感同身受,揣摩良久写成《秋词》,在信中安慰鼓励了柳宗元一番,就是那首著名的激昂之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他在逆境中还能写出如此振奋人心的作品,实在难能可贵,令人佩服。
难怪世人常言:政坛失意,诗坛得意。这句话在刘禹锡和柳宗元身上,果然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在二人被贬流放的这十年期间,他们也始终风雨同舟,经常写信互相支持,彼此勉励。他们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内心依然保持乐观豁达,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就是对方的精神支撑。
东山没能再起,病中托孤好友
十年后,唐宪宗想要大展宏图,又想起了往日的能臣柳宗元和刘禹锡,于是下令让二人火速返京,另有重用。
柳宗元听到消息后大喜,在返回途中写下了《汨罗遇风》。
或许是因为刚回京的刘禹锡,已经不适应长安的官场生活了,他总是看不惯一些同僚的不良之风和荒唐行为。
我们都知道文人心里不舒服,就喜欢借诗抒发排遣。有一天,刘禹锡去道观里赏桃花,鬼使神差地写下了一首惹祸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游玄都观绝句》本来是被大家欣赏,并很快被传开的,可是传着传着就变味儿了,有人出于嫉妒就品出其他意思了:那些和刘禹锡不和的同僚认为,这首诗不是在写桃花,而是讽刺在当时被新提拔的权贵们。
由于中唐时期朝野黑暗,小人当道,刘禹锡因此遭到算计和诋毁,被贬到了播州。
由于柳宗元和刘禹锡向来都走得近,也因此遭到了牵连,被贬柳州。柳宗元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并不是如咱们想的那样是为自己难过,而是替好友刘禹锡感到委屈和怜悯:因为播州是穷乡僻壤,生活条件本就十分艰苦,更何况刘禹锡还有80岁的老母要奉养。
于是,柳宗元仗义挺身而出,主动向皇上请求将他们二人的被贬之地对调。这件义事,很快就在朝堂上传开了,不少大臣感念柳宗元的义气,纷纷请求唐宪宗从宽处理,唐宪宗也被柳宗元的真情所打动,于是当场更改圣旨,下令让刘禹锡去条件稍好的连州。对于刘禹锡来说,此生能遇到柳宗元这样仗义的哥们,堪称幸运至极。
即使是在被贬路上,他们两人也始终心系对方,柳宗元为刘禹锡柳赠诗三首:《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重别梦得》,《三赠刘员外》。刘禹锡也回了柳宗元三首诗。此时的二人,还是像十年前那样互相勉励,互帮互助。
只是天不遂人愿,柳宗元被贬柳州的艰苦生活让他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变本加厉,在819这年柳宗元因病去世,享年仅有47岁。曾经名动天下的大才子柳河东,就这样英年早逝,实在令人唏嘘惋惜。
柳宗元临死前,写了封遗书给刘禹锡,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好友,并将自己的全部遗稿都交给了他。
当时,正在为老母发丧的刘禹锡接到好友的噩耗后,悲痛不已,痛哭流涕的他前后写了多篇文章哀悼好友,并修书恳请韩愈为柳宗元撰写墓志铭,自己则用尽后半生积蓄和心血,完成了《柳宗元集》。
一点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刘禹锡的认真对待和辛苦付出,我们今天根本看不到柳宗元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文。
不仅如此,刘禹锡还把柳宗元的儿子当做亲生儿子一样抚养与呵护,并将平生所学尽数传给了好友之子,完全对得起柳宗元对其的托付与信任。
综上所述,这便是中唐历史上最令人羡慕的神仙友谊,这样的朋友请给我来一打。
正是因为刘禹锡和柳宗元有着相同的趣味,共同的理想,同样的遭遇,才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不仅在顺境时相互支持,砥砺奋进。在逆境中,他们也彼此信任,互相帮助,相互勉励,堪称患难之交、生死之交。
像刘柳这般神仙般的友谊,即使放在今天,那也是千金都不换的。他们的故事,即使穿越千年,依然令人羡慕和感动不已。